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徐至炎:一位坚守岳阳楼的道士】何林福2023年2期总132
2023-05-06 09:43:06   来源:   评论:0 点击:

提起岳阳楼,所有的人都会怀念滕子京、范仲淹、吕洞宾、鲁肃、张说、张德容,甚至与岳阳楼不达边界的吴美女小乔,而忘了应该记住一位卑微而伟大的守楼道士——徐至炎。


徐至炎画像
 
一、死守力保岳阳楼三十九
徐至炎(?-1958),湖北监利县人。民国六年(1917)入住岳阳楼,1956年离开岳阳楼去了岳阳吕仙亭,是住持岳阳楼的最后一位道士。这位道士为何坚守岳阳楼39年呢?还得从岳阳楼说起。



岳阳楼是阅军楼,也是观光楼和道教圣地,与道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岳阳楼的前身是鲁肃阅军楼,三国时是因为防卫守备之需而创建的。在东晋义熙八年(412)至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之间,岳阳楼经过重修,开始由军事用楼向观赏楼过渡,变为军事、游览兼用的建筑。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张说把岳阳楼改变为观赏楼了。北宋庆历六年(1046),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曾令绘工绘制吕洞宾神像供于楼内,岳阳楼成为了“孚佑帝君祠”,从此向吕洞宾神像敬香许愿者日益增多。因为北宋庆历中期时岳阳就有“吕洞宾帮修岳阳楼”和“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到北宋末年,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记载:“岳阳楼上有吕先生留题云:‘朝游北越(一说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今不见当时墨迹,但有刻石耳”一诗。岳阳楼原本是一座道教建筑,滕子京重修目的之一是继续弘扬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吕洞宾的仙风豪气。据《辞海》记载,吕洞宾的神话传说最早起源于北宋时期岳阳一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必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的岳阳楼一楼绘有吕洞宾的醉卧像,二楼供吕洞宾坐像,以纪念吕洞宾为主题。宋代以后,吕洞宾便成为全真教北五祖之一,元代皇帝又晋封他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
从元代开始,吕洞宾一直威风凛凛高居岳阳楼上。到明代已形成由道士住持岳阳楼供奉吕祖,收取香火钱,兼接待游客,洒扫庭除等事宜的局面。在清代时,岳阳的府县志和《洞庭湖志·舆图》中岳阳楼门上都绘有《太极图》,碑廊里刻有三通吕仙像。在一块绘有“孚佑帝君遗像”的碑文上,清人韩庆云题记云:“西城岳阳楼为帝君停云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李遇时《重修岳阳楼记》载:“先是楼右有净土庵,废之久也;今复构室三间,召浮屠栖之,则循古以为辙也。”乾隆三十一年(1766),岳州知府节驮保、巴陵知县杨万宁为岳阳楼公捐香火银米,道士春谷曾立碑记载。光绪五年(1879),巴陵知县姚诗德以公款构置水田三石,捐给岳阳楼,由住持道士招佃收租,“供奉吕祖殿前香火”。光绪癸卯(1903)年,汉阳铁厂盛宽怀赠给岳阳楼的铁香炉腹部铸有铭文:“孚佑帝君祠”。这些都说明岳阳楼不仅供有吕仙神像,而且已经以吕仙祠庙名之。在众人心目中,吕洞宾是最具有人情味的神明,遂与观音、关公成为社会影响最大,人们礼拜最勤的三大神明之一。因此,吕仙具有与儒家文宣王、孔夫子相等的待遇,享有孚佑帝君祠的岳阳楼,打破了府州县级巴陵城西城门楼在屋面颜色上的清规戒律,便盖上了皇家专用的黄色琉璃瓦,这个辉煌明亮的暖色调能用在江湖之远的岳阳楼上,确实令人诧异。这个时期,岳阳楼已转变为以观赏、游览为主的楼阁,由僧、道人主持日常管理工作。随着道教的逐步降温,岳阳楼以吕洞宾为主题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如清代巴陵(今岳阳)县令陈玉桓撰《岳阳楼》一诗云:“堪惜忠魂无处奠,却教羽客踞华楹”。他是屈原的粉丝,对岳阳楼供奉吕洞宾颇为不满,主张供奉屈原。不过,陈玉桓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民国时期的岳阳楼沿袭旧制,丝毫没有动摇吕洞宾在岳阳楼的地位,继续为道士入住提供了场所。
