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芋园、芋园主人与芋园文化】李崧峻2011年2期总84
2015-01-01 05:18:59   来源:   评论:0 点击:

清末芋园老照片 抗日战争前,长沙有一座占地约二万平米、气度不凡的古典私家园林——芋园。几经战乱,它已经完全从长沙消失了。然而岁月的流逝让芋园主人公们所培植的芋园 文化奇葩和他们的故事却隐约而又朦胧

清末芋园老照片

    抗日战争前,长沙有一座占地约二万平米、气度不凡的古典私家园林——芋园。几经战乱,它已经完全从长沙消失了。然而岁月的流逝让芋园主人公们所培植的芋园 文化奇葩和他们的故事却隐约而又朦胧地存留于历史的迷雾之中。作为芋园主人李星沅的五世孙,我有责任将我所知道的关于芋园及其三代主人的相关信息整理岀 来,公之于世,不致湮没。
    一
    长沙在大规模旧城改造前还存在“芋园”、“芋园巷”、“水月林”、“柑子园”等街名。这些地名均与芋园有关。芋园是李星沅宅院李家花园的一部分,坐落于旧长沙城东南定王台畔,即柑子园、东庆街至浏正街一带,始建于1843年,是一座湖泊型园林。

李星沅画像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祖籍湖南湘阴,乾隆年间,其祖父李世亮(玉屏公)举家迁到长沙。李星沅的父亲名李畴 (1774-1814),字锡九,号寿田,县学廪生,嘉庆甲子科优贡朝考一等第一名,授武英殿校录,桂东县训导。嘉庆十三年(1808年)李星沅12岁应 童子试。17岁丧父后,因家贫李星沅还曾借读于小庙——水月禅林。嘉庆二十二年(1817)李星沅以郡试第一补弟子员成了一名秀才。次年,受聘任教于城南 书院。道光五年(1825)李星沅考中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从此步入仕途。历官四川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陕西等省按察 使、江苏布政使、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等。被道光皇帝召见八次,曾奉朱批:“朕看汝年富才明学优品正,甚有厚望于汝,谅汝必能体朕用人 之苦衷也,钦此。”道光二十七年(1847)调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官回籍养病。但一年半后又被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起用,任钦 差大臣赴广西督剿太平军。李星沅带病赴任,四个月后即殁于广西军中,谥文恭。李星沅为官清廉、谦和,事母至孝。曾国藩作挽联悼曰:“八洲作督,一笑还山, 寸草心头春日永;五岭出师,三冬别母,断藤峡外大星沉。”
    李星沅遗有《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李文恭公诗文集》等着作。李星沅以文人从政,从青年时代以秀才入陶澍幕始,其诗文已誉满湖湘,据专家研 究:在《李文恭公诗文集》中收入有序跋、表志、奏章、军书、骈文等,其中更以骈体文22篇着称。这些文章均清丽典雅、辞采焕发,气势纵横。又诗文集中收诗 1300余首,另《梧笙唱和初集》还收其诗数十首。对于诗歌,星沅有他自己的追求,他作有《论诗》诗五首较完整地表达了他的诗歌创作主张。先贤熊少牧于同 治年间刊刻的《李文恭公诗文集序》中云:“吾乡官江南以经济而兼文章之美者三君子:一湘潭陈恪勤公沧洲,一安化陶文毅公云汀,一湘阴李文恭公石梧也”.可 见,李星沅的诗文青年时代就很受赞誉了。这些诗文是湖湘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二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陈先枢在2002年出版的《长沙地名古迹揽胜》一书中所载“芋园和水月林”条说:“水月林在芙蓉区定王台附近。