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近现代日记中的李合盛】尧育飞2023年2期总132
2023-05-06 09:34:13   来源:   评论:0 点击:

随着近现代日记的不断披露,一些湘菜馆出现的频率越发增多。日记成为管窥近代湘菜酒楼盛衰情况的重要文献库。作为长沙著名的酒楼,“李合盛”牛肉馆在近现代文人日记中留下诸多印记。作为记载日常生活资料最为丰富的文献,日记为研读近代湘菜酒楼的社会声望、知名度,提供了一个历时性的“大众点评”。
在田汉的作品《秋声赋》中,徐母说道:“在乡下待不惯我才要进城的。真是倒霉,本来想带你们去奇珍阁吃面去,还有火宫殿的小吃,我年轻的时候挺爱去尝尝的。还有李合盛的牛肉,别处也不容易吃到。一病了可就只能想一想了。”通过这部戏剧作品中的这段话,可见在1930年代一般湖南民众中,长沙饮食店以火宫殿、奇珍阁、李合盛的名头最响亮。火宫殿和奇珍阁的崛起历史暂且按下不表,这里单说李合盛如何因抗战而崛起,成为一时闻名遐迩的网红店。
 
一、抗战时期李合盛崛起为“网红店”
李合盛牛肉馆的历史颇久,一些记载表明,清光绪十一年(1885),益阳桃江鮓埠乡回民李国安来到长沙,在三兴街开设“李合盛餐馆”。数十年之后至于民国初年,李德生执掌“李合盛”,生意逐渐兴盛,开始卖炖牛肉、牛杂汤锅,尤其是发丝牛百叶、红煨牛蹄筋、烩牛脑髓非常有名,后来增设炒菜,早、中、晚营业,以独特的风味风靡长沙,广受欢迎。至20世纪20年代,门面扩大,品种日富,兼卖酒、菜、钵饭,其中清煨牛肉尤著,以汤清、味鲜、肉烂不碎闻名。此期,李合盛的招牌菜“牛中三杰”横空出世。所谓“牛中三杰”,即发丝牛百叶、红烧牛蹄筋和烩牛脑髓。“发丝牛百叶以牛肚内壁黑色皱裂部分为料,去黑为白,切细如发丝,加玉兰片丝、红椒丝、米醋一炒,酸辣咸鲜脆。红烧牛蹄筋以牛蹄筋为料,置于垫有竹篾折的大瓦钵中,加姜、葱、桂皮、绍酒、清水,大火烧开,小火慢煨至蹄筋软烂,再下锅煸炒调味,软糯鲜香。烩牛脑髓是取牛脑髓清洗后去表膜切片,入沸水中一焯,待变白色后捞出沥去水分,下入煸香的姜、香菇中,加黄醋、牛清汤一烩,收汁,撒胡椒粉、葱花,淋入芝麻油即成,鲜嫩清香。”
不过20世纪20至30年代初期,李合盛尽管已经是知名酒楼,但知名度仅仅局限于湖南,并未成为全国性的网红湖南菜馆。李合盛的真正崛起,要等到抗战时期。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对中国而言是一场灾难,但对长沙餐饮业而言,却是国家不幸餐饮幸。大量民众从北向南迁徙,抵达长沙,促成长沙战时经济的空前繁荣。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短暂落脚长沙的文人,更是用他们的笔墨,写下了长沙的风土人情、社会大观,自然其中也包括长沙的酒楼。
1937年,抗战开始后,著名作家金克木流落到长沙,遇到他曾经帮助过的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这位黄埔军官对金克木说:“我无法帮你什么忙,只能请你上长沙老铺子李合盛去吃一顿有名的牛百叶(牛肚),喝四两酒。”(金克木《战犯》)遇见恩人,无以为报,聊备一席酒,却就是李合盛。可见彼时李合盛的知名度。
著名戏曲史研究者黄芝冈(1895—1971)是湖南长沙人,为“左联”最早成员之一。其1937年10月12日日记记载,在途中遇到著名文史研究者陈子展(1898—1990),就赶紧一块儿“同饭李合盛牛肉店”,一边吃饭,一边纵谈时事,陈子展对时局尤多愤懑之语。风流才子吴宓抗战时期随着清华大学来到长沙,1937年11月24日,长沙天气晴好,吴宓一早出门游玩,返城后,便到李合盛牛肉馆吃午饭。由此可见,李合盛在当时的火爆程度。
