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马来亚共产党在湖南的电台始末】任理2022年3期总129
2022-08-24 16:08:4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历史有时就像一个玩笑,马来亚共产党成立于1930年4月30日,其旨在推翻英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国家独立。这个组织成员不少是移民的后裔(中国、越南、印度、泰国等),华裔居多,他们生长于斯,深深热爱马来亚这片土地。1931年,中国“九一八”事变,在马来亚的华人中间引起巨大反响,他们为祖国的命运担忧,中国筹赈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于1937年8月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在新加坡宣告成立(此时新加坡地属马来亚,英殖民地),支援中国抗战。不久,马共也成立了抗战后援会。
马共被当时的英殖民当局定为非法组织,有不少人受到通缉、被捕。
1941年12月,日本第25军团在山下奉文中将的率领下,抵达马来亚。英军的两艘海军战舰在南中国海,仅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战斗中被击沉,英殖民政府退出统治地位。
为此,英国政府为了夺回统治权力,在1942—1945年期间,不得不与当时由马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游击队合作,以期夺取其统治权。
一、进行武装斗争
1945年8月16日下午,从全印度电台的广播得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此时马共面临一个抵御英国人卷土重来的殖民统治的问题。然而在马来亚的日军却没有向英国人投降意愿,他们认为向白人投降是种耻辱,宁愿联合马共抗击白人的殖民,成立亚洲人的联盟。
可是这一切都被当时马共的领袖莱特所否定,要求马共放弃武装斗争,接纳英国政府军。此时马共也得到了英国人的承认,因此马共组织了人民委员会。马共以为人民委员会可以和当局合作,有机会扮演其政治角色,其军队可以被编入国防军。但对于英国政府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打算,同年12月,马共所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全部解散,并把武器交给了当局。
由于英军在接受过程中极度混乱,采用高压压制民众。同时暗地里对马共实施打击,为此,在马共内部引起分歧,一部分人还是组织游击队,准备军事斗争,这为以后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1947年3月6日在吉隆坡的马共中委会上,陈平取代莱特成为马共领袖(总书记)。莱特实际上是个多面间谍,曾为日本、英国特务机关服务,后携黄金、现金,超过100万叨币逃跑,这几乎是所有马共的基金,后在曼谷被泰共成员暗杀。
在马共领导的民间与殖民政府的斗争,越来越尖锐。1948年2月1日,马来亚联合邦在吉隆坡成立。联合邦起草了一份法案,这个法案在未通过前,就偷偷落到马共手中。法案限制工会权力,剥夺马共领导工会运动的权利。马共从这个情况分析,认为下一步就是全面禁止马共的活动。于是,马共认为必须采取武装斗争应对。该决策也是在同年3月21日吉隆坡吉宁街的会议形成的。
5月5日,马共总书记陈平再次主持会议,商定具体武装斗争的步骤,疏散马共干部,组织游击队进入深山。由于匆匆的决定,会议的决议不够严谨,在下级的领会与执行中出现纰漏。
6月16日,马共下级成员擅自制造了两起恶性事件,枪杀英藉胶园经理以及胶园总办事处的英藉负责人。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为此,当局开始疯狂抓捕马共成员,在抓捕陈平时,被陈平事先觉察,逃过一劫。当天,陈平宣布马共向英国人宣战。
二、寻求出路
马共(含新加坡)的成立,完全是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前后几任书记因故变换,担任时间较长的书记莱特是越南人,他们跟泰共、越共、苏共、中共、印尼共等都有联系。但这些关系不是很紧密,只是同一个阵营,同一个信念,而目标各有差异。
早在1947年,取代莱特,担任总书记的陈平,在国外考察期间,在香港接触到中共驻港的一名负责人,当时中共也想了解马共意欲采取什么样的路线,同时提供了一系列代号与安全邮件地址给陈平,但期间极少来往。
