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烽火间隙的酬唱和风雅】王金华2022年4期总130
2022-11-02 16:20:59   来源:   评论:0 点击:

长沙会战三战三捷,历史将光荣赋予了这座英雄之城。回望往昔,无论是通过影视、文学作品,还是通过史料文献和遗迹,看到的是残酷烽火和铁血,是民族苦难和牺牲,是赤子忠诚和人间正道,让我们悲伤、缅怀和奋进。我们的民族向来有横槊赋诗的传统,在长沙会战的烽火间隙,也有吟咏酬唱的风雅细节,在漶漫褪色的故纸墨迹里依稀可辨,不应该被忽略和淡忘。
其时,一位纵横战场、运筹帷幄的儒将吴逸志值得特别关注。吴逸志(1896—1961),字学行,广东丰顺县人,先后在黄埔陆军小学、保定军官学校就读,毕业后在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任连长,参加过东征、北伐,之后留学德国国防大学、柏林大学,时任第九战区参谋长,协助薛岳将军指挥长沙会战。吴逸志将军赤胆忠诚、谋略过人、诗文俱佳,戎马倥偬之余,在长沙引领了系列影响广泛的战地文化盛事。
          
举世滔滔思古道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硝烟未散,又经历了三个多月的赣东会战,第九战区官兵才能稍作休整。1943年1月4日,吴逸志中将一行六人沿湘江南下,往长沙城外南三十五里的坪塘狮子山,拜谒曾国藩墓。中央社发出了通讯:
 
某战区参谋长吴逸志中将儒教雍容,对于曾左彭胡诸先哲,服膺极笃,昨特于军务倥偬之余,偕同设计委员赵寿人、九职校长陈云章、忠爱社经理刘顺慈,励志社主任罗正伦,设计委会秘书吴敬模等,前往坪塘,展谒曾文正墓。晨九时出发,直至下午四时许始尽兴而返。吴中将肃立墓前,凭吊良久,思古情深,一碑一文,莫不详加审视。墓侧龙兴寺,有古罗汉松二株,苍老虬劲,吴氏甚为欣赏,曾应该寺方丈请,题“雄奇甲天下”五字,归途中频谕当地驻军,对于曾公墓,须尽心保护,树木尤不得损伐。景仰先贤之忱,某耆旧闻之,感佩不置,认为极属有益名教云。
 
由上文可知,这并不是吴逸志将军第一次拜谒曾国藩墓,不过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赣东会战等胜利之后,心情更加轻松豪迈,吊古抚今,诗兴飞扬。三日之后,吴逸志通过中央社发表《谒曾文正公墓感赋》七律一首:
 
有清宰辅孰贤豪,立德立言公独劳。
一代勋名事犹小,千秋师表实功高。
狂澜欲倒凭挟挽,浩气长存仗冶陶。
狮子山前瞻谒处,依依不尽听松涛。
 
一并发表的还有吴逸志所作注释:“清道光以后,文武皆杳,自公以公忠诚朴倡率其将佐僚属,风气为之一变,治军居官皆粹然有儒者气象。其所为古文,卓绝一代,为世所宗;所遗治兵语录,亦为现代军人所重视。”此诗一经发表,即好评不断,尤其扣动传统知识者的心弦,产生了广泛共鸣。不过,吴逸志诗兴犹未尽,隔两日再发表了同题的第二首:
 