据清代瞿元钧《水月林记》 载,水月林原为寺名,寺凡三楹,左右皆菜圃。清代两江总督、湘阴人李星沅为诸生时曾在此攻读。道光二十七年(1847)寺废,李星沅辟其地为芋园,拟作归 田怡养之所。芋园占地2万平方米,水面占半,西部以黄山石叠为山,乔木荫翳,东部筑水角凉亭,风光漪涟。园中遍植白榆、乌桕、梧桐、黑松,穿插紫薇、绣 球、桂树、腊梅,循季盛开。又过14年,李星沅次子李概复修芋园和寺院,径前增以回廊,栏循蜿蜒,因曲势作小亭,取苏子之语意,以‘知水月’名之寺。 1918年,李星沅四世孙李青崖曾将芋园部分房舍借予新民学会开办‘留法预备班’。1938年‘文夕大火’中,芋园及寺庙仅剩的一点残迹,也为断瓦残垣所 掩埋,但芋园和水月林的地名却诗意般留至20世纪90年代。”其“柑子园”条又说:“柑子园清嘉庆间即为私家园林。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这里再度 成为私家园林,这一年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的李星沅因病奏请开缺回籍,在柑子园筑李家花园,广植花木,堆砌假山,修建亭栏,以为暮年颐养之地。在此之 前,李星沅已筑芋园。名为‘芋园’的小巷离柑子园口仅几十米远,很可能李家花园就是芋园的延扩。”在陈先枢1999年所着《长沙老街》一书中也有类似记 载。陈先枢辑注的《长沙名胜楹联选》中还录有李星沅的《自署芋园联》:“阅世倏中年,辛苦功名都历尽;娱亲偕小隐,读书耕种总陶然。”
    看到家乡有学者这样关注和研究芋园,甚感欣慰。陈先生的记载与我搜集的芋园资料基本吻合,可相互印证。芋园南北长约170米,东西宽约120米,其中主体 水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二,湖中筑有南北走向的长廊将水面划分为东西两菏花池塘。以此为界,整个芋园可分为东西两半部。按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围绕芋 园又形成好几个大小不一的住宅建筑群,其主体建筑相对集中于西半部。芋园之正西为沿东庆街而建的住宅建筑群,名曰柑子园,此为芋园中的核心住宅建筑,即正 屋,设有门厅、轿厅、大厅、祖先堂及多进厅院,有屋百余间。芋园正北的建筑群名曰芭蕉厅;西北为包括芋香山馆在内的怀庐建筑群。芭蕉厅及怀庐均有大门开向 园北的浏阳门正街。芋园的南面有家庵“水月禅林”,此即为李星沅少时读书之处,后购之改建成家庵,作为家人祈福之所,类似于《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栊翠 庵。民国十年(1921)李氏后人将其改建为长沙李氏祠堂,因有别于祖籍湘阴高华冲之李氏祠堂,故名曰支祠。在《支祠记》一文中,点明了芋园的命名出自 “邺侯明瓒故事”之典故。
    水月禅林西侧在光绪末年新建一幢二层楼房,也以“水月林”为楼名。相临的街道从此也叫“水月林”.各建筑群除有大门与临街相通之外,均各有园门与芋园相 通。从柑子园正屋走过园门进入芋园即步入积土为山并以黄石叠砌成廊桥状建筑,称之为小蓬莱,其北面有取名为自在香的假山包,山顶有小亭为全园的最高点,站 在上面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山上遍栽腊梅、紫荆、桃花、桂花等花木,每当盛花期,景色明媚,花香扑鼻,故名之。小蓬莱山下有伸向西荷花池的堤坝及青石桥名憩 鹤桥,将西荷花池腰束为南北两池。小蓬莱周围及湖边植有高大乔木如乌桕、梧桐、桂树、黑松并穿插栽有紫荆、腊梅等,放眼望去,郁郁葱葱,颇有山林幽深之 感。环西荷花池的长廊由小蓬莱向南北方向伸展并与湖中心南北的长廊相联接,以此为链,形成环湖的镜澜小榭、小瀛洲、知水月亭、梧笙联吟馆、漱石枕流之阁等 二十二处亭馆景点。环湖长廊靠西侧的南北两段倚墙而筑,廊壁上嵌有着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大字道因碑刻及其他碑刻总数有百余方之多。