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从改革到革命的英勇过渡——纪念自立军起义120周年】梁小进2020年4期总122
2021-01-10 20:18:05   来源:   评论:0 点击:


从19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到20世纪初的几年,具体来说就是从1895年到1903年长沙华兴会的成立,不到十年的时间,晚清中国就发生了从戊戌变法,到自立军起义,再到辛亥革命的兴起,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间,风云激荡,电闪雷鸣,几乎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就是这一系列的历史运动,在不到十年之后,直接导致了一个截然不同于几千年来古国的中华民国的诞生。
在这样的三大历史事件中,自立军起义为时最短,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它是上承戊戌变法、下启辛亥革命的重要一环,是一次历史性的英勇过渡。
 
一、从戊戌变法到自立军起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自下而上转而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的运动。运动的直接起因,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及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日军突袭驻朝清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到半年,清军先后在朝鲜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失利,日军进犯我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威海,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年底,湘军统帅刘坤一率湘军出关援辽,时经三月,终以牛庄失陷宣告失败。清政府丧师失地,只得谋求停战,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包括3个附件,共19条款,其最重要内容为割地、赔款、设厂制造。这是一个空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其后,清政府举借外债,各国纷纷在中国攫取修路、开矿权和海关、盐税、厘金抵押权,以至设置租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豆剖瓜分的局面,陷入一个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
戊戌变法运动的前一阶段,是自下而上的形式,首先在北京展开。早在清政府谋求议和,以及后来谈判、签约的过程,早已为外界所知。于是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包括相当一部分官员,纷纷上书。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倡议十八省举人集会上书,为著名的“公车上书”,揭开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的核心内容为变法,其主要内容为:(一)政治上仿行西方君主立宪;(二)经济上,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新型经济的政策;(三)文化教育上,举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准许民间办报,鼓励出国留学。其后,他们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
这一些主张得到光绪帝和部分官僚的支持,更得到全国各地进步知识分子的拥护,运动迅速推向全国,成为一股不可阻遏的潮流。全国各省都兴起创报刊、办学堂,举办新式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的热潮,而以上海、广东、广西、湖南、陕西、天津、重庆等地最为活跃。湖南为“最富朝气的省份”,在巡抚陈宝箴、署按察使黄遵宪和两任学政江标、徐仁铸支持下,维新志士创办《湘学报》《湘报》,创建时务学堂,成立南学会,成绩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全国创办报刊、学堂、学会共三百多起。
维新派大力鼓吹开民智、兴民权、改官制、设议院。有的激进派如长沙谭嗣同、天津严复等将矛头指向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的黑暗和残忍,甚至痛斥皇帝为“独夫民贼”“窃国大盗”,批判“三纲五常”,号召“冲破封建网罗”。
1897年11月,胶州湾事变发生。次年1月,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4月,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宗旨。一时,封建顽固派群起攻击,说康有为“妄冀非分”“目无君上”。兵部尚书荣禄说:“康有为立保国会,现在许多大臣未死,即使亡国也不劳他保。”御史文悌上书弹劾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西太后后来就借用这句话:说维新派“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
维新派的主张得到光绪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他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告变法。从此维新运动转变为自上而下,到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共一百多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并改革一些旧制度,撤销闲散衙门。此外,他还采取一些措施,将礼部尚书、侍郎六人革职,任命谭嗣同等四人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变法进入实质阶段,顽固派的反抗更为激烈,而掌握清朝最高权力的西太后为其总代表。她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朝廷的人事权和直隶与京师的防务。她于9月19日突然赶回京城,21日宣布重新训政,幽禁光绪帝,下令逮捕康广仁、谭嗣同等10人。9月28日,将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六人杀害,其他拥护新政的官员被革职、放逐、监禁。废除“百日维新”期间的上谕,撤销改革措施,裁撤的旧衙门全部恢复,新设机构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戊戌变法运动至此宣告失败。
戊戌政变给湖南的打击十分沉重,巡抚陈宝箴和其他支持新政的官员与举人、进士被革,各项新政废除。
戊戌变法失败的惨痛结果,极大地刺激了热血沸腾的爱国者。他们满心希望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维新事业,顷刻间化为灰烬。但他们没有消沉和畏缩,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为救亡图存而赴汤蹈火。谭嗣同殉难,其密友、时务学堂教习唐才常失声痛哭,赋诗云“千古非常奇变起,拔刀誓斩佞臣头”,决心报仇雪恨。时务学堂学生林圭亦大哭曰:“中国流血,自谭公始。我承其后,当以死报。”此后,唐才常出走香港、日本等地,与康有为、梁启超取得联系,又接触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寻找新的救国道路。林圭、李炳寰等十余名原时务学堂学生也东渡日本,继续追随老师。次年,唐才常回国,于1900年7月在上海设立中国国会,其宗旨有:(一)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二)不承认满清政府有统治中国之权;(三)请光绪帝复辟。
其后,唐才常在上海成立自立会,组建自立军,筹划发动武装起义,即本次会议纪念的自立军起义。在此前后,林圭、李炳寰等应唐才常之召回国,到上海、武汉,参加自立会和自立军的活动,并成为重要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自立军分为七军,分别为前、后、左、右、中,另有总部亲军和先锋军。全军由唐才常任督办,林圭为中军统领,驻汉口总机关。自立军原计划分别在汉口、大通、安庆、新堤、常德五路同时发动,但由于康有为筹寄经费误期,只得推延。但安徽大通方面没有接到通知,8月9日,秦力山按原计划在大通起义,与清军激战七日而败,牺牲惨重。后沈荩率部起兵湖北新堤,进击湖南临湘,因寡不敌众而败。其他三路则未及发动。8月21日,清政府破获汉口总机关,唐才常、林圭等三十余人被捕。次日夜,张之洞将其中二十余名重要成员杀害。安徽、湖南、江西各地清朝当局也出动兵勇,捕杀自立军将士。据不完全统计,仅鄂、皖两省即有自立军成员三百余人被捕。自立军宣告起义失败。
从戊戌变法到自立军起义,时间只有六年,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密切的历史联系和内在发展。
第一,自立军起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合乎逻辑的发展。戊戌变法和自立军起义采取的方式截然不同。戊戌变法采取的是“伏阙上书”,依靠光绪帝而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其主要的活动方式,是公开的办报刊,创学会,兴学校。谭嗣同思想特别激进,有“发大难”“流血遍地”的主张,认为,中国“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不恤首发大难,画此尽变西法之策”,甚至断言“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希望”,但并没有付诸行动。自立军起义是秘密的地下活动,联络会党,组建军队,实行暴动。
从自立军起义的成员来看,其最高首领为唐才常,而主要组织者和骨干多为原时务学堂学生,有名可考的就有20多人,其中7人充当领导者和骨干。所以,毛泽东曾说:“唐才常汉口一役,时务学生之死难者颇不乏人。”
第二,自立军起义的宗旨,因处于时局的急剧变化、政治环境犹为复杂,一方面受康有为、梁启超保皇思想影响,又因接触孙中山,受到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两方面思想交相作用,故体现出较为模糊、混杂的特点。其国会宗旨,既宣布“不承认满清政府有统治中国之权”,又有“请光绪帝复辟”的要求。自立军本身,试图以“勤王”号召天下。因此,其起义的计划,原拟占领武汉三镇以后,即出兵西安,营救光绪帝。秦力山发动大通起义,其檄文宣布“讨贼勤王”“清君侧而谢万国”“请皇上复辟”。
但另一方面,自立军的组织者和骨干由于受到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受到孙中山的影响,而其部分组织者和骨干系孙中山所派来的兴中会会员,如秦力山、吴禄贞、毕永年等,因此体现出革命倒清的倾向。他们称孙中山为“中峰”,接受孙中山的指导和赞助。唐才常、林圭等致康有为书中,既有“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又有“今上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林圭甚至慷慨激昂、声色俱厉地说:“今日救国,非要进行大改革不可,什么排满,什么勤王,我都不管,我们大家一齐起来造反!”
自立军起义的宗旨和指导思想,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这也是中国近代思潮由维新到革命过渡时期的正常反映。
 