灵开衡岳纵英明,己溺己饥宇量宏。
举世滔滔思古道,精忠耿耿为苍生。
波翻东海鲸犹在,板荡中原寇未平。
公不生迟八十载,与公攻打石头城。
 
如前次一样,吴逸志又特意作了注释:“公曾云,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公曾示: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耿耿精忠之寸衷,与斯民相对于骨狱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有万一补。不然,但就时局而论,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报纸编辑以诗中“举世滔滔思古道,精忠耿耿为苍生”制成大字号新闻标题,在醒目位置推出;并且高度评价:曾公之精忠与吴氏之抱负,写来跃然纸上。
吴逸志对湖湘诸先贤非常崇敬,熟读曾国藩的重要著作,多次在湘讲演都援引曾氏观点,不过他认为,曾国藩的事业功名犹在其次,而道德文章实为近三百年所仅见之人物。遥想当年曾国藩以保全民生、捍卫文化传统、力挽狂澜自任,从坪塘练兵开始,历经千万苦辛、转徙多地,联系起有点类似的场景和角色,自然让吴逸志觉得身临其境、感慨万千。“公不生迟八十载,与公攻打石头城”,当指薛岳将军,吴逸志心仪曾国藩,自我期许颇高,但始终低调、从不自大,摆正参谋辅助位置。以上两首诗通过中央社配以新闻发布,省垣《湖南国民日报》和湖南《大公报》同时刊载,一时好评如潮、唱和者众多。参与唱和者来自不同地域、职业和阶层,粗略可以分为四类。
最多的是第九战区将士,如霍揆彰、傅仲芳、彭位仁、欧震、张德能、赵曾俦、吴敬模、饶少伟、谢声溢、张慕槎、董煜、曾粤汉、何泽翰、徐亚雄等。这都是经历战火考验、出生入死的军人,不少人功勋累累、声名赫赫。有的是此前三次长沙会战、赣东会战的亲历者,有的还要参加后来的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饶少伟就是坚守衡阳的四位师长之一。霍揆彰时任第20集团军副司令、洞庭湖警备区司令;傅仲芳时任第99军军长;彭位仁时任第73军军长;欧震时任第4军军长;张德能时任第59师师长;鲁道源时任第58军新编第10师师长;饶少伟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部军务处处长;何泽翰时任薛岳秘书。
当日随同吴逸志拜谒曾国藩墓的第九战区设计委员赵寿人、设计委会秘书吴敬模,近水楼台又文思敏捷,最先发表和诗,忠爱社经理刘顺慈、励志社主任罗正伦稍后也有和诗。赵寿人在一周后即发表《次韵吴参谋长谒曾文正公墓二律》,其中有两句尤其精彩,被《湖南国民日报》作为新闻标题:“知公帷幄经纶在,便自长沙下石城”,写的既是真实,也是战略前瞻和乐观预言。赵寿人,又名赵曾俦,安徽太湖县人,早年专攻数学,留学日本、英国,交好熊庆来和罗素,先后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教授,后从第九战区司令部转任湖南大学教授。他是名副其实的大知识分子、社会上层,偏偏要抛弃优裕平静的生活,亲临艰苦卓绝的战场一线,无惧献血和生命危险,只有精忠报国的精神能够解释了。抗战胜利以后,赵曾俦以亲历者的身份,出版五十万字的煌煌巨著《抗战纪实》,保存了不可多得的抗战史料。欧震是儒将,熟读曾国藩著作,经常在行军作战的闲暇赋诗,和作中有佳句:“书生如此亦英豪,百战何辞汗马劳;未必立功邀主重,故纵行谊比人高”,评价准确而角度独特。
其次是湘省社会贤达,如彭允彝、郑家溉、黄俊、胡汝霖、张平子、刘虚、毛健吾、余籍传、王力航、曾昭权、曹典球、李澄宇、谭常恺、任壬、曹孟其、颜息庵、刘鹏年、刘天隐、雷恪、雷恺、徐桢立、左宗澍等。以上来自湘省各界,代表性十分广泛。彭允彝是辛亥革命元勋,曾任教育总长,时任省贫儿院院长;郑家溉、黄俊、胡汝霖是前清翰林;张平子时任湖南《大公报》主笔,刘虚时任《湖南国民日报》副社长,毛健吾时任衡阳《大刚报》主笔;余籍传时任省建设厅厅长,王力航时任长沙市市长;颜息庵时任武汉大学教授,李澄宇、谭常恺时任湖南大学教授,曹典球时任私立文艺中学校长,任壬时任私立崇德中学校长,曹孟其时任私立广雅中学校长;刘鹏年、刘天隐是著名诗人;雷恪、雷恺兄弟是著名书画家;马续常是著名律师;徐桢立作为教员随私立育群中学流亡宁远县。
时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的曾昭权,为曾国藩的曾孙,怀念先祖之诗恳切而低调,十年后因不愿批判曾国藩自杀。作为辛亥革命元勋,彭允彝在和作后注释:“曾公咸同伟业,所遗湘淮两军实力,则吾党建国所因”。这些社会精英、诗词名家,佳作纷呈、各有特色。例如,岳阳县籍诗人李洞庭的和作二首:
 
