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湘文化 > 正文

【身在潇湘第一州—元代中越交往中的若干资料】汤军2013年2期总92
2015-01-02 22:05:33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一、元代中越交流的三个阶段在古代,越南称交趾,称安南。其于中国,在政治上,或为郡县,或为藩属。在地缘上,一衣带水,襟带相连;在文化上,则受中国文化濡染甚深。元时,越南为安南
                        一、元代中越交流的三个阶段

在古代,越南称交趾,称安南。其于中国,在政治上,或为郡县,或为藩属。在地缘上,一衣带水,襟带相连;在文化上,则受中国文化濡染甚深。元时,越南为安南、占城,亦在职方之内。越南与蒙元的接触,始于元宪宗七年(1257)。在元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已平定大理,并留兀良哈台抚定未附诸夷。至宪宗七年十一月,兀良哈台次兵安南北,遣使谕之而不果,遂兵入其国。自此开启了蒙元时期中越间的交流。

从整体上来看,蒙元时期中越间的交流分为三个阶段。安南被兵后遂纳款内附,遣质入贡,元设达鲁花赤监临其国,至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欲借道攻占城,安南阻之,遂征安南,此为第一阶段;再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世祖崩,成宗即位,命罢征,此为第二阶段;此后至元末,惟皇庆二年(1313),安南曾兴兵掠边,但随即事平,无碍大局,除此之外则“疆埸宁谧,贡献不绝”,此为第三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双方的交流方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不论在哪个阶段,双方行李之往来不绝于途,往者,或为抚,或为诏谕;来者,或为贡献,或为报聘。行役之人,皆别亲离乡,行之愈远,则故国之思愈浓,又多肩重任,风景愈殊,则不堪之情愈厚,聊以自遣自慰者,当惟其所历之山水风物耳。况采风问俗,记述备忘,亦其职分所在。

 

二、中越使程与路线

关于中越使者往来的路线问题,据《元史·地理志》,“自安南大罗城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在元代,国家幅员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一些问题也相继的产生,如政令的传达,对边地的控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建立相应的驿传制度。元代的驿传制度即站赤。据《元史·兵志·站赤》: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官有驿令,有提领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永州乃湘南大郡,有潇湘二水纵贯,为沟通南北之要道。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自衡阳而下至永州,入永州境后,经水路相继有归阳站、白水站、三吾站、方潋站、湘口站、石期站,再溯湘江而上入全州境。经陆路则有熊罴站。据明人罗洪先编绘《广舆图》:“入交三道,一由广西,一由广东,一由云南。由广东,则用水军,伏波以来皆行之;广西道,宋行之;云南道,元及我朝始闻。”

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遣礼部尚书柴椿、会同馆使哈剌脱因、工部郎中李克忠、工部员外郎董端,同黎克复等持诏往谕日烜入朝受命。初,使传之通也,止由鄯阐、黎化往来,帝命柴椿自江陵直抵邕州,以达交趾”(《元史·安南传》)所谓“止由鄯阐、黎化往来”,即由云南入安南者,而“自江陵直抵邕州以达交趾”,即从广西道,邕州即今南宁。

经稽考文献,搜罗金石发现,元时,在中越交流过程中往来此间并有记述见存者,共有五人。从其所作诗文来看,皆从广西道,或自此入中原,或自此入安南。如此则永       州为必经之地。

 

三、陈孚咏永州

至元二十九年(1292)九月辛酉,诏谕安南国陈日燇使亲入朝。选湖南道宣慰副使梁会,授吏部尚书,佩三珠虎符,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陈孚,授礼部郎中,佩金符,同使安南”(《元史·世祖本纪》)陈孚作有《交州稿》,纪述出使安南诸事,往返于永州时有诗。     

往时,作有《永州》诗,其诗云:

 

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说里数千家。澄江绕郭闻渔唱,怪石堆庭见吏衙。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

 

陈孚于九月出使,至永时当已值深冬,即其所云“数尽寒梅未见花”者。“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一句,似愁非愁,似幽非幽,道尽了别国离乡之羁旅情状。其返时在永州作有《至永州》、《浯溪题元次山颂后》二诗,其诗云:

 

《至永州》

万里归来一叶舟,淡烟疏雨满汀洲。萝魂怪得清如许,身在潇湘第一州。

《浯溪题元次山颂后》

羯鼓梨园迹已荒,斯文犹在日星光。我来细抚青苔石,不忆三郎忆漫郎。

 

