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甲子桥与长沙曲江李氏家族】陶子林2021年1期总123
2021-06-04 16:33:11   来源:   评论:0 点击:

甲子桥靳江下游支流曲江,是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在曲江入靳口北三公里处,有一座平拱结构的古桥,名甲子桥,过去又称曲江桥。原为善化至湘潭、宁乡的主要通道之一。此桥与当地李氏家族紧密相关,从明清至民国,

甲子桥
 
靳江下游支流曲江,是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在曲江入靳口北三公里处,有一座平拱结构的古桥,名甲子桥,过去又称曲江桥。原为善化至湘潭、宁乡的主要通道之一。此桥与当地李氏家族紧密相关,从明清至民国,直到今天,人们谈论甲子桥,便马上联想到李氏族人。此桥由曲江李氏先人所首建,并且在历史上几次重修,都是李氏族人主导。桥的历史也是李氏家族历史的部分,甲子桥历经岁月沧桑,演绎出许多动人故事,折射岀曲江李氏族人的悲欢离合及辉煌灿烂的家族历史。
   笔者对靳江支流曲江上的甲子桥,进行过实地调查。通过询问当地村民得知,古桥名曲江桥,又名甲子桥,最初应修于明代万历年间,这一带主要为李姓族人聚居,对面有一个叫驸马坪地方,因驸马葬于此而得名。据说是吉王的女儿嫁给了李家,李家从此成为当地大户,后来李姓主修了这座桥。经仔细察看分析,桥一般建在河道窄处,而这座桥修在河道最宽处,肯定增加了修建成本,为什么要这样定位,可能考虑了岀行便利及风水关联,石桥不修二个石拱,估计考虑了修建成本,同时还考虑了防洪及船运方便,还有可能是先修了瓮桥后,多次被洪水冲坏,最后在南侧开挖修平桥,当洪水来时,起到分流作用,减少水流对拱桥的冲击,这种设计的确达到了匠心独到的眼光。桥下溪流名曲江,当地又名曲江港子,发源于望城桐木黄毛大岭东麓,流经桐木、莲花、含浦等地,在曲江村(今新田村)河口丰田长塘子入靳水。曲江是靳水下游最长的支流,大概有26公里长,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由于行政区划不断调整,曲江一名逐步淡化,在莲花桥境内称莲花桥水,曲江村现为九丰村,过去曲江与丰田合并称新田村,后新田又与九江合为九丰村。由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山林植被茂盛,曲江终年水流不断,清澈见底,鱼虾逐渐恢复了原有的生态种群,四周鸟类也栖息繁衍成群。
  甲子桥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含浦街道新田村向家组,是一座平梁桥连着拱桥的古石桥,由花岗岩、青灰色石灰岩和山石砌成。地理坐标:北纬28度4分32秒,东经112度49分56秒。古桥全长38.4米,净跨度28.2米。北引桥5.2米,南引桥5米。拱桥部分的石拱很大,跨度有13.1米,拱桥的宽度为5.2米,高7.5米。拱洞的迎水面层由非常工整的花岗岩石条块严密垒砌,工艺精粹。拱桥在北,平梁桥在南边。二桥中间由一硕大的桥墩相承,大墩宽6.8米,长16.5米,高4.3米。平梁桥为一墩二搭,每孔跨度4.2米。平梁桥的桥面,每跨由三根花岗岩条石组成,每根条石长约4.6米,宽0.35米,厚约0.25米;小墩长4.5米,宽1.6米,平桥净跨度8.3米,高4.3米。此桥桥墩迎水面为楔形,由不规整的石头垒砌。拱桥的桥面,北边为阶梯,坡度小,有部分水泥结面,为后来整修所造,拱面南边坡度25度,上有青石板铺面,为八级石梯,中间相嵌宽0.33米石板纵向连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记,彰显昔日繁忙的风光。桥北边一幢废弃的民房,长满了络石滕植物,衬映着古桥,让人产生思古幽情。最难得的是留下了桥碑,不注意的话很难发现。