道士徐至炎在民国六年(1917)入住岳阳楼。抗战时期,岳阳沦陷,岳阳楼也深受其害。1938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岳阳,岳阳城被日军轰炸了30多次,岳阳楼被日本侵略军作为军事情报机关的驻地和堆放炸药和油料的场地,门口高悬“中国人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于是,徐至炎在岳阳楼内多次遭日本人囚禁、砍伤,经多方交涉,但他誓死不肯离开岳阳楼,要“死守斯楼”。正如徐至炎在民国三十六年(1047)六月二日给湖南省政府的信中自述所说:“住持终身皈依吕仙,关系重大。在楼一日,则尽一日职责。住持生长斯楼,视同家庭,尤以敌陷岳城,死力保护,久被囚禁,遭杀者数次,绝未离开,故斯楼得以保无恙。”今人撰《岳阳楼志》也说:“徐至炎,上世纪初离开(岳阳楼),1958年病逝。徐至炎住持岳阳楼30多年,以楼为家,尽心尽职,受人敬仰。”新中国成立以后,岳阳楼由岳阳县人民政府接收管理。1956年7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岳阳楼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省人委指示,岳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配备一名专职文物干部,岳阳楼由道士主持管理的方式从此结束。而吕洞宾神像仍在岳阳楼。岳阳楼一楼在解放初期竖立一块吕洞宾石刻像,为线描图,现嵌在岳阳楼碑廊中。三楼供奉吕祖神像,据刘醒明、刘醒福撰《王门旧事·乱世岳阳楼》一文说:“只见那吕祖塑像呈坐姿,约两三米高,头戴扁平混元帽,五柳长髯,身披太极亮黄道袍,足蹬青云鞋,背负威镇群魔天盾宝剑,真个是仙风道骨栩栩如生。”神像下还塑有一个仙童和一只小猴子,手捧一盘仙桃!但吕祖神像及仙童、猴像皆毁于“文革”时期。后来,三楼陈列基本恢复原貌,在神龛内立有吕洞宾的木刻坐像。他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诗书,神态十分端正。因此,岳阳人都把吕洞宾称为“诗酒神仙”,在龛额上题有“诗酒神仙”四字。神龛前有一个神案,长约3米,宽1.5米,高1.1米,上供蜡烛,白鹤一对,桃子型的果盒一个,长0.4米,香炉一个,长年香火很旺。这里供奉吕洞宾,是因为吕洞宾身上存在着两种身份,一方面他是道教的偶像神,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口头传承的仙人,民间的江湖艺人,工匠的祖师,比如“吕洞宾帮修岳阳楼”、“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广为岳阳地区流传。同时,他傲视礼俗,放浪形骸,吟诗好酒,率性而为,倜傥风流,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风气相遇,在他身上寄寓了众多文人的理想和情怀。这是岳阳楼曾一度成为“孚佑帝君祠”的重要原因。但是岳阳楼历代文化的积淀又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这就注定了“孚佑帝君”吕仙不可能久踞岳阳楼上。1983年岳阳楼落架大修,经研究决定将吕翁神像移至三醉亭供奉。2007年岳阳楼又在第三平台修建了专为祭祀吕洞宾的“吕仙祠”。从此岳阳楼结束了“孚佑帝君祠”的称谓,从而真正成为一座儒家思想的建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很显然,岳阳楼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北宋到上世纪80年代初,岳阳楼一直供奉着吕洞宾神像;从北宋到1956年一直由道士负责日常管理,住持岳阳楼的道士中,以道士徐至炎最为出名,一生39年以楼为家,尽心尽职,默默无闻的供奉吕洞宾,服务游客,深情守护岳阳楼的安全。看似平凡,难能可贵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伟大!