据《元史·陈孚传》:陈孚,字刚中,台州临海人。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斫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统赋》,署上蔡书院山长,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吏部尚书再使安南,选南士为介,朝臣荐孚博学有气节,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部郎中,为曾副。陛辞,赐五品服,佩金符以行。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另据《元史·世祖本纪》,在至元三十年八月奉使安南国梁曾、陈孚以安南使人陶子奇、梁文藻偕来

陈孚自二十九年九月出使,次年元月至安南,再到同年八月返至京师,前后所历约有一年。当其返至永州时应正值春日,从《至永州》一诗来看,所言所述,轻快豪迈,其心境与往时大有不同,当是圣恩已酬,而不辱使命。

据《元史·陈孚传》:“至安南,世子陈日燇以忧制不出郊,遣陪臣来迎,又不由阳明中门入,曾与孚回馆,致书诘日燇以不庭之罪,且责日燇当出郊迎诏,及讲新朝尚右之礼,往复三书,宣布天子威德,辞直气壮,皆孚笔也。其所赠,孚悉却之。

陈孚《浯溪题元次山颂后》一诗,则是游浯溪时所作。浯溪源出阳明山,经祁阳北入湘江。唐道州刺史元结曾家于溪岸,在今祁阳县浯溪镇。元结《浯溪铭》序云:“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其地有绝壁屹立,俯临溪旁,元结时作《大唐中兴颂》,由颜真卿书,刻于崖上,世称“三绝碑”。

当历史的烟尘落定之后,一切的升沉荣辱,都被时间洗涤得惨淡乏色,而这崖壁上的文字,却可借无欲之坚石寿足千古,留予后人瞻仰。所历愈是久远,便愈见鲜明。浯溪在元结而后题咏甚多,陈孚便是惊叹于此的一个。

 

四、李燕征交趾

至元三十年(1293),有李燕者,经行浯溪,登而临之,有题名。题云:

 

至元三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征交趾北李燕□□。

 

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案云:“右刻在东厓右,浯溪新志‘十月’作‘十一月’,‘北’作‘此’,上有‘到’,‘李燕’下作‘蒙书’二字。” 

至元二十年(1283)设荆湖占城行省,以专征讨,用兵安南则始于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虽数破其国,而终未抚定。二十五年,脱欢军还,世祖以其无功而返,怒安南不已,欲再伐之,时不忽木谏言:“彼山海小夷,以天威临之,宁不震惧?兽穷则噬,势使之然。今若遣使谕之,彼宜无不奉命。”遂先后遣张立道、梁曾使安南,徵其王入朝,然事皆不果。三十年,以安南国主终不入朝,命刘国杰等整兵聚粮,复议伐之。李燕此次赴安南当是以此。

 

五、聂古柏题中兴碑

至大四年,聂古柏使安南,过浯溪,有《题摩崖碑》诗。其诗云:

 

骊山驰道尘映红,朝元杰阁凌虚空。羽衣未了铁衣动,峨眉剑阁劳六龙。六龙西幸何当还,蔓草荒烟锁玉环。荆州长史不复作,两河坐见洛阳安。嗣皇初御明光殿,紫袍迎谒咸阳县。可怜不戒牝鸡晨,南宫咫尺如天远。山灵呵护浯溪石,星斗文章铁笔。盛德大业总成空,岸草汀花雨中泣。

 

聂古柏此诗为吊古之作,陈述史实而未见新意。据宋溶輯《浯溪新志》:“聂古柏,字里未详,官吏部侍郎。黎崱《安南志略》云,至大四年,遣礼部尚书乃马歹,吏部侍郎聂古柏,兵部侍郎杜可与使安南,宣仁皇帝即位诏。诗集失传,仅见传习,有浯溪七言古诗。”

    另据《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1311)十二月:“诏谕安南国世子陈日泬曰:惟我祖宗,受天明命,抚有万方,威德所加,柔远能迩。乃者先皇帝龙驭上宾,朕以王侯臣民不释之故,于至大四年三月十八日即皇帝位,遵逾年改元之制,以至大五年为皇庆元年。今遣礼部尚书乃马台等赍诏往谕,仍颁皇庆元年历日一本。卿其敬授人时,益修臣职,毋替尔祖事大之诚,以副朕不忘柔远之意。’”