何绍基系李星沅之儿女亲 家,何绍基碑刻原件因战乱存世极少,现见之于文字记载的据《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何绍基条目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他为姻亲李仲云(即李星沅次子李 概)写小楷《黄庭内景经》3250字,拟刻石刊于芋园,刻者以笔画细不容刀,乃再索《黄庭经》1223字,刻之,现两册完好如新。”芋园的东半部,有沿园 墙而铺的小径,但无长廊。水月禅林(后改建为支祠)即在芋园东半部的南侧,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古典式园林——芋园。
    三
    道光二十七年(1847)五月,李星沅在云贵总督任上奉调任两江总督,在去南京就任前请假十天,转道长沙看望老母,此时芋园已初具规模,柑子园正屋、藏书楼宝韦斋等建筑也已开建,李星沅的母亲陈太夫人及李星沅的兄弟各家均一起入住了。
    李星沅以文人从政、外吏十九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除了政务之外,以文会友也是他人生轨迹的重要部分。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月,李星沅因病辞去两江总督职务带太子太保衔回到长沙入住芋园之怀庐,其书房“芋香山馆”即在怀庐内。
    此时的芋园由于李星沅本身的文才、书生本色以及他的社会地位,很自然地成为当时长沙社会文化名流常聚会的中心之处。他们聚在一起或吟诗填词,或议论古今。 当时名为“潇湘雅集”,用现在的语言表述,芋园似可喻为当时长沙“湖湘文化沙龙”.而李星沅恩师陶澍、裕泰以及好友何凌汉、祁寯藻、贺长龄、林则徐、邓廷 桢、梁章钜、汤鹏、罗绕典(苏溪)、劳崇光(辛皆)、彭舒萼(棣楼)、宗稷辰(涤楼)等人中的湘籍友人或已凋零或正宦游他乡。此时与李星沅、李星溶、李星 渔兄弟同聚芋园,目前能见之于文字手迹记载的尚有何绍基、熊少牧、邓显鹤(湘皋)、魏源、陈本钦、杨紫卿、罗汝怀、王闿运等人的诗文。

李星沅致何绍基信(局部)

    李星沅故世后,芋园的文脉并未中断,李星沅的三弟李星渔顶起了大梁。李星渔,字季眉,他虽然出身秀才,却七次应举不第遂弃仕途而寄情山水文翰,又“专心力 于利民济物”,侍奉老母。故李星渔就成为此后一段时期内芋园文化沙龙的领军人物。遗有《观香室遗稿》四卷,诗三百余首。书中载有长沙着名画家张名倬绘制的 李星渔六十九岁小像,熊少牧篆书像赞云:“怀淡于水,意行似天。亦儒亦侠,非佛非仙。时闻妙香,中有真诠。”
    李星沅共有五子,长子李杭、次子李概、三子李桓、四子李榛、五子李梡 .当李星沅、李星渔兄弟开创的“芋园文化沙龙”在道光末年进入鼎盛时期时,芋园李家第二代文化人已崭露头角。这里首推李星沅的长子李杭。李杭 (1821-1848),字孟龙,号梅生,五岁能诗,幼年随父赴京,得父执何绍基、汤鹏的真传(何、汤均为李星沅的亲家,李星沅长女李楣嫁何绍基长子何庆 涵为室,汤鹏的长女嫁李星沅次子李概为妻,三家关系极为密切),其诗风深受汤鹏影响。李杭于道光二十四年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任编修,一时李星沅、李杭 父子翰林,声震湖湘,传为佳话。连谪戍伊犁的林则徐也三度叠韵赋诗致李星沅祝贺。其中有“青锁家声鳌背接,红绫关宴马蹄催。笋班却共双松茂,夕秀朝华识楚 才”之句,可见林公对李杭之器重。但可惜的是李杭于1848年病故,享年仅28岁,只留下着作《小芋香山馆遗集》12卷(咸丰元年(1850)刻本),存 诗400余首,赋37篇。
    此时除李杭已故之外,四子李榛、五子李梡尚年幼,而次子李概(字仲云)、三李桓(字黼堂)、李星溶的次子李桢(字介生号贻香,又号逭华主人,着有《六书系 韵》,《逭华庐诗稿》存世)、李星沅的外甥张恩准(字绳生),外甥女张恩泳的陈钺(号辟町室主人)等人均有文才,在上述众人中李星沅的三子李桓尤为出色。 李星沅于咸丰元年殁于广西军中后,咸丰三年李概、李桓守孝期满,可以出门为国效力了。咸丰五年(1855)正月因高祖母陈太夫人年高体弱,李概留家侍奉老 人,李桓则奉旨拣发江西出任九南兵备道,开始其与太平军十年苦斗的军旅生涯。