无论是正儿八经的请客吃饭,还是街头偶遇的聚餐,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李合盛餐馆。足见,1937年冬天,李合盛牛肉馆是长沙当之无愧的网红店。这不,连著名的新文学作家朱自清,短暂停留长沙,却在10月份两度光顾李合盛牛肉馆。1937年10月5日日记云:“下午,王所安邀至李合盛吃烤牛肉,甚佳。”10月12日日记云:“陈岱孙邀往天心阁,可饱览全城风景。煎馅饼很好,叫鸳鸯饼,因其一半咸一半甜。邀岱孙、一彪与蒋先生去李合盛用餐。”先是,王所安请朱自清在李合盛吃烤牛肉,朱自清品尝后大感满意。于是在一周后,经济学家陈岱孙邀请他同游天心阁之后,朱自清投桃报李,请陈岱孙到李合盛用餐。
这就表明,李合盛这一抗战网红店,不仅凭借天时地利在流寓长沙的文人墨客中享有盛誉,它的口味确实不错,能一下子抓住食客的胃,招来回头客。在李合盛的众多回头客中,长沙土著、国歌作者田汉(1898-1968)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他不断夸赞李合盛,逢人说项,当之无愧是李合盛的头号拥趸。据说,有一次他与湘乡名士邓攸园在李合盛共饮,邓酒酣之际,脱口出一联:“穆斯林合资开牛肉餐馆”,田汉应声对出:“李老板盛情款湘上酒徒。”正好嵌入“李合盛”三字,李大喜,请田汉书赠留念,传为美谈。田汉又单独为其撰一联:“其味非羊能易;此间有鸡更佳。”不仅用对联为李合盛“做广告”,田汉还极尽所能把朋友宴请放到李合盛。据彭国梁2007年6月22日日记记载,当天在白沙源茶馆谈其新作《长沙沙水水无沙》时,锺叔河先生说曾在“李合盛”的墙上见到过田汉的两首诗。
田汉不断鼓吹李合盛,在著名作家郭沫若笔下更是绘形绘色。郭沫若在《洪波曲》中栩栩如生地写他初到长沙,田汉宴请他在李合盛吃饭的故事:
 
寿昌(即田汉)热烈地欢迎着我,他向我说的头一句话便是:啊,你来得恰好,今天中午我们正打算去吃“李合盛”。
这“李合盛”是神交已久了。它是长沙的一家有名的老教门馆子,据说门面坐场一点也不讲究,然而所做的菜是好得不能形容。
寿昌在好多年辰以前就向我推荐过:假如到了长沙,一定请我去吃“李合盛”。
寿昌替我把一房间的人都介绍了,其中有廖沫沙,有音乐家张曙,有寿昌的两位弟弟三爷、五爷,大公子海男,一位舅舅,还有一位电影明星胡萍,一位女记者熊岳兰等等。……
在一间楼房里满满坐了两大圆桌,桌面宽,筷子长,汤匙大,充分发挥着湖南席面的三大特色……菜上桌了,除牛肉牛百叶之外,也有鱼,也有鸡,好象也汲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但同样也在发挥着湖南菜的三大特色:咸、辣、多。寿昌是喜欢吃牛百叶的,尽管分量已经够多,而他一叫就是双份。
二十多天以后,郭沫若离开长沙前往武汉,田汉又在李合盛设宴为郭沫若饯行。
 
这些文人墨客的加持,让李合盛留下了诸多风雅的屏条和对联,代表当时餐饮广告的盛况。其中著者如:“别有风味”(吴奇伟)“对酒当歌愁消百斗,提刀大笑目无全牛”(湘审计处长)“出关助李耳,操刀遇庖丁;当今衮衮者,谁有齐王心”(荆嗣佑) “盛馔时时享太平,不辞长作长沙客”(梁寒操)等等。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1938年“文夕大火”,使李合盛店面悉数被毁。虽1940年复业,但生意不如从前,然而李合盛的名气早已盛传,光顾的名人依旧不少。如1943年12月初,著名作家林语堂来到长沙,吃了李合盛的牛肉,游玩了八角亭。在李合盛,曾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胡庶华在李合盛宴请林语堂,品尝该店的菜品,林赞不绝口,当即挥毫写下条幅:“干炒牛肉,为圣人之所好,何以知之?孔子不撒姜食,故知其好吃辣;孟子不分牛羊,只乞远庖而已。”
