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湘文化 > 正文

【湘鄂西土家向王新考——审读地方史志札记】戴楚洲2020年1期总119
2020-04-17 21:06:0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向王”是湘鄂西土家人世代崇拜的先王,湘鄂西自古以来广泛流传土家“向王故事”,并有多种传说。湘鄂西各级政府民族工作主管部门开展识别土家族成分工作以来,民间艺人整理多个土家向王的民间文学作品,可谓诸说并存。就象历史上的秦王、楚王和吴王那样,土家向王也有多位。所记人名不同,所在朝代各异,事迹大同小异,使人莫衷一是。为此,我曾审读、思考地方史志多年,仔细考辨记载土家向王的史料,试图厘清土家向王的史实。土家向王究竟何许人也?其与巴人白虎崇拜有何关系?湘鄂西土家先民经历“图腾崇拜”和巫术并存的历史阶段,民间宗教极为普遍。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土家宗教又从民间宗教演变为“多神信仰”。土家族人崇拜祖先、祭祀土王,呈现“多神宗教”并存局面。土家地区多种宗教并存,既存在民间宗教,又存在正统宗教。土家族的民间宗教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截至目前,湘鄂西文艺界涉及的土家“向王”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是远古时代巴人祖巴务相。“图腾崇拜”是远古人类将某种动物或者植物视作与本氏族有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社会的最早宗教信仰。远古时代原始人相信每个民族都与某动物有亲属关系,此动物即为该民族的图腾和标志。湖北省清江流域土家族是巴人后裔,其文化深受巴文化影响。土家先民在父系氏族社会就有“廪君”传说,廪君是巴人的首领和族神。起源于长阳县的廪君取得君长职位以后,率领巴人部落打败盐水女神部落,开拓巴人摇篮清江流域,对巴人部落兴盛做出历史贡献。西汉学者刘向在《世本》中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即今长阳县佷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皆生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即今清江)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1]虽然传说不是史实,却有历史影子,为白虎图腾崇拜探源提供参考。《后汉书》亦载:巴人始祖“廪君死,魂魄世(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2]唐代樊绰在《蛮书》中还载:“巴氏祭其祖,击鼓而歌,白虎之后也……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3]传说廪君死后化为白虎。从此,古代巴人崇拜白虎,并以“白虎”为图腾,故历史上有“白虎复夷”之称。清江流域土家族人根据祖先巴人神话故事奉廪君为远祖。祭祀远祖廪君,伴以击鼓和歌舞,这种习俗至今流传在土家地区。武陵地区土家历代祖先范围较广,包括氏族祖先、土王和家先神三大类。武陵地区土家民间信仰场所有向王庙和白帝天王庙,氏族祖先有向王和八部大王。湘鄂西向王庙供奉的向王是巴人部落酋长务相。务相姓巴不姓相,那么务相即向王的说法从何而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巴人白虎图腾崇拜衍生土家多神,如白虎天王、白帝天王、向王天子、向天王、向王和土王。清代所修方志确有将务相和向王合二而一的记载。古代土家先民尊崇巴务相,故鄂西修建许多向王庙和白帝天王庙,供奉土家远祖向王神像。“向王生而为英,死而为神,开辟清江,有禹之德”。以致现在鄂西的长阳县、五峰县、建始县和恩施市等地仍有许多向王庙和向王山、向王洞、向王溪和向王滩等以向王命名的古地名。清代《咸丰长乐县(今五峰县)志》写道:“向王庙在高尖子下,庙供廪君神像。按廪君世为巴人主者,特务相为圜圚之主,有功于民,故今施南、(秭)归、巴(东)、长阳等处户而祝之。世俗相沿,但呼为向王天子。”[4]清代《同治长阳县志》亦载:“廪君世为巴人主,务相开其国,有功于民。故今施南、巴东、长阳等地立庙而祝之,但土语讹相为向耳。”[5]向王即巴人远祖“相王”,即务相。“向”与“相”谐音,同一土音,写法不同,土家向王崇拜即务相崇拜的演变。清代《同治长乐县志》也录其事:在今五峰县谢家坪高尖子山曾建向王庙,在鸡爪观供有向王神像。土家人祭祀氏族祖先“向王”风俗由来甚古,向王最早是指远古时代的巴务相。长阳县《资丘刘氏族谱》又载:“先世遗迹庙台……其上为先祖所立向王庙。向王者,古之廪君巴务相氏,有功夷水,故土人祀之。立庙于石墩上,故曰庙台。”土家先祖曾在长阳县三龟坪、都镇湾和资丘镇等地修建向王庙,即1992年版《长阳县志》所载:“明、清年间,县境先后建有向王庙44座。”民间传说,向王率领土家先民疏通清江及其支流有功,所以清江土家船工唱道:“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在驾船之前,或在六月六向王节,土家船工必须前往清江两岸向王庙进行祭祀活动,以求河神保佑。这一说法较为流行,以致清代乾隆年间土家诗人彭秋潭在《长阳县竹枝词》中写道:“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并且自注:“巴东、施南、长阳等处有向王天子庙。按《水经注》引《世本》:廪君务相乘土船而上夷水,射杀盐神,巴人以为神。疑向为相之讹也。”词作者对廪君怎样演变成为向王,解释就是“向”与“相”谐音。长阳县西盐池一带,巫师请神的祭图还书“向王天子”和“德济夫人”,故清《道光长乐县志》说明:“向王傍塑女像,俗称德济娘娘,始乃盐水女神。向王则右手执角,口衔若吹。”
 