    李桓(1827—1892),字叔虎,号黻堂。他任九南兵备道兼署按察使之后,又任江西粮道兼署厘金局总监。由于李桓这些年为稳定江西大局,在指挥地方治 安作战,筹措粮饷,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不恤劳瘁,做了大量工作;他的所作所为深得江西百姓和地方正派官员及毓科、曾国藩、沈葆桢等人的高度赞许。咸丰十 一年(1861)冬在曾国藩的保荐下李桓卸粮道,升任江西布政使(藩台)并署江西巡抚。但到了同治元年,由于新任江西巡抚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截留原 供应湘军的厘金、漕折用于江西本身的休养生息,遭曾国藩强烈反对。从而爆发了历史上着名的曾、沈为争夺江西厘金的激烈冲突。李桓作为分管江西地方财政、行 政的布政使,在调解曾、沈之争无效的情况下,作出了支持沈葆桢,参与了截留江西厘金、漕折的行动;并与曾国藩发生严重的龃龉,这就大大地得罪了曾国藩,并 遭到曾国藩的打击报复。同治二年(1863)在调任陕西布政使,率自己组建的“楚军义胜营”开赴陕南处理军务的途中,于武昌鲇鱼套码头中风、不得不病退还 乡,从此脱离官场,成为一介布衣。
    李桓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沈葆桢,其高尚品德、才干和学问不但赢得了江西官绅的一片赞扬,也得到了曾国藩幕府中的正派人士和湘军高级领导人左宗棠、郭嵩焘、 李元度(字次青)、彭玉麟、杨岳斌等人的高度赞扬,并成为终生好友。李桓病退返湘后弃武就文,首先与众兄弟一起辑成《李文恭公全集》(共46卷三十八 册)。又将自己作外吏十年中与各方官员、友人、统筹全局协调共事的信函(其中江右六年就得尺牍一千一百多封)、官书、奏疏等以及自己自甲寅(咸丰四 年,1854)服官始至癸亥(同治二年,1863)病退还湘为止之历历往事写成的回忆录——“甲癸梦痕记”合编成书,命名为《宝韦斋类稿》。百卷《宝韦斋 类稿》是一部重要历史文献,是李桓外吏十年的真实写照,也是咸丰同治年间江西历史的一面镜子。他又见“国朝人物无专书”,乃动手写其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计七百二十卷,随后又辑成附录《国朝贤媛》十二卷。两书自同治六年(丁卯1867)动笔,至光绪九年(癸未,1883)方告成。于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刊刻出齐,历时二十年,耗费了毕生精力。台湾民族图书馆于1984年依清光绪庚寅(1890)湘阴李氏藏版影印出版了《国 朝耆献类征初编》。李桓幼时出天花祸及眼部,十年后开始发作,中年后加剧,渐次失明。到光绪九年(1883)终不能视物了,故该书是在李桓双目完全失明之 后才最后完成的,其毅力令人钦敬。据清史学专家王钟翰先生研究,目前流行于世的《清史列传》大部分抄自《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从咸丰元年到光绪二十年前后的数十年,芋园在李概主持经营之下,成为一座美仑美奂中国古典式的大花园,而且随着“同治中兴”的来到,芋园的人文环境也发生 了不小的改变。这里不但有李星渔、李桓、李桢等人的文史创作,而且芋园李家第三代接班人也成长起来了,其代表人物为李桓的长子李辅燿。