石碑载:“甲子桥,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岁季秋 李雨若之妻黄氏重修,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岁仲冬 李申甫骏嵒主人重修,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岁冬月众姓重修 纠 首 陈佑之、 张秉国、胡汉卿、李合三、朱紫霞、张秉国、李金声、王秀禄、张三和、李保和、杨照华、刘之长、胡成之、凌少雲、阎文选、赵口口,监修李拔元、李敦庭等姓名”。今天的甲子桥失去了往日繁忙,行走的人很少了,只能作为村民的步行方便之用,主要是观赏及怀旧的遗物。2014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没有立牌,也没进行任何维修保护。
  甲子桥造型厚重古朴,桥拱造作精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历经二百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经历2017年特大洪水,安然无恙,至今保存完好,不亚于宁乡巷子口毛公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价值,是难得的不可移动建筑文物。平拱搭配,造型美感大方,不免让人惊叹建造者匠技高超,由于旧时代对匠人不尊重,一般很少在碑记上留下名字,故石碑也无具体修造者姓名。古桥承载着许多历史人文故事,有待我们进行深入了解。
   后通过多方实地寻访,查阅相关地方志书及有关族谱,得知许多有关曲江李氏家族信息及修建曲江桥的历史。传说的李家驸马确实存在,并因此影响历代曲江李氏家族和当地世族大家,由于李氏家族历代重文风,好读书,特别是吉王郡主嫁入李府,名声大噪,地位显赫,族人读书众多,岀仕升迁为宦不断,财富也随着增加,对当地的社会影响日益显现,外族攀附联姻广泛,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曲江李氏成为当地巨族。
   据民国十三年《善邑曲江李氏族谱》记载:始迁祖李辛士,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茫里人,明永乐初,长沙遇变,居民鲜少,招致天下有德之士而居之,公以逸士托足湖湘,卜居今河西六都长乐乡长松里之曲江,遂隶籍焉。从上可知,李氏是随“江西填湖广”移民大潮而来的江西移民,迁徙原因有美化之词。曲江李氏今传27世,主要分布在靳江下游一带,堂号:“著存堂”。字派语从九世始为:本日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吉王仪宾(女婿)及始修曲江桥的历史记载有如下信息。传说的驸马(实为仪宾)即李承芳,他是曲江李氏一个标志性人物,对李氏家族影响深远,为曲江李氏十二世,明万历七年(1579)生于曲江李氏书香世家,太学生,历任两浙监运使,官并不算大,但因妻而显贵。妻朱氏,明长沙吉藩郡主,李的父亲为明贡生,忠朴仁孝,以诗书课子孙,见贫乏难务解济之,邑有大事,邑令多与商度,屡举冠带不受,以“表正家邦”额其门。李承芳祖父李日纲,明庠生,曾祖父李本章为明贡生。郡主朱氏(1581~1642),明代吉王朱见俊之后,长沙第五代吉宣王朱翊銮之女。朱翊銮初封于龙阳王,一直生活在长沙吉王府,隆庆六年(1517)进封为吉王,万历四十六年(1628)殁。朱氏后封为郡主,岁禄八百石。郡主朱氏即第六代吉安王(追封)朱常淳之妹,第七代吉贞王朱由栋姑母。李承芳和郡主朱氏无生育,后抚弟李承德之子李先发为后。李承德(1583~1642),字心寰,由太学生官直隶经历使司,子先登、先发、先达、先香。后来的曲江李氏显赫人物大部分为李承德之后。善化县志载:李承芳字誉轩,由太学生历任两浙监运使,崇祀浙江名宦,居乡好施,与津渡桥梁捐修不吝。李承芳抚子李先发为父母作传,载:“府君讳永芳,字誉轩,大父少洲公冡子也,颖异俊秀,卓落不群,就傅时即过目成诵,未弱冠列成均性嗜学,工诗文尤喜,谈易理並邵子诸书,当时名士称道之,迨吉藩幸其里弟也,选为上宾歺之,甥馆书赐英蜚,芸香匾额兼转监运使,司以荣其官而……周贫济急,曲尽提携,津渡桥梁乐于修建,厚德不既多乎。