首页 > 名人轶稿 > 正文

【曾国藩佚文一篇及辨正】龚笃清2016年2期总104
2016-07-13 20:47: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笔者在撰写《清代八股文史》时,搜辑到曾国藩佚文一篇,是他清代道光二十九年编选道光各省历科乡试及会试的优秀墨卷集《墨海探源》时所作序文,其文为:
 
今夫沧溟之水,浃天墟而浮折木,沐日月而浴星辰,浩乎莫窥其涯涘也。而因流溯源,则来自昆仑之山,泄于尾闾之宅,滔滔汩汩,岂非有本者如是乎?时墨亦然。夫文章自六经来,文章其流也,经史其源也,未有不裕其源而能令流之滔滔汩汩者也,即未有不探其源而能识其滔滔汩汩之所自来也。
国朝以制艺取士,清奇浓淡,未尝不博采兼收,乃选家因前数科偶尚清真,见有运用经典者,概置弗录,既不免网漏珊瑚,而乡居之士,得其粉本,专效白描,遂以为经书不可读,不揣其本而齑其末。予窃虑学为清真而不及其流,为薄弱而不知也,爰翻阅近科乡、会墨,得文三百三十四篇,其上者取熔经义,不徒以词旨富丽为工,其次亦藻采纷披,蒸蒸如釜上气,谓非平日之沉酣于经史,餍饫于诸子百家以浚其灵源之府,而能若此滔滔汩汩也乎?因付之剞氏,签曰《墨海探源》。窃愿海内同志,因流溯源学海,而旋至于海,庶几含华佩实,仰答圣天子明经取士之至意耳。
时道光二十九年,岁在己酉仲春月,不湘曾国藩迪生氏识
该书选编成后于道光己酉(1849)年由德粹山房以楷体小字刻印成巾箱本出版,版式精美、字体秀劲,校勘精确,用今天的话说是“精刻本”。
 
曾国藩从道光以来各科乡、会试中选取了符合清代“清真雅正”标准的优秀闱墨三百三十四篇,而不是按取录取名次来决定入选与否,故其中既有状元、会元、解元文,也有大量名次靠后的举人、贡士黑卷,入选与否看文之优劣而不以取中的名次为据,所以许多省的解元文未入选,状元文也未入选。由此可知选编者的学识、胆识非一般选家可比。有文入选者潘德舆、吴钟骏、沈练、钱福昌、魏源、陈起诗、冯桂芬、左宗植、许乃宽、俞樾、庄受祺、杨式谷等皆为道咸年间的八股文名家高手,入选之文皆为名文,直到光绪年间,仍被奉为学习八股文的范文。故该书的刊刻者德粹山房以此作广告语云:“兹集选近科名文,精加校阅,文皆雅妙,思入风云,足以壮天下之名胜,便舟车之取携。爰不惜工资,付诸黎枣。吾愿好学之士共赏,厥心其毋负此壮观也。”
可能有人会对《墨海探源》一书是否为曾国藩选编,序文是否是他所写产生疑问,因为曾国藩给人的印象是不喜八股文,特别是墨卷,如他在家书中曾反复叮嘱其儿子:“八股文、试帖诗皆非今日之急务,尽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纪鸿儿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曾国藩全集·家书(一)》)。他还说:“万不可徒看考墨卷,汩没性灵。”(《曾国藩全集·家书一》)正因为如此,他为何又会去选编乡、会试闱墨,并写下为这些八股文唱赞歌的序文呢?