    李辅燿(1848-1916),字补孝,号和定,因李星沅长子李杭无后,李辅燿被过继到大房李杭(号梅生)为嗣,故又自号幼梅。李辅燿自幼聪慧好学,十八 岁(同治五年)成为秀才,同治九年(庚午1870)赴京会试,得庚午科优贡。先后任安仁县教谕、临武县训导、内阁中书等职。后又至浙江先后任海塘工程局督 办、杭嘉湖道台、宁绍台道台、省防军局总办等职。李辅燿为人谦和儒雅,为官务实认真,任海塘工程局督办后着有记录工程技术的《石塘图说》一书。由于家学渊 源,他有较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不仅诗书、金石无所不精,尤擅汉隶,是长沙名书法家之一。他还着有《李桓事略》、《还魂词》、《玩止水斋诗草》等。浙江杭州 着名的文化社团“西泠印社”的创办发展与他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是分不开的。李辅燿的外孙唐醉石更是参与了“西泠印社”的筹创事宜,是“西泠印社”的第一批社 员之一。
    李辅燿思想开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将长孙李青崖送入法国教会办的上海震旦学院读书;又将孙媳吴琴清(作家吴祖光的姑妈)送入苏州景海女中学习。 1907年,又送李青崖赴比利时国列日大学学习地质矿业。李青崖后来成为着名的教授、文学家、翻译家;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文献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史馆副 馆长。在光绪年间李辅燿是芋园内承上启下的一位核心人物。
    在这几十年中,在芋园与李桓、李辅燿父子交往深厚的湖湘文化人士,目前能见之诗文、书札手迹者有王闿运、左宗棠、郭嵩焘、李元度、许瑶光、张自牧、彭玉 麟、何庆涵、何维朴、何维棣、徐树钧、瞿鸿禨、张百熙、谭钟麟、谭延闿、朱昌琳、王先谦、陈三立等(其中多人为亲戚)。此外,还有柯劭忞、俞樾、陆润庠、 胡钁、方鼎锐、吴庆坻、许增、王福盫、丁仁等非湘籍文化名人。
    芋园还出了一支湖湘闺秀诗人。李星沅之妻郭润玉善诗,惜于道光十八年(1838)去世。生前刊刻有《簪花阁诗集》、《梧笙联吟初辑》(与李星沅酬唱诗 集),殁后李星沅为之辑有《簪花阁遗稿》。共存诗300余首。李星沅的妹妹李星池(字淑仪,着有《澹香阁诗钞》)和李星沅的长女李楣(字月裳,着有《浣月 楼遗诗》)均善诗。光绪元年(1875),王闿运为李星沅的妹妹李星池诗集《澹香阁诗钞》作序,曰:“道光中湘楚闺咏莫盛於潭,潭女能诗郭氏尤着,余姑适 郭,郭之姻亚皆习诗礼相酬和,一门之中人人有集,余姑夫兄女(注:王闿运的姑夫的哥哥郭云麓是李星沅的岳父,郭润玉夫人的父亲)适湘阴李氏者,材思清绮欲 冠同时所谓笙愉夫人、太子太保文恭公之妻也”.
    四
    芋园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数十年的经营,到光绪中叶已形成为一座人文荟萃、 意境幽雅、亭台水榭错落有致、美仑美奂的古典式园林,在当时的长沙首屈一指。但到了光绪十七年,李桓去世以后,老一代亲友也先后相继凋零。李辅燿又于光绪 二十二年远赴浙江杭州为官。此时,芋园中以李星沅的四子李榛辈份最高,但随着社会动荡加剧,芋园内上百人口的子孙各家自立门户,聚族而居已名存实亡。故李 榛独木难支,芋园也开始走向衰落。辛亥革命以后,李辅燿于民国二年(1913)回到长沙芋园,眼看芋园已残败荒芜,物是人非。终于在当年秋,李星沅名下五 房进行了第一次分家。在随后的第二次分家时,芭蕉厅分给了李辅燿的长子李相钧(李青崖的父亲);怀庐分给了李辅燿的次子李相纶(又名李庸、字子扉,书法 家,后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水月林分给了李辅燿的三子李相慈(又名亦怀,本文作者李崧峻的父亲)三年后李辅燿去世。
