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六朝时期武陵地区今张家界市境历史考述】戴楚洲2023年3期总133
2023-08-05 08:50:2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六朝(吴晋宋齐梁陈)时期,亦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代朝廷先后争夺武陵地区,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比较混乱,地方行政建置频繁更易。各代朝廷加强对武陵山脉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加重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聚居武陵地区今张家界市境内的“巴人后裔”(即土家族先民 ,下同)多次举行农民起义,打击地方政府统治者。
六朝时期,武陵地区建置沿革频繁更易,比较复杂。今张家界市境内先属蜀国,后属东吴。西晋统一中国以后,依次归于晋朝和宋、齐、梁、陈六朝。在这数百年间,张家界市境内遭受较多战乱,导致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缓慢发展。六朝时期,定居在今张家界市境内的“巴人后裔”,举行多次农民起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巴人后裔”创造了天门山名胜区的早期文化,致使地方史志多次出现天门山名胜区的史籍记载。
一、武陵地区行政建置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代朝廷处于动荡不安状态,致使武陵地区政区建置频繁更易,复杂多变。东汉末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这使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演变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其时,位于沅澧流域的武陵郡隶属于荆州。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曾是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三国都想控制的战略要地,“巴人后裔”(即土家先民)首领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竞相笼络和控制的对象。东汉末期,荆州为州牧刘表所部占据。赤壁之战以后,南郡以南袭置荆州,刘备自领荆州牧,成为荆州最高军政长官。东吴孙权与西蜀刘备结为盟友,分理荆州,武陵郡、零陵郡和南郡归属西蜀刘备统治集团。故《三国志•吴书》载:“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书》,《三国志》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16年,第280页]公元211年,刘备率师进入四川以后,派遣武将关羽领军留守荆州。据《三国志•吴书》载:孙权派遣名将陆逊率领军队夺取南郡以后,“(刘)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陆)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 (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书》,《三国志》卷五十八]公元219年,东吴大将吕蒙率军袭取江陵县,关羽率军退走麦城(在今当阳县)。关羽被斩以后,荆州的武陵郡和零陵郡等郡转属东吴孙权统治集团。由于西蜀昭烈帝刘备曾对少数民族正确地实行安抚的羁縻政策,武陵郡“巴人后裔”(即土家族先民)仍然思归西蜀刘备统治集团。昭烈帝刘备占领峡江一带以后,抚慰武陵郡“巴人后裔”。蜀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从秭归县率领诸将进军,驻军夷道猇亭(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自佷山(今长阳县)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蜀书》,《三国志》卷三十二,中华书局,2016年,第212页]武陵郡“巴人后裔”首领皆受官爵印号和金银财宝,“巴人后裔”叛吴归蜀,受到蜀国统治集团招抚。蜀国灭亡以后,东吴乃以钟离牧领武陵太守,稳定对武陵郡“巴人后裔”的控制。
东吴统治时期,武陵地区郡县设置因为自然、人文变故而作较大调整。三国吴景帝永安中(公元260年),武陵郡充县嵩梁山裂,千仞石壁之上洞开如门。吴国皇帝孙休得到武陵太守钟离牧禀报以后,认为是吉祥征兆,遂把嵩梁山改名为“天门山”,并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郡治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析零阳县和充县部分地置溇中县(县治在今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株木村,辖今慈利县西北部),天门郡遂辖零阳县、充县和溇中县。据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澧水》记载:“武陵郡嵩梁山,高峰孤耸,素壁千寻,望之苕葶,有似香炉。吴永安六年,其山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丈。门角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郡),置天门郡。”[(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澧水》,《水经注》卷三十七,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320页]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亦载:“三国吴置天门郡,充县有嵩梁山,山有石开处数十丈,弩射不至,名曰天门。析武陵郡西界置天门郡,治今永定卫城。天门郡以天门山名。”明代《万历慈利县志》又载:“吴景帝永安癸未,零阳山裂,有岩壁立如门,高三百丈。孙休以为祥,置天门郡,析置溇中县。”