 
二、苦求蒋介石“为岳阳楼题匾”和“恩赐重修岳阳楼”
   徐至炎入住岳阳楼时,岳阳楼的现实状况是怎样的?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7月27日,湘军进占岳阳,岳阳楼窗梁栋柱等多半被毁。民国十二年(1923)是年古城墙仅岳阳楼与半边街尚存少许。民国十三年(1924)一月二十一日,吴佩孚的驻岳两湖警备司令部军务处长、岳阳人葛应龙召集绅商等议筹款重修岳阳楼,自任总理,并任其弟葛豪为协理,设有文牍股、会计股、庶务股、工程股等办事机构。除向曹锟、吴佩孚、萧耀南、赵恒锡募捐外,还到岳阳城抽收纸烟捐,每百文抽收20文,一年收入达万元。到年底,吴佩孚被湘军打败,驻岳州两湖警备司令部被撤销,葛应龙被解职,重修岳阳楼之事也就被搁浅了,拟重修岳阳楼未果。民国二十年(1931)五月五日,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到岳阳视察工作,向县政府提议整修街道,修建岳阳楼,“以壮岳阳观瞻”。不久,何键派国民革命军第19师55旅旅长段珩到岳阳驻防,出任岳阳警备司令部司令,并主持修葺岳阳楼。他来后在湖南省政府、岳阳县政府的支持下,立即成立了“重修岳阳楼委员会,由17人组成,自任委员长,岳阳县县长侯厚宗任副委员长。此次修葺,原拟在岳阳商绅中筹集两千元(银元),将岳阳楼正楼及仙梅、三醉一并略修。”这些小修小补没有解决岳阳楼倒塌的根本问题,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湖南年鉴》记载:“岳阳楼年久失修,墙穿瓦败,板泄窗飞,四壁空存,重门徒启”。从而说明这一时期的岳阳楼已是破烂不堪了,期待岳阳楼的延续和重修。徐至炎住持岳阳楼期间,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六到岳阳五上岳阳楼,徐至炎有先后两次请求蒋介石“为岳阳楼题匾”和“恩赐重修岳阳楼”。
一次是徐至炎恳求蒋介石“为岳阳楼题匾”和“维修古楼,恩赐重修”岳阳楼。民国十八年(1929)八月二十四日晚,蒋介石乘火车去长沙参加何键就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典礼。25日晨6时到达岳州,在乘车期间,蒋介石和随行人员第二次登上岳阳楼,观赏了洞庭风光,然后乘车赴长沙。26日晚7时,蒋介石在长沙处理湖南事务后,乘车返回武汉,27日晨6时火车抵达岳州火车站,他由火车站至岳阳楼下改乘军舰“咸宁号”去汉口。在乘舰之前,蒋介石及随员一行第三次登上了岳阳楼,并应岳阳楼住持恳求为岳阳楼题匾。蒋介石当面应允重修岳阳楼,责成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等具体执行。据徐至炎回忆说:“民国十九年(应为18年)委座,蒋介石路过岳阳,第三次登楼浏览。停跸之余住持苦求“维修古楼,恩赐重修”,当邀俞允。由岳阳至长沙,会同省主席何键,乐捐巨款,以示提倡。登高一呼,万山俱应,筹得巨款于民国二十年(1931)由何键令驻岳旅长段珩就近监修,并开始做维修岳阳楼的准备工作。



另一次是徐至炎苦求蒋介石“恩赐重修岳阳楼”。民国二十一年(1932)九月二十八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从武汉出游长沙,途经岳阳楼时携同宋美龄浏览了岳阳楼。在岳阳楼二楼小憩,楼上道士徐至炎趁给蒋介石进茶之机,向蒋介石禀告古楼之破坏情况,苦求蒋介石“恩赐重修”。蒋介石当时心情比较好,当即指示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要修好岳阳楼,并以个人名义捐献了一千洋元。