抗战胜利以后,李合盛生意复兴。1948年,《长沙日报》上的李合盛广告说到:“吃完了田鸡,便得吃牛肉,吃牛肉,是舍李合盛莫属。李合盛在三兴街,走到了三兴街,便可以看到许多牛肉馆子,如李合盛,哈兴恒。只是牌子老,还是福源巷的老王天顺。吃牛肉,也有吃牛肉的时候,朋友,你如其问我,什么是吃牛肉的时候呢?那么,我答复你,现在正就是吃牛肉的时候了。”
 
二、1949年以后:从“全牛席”到牛肉面
许多民国著名的长沙饮食店,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发生重要变化,有的公私合营没了,有的改换招牌,换了面目。而李合盛在建国之后,经营情况并未发生多大波动,在长沙市面上依旧享有极高的名望。
其中考古学家的日记为研究1950年代初期长沙的酒楼,提供了别样珍贵的史料。众所周知长沙近郊的秦汉以来古墓举世闻名,新中国成立前古墓就屡被盗掘。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抢救文物,派出夏鼐等人组成的考古发掘团到长沙进行古墓开掘考古工作。这项工作从1951年10月至1952年2月,历时3月,是新中国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活动。关于这次考古的基本情况,据夏鼐《长沙近郊古墓发掘记略》所示:“10月18日开工,至次年2月7日发掘工作才全部结束,一共做了三个多月。工作人员有考古所夏鼐、安志敏、石兴邦、王伯洪、王仲殊、陈公柔、钟少林七人,南京博物院宋伯胤、王文林二人。又湖南博物馆馆员程鹤轩也参加了一个时期。”
喜欢记日记的夏鼐在日记中写了许多在长沙工作和生活的文字。考古队抵达长沙的第二天是10月12日,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设宴欢迎。夏鼐1951年10月12日记载,“午餐由文管会招待,在三兴街李合盛牛肉馆用餐”。在1952年1月夏鼐离开长沙前夕,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浴新、蔡季襄等人又设宴欢送。夏鼐1952年1月11日记载,“大家一同赴三泰街老李合盛牛肉馆午餐。陈浴老及蔡季襄君亦参加,一共花了21万余元(菜价14万元,计两冷:花腱、盐鸭;两热:盐炸腊舌、药蒸牛鞭;八炒:炒牛百叶、红烧牛脑、红烧牛筋、麻辣子鸡、红烧桂鱼、笋尖牛丝、清炖牛肉、金钩白菜)。此牛肉馆从前能办全牛席,34样菜皆出于牛身上,要光洋80元。现下以缺货色,已不能办到。最近十几天,因为反浪费的关系,生意更为清淡”。夏鼐日记保存的这份李合盛牛肉馆菜馆,是现存1950年代李合盛牛肉馆最为完整的菜单,值得研究者高度重视。从菜单情况看,李合盛的“牛中三杰”等招牌菜依然在席,不过由于物资匮乏,“全牛宴”已经无法制作了。
这两顿饭,对考古团一行留下了很深印象。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1924—2005)参与了这次考古活动,其日记也简要记载此事:“午间,陈浴新氏设宴招待”、“今日因夏先生将返京,中午设宴招待陈浴新、蔡季襄,及宋伯胤、王文林,乃停工休息......中午于老李合盛用午餐”。这并不奇怪,对中央派出的考古团,湖南省方面欢迎和欢送的两次宴会均安排在李合盛,足见彼时李合盛虽然略有衰落,但仍是大型宴请的重要场地。
