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湘文化 > 正文

【晚清长沙园林文化掠影】陈览月2011年4期总86
2015-01-01 05:38: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浩园 蜕园 湖湘历史上的园林,按其属性划分,包括自然风景区、邑郊园林、寺庙园林、官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五类。而作为住宅来说,主要是指私家园林,因为它主要供居住之 用,故亦称园林式住宅。园林式住宅其实

         
  浩园

                       
                                    蜕园

    湖湘历史上的园林,按其属性划分,包括自然风景区、邑郊园林、寺庙园林、官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五类。而作为住宅来说,主要是指私家园林,因为它主要供居住之 用,故亦称园林式住宅。园林式住宅其实是一种上等的庭院式住宅,或者说是庭院式住宅向自然的进一步延伸。它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一个大的住宅范围内 布置“庭园”;再一种是在住宅旁另辟园地构成“宅园”;第三种是在风景幽雅而又清静之地营造“别墅”.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免不了要有山石树木花草、楼台水 榭亭阁之类,既可供居住、休养,又可供游览、玩乐。
    园林式住宅在长沙历史上早已有之。据考证,西汉时期留传下来的长沙贾谊故宅和定王台蓼园,可以说是湖南园林式住宅的发轫。但西汉以后的近两千年间,湖南的 私家园林却屈指可数,一直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实力薄弱,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建造私家园林的人实在太少。晚清以后,这种状况有了较迅速 的改变。一方面,湘学经世派的崛起,使一大批湖南人士跻身于全国军政要员的行列;而后来湘军的裁撤,又使更多的中下级军官衣锦还乡,充实了湖南绅士阶层的 队伍。其间积累了不少财富,有财力和闲暇来营造自家的宅园。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工矿业的兴起,湖南也陆续涌现了一些腰缠万贯的商人、企业 主、金融家等。这些达官、富商在暴富之后,大多不惜巨资,或者在省城长沙,或者在家乡,营造庞大的住宅、园林,修建宗祠、家庙,当他们死后,还要集资为他 们修建专祠等。从而,使全省园林式住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盛极一时。以省城长沙为例,在城区和郊区就先后建有各类带庭园的大型住宅,以及宅园、别 墅、专祠等达数十处,较着名的有:陶澍的印心石屋、罗汝怀的荷花池精舍、何绍基的磻石山房、汤鹏的柚村、李星沅的芋园和李家花园、郭松林的郭家花园、胡兴 仁的旷寄园、黄冕的宛园、熊少牧的洞泉草堂、王先谦的葵园、王闿运的湘绮楼、彭于蕃的怡园、黄月厍的晚香山馆、张自牧的絜园、陈湜的舫泊、周达武的蜕园、 朱昌琳的馀园(朱家花园)、周寿昌的听橘园,以及曾文正祠(浩园)、左文襄祠、席少保祠等等。这些私家园林和专祠,规模巨大,布局精巧,富丽堂皇,表现了 高超的建筑技艺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清文学家杨彝珍(1807—1898)写有一篇《柚村记》,记录了道光年间洋务思想家汤鹏(1801—1844)在长沙利用一处废园所筑园林的情致与风 韵: “长沙城北隅有废园焉,其大可数十亩,居氓艺豆菽其中,四周有垣,其高过修人有半。内有井,芳冽可饮,有塘径数百步,雨潦至,其流涓涓然。汤子(汤鹏)出 厚值货焉,日以余力增治之。于塘之北,种柚十余本,冬时黄实累然,因名曰柚村。又杂植桂、梅、桃、李、石榴、芙蓉、海棠各数本。折而左,聚怪石为小阜隆 然。上植纤竹数百挺,覆亭其内,曰苍茛亭。循亭而南,以篱障隙地,外艺蔬焉。旁有阁,曰晚菘阁。跨塘为桥,上踞以亭。亭之下,右别为南塘,水深及膂,蓄鱼 百许头,曰布影藻荇。间宾至,可叉得之……有楼翼然,曰归云楼。天高气清,白云流影,舒与夷犹,低拂檐际。飘尔忽冥,仍返高素,若与人意相远。汤子顾而怡 之,将谢荣欸遂幽栖,浩浩乎肆于永归。”
    清代两江总督、湘阴人李星沅(1791—1851)归隐长沙时,辟水月林其地为“芋园”,以作归田怡养之所。其后代在同光年间继续经营着这片园林。芋园占 地2万平方米,水面占半,西部以黄山石叠为山,乔木荫翳,东部筑水角凉亭。风光漪涟。园中遍植白榆、乌桕、梧桐、黑松,穿插紫薇、绣球、桂树、腊梅,循季 盛开。同治之初,李星沅次子李概复修芋园和寺院,“径前增以回廊,栏楣蜿蜒,因曲势作小亭,取苏子之语意。以‘知水月’名之寺”.月夜游芋园,别有一番风 味,清文学家瞿元钧《水月林记》载:“好月初上,清光透林隙,射水中,明灭不定。游渔潜跃,宿鸟惊呼,凉风翕习入襟袂,此心欣欣若有所得。已而星稀云敛, 皓魄当中,水色空明,渟泓晃漾,数声鹤唳与寺中钟磬相和,令人有高世远举之思,自以为古之辋川、平泉恐不是过也。”
    同治年间,长沙城内另一处着名的私家园林蜕园,传说原是唐代湖南“破天荒”进士、长沙人刘蜕的读书故地。咸丰年间,浙江巡抚胡兴仁将此地买下来,精心营造 出一个别致优雅园林,乃名“蜕园”.同治年间,蜕园转售给流寓湘中的直隶名士杨翰。但因经营不善,以致园景颓败。光绪年间,湘军将领、甘肃提督、宁乡人周 达武(1828—1895)将其买下,加以精心的修治和扩建,几年时间,就建成为一处面积达80多亩的园林胜地。当时的蜕园是何模样,无从可考。但《长沙 老照片丛书》收录了清末蜕园“思源桥”和“大木桥”等照片。老照片上的蜕园亭阁回环,池塘萦绕,假山嶙峋,异木争妍,奇花斗艳,间有乔木高耸,绿竹荫浓, 风景十分绮丽。周达武每逢回乡,居住于此,招引名人文士饮宴赏景,怡然自得。周达武去世后,他的儿子周家纯(后改名朱剑凡)在此办起了近代长沙城内第一所 女子学堂,这就是后来着名的周南中学。
