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黑石号”沉船出水瓷器见证唐代“湖南道”建制】邓继团2019年1期总115
2019-04-05 15:53: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打捞出一艘命名为“黑石号”的唐代沉船,载中国瓷器近七万件,大多数为长沙窑瓷器,达五万六千五百件。其中一碗上有“湖南道”字样。碗径六寸,高二寸,敞口,弧腹,圈足,内题“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十四字。另一碗刻“宝历二年(826)七月十六日”九字。这两件同时沉入海底之文物,对考证唐代 “湖南道”建制具有重大意义。“湖南道”碗或为今可见“湖南”地名最早之实用器物。
“道”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汉。《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载:西汉“哀、平之季,凡郡国百有三,县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而诸郡置十三部刺史分统之。”
唐代道辖府、州,府、州领县。《旧唐书》同卷:“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627),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湖南地区属江南道。
到733年十道变为十五道。《旧唐书》云:“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即分山南道、江南道为东、西道,增设京畿道、都畿道、黔中道。江南西道领宣、池、饶、抚、虔、洪、袁、郴、江、鄂、吉、岳、潭、衡、永、道、邵、连、朗、澧、辰、巫、施、思、南、黔、费、夷、溱、播、珍、锦、业、溪三十四州。黔中道辖区为今大湘西及周边省份部分区域,甚辽阔。
“湖南”之名始于764年。《湖南历史图典》云:“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设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湖南观察使下辖衡、潭、邵、永、道五州。治衡州(衡阳)。大历四年(769)徙治潭州,增郴、连二州,七州皆为江南西道地析出,地域在今之湖南大部及毗邻广东北(连州)。《元和郡县志》卷第二十九江南道:“潭州,长沙,中都督府……今为湖南观察使理所。管州七:潭州、衡州、郴州、永州、连州、道州、邵州。县三十四。”  
除十道、十五道外,还有四十八道之说。《唐会要》卷四十八“杂录”载:“元和二年(807),史官李吉甫等撰《元和国计簿》十卷,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管州府二百九十三,县一千四五十三……每岁赋入催办,止于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道,合四十九州。”
学者言唐季,多引“十道”、“十五道”之说,罕有言“四十八道”者。唐四十八道也见于《旧唐书》志第十八。四十八道有节度使三十六,观察使九;节度、观察皆可者,有浙江西道、浙江东道;又有经略使二,军使、宫使、防御使各一;节度使有道、军、州,有都护节度使;观察使有道、州,又有防御观察使、经略观察使。以地域而言,北方多节度,南方多观察。依行文,湖南观察使似可理解为“湖南道观察使”,正如福建道、黔中道写为“福建观察使、黔中观察使”一样。以此而论,道即观察使。
道、观察使,在唐早中期,或分置,道在观察使之上,故《元和郡县志》卷第二十九以“江南道”下辖“湖南观察使”。“安史之乱”(755—763年)后,道、观察使似融为一体。《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下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神龙二年(706),以五品以上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按举州县,再周而代。开元二年(714),曰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至四年罢,八年复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视州县,十年又罢。十七年复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二十年曰采访处置使,分十五道,天宝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758),改曰观察处置使。” “观察处置使,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
《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节度使”:“天宝(742—756年)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至德已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节度使之号。”防御团练使:“至德(756—758年)后,中原置节度使。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不赐旌节。上元(760-762)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又与团练兼置防御使。” 