狮山片石纪人豪,戡乱安民一代劳。
况复德言皆不朽,未妨日月与争高。
忧谗迹近周公旦,勇退心同处士陶。
左相齐名能定远,却恰戈壁也生涛。
 
众心攘外尽思明,攘果安民业始宏。
独赖文章窥圣道,宁矝将相属书生。
儿曾使远新疆定,弟亦能军大难平。
环海滔滔今过昔,得公再起比长城。
 
两首诗视野开放、关注形势、由古及今、立论公允,由曾国藩论及左宗棠、曾国荃、曾纪泽,都有恰当评价,民族危亡之际呼吁杰出人物,是比较优秀的和作。
再次是来湘要人,如张默君、居正、刘文岛、林虎、仇鳌、周震鳞、贺耀祖等。1943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张默君,国民政府委员、司法院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慰劳总会会长居正,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刘文岛,国民参政会经济委员会主任林虎、副主任仇鳌,国民立法院委员周震鳞,重庆市市长贺耀祖,先后来长沙且都有和作。张默君、仇鳌、周震鳞、贺耀祖作为湘籍人士,感受更加深刻。张默君是党内元老、女权运动领袖,在和诗之外,赞誉薛岳和吴逸志的战功和治理:“连年指挥若定,三捷湘北,威震人寰,迩益施德政导民以正,其将继曾湘乡,而振一代之衰欤”。“何惭清议愧神明”?居正否定了长期以来对天津教案的非议,极力推崇曾国藩书生戎马作干城的功业。仇鳌在年初返湘,与林虎一起检查湘省抗战经济动员和限制物价工作情况,与吴逸志交往多次,除了和诗外,还作诗赠别:“著书关大计,绶带亦文儒;筹笔干星斗,韬钤振海隅;闲挥元亮酒,笑饮曼生壶;湘上添清绝,高吟共一呼”,对吴逸志力主开辟日本本土战场、文武双修、酒茶优雅之韬略风度,深表赞赏。
还有吴氏门生故旧,如陈绍宽、李维源、李介丞、吴蕊秋、周鸿恩、董煜等。陈绍宽时任海军部长,是吴逸志敬重的军界前辈;李维源时任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中将顾问,是广东嘉应县人;李介丞曾任开平县县长,是广东丰顺县人;吴蕊秋时任丰顺县一中校长,是吴逸志的堂叔、老师。还有吴逸志在黄埔军校任教和兼任第九战区干训团教务长时学员,如董煜,时任军委会高级参谋,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周鸿恩少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陈绍宽有句:“湘军更喜英风振,岛寇期同骇浪平”,也是贴切而工整。
其中有父女、兄弟一同参与的,传为吟坛佳话。刘善泽,字腴深,号天隐,著名湘籍诗人,与吴逸志多有交往,和诗敏捷且有名句:“谁与山川留藻绘,幽情珍重谢宣城”;其女刘寿彤亦有和作,编辑称誉曰:“堪称典切,可见其诗力之工矣”。长沙雷恺、雷恪、雷怡三兄弟,诗、书、画俱精,被称为“雷氏一门三绝”,其时雷怡已亡,雷恺和雷恪两次联袂和作、同时发表,风格近似,立意不凡,特别引人注目。
 
青山落日照残樱
在围绕拜谒曾国藩墓唱和吟咏的同时,另一场关联的文学活动也在酝酿。1943年1月5日,吴逸志下令重修倭寇万人塚:“第三次长沙会战,聚歼倭寇数万人,于本市黄土岭牛婆塘,筑就倭寇万人塚一座,示我大国风度也。一年以还,风雨剥蚀,本战区参谋长吴逸志中将特饬重修,预先并亲撰一联以纪其事,文曰:巧逗干戈,丧师上国,可恨亦可怜,聊修京观慰春梦;欣歌秋社,瘗旅新坏,既安且既固,莫作冤魂厉此墟。”两个月以后,修葺完工,薛岳题写“倭寇万人塚”大字匾额,另树立倭寇万人塚碑,由吴逸志亲撰碑文并书写。此一事件受到各界关注,长沙、衡阳等地报纸都刊载了消息,吴逸志通过中央社发布诗作两首,并附录碑文。
       