    长沙市今存“朱家花园”之地名。朱家花园又称馀园,旧址在长沙市德雅路丝茅冲一带。馀园系1860年(咸丰十年)大实业家朱昌琳(1822—1912)为 休养馀年而建,故名“馀园”.园址占地400余亩,园内兰堂、宜春馆、一笠亭、去寮亭、延眺轩、众绿轩等亭台楼阁,回环错列;池塘环绕,假山嶙峋;奇花斗 采,乔木高参,风景宜人。亭台内悬挂联匾均出自郑板桥、何绍基、左宗棠、王文治、黄自元、曾熙等名家手笔。光绪年间朱昌琳曾用48株罗汉松扎成七层大园 景,并置多种名花异木,免费供游客观览。
    1875年(光绪元年)落成的、为纪念湘军首领曾国藩而建立的曾文正祠,位于今中山东路至局关祠一带,“纵七十八丈,横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 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计堂、室、庭、营、厢、笤、庖共一百七十有八间。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 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糜白金四万有奇”. 祠内有园,名浩园,有“存朴亭”、“听雨轩”等胜迹。 浩园也是清末省城名流的雅集之所。1880年(光绪六年)春,以病辞归的郭嵩焘即与刘坤一、彭玉麟、朱昌琳、李元度、李概、张自牧、邓弥之等11人会觞于 浩园,每人作画一幅,刊于祠壁,以志湖湘韵事。郭嵩焘有《浩园雅集图记》曰:“穿石步池上,循水榭,凭栏展坐,纵论天下得失。俯清池,桥亭水竹,映带左 右,怡然有邱壑之思。” 1881年(光绪七年)郭嵩焘借曾祠西隅辟为思贤讲舍,此即今船山学社的前身。
    同光年间长沙官家园林也得到全面修复,这得归功于一位勤政廉洁的官员—夏献云。夏献云(1824—1888),字矞臣,号芝岑,江西新建人。道光贡生,后 入京,历任军机章京等职。1870年(同治九年)以道员分发湖南,1872年授粮储道,晋按察使衔。在任期间,他整饬漕弊,清理狱讼,颇着政绩;又以“端 风善俗”为己任,而不遗余力。省城贾谊祠、定王台“均荒圮”,夏献云乃“以一忠一孝、风教所关,捐廉重葺”,又修复岳麓山白鹤泉亭等处古迹,对长沙名胜园 林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汉至清末2000多年来,贾谊故居毁建相继。南朝刘宋时盛宏之所撰《荆州记》载:“湘州南寺之东有贾谊宅,宅之中有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唐时毁,宋复 建贾谊祠,成了一座官家园林。1580年(明万历八年)兵备道李天植于祠内增祀屈原,故又有屈贾祠之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两度重修;嘉庆年间巡抚左辅再度 修建贾祠,旋废。1875年(光绪元年)巡抚王文韶另辟地建屈祠,夏献云则主持扩修贾祠,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又叠石造池,形成典 雅园林建筑群,一度享有“园林池馆之胜”美誉。
    次年贾祠落成, 夏献云又倡修定王台。“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事,焕然一新。” 夏献云《重修定王台碑记 》载:修缮后的定王台“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亭,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 慕已。”
    夏献云还把自己供职的粮道衙门营建成一处官署园林,名宜园。宜园位于今坡子街至道门口一线。粮道衙门系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驿盐粮储道赵廷标所建。 宜园则位于衙门的西部,初时景色一般。1873年(同治十二年),经粮道夏献云精心创构,形成一个布局严谨颇具规模、风景宜人、气象万千的衙署园林。宜园 的构思,意在突出一个“秋”字。所谓“宜园”,“宜者,宜秋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秋与粮道十分贴切,故宜园内的亭馆多以“秋”命名。听秋声 馆、延秋亭与桐桂山馆、澄怀轩、望岳楼等园林建筑装点于山石池水、花草竹木之间,为粮道衙门的官员营造了一种十分惬意的、返回自然、亲近自然的休闲活动场 所。
    位于今青少年宫的湖南抚署花园“又一村”,光绪年间也进行了全面俢缮,建于乾隆至道光年间的双清亭、丰乐亭、澄湘亭修饰一新。三亭呈倒品字形布局,依山势 而筑,居中的丰乐亭最大,丰乐亭后退两侧的高台上立着较小的双清亭和澄湘亭,三亭以小道、台阶相勾连,四周遍植郁郁葱葱的香樟,形成一小型园林美景。三亭 至今犹存,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长沙 晚清 园林

上一篇:【辛亥革命后长沙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文化的探索】杨锡贵2011年3期总85
下一篇:【郭嵩焘《使西纪程》毁版述评】杨锡贵2012年2期总8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