二、从自立军起义到辛亥革命的兴起
 
自立军起义失败之时,正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日渐兴起之际。其时,在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一大批留日学生逐渐认为:必须推翻腐败卖国的清朝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并在国内外展开了爱国革命活动。1903年,黄兴、宋教仁等回国,即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华兴会,并联络会党、运动新军,策划长沙起义。华兴会及其策划的长沙起义,并非长沙一地的革命事件,而是涉及两湖、江西、浙江,甚至河南、四川的多个省区,影响极为深远,时人称为“内地革命之先声”。1904年,长沙起义未发而败,黄兴及众多华兴会员流亡日本,次年又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联合,成立同盟会。从此,中国民主革命走向高潮,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从自立军起义到华兴会的成立,只有三四年时间,那么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自立军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先声。自立军起义的失败,表明依靠拥戴一个皇帝来实现救亡图存的斗争,不论是和平方式的,还是暴动方式的,都已经失去号召力,走到了末路。而自立军内部在宗旨上也不尽统一,既有“讨贼勤王”的要求,也有“革命”“共和”的心声。黄兴等人就是从自立军起义的失败中,“益知专制恶毒,决非革命不可”。更有不少的参加过自立军或其他活动的人,如蔡锷、杨毓麟、刘揆一等,在起义失败以后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自立军起义在湖南的发动之区常德,在后来华兴会长沙起义的计划中,人数众多,同样也是重要的发动地区,其主要领导者即是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
第二,自立军起义与辛亥革命所采取的主要方式,都以暴动为主,但其宗旨和指导思想却有些许之异。自立军起义的宗旨较为模糊,一方面宣示要“讨贼勤王”;另一方面又要建立“共和政体”、选举总统。辛亥革命则是旗帜鲜明的反清革命。1895年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其宗旨为“驱除鞑虏,建立合众政府”。1903年黄兴创立华兴会,其口号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年同盟会成立,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904年10月初,宋教仁为发动常德会党加入华兴会起义,曾在一个会议上说:这次起义是反清革命,建立共和国,与自立军起义反对慈禧太后而保护光绪皇帝不同。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处于闭塞、落后的社会状况,人们对于救国的道路、目标、方式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也是逐步深入的。寻找到一个正确的目标和道路,是有一个过程的。自立军的英烈们,以他们的热血和生命,他们英勇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战斗,为这个过程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作者系本馆馆员)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纸背风云: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筹备与《亚东时报》本《仁学》】张玉亮2020年4期总122
下一篇:【林圭年谱】林利2020年4期总1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