何键立即表态说:“斯楼系全国名胜,非大加修葺,不足以壮观瞻而光湖山;至所需经费,湖南省政府可酌予补助。” 据1932年10月16日《大公报》载:蒋介石“以该楼为古名胜,实有重修之必要,特捐洋一千元,并函该县商会常务委员萧钰早日兴工,俾早观厥楼。”10月18日,蒋介石夫妇在游览完衡山后,从长沙乘军舰抵达岳州,在岳阳楼换舰入长江返回武汉,在乘军舰的空隙,蒋介石第五次登上了岳阳楼,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登岳阳楼。随后,何键一方面从长沙选派工程师周凤九赴岳阳勘视计划,为修葺岳阳楼作准备;一方面是以谭常恺、曹典球等30多名湖南头面人物发出《重修岳阳楼募捐启》,向社会各界募捐,谋求大修岳阳楼。其结果,湖南省政府拨出银洋1.2万元,地方募捐银洋1.8万元,由驻防岳阳旅长段珩、教育局长廖莘耕主持修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十日开工,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十七日举行落成典礼。其中岳阳楼率先竣工,民国二十二年(1933)端午节对游人开放。竣工时,由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题“岳阳楼”三字横匾,并亲自主持庆典,悬挂在岳阳楼上。同时,何键为粉饰太平,炫绩邀功,也特请蒋介石为岳阳楼“赐墨”。关于蒋介石为岳阳楼题匾之事,应该说他对岳阳楼情有独钟,一生中曾六次到岳阳就五登岳阳楼。其中,在1929年第三次上岳阳楼时就应允过徐至炎为岳阳楼题匾,因岳阳楼处在大修中,蒋介石就没有动笔,等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岳阳楼大修结束,又有何键请求“赐墨”。于是,蒋介石在南京挥笔专门给岳阳楼题写了“砥柱中流”四字匾,既满足了岳阳楼住持徐至炎和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请求,又体现了他对岳阳楼的关爱有加,并派专人用小火轮从南京送到岳阳楼,嵌在岳阳楼一楼进大门的屋檐下。其匾为白底绿字,匾长1.5米,宽0.40米,可惜在1949年7月岳阳和平解放欢呼声中销毁。
由此可见,徐至炎对1932年修葺岳阳楼和蒋介石为岳阳楼题匾发挥了重要作用,功莫大焉!
 
三、两次上书湖南省政府请求捐修岳阳楼”和“为永保名胜”
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阳楼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却又面临着亟待维修。徐志炎先后两次上书湖南省政府,请求维持胜迹、重修岳阳楼和保护名胜。



一次是上书省政府请求“捐修岳阳楼”。民国35年(1946)3月8日,徐至炎向湖南省政府主席吴奇伟写了《呈请捐修岳阳楼胜迹由》的报告,请求拨款修缮岳阳楼。其理由是“窃岳阳楼自唐朝创建以来,越年数千,历朝数代,虽经历代战争,斯楼屹立不坠,名传中外。……本楼自廿一年(1932)补修后,屈指十有五载,其间经过空前大战,连年不已,且斯楼高耸云际,风雨飘摇,霜雪昌犯,因斯种种,本楼破坏难堪,值此大战之后,人民四散,财力凋敝,其间虽经措资修补,乃工程浩大,无补于万一计,本楼正殿三层,一座三醉亭,一座仙梅亭,一座左右房屋十余间,楼基绿岸宽数十丈,范围辽阔,需款甚巨。住持自民国六年入楼,距今卅载,供奉吕仙,招待游客,不遗余力,尤以日军进驻七年之中,住持被敌伪杀害,及拘禁数年次。幸仗神佑天恩得免于死,今当胜利之后,政治革新,建设工作刻不容缓。斯楼屹立湖畔,为历代名胜,历史悠久,中外具瞻,自有继续重修修补之价值。现有陆军169师师长曹玉珩暂驻斯楼,保护备至,地方感激。