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长眠在岳麓山的明德人】陶旅枫2023年3期总133
2023-08-05 08:44:57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20世纪岳麓山上相继葬有大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这些仁人志士主要分为辛亥革命志士、抗战将士、人民革命烈士、教育界名流四类,这些人均是在历史大变局中,怀抱挽救国家、挽救民族之理想并为之终生奋斗的中流砥柱。他们深受国人之敬仰,长眠在此,因而也历史性地成就了岳麓山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山的地位。真可谓青山有幸埋忠骨。
清朝末年,国运式微,民不聊生,有识之士忧国忧民,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出现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多种思潮和实践。胡元倓留日归来后,高举教育救国旗帜,创办了明德中学。创办之初,黄兴等革命志士留日归国,积极筹划从事革命救国活动。此时恰逢胡元倓聘请教员,于是黄兴等这批留日归国的革命志士来到了明德,在胡元倓等学校创办人的暗中支持下,以教师职业作为掩护,积极开展反清救国活动。明德这所新生的学校,于是也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革命据点。
胡元倓曾对黄兴说,“养成中等社会,实立国之本图,惟其事稳而难为。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则磨血之人也。”胡元倓所言“流血”事业当然是指黄兴等从事的革命救国之举;而“养成中等社会”之事,即是指兴学办教育,胡先生将其誉为磨血事业。黄兴,流血之元勋;胡元倓,磨血之典范。流血与磨血,集发于明德一校,成为明德学校之两大精神。这样两种精神集中出现在这样一所小小的校园里,这在国内各学校中并不多见。受黄、胡的召感,明德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了不少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性地形成了明德学校辛亥志士和教育家两大人物群落现象。
笔者经过现场查勘,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先后有11位明德人去世后葬在岳麓山上。这11人分属辛亥革命志士、抗战将士、教育界名流三类。具体情况如下:
胡元倓(1872-1940),字子靖,号耐庵,晚年自号乐诚老人,湖南湘潭人。明德学校创办人、校长,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新学制的开拓者和探索者。

胡元倓
胡元倓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于1903年创办明德学堂,一生致力于办学,担任明德中学校长38年。在其精心经营下,明德中学成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中学。1910年开办明德商业专科,为我国最早的商科学校。1913年聘章士钊任校长在北京办创明德大学,办至1916年停办;1918年复设明德大学于汉口,1926年停办。此外先生还以明德中学为依托,先后办有小学、师范及各类专科学校。先生系湖南大学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并于1929年7月-1930年8月兼任湖南大学校长,为湖南大学的校园建设以及大学制度建设、院系设置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先生一生不当官,全心办教育,但始终心系国家、民族的振兴,曾暗中支持黄兴等在明德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并也短期出任过留日学生监督一职,抗战时期出任首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0年11月先生病逝于重庆,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其追悼会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以祭奠的形式举行,时任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主祭,陈果夫、陈立夫、蒋廷黻等要员陪祭。1948年先生之灵柩回归湖南,同年6月28日湖南社会各界举行了盛大公祭仪式,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担任主祭,6月29日公葬于岳麓山教育公墓。
1972年,因修盘山公路,先生之墓被迁至丁文江墓附近,但又不幸于1974年被毁。1997年8月,经长沙市委市政府同意并委托长沙市文化局拨款,在岳麓山响鼓岭南侧重新修建先生墓地(系衣冠冢),并同意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28日,该墓正式公布为长沙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克强,湖南长沙县人。明德学校早期教师,著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辛亥革命杰出领袖。
1903年8月,黄兴受胡元倓所邀,主持明德第一期速成师范班并兼任明德师范和中、小学体操、地理、历史、博物、图画等课程教师,黄兴内心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师生中暗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其时黄兴为明德食堂题联“劝诸君努力加餐,每饭不忘天下事;看先贤画齑断粥,立身端在秀才时。”1904年2月,以明德为据点创立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后因泄密出走。
190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积极参与武昌起义的领导工作。中华民国建立,任陆军总长。1912年黄兴回湘视察明德学校并发表演讲。在此期间,积极领衔支持胡元倓创办北京明德大学。1913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领导二次革命。