倭寇万人塚筑成二律
土塚在长沙城南黄土岭,广廿余亩,高数十丈,远望若孤峰,三十一年一月,第三次长沙会战近郊被歼之敌,聚瘗于此。
 
捷报频传秋复冬,横磨卅万斩妖凶。
天炉布阵法常妙,闪电效颦术至庸。
血染捞刀河似锦,尸填黄土岭成峰。
年开胜利欢宇寰,俞戚有知掬笑容。
 
强权公理自分明,师出无名信折兵。
故引贪狼趋陷阱,聊修京观覆残樱。
骨灰已作千层塔,闺梦犹酣万里征。
他日招魂怀楚些,万家吞泪泣东瀛。
 
吴逸志撰写的碑文和两首七言律诗,将第三次长沙会战上溯到俞大猷、戚继光抗倭,追忆战争的关键环节,断言日寇不义之师必败,壮怀激烈、浩气如虹;从日寇凶顽可恨的背后看出可怜可惜,彰显人道主义情怀。
如前次一样,吴逸志的诗作由中央社、报纸发表以后,他自己又石印数十份,面赠或寄送师友,征求和作。从3月中旬开始,以《倭寇万人塚筑成二律》发起了另一场诗歌创作运动,与前一次时间重叠、内容相关,参与者也高度重合。倭寇万人塚主题更直接,感受更切身,因而新增了部分作者,甚至有不少无名之辈,如龚曼甫、刘逖、罗球、伏艺辉、王楚材等。长沙的两家重要报纸《湖南国民日报》和湖南《大公报》,以极大热情全程参与,提供发表平台,精心编辑、评论、注释和推介,甚至有记者亲自创作;其他报刊如《精忠导报》和《阵中月刊》,也偶尔参与。对于重要作品,编辑将其中精彩诗句摘出,以大号字体排成标题,重点推出。例如:傅仲芳的“黄土魂归悲宿草,青山落日照残樱”;彭位仁的“惊看宿草迷荒塚,欲取扶桑作附庸”;刘文岛的“天炉气壮吞顽虏,黄土风高覆落樱”;李洞庭的“谁是渔翁谁鹬蚌,楚天挥涕话环瀛”;梁龙的“灞上春风回细柳,塚中枯骨梦残樱”;王家骐的“长沙已奉三番捷,东海仍期一度征”;任壬的“战场自古堪凭吊,俞戚功勋震海瀛”;吴蕊秋的“血染捞刀欣奏凯,魂归黄土掩残樱”;刘虚的“愁对洞庭横故垒,欣看富士耸孤峰”。残樱、落樱、宿草、枯骨、黄土、孤塚、黄昏、落日、富士山、东瀛等意象反复出现,饱含对侵略者的嘲弄、痛斥和悲悯。“东海仍期一度征”,亦即吴逸志主张盟军要开辟日本本土战场,以加快战争进程、彻底打垮侵略者。这些以战场胜利为基础的抒情,充满豪情、乐观和悲悯,但听起来不虚假、不空洞、不矫情,也只在长沙会战之后才能完全实现。