  
巴人祖廪君祠
 
二是西汉时期向氏始祖向述。“祖先崇拜”是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产生于氏族公社母权制时期。随着父权制确立,萌生历代祖先保护宗族子孙的观念。进入封建社会,祖先成为权威,祖灵支配民间。“祖先崇拜”是土家信仰最有特色的遗风,土家族的祖神体系非常庞杂。既崇拜氏族祖先,也崇拜土王和家族祖先。凡是逢年过节、备办酒席之时,必须敬奉祖先,形成“祖先崇拜”。从汉代起,向氏在湘鄂西繁衍生息,活动频繁,以致产生土家向氏祖先崇拜,影响深远据清代《同治恩施县志》载:“向述,河内郡人,为汉景帝时驸马。时巴蛮攻劫,帝以(向)王镇秭归……(向)王在镇,安攘有功,教养有法,得楚蜀人心……施(州)为向氏所据,(向)王显灵于大宋,为民驱疫。民上状,遂敕封,建庙赐额。蛮人畏疫,故自(秭)归而上达于施州,多有不祀其先(祖)而祀向王者。”[6]恩施州城北门外胜利街“向王庙”中清代道光年间所题《向氏系序》碑文称:“吾(向氏)祖庙建于斯,历有年矣。”另一碑文云:土家向王“奉汉景帝之命,镇秭归之巴蛮……故今之东隅异姓祀向王天子者多。”《民国湖北通志》说巴东县北门河山上也有供奉汉代向氏始祖向述的向王庙。此外,湘鄂西古代族谱追溯向氏祖源之篇也用相似之说,只是名字略异。巴东县《世族向门》谱系也载:“汉景帝二年,始祖向公讳灵义者……上闻,景帝纳为驸马。位封向王土主,金甲大将军。坐镇西瀼,威镇川湖。”鄂西所存多处向王庙,是民间祭祀土家向姓始祖向述的场所。
三是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向五子王南北朝时期,江一带土家先民开展反抗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多年。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土家领袖向五子王自称向王,举兵起义,率众攻陷信州(治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西魏朝廷派遣大将李迁哲率领重兵夺回信州。北周武成年间,向五子王、冉令贤等土家首领联兵攻占白帝城,杀开府杨长华,西魏朝廷又派开府元契和总兵赵刚等人率兵讨伐。虽然剪其族类,而元首未除。天和元年(556年),北周企图控制峡地区,引起“信州蛮”大规模反抗向五子王杀死刺史,自称“向王”,实行武装割据。与长江北岸冉令贤军彼此呼应,共同抗击北周将领陆腾所率水陆数路官军围攻。据《周书》载:“向五子王据石默城(在今巴东县),令其子宝胜据双城。水逻平后,频遣喻之,而五子王犹不从命。”[7]冉令贤所据水逻城陷落后,陆腾命王亮屯牢坪,司马裔屯双城,企图镇压农民起义。诸军四周立栅,遏其通路。妄图招降向五子王和向宝胜诸部,遭其拒绝。北周军围堵向氏诸部,向五子王和向宝胜分别石墨、双城抵抗北周军。终因寡不敌众,石默、双城俱破,向氏首领均被斩杀,其部万余人被活捉。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巴东)“县西北十里曰向王山,山高大无树,相传古向王耕此,盖即北周时向宝胜等诸蛮所屯也。”今巴东县明月山仍存有“向王庙“向王枪”等遗迹
四是南宋时期土家英雄向龙。清代同治年间所建袁家界向王天子庙碑文证实:“赫赫向王,天子圣光……宋朝匿迹,清世流芳。”《民国慈利县》也载:“山有神堂寨,传南宋末,有向某兄弟负险称兵,败死为厉。里氓立祠禳解,今上、下三天子庙岿然犹存……军邸坪亦名沙坪,以南宋驻军讨向(王)得名”。[8]《湖南省慈利县地名录》又载:“南宋末年向龙兄弟称兵起义,被宋兵进剿。经长期鏖战后,向氏兵败,跳崖自尽于神堂湾。”武陵源区民间艺人陈琳在《民族论坛》2003年第7期发表《英雄人物向王天子》一文,讲述土家向龙在索溪峪天子洲扯旗造反、自封天子的传说故事。向龙因为寡不敌众,退到神堂湾以后,跳崖就义。后来,土家后裔遂把神堂湾一带改称为天子山,以志纪念向王起义,并且修建上、中、下三座向王天子庙,另在老木峪和龙尾巴各修一座向王天子庙。上天子庙位于天子山东部向天湾,供奉向王夫妇神像二尊。庙门上端正中书“向王宫”三字,庙门两旁对联为:“除祸免灾人人被向王之泽;感恩戴德个个近天子之光”。中天子庙位于天子山中部丁心溶,供奉向王夫妇金身。庙门上端正中书有“天子殿”三字,庙门两旁对联为:“向已称王声灵赫濯三千界;天子其有子俎豆馨香亿万年”。下天子庙位于天子山西端烽火台半山腰,供奉向王夫妇神像。庙门上端正中书有“天子庙”三字,庙门两侧对联为:“若向真王者威灵山川;昊天其子之德彼社稷”,内含“向王天子”四字。清代道光年间,有个姓袁的富户据此山为己有,曾将此山改名叫袁家界。1983年,桑植县人民政府根据历史事实,发文恢复“天子山”名称。天子山风景区因古代土家首领向王天子起义而得名,部分景点御笔峰、点将台和将军岩命名皆与向王天子有关。
五是明代土家首领向天王。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记载:明初“慈利土酋向天王煽惑诸蛮,时出攻掠。”[9]该志还载:“向王天子庙在老木峪,神不详由来。明时土司有向天王者,曾梗化。大兵征之,围困于神堂湾,人马皆饿死。至今风雨阴夕,犹闻山谷中马嘶人吼,若有神灵。土人因立庙安之,乃不为厉,理或然也。”慈利县《左师堂向氏族谱》却说:“(向)大坤,公兄弟始困于明玉珍,继迫于明将傅友德……公父子遂来湖南游辰(州)、常(德),问津桃源洞,访仙踪踪焉。”民间传说,明朝初年,土家人向大坤率领土民在索溪峪起义,自封“向王天子”。《明史·土司》明载:“(洪武十八年),命楚王(朱)桢将征虏将军汤和,击斩九溪诸处蛮僚,俘获四万余人,诸苗始惧。”[10]其中,可能包括属于慈利县九溪的索溪土家人。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楚王朱桢以及征虏将军汤和率领数万官兵前往镇压九溪等地少数民族。可见,史书没有所谓土家人向大坤起义的明确记载,向大坤只在明初游览常德市桃花源风景区而已。可是,宋城集团于2019年7月打造的歌舞《张家界千古情》第二场《天子山传说》胡说明初湘西土司王推行新娘初夜制。为了反抗压迫,土家族领袖向大坤带领土家男儿奋勇抗争。为此,武陵地区许多懂得中国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领导和观众都说向王天子因反抗新娘初夜制而起义属于无稽之谈,违背武陵地区土家族历史事实,影响民族团结进步。
 