1916年,黄兴病逝于上海。北洋政府专门为其制定颁布《国葬法》,1917年4月15日于岳麓山举行国葬,谭延闿主祭,章太炎撰写挽联“无公必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高度概括了人民大众对黄兴的赞誉之情。

1917年1月5日省会军政学界代表迎接黄兴灵柩回长
1988年,黄兴墓与长沙县黄兴故居一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明德学校早期教师,旧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宣传家和革命活动家。
1903年,陈天华留学日本,与黄兴、蔡锷等成立军国民教育会。同年秋到明德学堂任教历史,并印发自己创作的《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反帝革命思想,1904年与黄兴、宋教仁等一道主持成立华兴会,随后到江西策动军队起义,并再次东渡日本。同年8月,冒险回国准备参加华兴会组织的长沙起义。因泄密第三次东渡日本,参与组建同盟会,起草同盟会会章,担任《民报》编辑。1905年12月8日,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挥笔写下《绝命书》万余言,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以唤醒国人。是明德校史上“蹈江蹈海三烈士”之第一人。
姚宏业(1881-1906),后因慕朱洪武、洪秀全之名,改名洪业,字剑生,号竞荪,湖南益阳县人。明德学校速成师范第一班学生,中国公学主要的创办人、首任校长。
1903年,姚宏业入明德学堂速成师范第一班,就学于黄兴、张继门下,加入华兴会。次年7月,公费送日本弘文师范学院学习,后转大阪大学,与黄兴、宋教仁等参加爱国运动,与陈天华一道组织抗议《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倡议罢课归国。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期间,他与同志一道组织路矿学校,以培养路矿人才。1905年10月,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深感日本振兴“皆由教育”,从此有志于师范。陈天华自杀后,姚悲愤欲绝,深感国民欲有爱国之思想,不可无自立之学校。于是,毅然返国,于1906年与同盟会骨干、明德同学宁调元着手组建中国公学,在上海租定校址,招学生300多人,姚宏业任监督(校长)。不料,开学不久,经费面临很大的困难,加之受到顽固势力的诬陷诽谤。姚宏业忧于公学莫测之前途 ,遂于当年清明日(农历3月7日)留下绝命词,投黄浦江自杀,以此唤醒国人,时年25岁。姚以身殉学,震惊朝野,宁调元及张骞、熊希龄等出面维持校务,公学得以继续开办。
陈天华、姚宏业的以身殉国的举动,感动了湖南家乡人民和明德师生。1906年5月23日,两人之灵柩一道运回长沙,29日,宁调元、禹之谟等发动湖南学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公葬活动,将两烈士合冢葬于岳麓山。这一天,禹之谟身佩长刀,指挥队伍。沿途散发传单和小册子。围观者两旁肃立。明德及长沙全体学生出动,男女青年执绋,会葬者数万人,高唱挽歌,哀声动地,队伍长达10余里。时值盛夏,学生皆着白制服,自长沙城遥望岳麓山,“全山为之缟素”。奉命拦阻的军警不敢执行命令,敛气屏声立于队伍两旁呆看。两烈士之死,以及为他们举行的公葬活动,深深地唤醒了国人,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后来,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撰文,称此次公葬行动是“惊天动地可记的一桩事”。公葬陈、姚两烈士的活动受到了反动政府的严重阻扰。1907年,反动政府在禹之谟被害的第二天,还是将两烈士遗骸迁出了岳麓山。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墓重新迁回岳麓山。
1983年,陈天华、姚宏业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黎尚雯(1868—1918),字瑞章,号桂荪,晚号竞存轩老人,湖南浏阳市人。明德和经正学校早期教师,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末民初新学开拓者和探索者。
黎尚雯为晚清秀才,服膺王夫之、顾炎武学说,与谭嗣同、唐才常交谊甚笃。光绪二十一年(1895),浏阳大旱,民不聊生,欧阳中鹄奉命成立救火机构,黎尚雯参赞其事,出其储粮救济灾民。光绪二十三年,他助欧阳中鹄等人办浏阳算学社、不缠足会,次年又协助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创立南学会、时务学堂,办《湘报》、《湘学报》。光绪二十六年(1900),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黎尚雯参与其事,事泄,唐才常殉难,黎尚雯避居衡州。光绪二十九年(1903),黎尚雯受胡元倓聘,到长沙任经正、明德学校管理员。次年,湖南创建高等实业学堂后,任教务主任。不久,又任湖南中路师范斋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黎尚雯加入同盟会,并协助禹之谟创办湖南惟一学堂。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黎尚雯被推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袁世凯篡取革命政权后,黎尚雯潜伏武汉,与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密议七省联防计划。黎尚雯当时在武汉任江汉大学监督,在校内组织“铁血团“,积极准备讨伐袁世凯。后事泄,宁调元等遇难。不久,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黎尚雯、龙璋等在湖南积极响应,并驱逐了都督汤芗铭。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非常国会“,电召黎尚雯赴广州议政,黎因重病未能赴任。
1918年3月,黎尚雯在长沙寓所病逝,被公葬于岳麓山。