[(明)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还载:“吴永安六年,分武陵郡立天门郡。”当时,天门郡仅辖零阳县、溇中县和充县三个县,隶属荆州。天门山下、澧水北岸既为天门郡治,又为充县县治(在今张家界市城区)。据《水经注》载:“澧水出武陵(郡)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充)县南。”[(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澧水》,《水经注》卷三十七,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320页]天门郡的设置,促进了张家界市境内的经济文化发展。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吴国、统一全国以后,安抚流民,减免徭赋,发展生产,武陵地区“巴人后裔”归附晋朝,致使社会稳定。西晋朝廷仍在荆州设置武陵、天门等8郡,共辖60多县。州、郡行政长官兼任军事都督,权势甚重。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上级政府析天门郡零阳县新置澧阳县(含今湖南省常德市所辖石门县、临澧县和澧县等地,县治在今石门县渫水汇澧之处),并改天门郡充县为临澧县(含今张家界市所辖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地),县治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据《水经注》载:“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即充县之故治,侧临澧水,故为县名,晋太康四年置。”[(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澧水》,《水经注》卷三十七,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320页]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古城邑》亦载:“临澧城,晋析充县地置。”[(清)黄维瓒撰:同治《直隶澧州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9页
]清代《光绪湖南通志》又载:“临澧县治即充县之故治,侧临澧水,故为县名。”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还载:“临澧县故城,在(永定)县城西门外、澧水北岸、教场街一带之古城堤。”天门郡辖零阳县、溇中县、临澧县、澧阳县。据《水经注》载: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天门郡郡治迁往澧阳县(在今常德市石门县城)。东晋时期,天门郡所辖县与西晋时期天门郡所辖县相同,仍属荆州之域,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所发展。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各个朝代,武陵地区州、郡废立无常。据《宋书•州郡志》载: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分荆州武陵郡、天门郡诸郡置郢州(州治在今武汉市),增添郢州刺史;天门郡所辖县仍为晋代故县,其土著居民仍为聚族而居的“巴人后裔”,被称为“澧中蛮”“溇中蛮”。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武陵郡、天门郡仍然归属荆州。南朝齐时,天门郡所辖县沿袭宋制,天门郡治又迁往零阳县(在今张家界市慈利县城)。据唐代李延寿所撰《北史》载:南齐已把加封少数民首领说成“酋豪世袭,事炳前叶。”说明“巴人后裔”向姓、田姓等姓早已实行世袭制度,向姓为古代巴人相姓的演变,田姓与古代巴人郑姓是音近异写。南朝萧梁末年,皇族萧察投靠北朝西魏政权,天门郡为西魏控制。恭帝二年(公元555年),西魏朝廷改天门郡为石门郡(郡治在今石门县),改澧阳县为石门县(含今常德市石门县、临澧县澧县和津市等地)。南朝陈前期,石门郡隶属陈,辖石门县、零阳县、临澧县、溇中县。据唐代魏征所撰《隋书•地理志》载: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北周朝廷废除临澧县、溇中县,因境内有崇山而置崇义县(含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地)。又新置“北衡州”,其州治、县治均设在崇义县充城(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辖崇义县、零阳县、石门县。北周武帝宇文邕将天门山代为“南岳”,率领百官登上天门山祭祀天地,故取名“北衡州”。明代陈光前所撰《万历慈利县志》记载:“后周建德中,天门郡(故址)为北衡州,祀天门山为‘南岳’,革溇中、临澧二县。”[(明)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清代《同治石门县志•建置沿革》亦载:“宇文地南不至衡山,祀天门为南望,故置北衡州。”《民国慈利县志》又载:“北周省溇中、临澧(二县,以其地)置北衡州。”[吴恭亨撰:民国《慈利县志》卷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97页]清代张序枝纂修《同治续修永定县志》也载:“北衡州城,北周废溇中、临澧二县城置,即今(永定)县治。”
二、今张家界市境内巴人后裔的起义斗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今张家界市境内聚居较多少数民族,仍有“巴人后裔”(即土家先民)繁衍生息,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均有进步。如《三国志·蜀书》载:蜀国将军吴班、冯习“军次秭归(县),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蜀书》,《三国志》卷三十二,中华书局,2016年,第211页]即请蜀国进军武陵郡,帮助“巴人后裔”脱离孙吴统治者控制。