其实,仅凭上述言论即断定曾国藩不喜八股文,进而推断《墨海探源》不是他所选编,序文不是他所写是上了个大洋当而大错特错。因为曾国藩极擅权谋,善于假话真说,以致被人诟病为不诚。上述言论,即有很大假的成份。
曾国藩对八股文是爱恨交加。其知心好友刘蓉说他是一个“锐意功名,意气自豪。”(刘蓉《养晦堂文集》第三卷)之人。在清代,要求功名,便要走科举之路。而科场能否取中,全看八股文写得怎么样。《闱论总论》中说,科举“三场专重首场,首场尤重首篇”(见《摘书摘要》光绪十一年刊本),即考得上考不上,全看第一场的八股文,特别是被称“首艺”的头题八股文写得怎么样。锐意功名的曾国藩不可能对八股文不重视。所以尽管他在科举场中屡受挫折,举人进士都是考了几次,靠屡败屡战的精神才最终考中进士,但毕竟二十八岁便走完了科举全过程。作为一个标榜仁仪道德之人,他不可能不对八股文心存感激,至少口头上会是如此。况且,他对八股文确实下过苦功,从小即在揣摩其作法,八股文也写得不错。其文恪守理学正宗,说理深入透彻,能出经入史,有着较强的经学色彩。其次,他的八股文讲究义法,条理明晰,气势雄浑。这得力于他有着深湛的古文功底。他曾深研过唐宋古文,推崇韩愈文风,又是桐城派古文后劲,讲究义理、词章、考据。他是以作古文的方法来作时文的,故其八股文具有古文的文学色彩,自有其吸引人之处。他写八股文还讲究有补于世,反对发空论。这与他为文不仅强调“义理、词章、考据”,还主张要讲究“经济”有很大关系。所以他的八股文往往借题以言世事,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正是由于具有以上三方面的特点,故他能在二十八岁时即考中进士,走完其科举历程。这在当时是被视为大幸运者,很了不得的,因为“七十犹称老童生”者比比皆是。
那么,曾国藩为何又会对其儿子说出以上那番话呢?其一,这是家书中的私房话,当时他并未料到会公开刊行,对家人讲几句对八股文不恭的话也不会让世人知道他是个不诚之人。其二,他说此话时已是朝廷高官,其子孙受其荫庇,不走科举之路亦可取富贵,无须耗尽心血去苦攻八股文,受到屡挫屡考之苦。况且,当时办洋务、吃洋饭才是最时髦最经济之途,他有能力让他们走这条路。其三,曾国藩也的确看到了八股文的弊端所在。
他在家书中叮嘱“万不可徒看考墨卷,汩没性灵”(《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就是看出了八股文的一宗大弊病。因为闱墨考卷皆是严守功令规矩之作,不比平常练习尚有自由度,可依性情而作一定程度的发挥。他对八股文的小题,特别是截搭题的弊端更有精准的认识,在家中对其六弟曾国华说:“年过二十,不为少矣。若再扶墙摩壁,役役于考卷截搭小题之中,将来时过而业仍不精,必有悔恨于计者,不可不早图也。”他还结合自己所历所为作现身说法:“余当日实见不到此,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入泮,则数十年从事于吊渡映带之间,仍然一无所得,岂不腼颜也哉!此中误人终身多矣!”(《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因为小题,尤其是截搭题将经文撩头去尾,随意截搭,使得成为题目的经文句不成句,文不成文,结构改变,意义全变,脱离了程朱传注对原文所作的思想规范框架,使八股文的载道功能大减。且这种题极难作,规定太多,限制过严,对思想束缚极大,一动笔就要提防触犯规则,只能用“钓、渡、挽”即曾国藩所说的“吊渡映带”的方法来成文。
既然曾国藩对八股文特别是墨卷的弊端有如此到位的认识,那他为什么又要去选编《墨海探源》这本道光历科乡、会试闱墨,并写序为之叫好呢?这正反映了曾国藩的双重人格,也即其不诚或者矛盾的一面。
曾国藩要选编《墨海探源》,首先是他认识到“国朝以制义取士”,即以八股文取士,是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其培养、选拔具有儒家正统思想人才的最重要手段。
八股文因为题目必取自《四书》《五经》,这就将八股文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库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写作者要想写好八股文,就非把《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不可。在这个读背及琢磨书中每个字、句的过程中,儒家的正统思想自然就渗入了写作者的头离脑之中。
八股文写作又规定发挥必须依据程朱传注,不得超出,更不能违背,所以写作者必须熟背并深入体会传注中蕴含的义理,依传注所规定的思想框架来思考、分析、阐发题理。而程朱传注是程朱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通过八股文写作,被清朝统治者视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便深入写作者的头脑。