住持面请提倡筹捐修补,承表示赞成。惟工程宏大,措资难艰。住持久居斯楼,身负责任,朝夕焦思,不揣冒昧。除另呈行政院外,兼特敬呈钧座,伏恳作主维持胜迹,提倡发起筹捐巨款,修葺斯楼,造成国新楼新之纪念。是否有当,敬乞批示,祇遵不胜,迫切待命之至。”由于国民政府当局正忙于内战,修楼一事,遂不了了之,未能得到允准。但徐至炎在《呈请捐修岳阳楼胜迹由》中反映岳阳楼的土地房产等问题都得到妥善的解决。民国36年(1947)初,岳阳县财政整理委员会要求将岳阳楼改为国有,岳阳楼住持徐志炎不服,以“岳阳楼为历代名胜,楼产非一县所有,财产历为私有”为理由,多次上书省政府,要求按《行政院监督寺庙条例》,明权岳阳楼产权,与岳阳县政府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官司。12月8日,国民党内政部复函湖南省政府明确“查名胜古迹所有财产,应由该管地方政府保管。本案岳阳楼为历代名胜古迹,其所有土地、房产系社会人士捐资购建。岳阳政府原抄附该徐至炎所填在岳阳楼土地所有权登记申请书,亦以岳阳楼名义为之,足徵并非私有财产,而为公有之名胜财产,应由该地方政府保管。惟该住持徐至炎照管该楼有年,可依照惯例将该楼每年之收益,酌提一部分为徐至炎等供奉香火及生活费用。”这样才宣告结束了这场岳阳楼产权的争执。
再一次是上书省政府请求“永保名胜”。民国三十七年(1948)春天,岳阳楼南北牌坊墙在大风中倾倒,楼壁破损,岳阳楼还不断被侵占。6月3日,徐至炎忍无可忍,不畏强暴,给湖南省政府王东原主席上书《为永保名胜》。他在信中写道:“窃岳阳楼为中国历代名胜,由唐建楼,经年久远,杜诗范文纪胜详明。民国十八年,主席督师驻岳时发起筹捐重修,旋因政变移防,由段司令接防监修,得壮观瞻,不幸日寇陷岳,住持死守力保斯楼,收复后国军移驻斯楼,前后请求主席及总司令出示张贴严禁驻兵及办公在案,奈国事未定,县府无力执行,驻兵不绝。从移防后,而县府指拔集训队及民教馆,前后蝉联不绝,致楼貌失色,窗镜对联古物缺破难堪……本年春,狂风犹恶成灾,南北牌墙倾倒至今,岳阳楼右墙壁发现破裂有倾颓之势,住持因此焦灼,旦夕不安……又斯楼,不由主席出示禁止驻兵及他机关办公,长此破损,无法管理将成破壁,务必出示张贴,以示维持。……伏乞钧座分别照准令县成立楼委会、维持住持生活、张贴布告……”六月十六日,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省长保安司令王东原对此作出批示:“保护名胜,法有明文,不得侵占,告我军民。”事后,岳阳县政府迅速落实王东原的批示很快成立了岳阳楼管理委员会,在岳阳楼张贴了布告,撤出了驻兵,并对岳阳楼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岳阳楼真正变成了游览胜地。
从这两次上书来看,徐至炎大胆如实向省政府反映岳阳楼的真实情况,争取当时政府对岳阳楼的关心和重视,加强了岳阳楼的管理和建设,让岳阳楼能完好地保存和传承下来,这其中也凝集了徐至炎的多少心血和智慧,充分体现了他是岳阳楼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一个普普通通的“守楼道士”,徐至炎居然能在岳阳楼的保护、建设、管理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不能不令人称奇、称赞和怀念这位民国时期岳阳楼的“守护者”。
(作者单位: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近现代日记中的李合盛】尧育飞2023年2期总132
下一篇:【我与省文史研究馆之缘】乐兵2023年2期总13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