吴国初年,武陵太守黄盖率军镇抚,用计杀害“巴人后裔”首领,即《三国志·黄盖传》所载:“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黄)盖领(武陵)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即澧)、由、诞(即蜑)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书》,《三国志》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16年,第287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加强对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形成世家豪族,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受到专制的统治者内部争斗、朝代更替影响以及阶级剥削加重、民族压迫加剧等多种原因影响,聚居武陵地区“巴人后裔”频繁活动,多次起事,举行反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起义斗争。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吴大帝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爆发规模较大的“武陵蛮夷”起义。数万起义军士兵依恃山险,反抗吴国“清定南土。”吴国皇帝孙权采取镇压措施,急“遣太常潘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 (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书》,《三国志》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16年,第287页]这次征讨不太顺利,诸葛直和卫温等将皆因违诏、无功而被下狱。吴国大军深入武陵地区腹地,致使战事激烈,相持4年之久。至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十一月,“太常潘浚平武陵蛮夷,事毕,还武昌。”[(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书》,《三国志》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16年,第287页]清代《湖广总志》亦载:“斩首、获生盖以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
西晋朝廷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减免徭役,安抚流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所缓和,官民关系和民族关系有所改善,民族地区比较安定。据《宋书•夷蛮传》载,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朝廷在荆州设过“南蛮校尉”一职,统辖荆州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只征少量粮食,不征徭役。此后,两晋统治时期,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比较安定。据《宋书•夷蛮传》载:“荆州置南蛮(校尉以领之)……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均无杂调。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不供官税。结党连群,动有数百千人……而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诸郡蛮,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前世以来,屡为民患。”[(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夷蛮》,《宋书》卷九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6页]西晋末期,逃荒农民流落异乡,纷纷暴动,时局混乱。公元307年,天门郡“巴人后裔”乘机起义。据《晋书》载,朝廷派遣南平郡太守应詹率领南平郡(在今湖北省公安县)、武陵郡和天门郡的大批官军前往天门郡残酷镇压。由于起义军人多势众,应詹等人难以镇剿,于是采取招抚和征伐相结合之计,与“巴人后裔”(即土家先民)首领订立盟约,收到较好效果。“巴人后裔”得以生存,地方安定秩序得以维护。所以,《晋书》记载:“天门、武陵溪蛮并反,(应)詹讨降之。时政令不一,诸蛮怨望,并谋背叛。(应)詹召蛮酋,破铜券与盟,由是怀詹,数郡无虞。”[(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应詹传》,《晋书》卷七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858页]
东晋时期酷吏残酷压榨少数民族,因此,武陵地区爆发“巴人后裔”“蜑族”起义,攻克天门郡的郡治。《民国慈利县志》记载:“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天门(郡)蜑贼作乱,杀(死天门郡)太守王匪,征西将军桓豁讨平之。”[吴恭亨撰:民国《慈利县志》卷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10页]
进入南北朝时期以后,统治集团为了巩固政权,纷争不已。政局动荡,战祸连年,加剧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矛盾,引起少数民族进行反抗斗争。刘裕继晋称帝以后,专制统治势力逐渐推进到武陵山脉腹心地带,不断增加武陵地区徭赋,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剥削和民族压迫,结果导致著名的巴人后裔“板楯蛮”田向求起义,众多农民攻占溇中县城。刘宋王朝一面派军残酷镇压,一面免除溇中县令宋矫之的职务,这才平息这次农民起义。据《宋书·蛮夷传》载: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天门(郡)溇中令宋矫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十八年,(天门)蛮田向求等为寇,破溇中(县城),虏略百姓。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行参军曹孙念讨破之,获生口五百余人,免(宋)矫之官。”