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涤平像
鲁涤平(1887-1935),字咏庵,湖南省宁乡人。早年毕业于湖南讲武学堂后,投身军界,曾参加过反清独立之役,民国初年又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后来历任湘军独立第三旅旅长、第二师师长。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后又升任军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鲁涤平没有追随桂系参加反蒋活动,而是追随蒋介石参加了讨桂战争,因此得到蒋的青睐,逐渐得到提拔重用。 1928年,他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29年,转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1931年“9·18”事变后,矛盾重重、几近破裂的国民党内部 达成了“宁粤合作”,蒋介石迫于广东方面的压力宣告下野。下野前,他把鲁涤平调往自己的家乡浙江任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知道蒋介石下野不过是暂时性的,早晚 必卷土重来重掌南京政府的军政大权;他也知道自已在蒋介石的老巢担任“父母官”很不容易,弄不好就会有“翻船”的危险。于是,在深思之余他索性采取了“无 为而治”的对策:在浙江当了几年地方长官,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距杭州不远的“清凉世界”--莫干山上养病和避暑。本以为这样就可当个“太平官”,孰料祸 从天降:1935年,他忽然又被调往南京担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的闲职,不久,他又忽然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鲁涤平的猝死,疑点甚多;一是他的死因;报纸上说是因脑溢血而致命,但社会上却传闻此乃军统特务下毒所致。二是他的死亡地点:一说是死于其新上任之地南 京,一说是死于其在杭州梅花碑省政府中的官邸内,此说应为真实可信:因为在此前省府内外就已戒备森严,对外的口风是鲁主席中风病危,需要安静,禁止行人喧 哗等。三是在鲁涤平死后,其“爱妾”沙佐安在鲁涤平葬礼前夕,竟然跳楼殉夫了!这更为这椿迷案,平添了一层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
其实,鲁涤平与其小妾的离奇之死,谜底乃是史量才案的“一水涟漪”.史量才是当时中国的“新闻巨子”,他拥有发行量巨大的《申报》、《时报》、《新闻报》 等报刊,已逐渐获得了中国报业托拉斯的地位,这对于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的舆论宣传,便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自1931年“9·18”事变后,国内抗日 呼声高涨,蒋介石却以“攘外必先安内”为“既定国策”,仍热衷于打内战和消灭共产党。而史量才在自己的报纸上则一贯长期宣传抗日,从而引起蒋介石的震怒, 便把史量才作为“社会知名人士”召见,亲自晓以“攘外必先安内”之理,而史量才不但不“臣服”,还当面以“抗日无罪”相顶撞。于是,蒋介石在史量才走后, 便命令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等人,布置和策划一椿旨在从肉体上消灭史量才的凶杀案。于是,戴笠便指定军统上海特区行动组组长赵理君等六个“黑衣人”来具体执行 刺杀任务;并由任国民党杭州警察局局长兼警官学校校长的赵文龙配合执行。
史量才自着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自由大同盟的领袖杨杏佛先生在上海遭军统特务暗杀后,就采取了防范措施,如配置了防弹轿车和防身手枪、雇用了保镖、平时外 出行动谨慎等,但却防不胜防,毕竟不是军统特务的对手:特务们早暗中对他进行监控,摸清楚了他有到杭州度假的习惯。于是,1934年11月13日,在沪杭 公路海宁翁家埠段的偏僻之处,“黑衣人”特务们在此预先设下埋伏,待史量才一行从杭州返回上海之际,便在此实施突然的刺杀,从而染成了史量才遇刺的血案 (死三人、伤两人),震惊了中外。这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最高统治者授意的三大政治谋杀案之一(即继宋教仁、杨杏佛被刺血案之后的又一血案)。