诗篇不断由外省向长沙汇聚,还从沅陵、溆浦、江华、蓝田等乡村寄来;作者来自军界、政界、教育界、文化界、商界,张默君、刘寿彤还是不多见的女诗人;最大的超过80岁,最小的才13岁。十三龄童子彭湘生,虽然年幼,但诗作并不稚嫩:(一)露布电驰又值冬,星摇电闪扫群凶。凯歌三奏运筹妙,败讯频传诡计庸。鹤唳风声寒敌胆,尸横骨寒积云峰。燕然勒石今犹烈,虏魂有知应改容。(二)薛公号令极严明,阵布天炉胜寇兵。战血腥流膏野土,冤魂郁结泣万樱。春深敌卒思归计,日暮倭孽怨远征。休道种同如手足,干戈何必起东瀛。
前清翰林郑家溉,诗文书法俱佳,出身长沙县金井乡郑氏世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回湘,任省政府顾问,老当益壮、积极抗日。一年以后长沙陷落,年届七十二的郑家溉带领全家避居湘乡县乡下。日本军方和汉奸慕名搜寻到郑家溉,请他担任地方维持会会长,遭到严词拒绝。郑家溉被十几名日军和汉奸押着去湘乡县城,途中投水自杀未成,被日军残忍枪杀。郑家溉气节高尚、大义凛然、人如其诗,以行动和生命实现了精忠报国。前清翰林黄山先和作了一首500余言的长歌,尚觉诗兴未尽,又和作七律两首。“三年愧我禺山宰,长忆珂乡衣锦城”,前清翰林胡汝霖年老避居长沙县东乡,大有触动而发出反思自责的声音。
倭寇万人塚一年前才筑成,“风雨剥蚀”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吴逸志下令修葺,其实意在“永留名城战绩”,意在宣传展示。一方面,修葺塚墓、新增对联、竖起倭寇万人碑,以文字、物证固定侵略者罪状,建设爱国教化场所。另一方面,通过诗作征和吟咏,展示军民抗战功勋,激发全社会抗日斗志。倭寇万人塚新修整后,立即成为市民参观景点,也接待了不少来湘客人。1943年3月17日,广东文化考察团抵达长沙,成员有广东省立艺专校长赵如琳、建国日报社长李培育、省立革命博物馆馆长胡根天、广东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严明、省立艺专音乐系主任黄友棣,一行参观了倭寇万人塚等处,临别时表示:“长沙为典型之战时都会,具有三捷之民族光荣,对长沙文化之深具战斗性至为钦佩。”4月初,又迎来了桂林新闻界考察团,成员有中央社桂林分社主任陈纯粹、桂林扫荡报发行人易幼涟、桂林大公报发行人王文彬。考察团早闻倭寇万人塚之名,主动要求参观,《湖南国民日报》记者陪同并报道。“黄土隆肿,高与山齐”,“周约六十余步,全塚为圆锥体,高约三丈”;塚前有薛岳手书“倭寇万人塚”碑额,遒劲飞舞,大有岳武穆笔意;墓道前有吴逸志撰写的对联,语气恰当,彰显大国风度。考察团精神振奋、赞赏不已,有人还戏言:我国不仅优待俘虏,而且泽及残骸。
 