八股文还要入口气代圣贤立言。即是说,八股文写作要化写作者为题中人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代他将题中内蕴阐发出来,而且其口吻,其反映的心理与题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越贴合、越逼真越好。这项规定,迫使写作者非细细揣摩题 中所包蕴的孔孟真实思想和情感,进行换位思考,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去说才能做到,用晚明著名文人张岱的话说,非要“全于心灵精脉,声口骨节中揣摩刻画”(张岱《石匮书·文苑列传总论》)才能做到。这样一来,就将写作者与程朱理学的距离大大拉近,儒家伦理道德观就逐渐深入他们的心中,从而达到宋明理学家所鼓吹的一种高层次的道德精神境界。
有了这三项基本原则,八股文就成为明清两代士人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体会,成为改造其思想的工具。
由于明清科举考试考中与否主要是依据八股文的好坏,这就形成了要想当官就必须写好八股文,要写好八股文,就要先熟读弄通《四书》《五经》的这样一种环环相扣的链接关系,于是,儒家正统思想便在广大士人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对巩固专制统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效应。
曾氏笃信程朱理学,并深受其益。他道光十八年(1838)才考中进士,二十六年(1846)便升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短短八年便当上了副部长,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能出现这种奇迹,其重要原因便是他在八年中从理学家唐鉴、倭仁读《朱子全书》,以理学家著称于朝故能坐火箭飞升。所以,他在家人私房话中可诟病八股文,在公开场所必定要全力维护八股文,况且,小题文并不是八股文的全部。而道光时八股文出了背离程朱理学的倾向,这就是他在序言中所说的“因前数科偶尚清真,见有运用经典者,概置弗录”。也就是说,这几科违背了自顺治起便规定八股文要“清真雅正”四字俱备才是好文章的标准,只尚“清真”,不管“雅正”,即只注重文采形式,不顾思想内容是不对的,后患无穷。科举是八股文写作的指挥棒,这种错误的导向,使得选家大量选录置思想内容是否雅正于脑后的文章作范文,以致谬种流传,“乡居之士,得其粉本,专效白描,遂以为经书不可读”,从而阉割了八股文的灵魂,削弱了八股文的理学性,使其失去了传输圣道的功能,从而瓦角了八股文。
曾国藩是一个有担当精神的卫道士,他敏锐地看到这种趋向对传输程朱理学的危害,对朝廷基本国策的破坏,便挺身而出,从道光历科乡、会试中选取文理兼具,理字优先,即以思想内容正确与否为首选的三百多篇文章并加尾评刊刻出版。因为他认为“文章自六经来,文章其流也,经史其源也”,他的这番举动就是要纠正所出现的错误导向,让士人们重新回到遵经守注的道路上来。这种见识,这种担当,与其在出兵征伐太平天国时所写的《讨粤匪檄》如出一辙。
应当指出,此书所选的文章中,有许多体现了曾国藩的经世派思想。作者们崇实黜虚,不作空论,将八股文写成了政论文、经济文、策论文,或对当务之急提建议,或对外国入侵献对策,或对整肃吏治腐败出主意,都是在借题以言世事,有很强的现实性。曾国藩这样选编,意在贯彻其经世思想以改造八股文,去其弊端。这也是曾国藩担当精神的一种体现。正因为如此,故该书广受好评,不胫而走。
或许有人或问,此书的选编与序文的写作是否是有人作假?回答是不可能。
曾国藩选编此书、写作序文是道光二十九,此时归当上侍郎的第二年,时人不敢冒充朝廷高官来选编此书。何况此书是在京都刊刻的,并广为流传,至光绪年间还在流行,以后曾国藩官越做越大,名望越来越高,如有人假冒,他不会不知,即便他不知,他手下的官吏、门生也不会不知,一旦发现,那是要治罪的,量世上也无人有作假的胆量。还应看到,这书是曾国藩当京官时所选。当时京官穷,从曾国藩在京时的家书中屡屡告穷便可证明。选编一本畅销书,刊刻发行商会致一笔可观的劳务费,这对一个穷京官,即便是当上了副部长的京官来说也是重要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曾国藩也乐意选编这本书并为之撰序鼓吹。(作者为本馆馆员)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佚文 曾国藩

上一篇:【新发现的谭嗣同书简】汤锐2016年1期总103
下一篇:【蔡锷辛亥佚文九篇】邓江祁选编2016年3期总10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