母朱太淑人秉性温和,无深宫习,初降嫔即谨修子妇礼,姊姒间雍睦无间,言鉊华不事,淡素自如,当以古语由伦人奢易,由奢人伦难为诫,时员役台馈络绎不绝,靳江官埠其遗跡也。母氏每于馈物必分惠家庭,不肯自私呜乎。”甲子桥始修于明万历年间,为李承芳主修。清同治及民国《宁乡县志》载:新埠头渡,在道林上五里,原名毡埠头。相传明吉藩仪宾(郡主之夫)崔文莲,于此蹋毡迎郡主入门,故名。从多方资料查证,暂无崔文莲有关记载。不知李承芳妻朱氏是否到过道林,拜访亲友,而留下一个阴差阳错的传说,还是确有另一吉王郡主嫁崔家,还待深入了解调查。但乾隆及嘉庆的宁邑县志无记载。长沙吉王后裔在明末落难之时,通过周堪赓帮助依附大屯营周氏,是否与曲江李氏有关联,有待进一步研讨。
   从明末至清代,曲江李氏名人辈岀,以儒生文杰著称 。李承芳抚子李先发,字石香,号松门,岁贡。李承德长子李先登,字文岸,号晋园,岁贡官湘乡教谕,督师何腾蛟擢军前监纪,以养母辞归,崇祯十六年献贼陷长沙,大索绅士强污伪职,李先登负母潜逃免辱迄,后洪成畴扫除群寇,宣谕召公征聘再三,总以养母坚辞不出,表现出忠于前明的遗老风骨。李先香,李承德四子,清康熙癸卯(1663)科举人,任江西建昌县知县,妻周氏,为平冈周氏周堪赓族曾孙女,进士周采第七代孙女。李先发子李世英,邑庠生。
   在明末国难时期,曲江李氏也显现出忠烈之士,祟祯十六年,张献忠横扫湖广,特别是对明室及大户进行掠夺,造成了许多暴行。据清进士翰林院编修刘元熙(龟头市刘氏)为李世彬作的传记载:“公讳世彬,字青容,曲江李氏裔也(十四世),生而颖异,勇力绝伦,年十六遊宏序当能文事,拔剑起舞曰大丈夫修身立行,岂仅沾沾于书砚间哉,当时同学壮其言,初莫测其崖际,迨逆献之陷潭州也,巡按刘忠毅公兵溃被執,屡胁不降逮系过靳江,沿乡蹂躏,民皆望风鼠窜,公闻之恕发切齿,独率家丁及乡勇五十余人,扼其险要以为救援、誓进毋退,厉声呼曰,冠贼快送我大人出,呼未毕贼至交锋,挺身腾步刃贼十余,贼气少沮无何,群贼至愈戮愈多,公乃愤入重围,汗血透襟,力战而无嗟乎!公一诸生耳,前无所挽,后无所推,必欲置身危险毕命疆场,抑独何哉,盖平居时早已预料矣,忠臣不惜死烈士,不爱身死而有裨于国家,有关于名教又何惜乎一死,公之所以殉正,公之所以生也,贼去后家人觅得其尸,陈鲁酒麦饭为位一哭,葬于所居之大屋湾。前清定鼎之初,方採胜国遗,闻特隆忠烈,公之节略故载之志乘。孺人王氏被捉,亦不屈,贼砍其足,坠崖殒。并附书。”作为一个儒生,勇猛直前,奋不顾身,最后壮烈牺牲,实难能可贵。此历史故事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宁乡杀害136名儒生,为同一时间事件。
   李世橒(1635~1708)是曲江李氏显赫人物,字蔚雯,号庭坚,举人任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知县。善化县志载:李世橒字蔚雯,康熙己酉科(1669)举人,世居曲潭,旧立曲江文社,督课子孙,手不释卷,居家以勤俭恭恕为本,当军需烦剧,代理差徭,保全一乡口不言德,后裔振振克世其家。李世橒有妻妾七人,分别为黄氏、罗氏、沈氏、范氏、方氏、周氏、吕氏,有子七个,周氏生逢灏、漨淋(李雨若)。
   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年重修曲江桥的为李雨若妻黄氏。李雨若(逢淋),父李世橒,养父(叔父)李世彬,曲江李氏十五世,妻黄氏。善化县志载:“监生李逢淋妻黄氏,年二十四岁夫亡,哀毁几绝,未几子殇,抚姪锦承嗣,故育成立,已入庠復夭,一女未字亦夭。历遭惨变,血尽心枯。”后在乾隆九年甲子,独资重修曲江甲子桥,用作善事之举,化解心灵的创伤。今天我看到这座别具匠心之桥,敬意之心油然而生。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甲子桥的主修者为李申甫。李申甫(1741~1815),字申甫,派名绍松,号骏嵒,曲江李氏十六世,清附贡生,妻黄氏,为宁乡田心黄氏黄道忠之女,湖南历史文化名人黄本骥称黄氏为姑母,并为姑父李申甫作了传记。父李逢灏,廩贡,候选训导,母黄氏,祖父李世橒。黄本骥《申甫公传》:
 