到了1948年,陈平得知中共将掌握政权,因此有必要通过其他方式建立联系。于是在1948年底,鉴于马共游击队医疗条件极差,在马来亚城市因通缉,而无法就医,于是一些患有肺痨病的骨干被送往中国就医。阿海就是最先派出的一名马共高干,同时还有7名成员。马共期望那些派出的人,从其他共产党的阵营里学习经验,能够回来充实领导力量。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很多暴露身份的党员撤退到中国或印尼,而殖民政府的手段也是对捕获而没有武装的马共成员进行驱离,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华裔,也被遣返中国。
其后的几年,马共游击队跟政府军多次发生冲突,由于决策多次失误、部属各自为战,加之内部出现叛徒,其战斗力下降很快,势力范围越来越小,后援也成了问题。
为了保持马共生存,1952年初,马共决定让小章前去北京,与前期抵达的阿海汇合,同时决定当马共最高领导人牺牲后,由他们在北京发表公报与声明,以示马共的存在。
1954年初,在马来亚的共产党组织,基本陷入瘫痪状态。在北京的小章,认为此时应该出来担当,他征询了苏共与中共的意见,起草了一份声明,在伦敦举行的英国共产党代表团会议上发表,提出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马来亚的武装冲突。
这份声明扭转了原马共提出的由共产党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民主共和国,变为与各方面共同奋斗,争取国家独立。
这个声明的发表,传到陈平与其他马共负责人手中,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可行的,因此试着与政府谈判。当时马来亚的政局也起了变化,独立的呼声很高,由东姑组织的联盟政党宣告成立,马来亚独立的前途是可见的。
在陈平与东姑(阿卜杜勒·拉赫曼)谈判前,身在北京的小章派来了特使,带来了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将《苏共与中共联合书面意见》告知陈平。有四个内容:
1、马来亚没有和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有共同边界;
2、马共的斗争未能形成一个跨种族的广泛统一阵线;
3、马共与敌人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实在是差距太大,因此不可能有促成任何谈判的希望;
4、明确建议结束武装斗争,把注意力放在宪政活动上面。
三、谈判破裂后,来到中国的日子
1955年7月27日。东姑所领导的联盟政党大获全胜,这是马来人唯一的阵营。陈平选择了与东姑和谈,这个和谈就是著名的“华玲会谈”,然而,因东姑坚持要取缔马共而告吹。
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宣布独立,而此时马共度日如年,步步艰难。一直到1960年,陈平决定与马共高层的陈田、李安东前往北京开始地下政治工作,余下工作,由从北京归来的阿海主持。
陈平一行在泰共帮助下抵达曼谷,转道老挝,在老挝共产党与越共帮助下来到河内,终于到达安全地带。
1961年6月第一个星期的某个早晨,陈平一行抵达北京国际机场,中共中联部部长刘宁一来到机场迎接。当时的中联部专司处理与兄弟党的事务,是个秘密部门。它坐落在中国军事博物院与铁道部附近,外面是一个高大的石墙,其总部也没有挂牌。那怕是这个系统内部,也有一道石墙,将办公区域与家属住宅隔离开来,闲杂人员不得进入办公区域,前来办事的,也必须提前预约。
陈平到来后,被单独安排在中联部紧邻的一个坚固小楼里,其他人则分居各处。初时,中共很多高官前来拜访陈平,了解情况,然后向中央书记处负责人邓小平汇报。
1961年7月,邓小平初次与陈平、陈田、小章、穆沙阿默德等马共负责人举行正式会谈,鉴于越共(胡志明前不久会晤邓小平)的经验,认为武装斗争推翻英殖民统治是可行的,中共愿意提供相关援助,因此,马共武装力量再次复燃。
1963年2月2日,马来西亚的联邦新加坡,在李光耀指使下,展开了“冷藏行动”,对在新加坡的马共成员进行围剿,迅速瓦解了在新加坡的马共地下组织,不少人逃亡至印尼。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平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广播电台,支援马来亚前线的武装斗争。1964年8月期间,陈平前往河内,与越共领导人黎笋见面,当面提出这个要求,黎笋表示大力支持,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并在北越提供场地,同时列出设备清单,不过这些设备,越方无法提供,必须由东德(苏联)或中国提供。