 
 
总之,湘鄂西土家族民间信仰“向王”习俗由来已久,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盛行崇拜偶像“向王”之风。土家“向王”影响至今,已成为湘鄂西风景区历史文化旅游必须讲解内容随着民族文化挖掘,土家祖先务相和向王的故事进入传媒视野。1997年出版的《湖北省志·民族》明确解说:“长阳、五峰等地土家信奉的向王天子,其神位在向王庙内居正位,其旁的是德济娘娘,即为盐水女神。”由于省志在地方史志所处权威地位,这一说法似乎成为定论。因为自古以来存在“祖先崇拜”,土家向氏后代把其许多祖先称为“向王”。所以,土家“向王”不止一位,几个朝代的几位向姓人物混淆为“向王”。“务相”属于远古时代英雄祖先,其故事基于神话的不自觉虚构。其他几位“向王”则是中华文明演进之后的向氏知名人物,虽经民间神化并未离其人物原型。现在湘鄂西流传的“向王”已经成为融合远古时代巴人祖巴务相、西汉时期向氏始祖向述、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向五子王南宋时期土家英雄向龙和明代土家首领向天王等“土家英雄群体形象”。这些被称为“向王”的人物原型,有的是传说;有的为史实,其事迹均有历史文献和文物古迹可以考查。最先被称为向王的是远古时代务相,因务相是土家族的远祖。从此以后,土家后裔或者镇守地方,或者举行起义,均假托“向王”之名号令民众。宋元明清时期,务相传说和向王叙事互相渗透,导致民间故事雷同。所以,湘鄂西土家族“向王”已非明指某一历史人物,而是已被民间艺人加工的“土家首领群体化身”。
 
参考文献
[1]清代张澍辑西汉刘向《世本》卷一。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八十六。
[3]唐代樊绰撰《蛮书》卷十。
[4]清代李焕春修《咸丰长乐县志》卷五。
[5]清代修《同治长阳县志》卷七。
[6]清代罗凌汉《同治恩施县志》卷十二。
[7]唐代令狐德棻撰《周书》卷四十九。
[8]吴恭亨修《民国慈利县》卷四。
[9]清代侯昌铭修《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卷三。
[10]清代张廷玉《明史》卷三百十。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教场路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清江河畔向王庙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湘军名将席宝田述论(下)】刘泱泱2020年1期总119
下一篇:【近代民权思想在湖南的社会实践】陈先枢2020年1期总11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