彭士量(1904-1943),字秋湖,湖南浏阳市人,汉口明德大学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暂5师中将师长。其本人墓地在南岳,但以 “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位于岳麓山赫石坡,而列彭将军名于此文。
1924年,彭士量考入汉口明德大学。1926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毕业后,分配到陆军第十师。当时,同在第4军的还有林彪、粟裕、陈赓等。 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彭士量英勇善战,胆识过人,尤其南浔各役,连达目标,以少胜多击溃孙传芳军队。凭借其战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7年,随蔡廷锴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先后任第31师副团长、第87师团长。 1932年12月,考入陆军大学第11期深造。1935年12月,陆军大学毕业后任第83师上校参谋处长。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几乎是每战必从。在武汉会战中,因指挥有方、重创日寇受奖,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其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并受到宋庆龄女士的嘉奖。在中日战况惨烈时,彭士量本可以在后方为抗日出谋划策,但是他不愿意待在后方,积极要求到最艰苦的前线作战,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73军暂编第5师任副师长、代理师长、师长。  1943年11月,率暂5师参加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15日,彭士量在石门前线战斗中殉国,年仅39岁,是常德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将军。彭士量牺牲后,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两封遗书。一封写给全师官兵,一封写给妻子王苏政。其一:余献身革命,廿年于兹,早具牺牲决心,以报党国。兹奉命守备石门,任务艰巨,当与我全体官兵,同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歼灭倭寇,以保国土。倘于此次战役中,得以成仁,则无遗憾,惟望我全体官兵,服从副师长指挥,继续杀敌,达成任务。其二:苏政吾妻:余廉洁自守,不事产业,望余妻刻苦自持,节俭以活,善待翁姑,抚育儿女,俾余子女以教育成材,以继余志,此嘱。
将军牺牲后被追赠陆军中将。1944年5月14日,彭士量烈士遗体运至长沙中山纪念堂,出殡时民众沿途拜祭,将其公葬于南岳。
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七十三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七十七师、一九三师、五十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1946年春,73军指令专人督修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于岳麓山赫石坡。
谢祖尧(1889-1946),名谢真,早年又叫谢振鹏,湖南新化县人,明德旧制第四班毕业,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明德中学和湖南一师范校长,国民党湖南党部执行委员、代书记长,省党部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国大代表。
曾和国民党政要陈果夫先生在明德旧制第四班同学,后毕业于北京高师及日本东京高师。1918年回明德中学任中学部主任,1919年再赴日本考察教育,次年仍然回到,推行教育改革。谢祖尧1919年后任明德中学副校长、代校长、湖南第一师范校长,并曾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第三、第四届执行委员、代理书记长,后任省党部监察委员、旧国民政府国大代表。谢祖尧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明德中学辉煌的办学历史有其重要的功绩,尤其在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享有很高的威望。胡元倓对其评价:“大事不糊涂”、“可以大义责之”。谢祖尧一生清贫,去世时除在长沙市现八角亭附近留下了三间茅草房外,没有留下其他任何财产。他曾担任过湘中公路局委员会常委,负责保管银元20余万元,悉藏银库。一天省政府派人前来点验,竟毫厘不差。当时曾有人笑他笨,他却以笨自任,一笑了之。
1946年11月3日,谢祖尧因患伤寒病逝于湘雅医院。逝世后,明德校友会、一师校友会、新化同乡会联合组成治丧委员会,同年12月6日上午在省党部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大会主祭、时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喈赞誉其:诚恳努力、谨慎治事。祭奠会后,长沙城万人空巷,将先生公葬于岳麓山教育公墓。墓碑上镌刻着“磨血树人”四个大字,很好地诠释着先生磨血教育的一生。
2007年,其墓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宣(1897-1925),字博权,湖南醴陵县人,国民党元老程潜之侄,毕业于明德中学。
1918年,程宣于长沙明德学校旧制中学第十一班毕业。后去广东, 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大本营军政部教导团军士连第一连连长。同年冬,大元帅大本营成立陆军讲武学校(后并入黄埔军校),调任第三学兵队少校大队长。1924年10月,奉命参加北伐,任攻鄂军总部卫队营营长。
1925年夏,随攻鄂军回师广州,参加第一次东征。在平定叛军杨希闵、刘震寰的战役中,阵亡于广东花县大和墟,时年28岁。