此时中苏关系紧张,陈平权衡利弊,决定向中共提出此项要求,然而中共拒绝了马共要求,认为“东京湾”事件令北越军事形势紧张,原来泰共设在北越的广播电台,都计划搬迁至中国境内,因此,认为暂时没有必要设立电台。
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陈平认为时机已到,因为在中国有数以千计的被英国殖民政府“驱逐出境”的马来华人,这些人因是外国人,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1949年前,他们可以自由的将党籍转到中共,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为此,他组织人员去中联部“申辩”,这个信息很快传到最高权力中心。
四、广播电台设立
1966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兄弟党代表,还特别安排了文化之夜,为马共期待的党与党会谈打下了基础。果然在1967年1月中旬,开始召开一系列党的会议,中共代表是康生。
马共提出,在中国有两万被“驱逐出境”的马共成员及家属,可以组织起来,在中国南部与老挝边界建立农场,培训军事人员,这个建议遭到康生否决。但对于马共提出建立电台的事,表示支持,并将马共这个意见呈报给毛泽东主席。
经过筹备,直到1969年初,中央决定把马共办事处南迁湖南,并在长沙附近设立电台。中央提出,只提供场地、设备与技术,其他均由马共自己负责解决,中共不干涉。
1969年夏天,马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阿成(单汝洪)与“马来亚民族解放同盟”成员余柱业(新加坡)、沙尔玛三人在中联部马来亚问题研究组代组长武为群带领下来到长沙,在长沙机场迎接的有湖南省书记处书记、省军区后勤部程部长、电台主任任寿山、外委办主任武战海等人。
在晚上的接风宴上,任寿山主任介绍了电台的筹建情况,早在1967年始,由省军区派了一个工程兵团,负责马共电台建筑工程。地址选在距离长沙约两小时路程的一个农村的石山处,在石山开凿修建了一个山洞内的地道,安装了发射机,工程已大体完成。录音室设在距离发射台1公里的地方,旁边建了一个办公楼,其间道路已修好,并安排了一个警卫连负责担任警戒、保卫任务。这个电台被称为“马来亚革命之声”其驻地代号“691”。
第二天,任寿山与阿成一行四人,驱车从长沙市内出发,前往湘江码头乘渡船抵达河西,沿着红土路,来到益阳县衡龙桥四方山地区的一个农村,原居住在这个村庄的人已经全部迁移,因此显得十分清净。
新修建的地道宽约3.5米,高为3米,总长100多米。原计划贯穿整个山头,因工程十分艰巨、复杂,于是改为半月形。由于通风不畅,机器容易发热,于是在露天发射塔下打了一口深井,取水制冷,同时在洞口加装抽风设备,保证了发射台设备的正常运转。
地道里有两台发射机,每台25千瓦,一主一备。其电力由益阳县火力发电站提供。为了防止停电,还备有两台25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发射台铺设了两条高频线通往1公里以外的两个发射塔,发射塔高度达90米。当时在附近的农田插秧时,田间的水波声,以及农家炒菜时,锅铲撞击锅子时发出的声音,都能听到广播播音的共鸣声,可见其发射功率之大。
录音室与办公区离发射台约1公里(战备需要),在录音室与办公室之间还有一条风雨廊相连,平时录音后的资料,是靠人送往发射台,为了保险起见,还设立了一条地下电缆,可以在紧急情况时通过电缆传输到发射台。
办公区有两层楼,二楼中间是党委办公室,左边是编委办公室(陈田负责),其次是泰米尔组、英语组办公室(由沙尔玛负责)。右边是华语组、播音组(由余柱业负责),其次是小图书室、打字室、印刷室、仓库等。楼下则是马来语组,也有播音室、资料室等(由苏丁负责)。
宿舍区建在办公室与发射台之间,离办公区约800米距离,那里有两栋红砖砌成的两层楼房。楼房的右边有一个会议室兼娱乐室。另外还有生活区,那里有食堂、小卖部、理发店、篮球场、室外游泳池等设施,生活区周围长了不少竹子,后来还种了橘子树。
陈田夫人李明回忆说,在这个区域内,马共人员与中国人员分成两个部分,住两个区。双方人员不准来往,不准聊天,必须严格遵守。其间有个大门,将两个区分开,大门里面才是马共人员活动场所,门口有解放军站岗,严禁外人进入。