在“史案”发生之前,曾发生过顾祝同在江苏省政府主席任内,悍然杀害了着名记者刘煜生的事件,激起了全国新闻界和各界人士强烈抗议的轩然大波,为“抚民” 和平息风波,国民党军政部不得不公布了一个“保护新闻人员训令”的文件,并由此设立了“记者节”.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案”不久,又发生了中国新闻 巨子史量才的被刺案,这更是遭到中外舆论的一致指责。鉴于中外舆论的压力,蒋介石装模作样,一面向史量才的亲属致唁电表示哀悼,同时为史量才写了“哲人其 萎”的题词派人送去(其他国民党的高官们也纷份纷仿效,也一一题词,表示哀悼。鲁涤平也献了一付“舆论同悲”的挽联);一面又布置侦察和破案,并悬赏大洋 5万元捉拿凶手。
由于“史案”发生在浙江,此案由鲁涤平这一地方长官来主持,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必然。鲁涤平原先一直是“无为而治”不大过问政事,这时却破天荒地以职责为重 积极行动起来,甚至带病追查案情,大有非要查个水落石出不可之势。所以如此,乃如下三个原因:一是鲁涤平不明内情,把蒋介石连续三次下令在浙江全省严密辑 查和悬赏捉拿凶手的命令当了真,不明白此乃搪塞社会舆论,掩人耳目,“做戏”给人看的“政治把戏”,故竟然稀里胡涂地“假戏真唱”,认真地侦查起来。二是 鲁涤平发自内心地对史量才的为人一直敬仰。三是随后蒋介石因鲁涤平未能破案,又煞有介事地宣布给鲁涤平记一大过的处分,并给他下令:限期十天内破案。鲁涤 平自然猜不透这“限期破案”背后的“猫腻”,只凭直觉感到对自已是一种压力,他自知并非蒋的嫡系,只担心若办案办不出个结果来恐怕自已就会成为此案的牺牲 品丢了官,所以便放开手脚,全力以赴,非要把案情查清楚借以自保矣。
于是,他在受到记大过处分并接到蒋介石“限期十天内破案”的命令后,便也给浙江和杭州的各级负责机关下发了一个“最后通牒”,要它们尽快呈报缉查结果,否 则将予以严惩。于是,在他全力以赴的努力之下,案情终于有了眉目,他居然也获知了一些案情之中的“案情”,而这也正是“史案”中的最为蹊跷之处:为什么案 件发生在沪杭公路的海宁翁家埠段,而凶手所乘的轿车车牌却被遗弃在西湖的苏堤上?这辆轿车又何以竟会是浙江省警官学校的?如此看来,案情就和戴笠(警官学 校的名誉校长)、赵文龙(杭州警察局长兼警官学校校长)、俞济时(杭州警备司令兼保安处长)等人大有关系了。而随着省主席鲁涤平逐步对案情的深入,他做梦 也想不到的是:他的生命也就越来越危险了!……此时的蒋介石,既忧心于中外舆论对“史案”的关注,后来又惧怕先因不知杀史内情、继又获知一二内情的鲁涤平 会认真侦察破案,若是这样就会有弄假成真的麻烦,这场“政治游戏”则就不好收场了。于是,蒋介石就以“限期已到,尚未破案”为由,指斥鲁涤平“办案不 力”,并以此为借口把鲁调离浙江,去南京就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的闲职。
对此调离,鲁涤平的心情显然是不愉快的,他牢骚满腹并时有所流露,真是应验了“祸从口出”的老话:杭州的一批国民党“地头蛇”乘机兴风作浪,他们一面以 “鲁主席即将荣迁”为由,对他假意当面逢迎;一面以冷眼相窥,暗中捕捉他抱怨的口实。鲁涤平的一番牢骚,经过他们的捕风捉影和添油加醋,上报给蒋介石后, 引起蒋的震怒。蒋原本就恼怒于戴笠等人在“灭史”的过程中手脚做得不干净,给人抓到了把柄,现在又恼怒于鲁涤平的“添乱”.于是一怒之下,便命令戴笠暗嘱 赵文龙,在鲁主席离开浙江之前,设法先“做”了此人。
据说,就是在鲁涤平频频出席下属的欢送宴会上,他的酒食中被人暗放了毒药。于是,1935年3月15日深夜毒性发作,他便不明不白地一命呜呼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鲁涤平是个“美食家”,他平时非常讲究饮食,家有专职的私人厨师。由于他“好吃”的名声在外,再加上他是个胖子,这就有了“中风”的 可能。所以,鲁涤平才死,社会上立即就流传起鲁涤平是因中风抢救不及而死的消息,所以,当时一般人都是信以为真的。
可是,他的妻子丁静安和“爱妾”却绝不会相信这些流言、“鬼话”.因为随侍在鲁涤平身边的这一对妻妾知道,鲁涤平虽然体胖且多病,却没有高血压之类的疾 病。她们还从鲁涤平生前的“口风”中,得知了“史案”的不同寻常。鲁涤平猝死之时,她们更亲眼看到了其死相的难看,尤其是在鲁涤平临死时的喃喃中,断断续 续地吐露出的一些隐情也被她们听到了。然而,身居高墙深院锦衣美食的这些贵妇,却不知“江湖”的凶险,她们居然天真地公开扬言要在鲁涤平的葬礼上公开喊 冤。因“刺史”未能做得干净利落不留把柄而受到上峰责骂的赵文龙,听到这个消息不免慌张起来。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便令手下再“做”了这些女人,先灭了口 看你还能当众喊冤?于是,接下来就有了鲁涤平葬礼前,他的“爱妾”“跳楼殉夫”的一幕发生。
此后,史量才一案和鲁涤平与其小妾之死,便都不了了之。
(作者系云南省南涧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