[(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夷蛮》,《宋书》卷九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2396页]杜佑在《通典》书中把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分为“廪君蛮”和“板楯蛮”两大类。湘西北的巴人属于射杀白虎的“板楯蛮。”《晋书》和《晋中兴书》都说:“巴人呼赋为賨”,“板楯蛮”又被称为“賨人”。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南蛮》中说:“(巴人)板楯蛮……宋元嘉中,天门溇中令宋矫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蛮酋田向求等为寇,破溇中,虏掠百姓。”[ 吴远干选编:《慈利县土家族史料汇编》,岳麓书社,2002年,第9页]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亦载:“宋文帝元嘉中,溇中蛮反。溇中令宋矫之无绥驭才,蛮苦赋重。遂以其众叛,寇抄郡县。积岁为患,由是户口流亡略尽。后命沈庆之讨捕,悉平。”[ (明)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萧齐时期,民族矛盾仍然尖锐。义阳郡张群起义,攻破天门等郡,荆州刺史沈攸之连续派兵征剿,仍然不能擒王。后因诱骗,张群被杀,即如《民国慈利县志》记载:“齐高帝建元三年(公元481年),义阳张群破天门、南平、武陵、义阳等郡。太守虞欣祖诱纳(张)群,厚为礼遗。旋于座执斩之,余党溃散。”[吴恭亨撰:民国《慈利县志》卷十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10页]
三、天门山巴人后裔创造的早期文化
位于张家界市城区的天门山是集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的文物古迹于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武陵山脉南支天门山山势巍峨、岩洞奇绝、景色壮丽、局部气候独特、传说故事较多,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武陵奇山天门山是座四周皆为绝壁的台形孤山,其主峰海拔1518.6米。世界海拔最高天然穿山溶洞“天门洞”南北对开,悬于千寻素壁之上。据地质学研究专家田开铭和覃功炯实地考察:天门山系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是经地质史上白垩纪末造山运动抬升而形成的高上,山顶岩溶丘陵起伏平缓,山顶遍布岩溶台牙,山上岩溶洞穴众多,著名者计十六洞。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溶蚀不断进行,逐渐形成天门洞。在三国吴时,出现崩落,洞道之间,洞壁扩大。
天门山风景名胜区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天门山风景名胜区是张家界市境内最早载入《梁书》等史册的文化名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居在天门山一带的“巴人后裔”留下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国时期张勃所撰《吴录》记载:“嵩梁山,山石开处,容数十丈,其高以驽射之不及。”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卷十》竟述土家先民在天门山用箭射死蟒蛇的奇事:“天门郡有幽山峻谷,而其上人有从下经过者,忽然踊出林表,状如飞仙,遂绝迹。年中如此甚数,遂名此处为仙谷。有乐道好事者,入此谷中洗沐,以求飞仙,往往得去。有长生意思人,疑必以妖怪。乃以大石自坠,牵一犬入谷中,犬复飞去。其人还告乡里,募数十人执杖揭山草伐木,至山顶观之。遥见一物长数十丈,其高隐人,耳如簸箕。格射刺杀之。所吞人骨,积此左右有如阜。蟒开口广丈余,前后失人,皆此蟒气所噏上。于是,此地遂安稳无患。”南朝宋范晔所撰《后汉书·郡国志》亦载:“武陵郡嵩梁山有石开处数十丈,其上名曰天门。”[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十九]
三国时期是天门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史上的发轫时期,形成“山水文化”。吴国永安中,武陵太守钟离牧率兵镇压“酉阳蛮”,进入武陵山区腹地,看见充县嵩梁山已经岩崩成洞。他回京城禀报以后,吴景帝孙休以为嘉祥,遂赐名“天门山”。从此,天门山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故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载:“天门山在县治西南一百八十里,十二都。旧志山名嵩梁说者,谓其山高绝如梁之嵩岳,因以为名。自吴永安中,忽洞开如门,故又号天门。天门者,山之总名也。有十六峰,似人似物,环列左右。”[ (明)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页]吟咏天门山的古代诗文之中,天门山十六峰诗占多数。天门山十六峰绵延数十里,宛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张家界市城区南境。
天门山陡险峻拨,山顶平坦,是隐逸人士的理想境界。避世者在此结庐,创造“隐逸文化”。东晋名士周级在天门山隐居终老。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镇东大将军王敦举兵于武昌。东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祖籍天门郡古城堤的宜都内史、忠节之士周级觉察荆州刺史王敦谋反,遂命其侄子周该秘密潜至湘州,说服被王敦联络的人马,保卫朝廷,不要叛乱。王敦派遣将士捉住周该。刑讯致死,周该不言实情,周级幸免于难。唐代房乔所撰《晋书》记载:“周该,天门(郡)人也。性果烈,以义勇称。虽不好学,而率由名教。叔父(周)级为宜都内史,亦忠节士也……(周)该欣然奉命,潜至湘州,与(司马)承相见,口陈至诚,(司马)承大悦。会王敦遣其将魏乂围承甚急。(周)该乃与湘州从事周崎间出反命,俱为乂所见。考之至死,竟不言其故。(周)级由是获免王敦之难。”[(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忠义》,《晋书》卷八十]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亦载:“晋,周该,以义勇称。