    分家时李辅燿的长孙李青崖(李星沅五世孙)已从比利时留学回国,任职于长沙高等商业学校,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兼课,与黎锦熙、杨昌济、徐特立、曾运 乾等人同事。他们深知芋园的怀庐空房较多,(此时怀庐的主人是李青崖的叔叔李庸,李庸是长沙着名的实业家朱昌琳的女婿,他常年住在朱昌琳的老家棠坡)。遂 请李青崖向李庸商借了芋园中怀庐的一个院落作为第一师范的教师宿舍,杨昌济一家也住在这里(怀庐是一个大建筑群,有多个院落,其中一较大的院落,此前已办 了一所衡萃女子学校)。他们还在怀庐办起了“宏文图书社”(杨昌济的《论语类钞》就是由这个书社出版的)及《公言》杂志。这期间(1914—1915)第 一师范的学生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李维汉等人经常来芋园怀庐拜访他们的老师,讨教学问,纵论时事,师生关系十分密切。不久他们师生又向李青崖借用了与 怀庐一墙之隔的东邻建筑群——芭蕉厅(这是李青崖自己的产业)部分空闲房屋作为他们的第一个革命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的学习活动场所。其中的一间还成为他 们留法预备班的教室,有学生五十余人,李青崖亲自为他们讲授法语课。
    当时社会比较动荡,生计困顿,李氏后人对维护芋园已力不从心。李辅燿对芋园的前途似乎有所预感,他于民国四年八月十一日日记中写道:“版制芋国笺十二种, 后芋园笺十种,三年以来议将芋园出售,虽无成说,然将来易主势所必至,存以亭馆之名,以为子孙之纪念耳,请王维季作各种篆书”.王维季即王福盫,着名书法 家、金石篆刻家,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是李辅燿在浙江任职时的至交好友。此时王福庵正在长沙探视病中的好友李辅燿,应诺承办。在王福庵题签的二十二种芋 园亭馆景点名录信笺中,分“芋园笺”十二种和“后芋园笺”十种。前十二种名录为文恭公李星沅所命名;后十种则为文恭公去世以后李概、李桓所命名(其中有一 些亭馆还是他们二人经手所新建)水月林(建在水月禅林之一侧)住宅是李辅燿于光绪末年所建之住宅,故不在名录中,李辅燿于民国二年还湘后即入住水月林。这 是芋园中最后建成住宅建筑。
    1919年“五四运动”完全更新了大家庭的旧观念。因此到了1921年时,年近九旬的李榛眼见芋园李家要“散架”了,但聚族而居的旧观念促使他作出了一项 决定:将家庙——水月禅林改建为祠堂,一年中的各种祭祀活动经费由各支的小家庭分担,想以此来维系李家的聚族而居,于是将庙中的佛像移到城北的开佛寺。为 了有别于祖籍湘阴高华冲之宗祠,遂将芋园中的祠堂命名为“支祠”,命李概之子李祥霖(字佛翼)作“李氏支祠记”一文,并由李辅燿的次子李相纶(即李庸)书 丹,以昭示后人。
    1930年7月27日,红军攻进长沙,捣毁并放火焚烧了国民党长沙党、政、军、警机关等建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芋园被当成 “反动地主官僚宅第”遭到了部分损毁。除了李庸、李亦怀、李青崖几家在早年分家后带出的部分先人遗墨等文物之外;留住在芋园内李星沅家族子孙手中的大量祖 先各种着作、诗词手迹及众多文化名人的墨宝、书札和其他各种文物,均遭受严重损毁。
    1938年冬,日军逼近长沙,11月13日凌晨长沙发生了着名的“文夕大火”,千年古城毁于一旦。芋园未能幸免,柑子园及其他住宅院落、海粟楼的全部藏书 以及存放在支祠堂内的数千块各种着作的木刻版及残存碑刻、牌匾等一起化为灰烬。战后的芋园一片断垣残壁,1947年李氏后人在柑子园大门外两旁尚见到各立 有一块“李芋香堂”石碑,墙上嵌有“芋园”搪瓷牌。残存的房屋曾作为浏正街小学校舍。斗转星移,如今,芋园已无迹可寻了。
                                       (作者系民盟烟台市委副主委)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芋园 文化

上一篇:【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孙海林 王沛清2011年2期总84
下一篇:【明德学堂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陶旅枫2011年3期总85

分享到: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