1928年,其骸骨自广东迁回长沙,归葬于岳麓山。该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宫下方,为一座民国时期砼石结构建造的塔式墓,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0平方米,由墓围、墓塔、香炉等组成。墓围由青石铺砌,墓塔四方形、六层,砼石结构。湖南和平解放后,该墓曾作修整,程潜题写“浩气长存,留传千古”碑文及《哭亡侄宣诗》。文革时期遭毁,大部分构件散落。2005年依原貌修复,遗憾的是墓名未使用原来墓碑名“程公博权之墓”。
2005年8月,该墓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何公望( 1899 -1946年),原名何经渭,湖南湘潭县人,民国时期教育家、体育教育家。毕业于明德中学,并终生受聘于明德教师、校长室秘书、代理校长等职。是明德“泰安球王”的开山功勋。

何公望
1920年,何公望明德旧制十二班毕业,接受胡元倓资助入东南大学体育专修科深造。毕业后回明德中学任体育主任、校长室秘书、代校长等职。在明德工作期间,积极推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系湖南体育会(后改组为湖南体育协进会)早期评议员、理事。
公望先生毕业参加工作之际,恰逢五四运动影响,国内教育理念更为开放,先生成为了省会现代体育理念的先行者、开拓者。先生在校开创性地倡导现代体育理念,大力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即现在的阳光体育),尤其是球类运动,如排球、篮球、足球、网球、棒球等,校内经常举行班级球赛,学校有校队,并还经常组队和其他单位成人球队比赛。在其带领下,1925-1934年的十年中,明德学生10次参加省市运动会、华中运动会,共夺得26次球类冠军,因明德校门在长沙北区泰安里,故在社会上有“泰安球王”之美誉,常常是“一路鞭炮接球王”的盛况,球类运动氛围十分浓厚,明德从此也沉淀了深厚的篮球文化氛围,并影响至今。
抗战初期,寇氛逼近,就连明德这样著名的学校何去何从也前途未卜,公望先生此时受聘校长室秘书兼代理校长之职,临危不惧,全然不顾一家老小,全心负责迁校工作,先后率领师生迁校衡山晓南港、湘乡霞岭,并艰难地管理着学校,使得明德教育教学在国难时期逆势发展。先生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抗战时期明德的一中流砥柱。

何公望墓墓碑
先生一生胸怀“教育救国、为国储才”的教育理念,呕心沥血,终致积劳成疾,不幸于1946年2月英年早逝。省会教育界将其安葬于岳麓山,以弘其精神,彰其功绩。
夏开权(1901-1948),又名坤舆,字义衡。湖南安化县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明德教师。民国时期教育界名人。
1914年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读书,次年考入湖南旅鄂中学。1921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大学毕业,被上海暨南大学附中聘为教务主任。后在长沙湖南省立稻田女子师范学校、私立明德中学教务主任,其后,离湘去沪,复任暨南大学附中教务主任。1929年回湘,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务主任兼附属小学主事。1932年10月,任湖南省政府教育厅科长[3],曾主办《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是朱经农主政湖南教育时的得力助手。1942年,赴重庆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室秘书长,后调任教育部参事。抗战胜利后,回湘任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1948年,以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武汉四省一市教育界代表,竞选立法委员而当选。
夏曾任私立周南中学教员、董事会董事。胡元倓也因其十分关心明德学校的发展,曾准备聘其担任明德中学董事会董事。
1948年阴历5月3日,因患中枢神经麻痹症,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终年47岁。省会教育界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葬于岳麓山教育公墓。现在墓地已毁,墓碑是1970年重新立的。
肖敏颂(1914-1957),湖南湘潭人。1931年明德新制初中三十三班、1933年明德新制高四班毕业。民盟湖南支部的创立者,生前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肖敏颂没有进过小学,仅仅在家熟读古书。由于母亲去世早,肖敏颂从小缺少母爱,因而造成了早熟和易于感伤的特点。在明德中学求学期间,逐步养成对文艺的热爱,积极参加演讲比赛和话剧表演,热心从事民众学校工作,还担任了《明德旬刊》主编,也开始向报纸、杂志投稿。
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担任北大学生会执委。1937年回长参加发起成立湖南省文化界抗战救国会。1944年加入民盟,曾任民盟东南总支、南方总支执委,1948年夏开始,主持筹建民们湖南支部。1951年任长沙市教育局局长。1952年10月任民盟湖南省首届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1953年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1954年8月当选为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湖南省主委、湖南省政协常委、长沙市政协副主席。
1955年任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省教育厅厅长。1957年因病去世后葬于岳麓山。
至今,明德中学每年清明,均有师生组队前往岳麓山祭奠先贤,凭吊先烈。(作者单位:长沙广播电视大学)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刘维兴、佘葆元:清末两位爱国保台的湘籍将领】汤锐2023年3期总133
下一篇:【杨展烈士二、三事】黄柏强2023年4期总13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