在著名学者杨树达的日记中,保存有1950年前后长沙市面的就餐情况,包括:金谷春酒家(1948.11.1/11.2)、味腴斋(1949.7.11,进麦条)、德园(1949.8.29,用点,1953.8.19,晚饭)、潇湘酒家(1952.11.30,公祝疏安七十初度,1954.2.24)、奇峰阁(1952.12.15,进粉条)、万盛园(1952.12.16,晚饭)、沙利文(1952.12.18,与曹典球午饭)、大雅楼(1952.12.21,用点)、小桃源(1953.2.23,水饺、春卷,1953.4.25,锅贴,1953.10.9,蒸饺,1953.12.10.面)、徐长兴(1953.2.23,烤鸭)、奇珍阁(1953.7.17,午饭,1954.2.10,钟佩箴之约,与曹典球一道)、大华楼(1953.9.6,蒸饺、脑卷)。
但在公私合营之后,杨树达曾经品鉴的许多酒楼都消失了,而李合盛是少数依然发光的餐馆。至于1960年代,许多名人日记中仍有李合盛的影子。
当代戏剧学家张庚(1911—2003)先生1965年12月11日正在老家长沙出差,这天是星期六,早餐后,张庚外出散步,此后就是开了一整天的会,预备前往北京参加《海瑞罢官》的讨论。当天下午五时半,会后的饯行宴会开始,日记写道,“胡青坡、刘斐章、铁可、闫金锷、蒋燕(作协秘书)邀在李合盛吃饭。”表明李合盛在1965年仍是重要的餐馆。
即便在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李合盛仍然屹然挺立。著名诗人彭燕郊(1920—2008)1967年5月14日日记:“早饭后即抱丹丹上街玩,等不到公共汽车,走路进城,两个人轮着抱,倒不吃力。到中山路百货公司、五一路百货公司、儿童商店三处都买不到她穿的鞋子,都不合适。在柑子园买了一瓶牛奶给她吃了,在李合盛吃牛肉面做中餐。”可见李合盛仍然是百姓喜爱的餐馆,不过饮食的种类似乎减少,特色居然变成了牛肉面。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牛肉面也成为李合盛的招牌。曾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成文山(1929—2008)1993年出访美国,在当年8月17日日记中记载他当天前往纽约林肯中心看歌剧前,在某个中餐馆吃了一碗牛肉面,不仅感叹:“长沙李合盛的原汁牛肉面早已停业,不意在这里竟尝到了。这林肯艺术中心是纽约最大的剧场,也数第一流的。潘老说:‘请您们吃顿饭,过后不久就淡忘了。上这林肯中心看一场戏,可会回味终生。’”
对成文山校长而言,属于1960年代至1990年代最让人怀念的李合盛原汤牛肉面一去不复返了。李合盛的重新开业,要等到2006年,长沙饮食公司在坡子街重新恢复这块老字号招牌。
从1937年闻名全国的“网红店”,到20世纪50年代办不出“全牛席”,再到此后以为“牛肉面”著称,李合盛的风风雨雨,都在诉说一个主线故事,这是一间以“牛”为特色的饮食店,它的兴旺与黯淡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走笔洪江古商城】解黎晴2023年2期总132
下一篇:【徐至炎:一位坚守岳阳楼的道士】何林福2023年2期总13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