又向古乐求大雅
在拜谒曾国藩墓的同日,吴逸志还启动了一项文化计划——光大浏阳古乐,这也是与曾国藩关联的事业。浏阳县圣庙古乐与曲阜孔庙古乐齐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瑰宝,曾国藩也十分重视,在日记和书信中多有记载。
清咸丰十一年11月27日,应曾国藩之邀请,浏阳县精通古乐的邱庆籲带领徒弟六人到安庆两江总督府拜谒,并演奏古乐。曾国藩听后感觉“音节清雅,穆然令人想三代之盛”,欣然题赠匾额两块:“雅淡和平”、“精深正乐”。曾国藩认为,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与音乐相通,决定让曾纪泽来营研习音律。次年正月15日,邱庆籲一行又去两江总督府演奏贺节,曾国藩邀请莫子偲、李申夫、李眉生、穆海航等幕僚一起欣赏。浏阳到安庆,去时水路顺流要二十几天,返回逆流要近两个月,实属不易。当时攻克安庆不到半年,水路交通刚刚恢复,曾国藩即向浏阳古乐队发出邀请,可见是如何看重和急切。
吴逸志由拜谒曾国藩墓想起浏阳古乐,感叹礼乐崩坏、大雅久不作,意图有所振兴。经与浏阳县刘腴深协商同意,计划将浏阳古乐设备运至长沙公开演奏,进行倡导推广,以利于培育社会风气。刘腴深也是诗词唱和的重要参与者。吴逸志当即叮嘱励志社主任罗正伦、忠爱社经理刘顺慈,会同第九战区司令部梁勃夫处长一起筹办,预计当年春天可以实现。报纸评论:“吴氏此举,用意至为深远”。其实,弘扬浏阳古乐并不是吴逸志的创新之举。蒋中正等国民党高层对浏阳古乐甚为关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四川音乐家周灵殊等专程来湘调查研究,前后数月之久,连续发表多篇论文;曾主湘政的何健也甚为看重浏阳古乐。但是,作为一位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在大敌当前、军务繁忙之际,从文化角度、从长远来思考民族发展的道路,确实甚为难得。
浏阳古乐设备复杂,演奏者众多,又因战事等影响,吴逸志的计划被大幅度推迟,但得到了薛岳的高度赞同。直到当年10月,遵照薛岳的命令,浏阳县礼乐局约100人赶赴湘省府临时驻地耒阳县,为庆祝双十国庆节和全省运动会演奏。是时,会场听众如堵、水泄不通,记者感叹:“由此古乐之演奏,可回忆到我国古时先民对于音乐之爱好,并不落于欧美之后”。10月13日,古乐队由耒阳抵达长沙,在第九战区司令部演奏以后,又在省教育会中山堂连续三日面向社会演奏。长沙市政府制作了不同颜色的参观券,约定使用场次,在各乡镇公所免费发放。薛岳、吴逸志、赵寿人又一次亲临中山堂欣赏,还有外籍人士参加,单场观众超过二千人。每场演奏前,由浏阳礼乐局负责人讲话,介绍古乐常识。《湖南国民日报》和湖南《大公报》等连续报道演出情况,详细介绍浏阳古乐的起源发展、内涵特征及审美价值。湖南《大公报》发表题为《古乐》的社论,连续两天以大号字在醒目位置刊登,称道浏阳古乐“全古风于一线,而流传至今,诚属幸事;鲁殿灵光,为世所重,理亦宜也”。现场盛况空前,“当俗琴聒耳之余,顿闻韶音,无怪参观之众以万计”,虽然不少是看热闹的,但足见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乐以扬民族正气”,记者提醒教化者“应留心探讨而阐扬之”。演奏完毕数日之后,记者刘一行发表了《听古乐归来》,以新文化倡导者的身份,反思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矛盾,提出全面复兴古乐的不可能,依然肯定浏阳古乐具有相当价值,宜由政府加意维护。当时曲阜沦陷在日寇手中,孔庙古乐大多被毁坏,薛岳和吴逸志于是饬令浏阳礼乐局,复制一套古乐设备,送往陪都重庆。
今天回头看,谒墓、修塚、古乐三项活动以及诗歌唱和,都是吴逸志深思谋划的,意在集中宣传名城战绩,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激励全社会抗敌斗志。此前吴逸志多次拜谒曾国藩墓,数次长沙会战前后也有诗作发表,“千里长围战洞庭”“一样丹心照汗青”等名句被广泛称道,但从未如此主动而集中。这是一次思想、艺术和影响兼备的文学和艺术活动,但长期被文学界、史学界忽略。集中唱和吟咏从当年1月初开始,5月中旬结束,估计受战争形势影响只持续了半年,但一、二年后还有零星的和诗发表。来自不同阶层、职业和地域的作者50余人,发表和作200余首,如果不是战时关山阻隔,参与范围会更广、作品会更多。那些残留在旧报刊里诗作,墨迹漶漫甚至难以辨认,但依然散发着浓烈的硝烟味、血腥气、爱国情、文化韵,在今天和平的天空下应该得到重视、整理和阅读。受到原作在题材、格律等方面限制,唱和之作也许有不少平庸的,各位作者以后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报国之心、忠勇之义仍值得载入史册。吴逸志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宣传家、诗人,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非常值得国人尊崇怀念。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白首壮心松柏操——瞻仰林伯渠故居】解黎晴2022年4期总130
下一篇:【白果园33号:一座名宅与一位名医的往事】彭坚2022年4期总1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