从父(周)级为宜都内史。时王敦叛,(周级)遣(周)该使湘州,约谯王(司马)承、(梁州刺史)甘卓,同卫王室,为敦所执。讯掠之,至死不言。(周)级由是得免于难。”[ (明)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4页]不久,王敦病死。周级协助东晋明帝平定王敦叛乱,虽立大功,却未得到高官厚禄。因此,周级看破红尘,急流勇退,隐居在家乡天门山。周级病死以后,被葬于天门山西麓,立有墓碑。明代《弘治岳州府志》记载:“周内史墓,在天门山之西,即晋内史周级。”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亦载:“宜都内史周级墓在天门山之西。”[ (明)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页]清代《道光永定县志》又载:“晋宜都内史周级墓在天门山西……(周)本天门人,为宜都内史。见《晋书•本传》。”《通志•忠义传》对晋代天门郡天门山周级生平事迹作了简介。元代翰林、国史编修张兑同情周级,他在《天门山图》一诗中感慨道:“可怜宜都周内史,古冢垒垒在山址。”
天门山“宗教文化”神秘。北周统一中国北方以后,周武帝宇文邕因为南岳衡山非其所辖,为了祭祀天地需要,便以天门山代为“南岳”,并在本境设置北衡州,提高天门山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品位。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北周建德四年,废临澧、溇中二县,以其地置北衡州……宇文地南不至衡山,祀天门山为南望(岳),故置北衡州。”[(清)黄维瓒撰:同治《直隶澧州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1页]北周祭祀天门山为“南岳”的封禅坛遗址在天门山风景名胜区玉壶峰顶东段、天门眼顶、灵泉水侧。祭坛遗址,至今可辨。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门山风景区一带“民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天门山风景区一带“巴人后裔”岁时节日较多。凡属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七夕都要同欢共乐,但又掺入“巴人后裔”习俗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巴人后裔”祀祖颂功,历代沿袭,遂成节庆。“巴人后裔”传统节日主要有:一是春节,时间是新春佳节农历正月初一。“巴人后裔”常在此时燃放鞭炮,迎神祭祖;举行朝贺,拜贺族内长辈,赴宴饮酒。二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写道:“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2018年,第18页]在元宵灯会,可观龙灯和狮子舞。三是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在农历二月初二。“巴人后裔”以为土地神管理五谷生长,故把祭祀土地神之地叫"社"。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圣诞,家家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土家先民寨口均建土地庙,供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土家先民到土地庙烧香祭祀,祈求土地神管好害虫,形成以祭社为主的习俗。所以,《荆楚岁时记》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2018年,第28页]四是四月八日,佛生节。在这天,“巴人后裔”杀猪宰羊,诸寺设斋。农历四月初八是嫁毛虫的日子,祈求无病虫害。土家先民用红纸写上:“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青山去,永不回我家。”贴在自家房屋墙上。五是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纪念屈原。各户于门庭悬艾蒿、菖蒲,吃粽子,赛龙舟。即《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竞采杂药。”[(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2018年,第45页]六是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以求纺绩之事旺发,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传说“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2018年,第56页]姑娘们来到月下,抬头仰望,观看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鹊桥相会。七是重阳节,时间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该风俗起源于汉代,故《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2018年,第65页]九月重阳,老人爬山登高,以畅秋志。八是除夕节,日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者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作为年尾节日,源自先秦时期除旧布新、祭祀祖先、焚辟瘟丹的风俗。过大年时,家家户户蒸甑子饭,煮“合菜”。全家老少聚餐,叫做“团年”。除夕之夜,用树蔸烧旺火,全家人围着火坑“守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作者单位: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室)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岳阳洞庭女校史实钩沉】刘传勇2023年2期总132
下一篇:【长沙苏家巷与猫头笋诗——兼谈苏轼是否到过长沙】张璞2023年3期总13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