姑祖父李公申甫,讳绍崧,字骏嵒,明府蔚雯公之孙,明经瀚瞻公之子也,幼颖悟善,属文以附贡,赴棘闱屡不售,乃隐居曲江书屋,以著述自豪,所编左传快读,寿世医方刋刻行世,公生有至性居,父母丧三年不入内寝。伯兄及堂兄无子,均以己子嗣之,他如辑家乘,培祖莹皆劳事而,公毅然不辞焉。公家故素封自奉未当遇厚而施与无所吝,其倡修文庙监意西称道不衰,捐建育婴堂诸同人未之勒名碑首,至其利济为心,见饥寒必措衣食,遇险阻则造舟桥,美有不胜殚述者乎!世教之衰,也守钱之虏徃往抱千镪而长锢,破一文而不为观。公之所行其亦可以少愧矣。姻再晚虎痴黄本骥拜撰。
   
道光六年(1825)冬,众姓重修甲子桥,监修为李氏族人,其中李拔元为李申甫次子,派名廷泰,国学,乾隆三十年四月初八生,道光年间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卒。传承了先辈的美德,弘扬了家族遗风,为当地又作了一件善事。
   清咸同时期,在征战太平军的战斗中,曲江李氏族人积极投奔湘军,如李汉卿、李树森等成为湘军将领,其中李学祥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李学珪,宦名学祥,字祥生,号国英,由军功保举花翊协镇,都督府都带,楚军新右营道标镇海中营,随左宗棠赴陕追剿捻叙功以参任福建泉州城守营参将,前署台湾南路参府,随带加一级归闽省抚标,后诰授昭武将军。
   曲江李氏随着家族的日益壮大,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当地世族大家纷纷与之联姻,从而产生强强联合,家族更加辉煌。从族谱可知,明清以来,曲江李氏与各地望族交往频繁,当地许多社会名流士大夫,为曲江李氏先人歌功颂德并作传记。进士邓巍为李少洲作传;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孙鼎臣为李馥远作传;进士陈鹏年为李世橒作传记;双江陶氏举人山西定襄县知县陶士伋,为岳父李世儒作传;进士黄道恩为李逢若作传;湘潭举人张九钺为李逢盛作传;进士刘开诚为姑祖母刘氏(李逢时妻)作传;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徐棻为李绍翥作传;进士翰林院武英殿协修郑敦亮为李镇昌作传;徐树堃为姑父李政侃作传;甘肃知府余泽春为李政华作传;河涧知府张璨(湘潭人)为妻兄李世佐(廷献)作传;举人曾兴仁为李仁山(廷辅)作传;举人吴其桢为李晓楼(学镛)作传。李学苏(字少泉,号愚湖)妻王氏,为东湖王氏进士王坦修孙女。从上可知部分李氏家族信息,充分反映了当时世族大家,互相尊重门弟,各族讲究门当户对,通过联姻的关系达到家族长盛不衰。
   耕读为本,积功擢爵,敬贤树德,忠孝家国,仁义友爱,行善好施,救贫济困,光宗耀祖是汉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的遗风深入影响着一代又代人。曲江桥从始建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黄氏重修甲子桥也有二百七十多个寒暑春秋,至今保存完好,是长沙当地永远的遗存。甲子桥的沧桑岁月,能反映出一个家族和地方的人文历史,是我们永远值得珍惜和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
(作者单位:宁乡花明楼商会)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铜官窑买地券和墓志铭的史料价值】邓继团2021年1期总123
下一篇:【徐特立“断指血书”辨正——与尹杰、梁堂华、李正心教授商榷】陈志明2021年1期总12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