中国人员与马共人员分工明确,中方除了负责电台发射、操作等技术事务外,还负责马共人员的衣食住行。在区内马共人员有两台电视机,还能不时观赏电影。一年有两次出门旅游的机会,每月每人生活费均为40元。为了解决马共家属子女学习问题,在附近农村特意建了一所学校,为马共培养后代。
五、“马来亚革命之声”停播
“马来亚革命之声”从1969年11月15日正式播音,开始只有马、华、印(泰米尔语)三种语言,后来又发展了英语与粤、闽、客、潮等各地方言播音,在东南亚一带影响极大。
1979年,陈平从中联部副部长口中得知,中国已正式要求泰共“爱国阵线之声”电台,不要发表对时任泰国总理江萨差玛南贬抑言论。因为当时中国支援红色高棉的物资需要经过泰国运往柬埔寨。
陈平从这些信息中感到,“马来亚革命之声”也会出现变化,特别是邓小平重新掌权。邓在“文革”受到冲击时,在北京的马共领导层一些人曾附和“批邓”的言论。
2004年出版陈平回忆录《我方的历史》载: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约见陈平,陈平感到有些不妙。会见的时候,一共三人,除了邓、陈之外,还有一位中联部高级官员负责记录。邓小平非常友善的对陈平说,他的一只耳朵几乎全聋了,要陈平坐在听力好点的这边。邓询问了马共最近的一些情况,然后开门见山对陈平说,“马来亚革命之声”必须停播。邓小平解释道,几星期前,李光耀代表东盟四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印尼)来到中国,要求广播停播,不然东盟很难游说非洲及拉丁美洲的国家支持红色高棉,美国当时极力阻止红色高棉参加国际组织,如果柬埔寨要在联合国大会保有一席之地,非洲与拉丁美洲的票举足轻重。柬埔寨有了合法地位,才能合法出入泰国,通往其他国家。陈平无奈地答应,因为他别无选择。对于关闭电台的时间,邓小平说‘联合国大会将在1981年9月举行,因此您们应该在这之前几个月关掉电台,给东盟一些时间去游说。最好在6月底之前关闭。邓小平表示,虽然电台停了,但对马共的援助不会停止。中联部通知陈平,一旦广播停播,所有的设备都归马共所有,可以带走任何东西,只要不在中国的国土上,马共怎么做,中国不干涉。言下之意就是,马共可以在其他国家开办电台,中国不干涉。
陈平他们经过研究决定,准备在泰南(泰国)营区重新开办电台,但因这些设备十分笨重,马共无法跨越国界,进入泰国敌方占领区。于是向中方提出需要一些便携式无线电台设备以及配件,中方爽快的答应了。于是,在1981年6月30日晚上,“革命之声”停播。
第二天,马共就用新的设备,改名为“民主之声”,在马泰边境开始广播。几天后,美国国务院向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外交官投诉,为什么答应关闭电台,现在又开始播放?中国大使馆答复,要美国查查电台位置,绝对不是在中国领土上的电台,美方只好作罢。
尽管如此,中共开始做马共的工作,要求他们寻找一条和平之路,因为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放在首位,至于政党层面的关系,放在次要位置。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马共与马来西亚政府进行了五轮谈判,于1989年12月2日,在泰国合艾蠡酒店签署和平协议,终于结束了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斗争。
为了解决遗留问题,陈平花了几年时间落实善后工作。1992年初,马共的所有活动完全停止,马共组织已成为历史。
当中国与东盟建立良好关系后,陈平觉得留在中国生活很尴尬,于是选择定居在泰南,成为一个“无国籍外国人”,与他在一起的还有因武装斗争而落下伤残的人员,一共200名。其他的人都变换身份,放弃信仰,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作者单位:湖南省电信公司)
资料来源:
《我方的历史》 陈平回忆录
《一路艰辛向前走》 阿成回忆录
《陈田夫人—李明口述回忆录》
《陈田纪念文集》
《浪尖逐梦》 余柱业口述
《青山不老:马共的历程》
《马共中央委员拉普·迈丁回忆录》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于光远曾两次来安化马渡调研—一份与“马渡调查”有关的新史料】陈剑辞2022年3期129
下一篇:【郴州大型女排壁画创作的前前后后】周克臣2022年3期总12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