唐季湖南观察使见史册之可考者有平昌、李皋、李承、赵憬、李巽、杨凭、柳公绰、韦贯之、崔倰、李翱、崔铉、崔浩、裴休、韩琮、李系、裴胄、沈传师、崔灌、李裕、辛京杲、韦之晋、元全柔、畅悦、薛举、窦群、萧复、袁滋、孔戢、崔群、齐抗、李衡、吕谓、王某、王公亮、裴瓒、李庾、张正甫、刘遵古、韦辞、高重、卢周仁、杨嗣复、李回、卢行术、李庚等,凡四十五人。唐文学家权德舆有《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二首》传世,诗中之袁公,亦湖南观察使。
《长沙市志》云:中和三年(883),湖南观察使改称钦化军节度使,驻节潭州。自广德二年(764)始设至此,湖南观察使存在一百一十九年。
唐代道之建制,主监察,早期“如汉刺史之职”,无长设之长官,后期为节度使所控,故有湖南节度使及湖南观察留后之记载。《旧唐书》本纪第二十:唐昭宗李晔乾宁元年(894)“五月,蔡贼孙儒部将刘建锋攻陷潭州,自称湖南节度使。”“十月庚寅,以中书侍郎、平章事王搏为湖南节度使。”同书卷十二:“以湖南观察留后赵憬为湖南观察使。”
学界以广德二年(764)设湖南观察使为有“湖南”之始。然而,考诸文献,广德二年前已见“湖南”。如《旧唐书》卷三十九“荆州江陵府”云:“上元元年(760)九月,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长史为尹,观察、制置,一准两京。以旧相吕諲为尹,充荆南节度使,领澧、朗、硖、夔、忠、归、万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连八州,增置万人军,以永平为名。二年,置长宁县于郭内,与江陵并治。其年,省枝江县入长宁。至德二年,江陵尹卫伯玉以湖南阔远,请于衡州置防御使。”至德、上元皆肃宗李亨年号。至德二年(757),早广德说七年;上元元年(760)早广德说四年。此二“湖南”,从行文看,应为行政区,域在今之湖南。
又如《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五载:乾元二年(759),唐肃宗擢吕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数月后,拜荆州长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度使。諲始建请荆州置南都,诏可。于是更号江陵府,以諲为尹,置永平军万人,遏吴、蜀之冲,以湖南之岳、潭、郴、道、邵、连,黔中之涪凡七州,隶其道。”文中之“湖南”,亦为地名。
唐代宗李豫时期,湖南道、湖南观察使并存。广德二年(764),设湖南观察使。《新唐书》志第四十一载: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分天下财赋、铸钱、常平、转运、盐铁,置二使。东都畿内、河南、淮南、江东西、湖南、荆南、山南东道,以转运使刘晏领之。”《湖南掌故备考》卷二十六:“平昌,永泰间为湖南观察使,治衡州。”永泰乃代宗年号,前后不到二年(765—766年11月),平昌为湖南观察使必在此时段,湖南道亦在此范围。
可见湖南一词出现于至德二年(757)、乾元二年(759)、上元元年(760),早于广德二年(764)四至五年。
《元和郡县志》卷第二十九载“江南道”下辖“湖南观察使”,江南道为贞观元年(627)设,则湖南观察使初置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至德二年后频现的“湖南”,皆贞观之“湖南观察使”。考《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早《旧唐书》百三十二年、《新唐书》二百四十七年,其所载“江南道”下辖“湖南观察使”,可采信。若“湖南观察使”贞观元年(627)即已设置,则早广德二年(764)说137年,至今已1392年。
汉长沙国之地域,以今湖南为主体。唐依“山河形便”而设道,于湖南影响深远。湖南称“四塞”之地。“四塞”指东罗霄、南五岭、西雪峰、北洞庭,皆依“山河形便”。今之湖南,由唐湖南观察使之大部、黔中道所辖之大湘西地区及岳、朗、澧三州组成。民国尚有“上湖南”、“下湖南”之说。“上湖南”基于湖南观察使(连州一部分)及岳、朗、澧三州;“下湖南”基于黔中道之大湘西。
《旧唐书•刘晏传》载:“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沧波挂席,西指长安,三泰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是时湖南之富庶,乃避“安史之乱”故。《旧唐书》卷三十九:“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含今湖南之澧、朗二州)。”
这时北方生灵涂炭,湖南则避其锋芒,为世外桃源。长沙窑以敢为人先、兼容并蓄之精神,纳北方窑工,融域外技艺,化亚非文化,终成“南青北白长沙彩”三驾马车之一,此其大行丝路之缘由也。
《旧唐书》载,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八月,“遣中使往湖南、江南等道采药。”次年,长沙窑一碗刻“宝历二年(826)七月十六日”九字,后与“湖南道”碗一道随“黑石号”沉没于印尼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乃该时期长沙窑主导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之见证。“湖南道”历来只见于文献记载,而长沙窑“湖南道”碗是至今可见证“湖南道”存在的唯一实用器物,弥足珍贵。(作者单位:新华联铜官窑古镇)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师大美院往事】李儒光2014年4期总114
下一篇:【吴大澂图门江勘界及其历史背景】陈先枢2019年1期总1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