此处所云乃马台即乃马歹,为音译之不同。《安南志略》称这次以“宣仁皇帝即位诏”而出使安南,于此处亦可互为印证。

 

六、越南阮忠彦出使

延佑元年,安南陈明宗受禅,阮忠彦奉命入朝报聘。阮忠彦撰有《介轩诗稿》,散佚后,经潘辉注搜检典籍,辑得大小诸作八十一首,而总汇成帙。从内容来看,多为使程中所作,其过永时有诗以纪之。然在诸作中惟《万石亭》一诗,可确知作于永州。其诗云:

 

木犀花下酒初醒,乘兴登临万石亭。豪杰旧游无处觅,曲栏杆外数峰青。

 

万石亭,在永州零陵县,为唐永州刺史崔能所建,时元和十年,柳宗元尝作《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以纪之。以其地“大石林立,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故名,又以崔能“尝六为二千石,既盈其数”,故名“万石”。至宋,据道光《永州府志》:“宋真宗天禧初王羽作守,重剔治之,其时柳碑尚存,属欧阳修为诗勒山石。”另据范成大《骖鸾录》:二十日“宿永州,泊光华馆,郡治在山坡上,山骨多奇石,登新堂及万石亭,皆柳子厚之旧。新堂之后,群石满地,或卧、或立,沼水浸碧荷,乱生石间。万石堂在高陂,乃无一石,恐非其故址”。

在诸作中,他如《湘中即事》、《湘中送别》、《湘江秋怀》、《荆南晴望》、《湖南遇大风》诸诗虽亦为湘中之作,而未能确考其作于何处。

潘辉注所编《介轩诗稿》中有《介轩跡历记》,记述阮忠彦生平行状,据之可知,阮忠彦,原名鹘,改忠彦,字邦直,号介轩先生,天施土黄人。阮忠彦尝有自述诗一首,诗云:“介轩先生廊庙器,弱龄已有吞牛志。年方十二太学生,才十有六充廷试。二十有四入谏官,二十有六燕台使。”

 

 

七、傅若金南征

元统二年(1334)正月,“遣吏部尚书帖住、礼部郎中智熙善使交趾,以《授时历》赐之”(《元史·顺帝本纪》)同行者还有傅若金。此次出使过程中,智熙善撰有《越南行稿》,惜已亡佚。而傅若金所撰《南征稿》尚见于《傅与砺诗集》中。

其序云:“元统三年,诏遣吏部尚书铁柱、礼部郎中智熙善使安南,而以若金为辅行。其年秋七月辞京师,明年夏还至阙下,往返万六千余里。道途所经山川、城郭、宫室、墟墓、草木、禽虫百物之状,风雨、寒暑、昼夜、明晦之气,古今之变,上下之宜,风土人物之异,凡所感于心、郁于情、宣于声,而成诗歌者积百余篇。”

傅若金往返于永州时皆有诗作,从诗集中所列次序来看,往时作有《熊罴岭》、《柳先生祠》诗。其诗云:

《熊罴岭》

百折疲登岭,群互接联。风烟含古木,云日射寒泉。路出飞猱上,江流去鸟前。据鞍临绝顶,注目尽遥天。

 

熊罴岭在祁阳熊罴山,据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山川》:熊罴山在“县北三十里,半壁崚嶒,守道严起,恒为关,其上屏障一邑,往来者少憇焉,有邮舍,暨大士阁、关侯祠”。元时,于熊罴岭有熊罴驿,可见他们是由陆路过此间。

 

《柳先生祠》

(一)

江抱零陵郡,山藏钴潭。古人如水去,祠树与天参。述作笼诸子,风骚迫二南。后来窃时誉,吾辈得无惭。

(二)

才大常为累,居深久自安。虫蛇沾翰墨,鱼鸟识衣冠。息壤风烟古,愚溪月露寒。经过怀故迹,系马重盘桓。

 

柳先生祠,始建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祀唐永州司马柳宗元,现称柳子庙,在永州零陵县愚溪左岸。愚溪自西而东入潇水,所向与零陵城相对。诗中“后来窃时誉,吾辈得无惭”一句,似有“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柳宗元不遇于时,故放浪山水,然而不如意事十八九,所以“不遇”也就成为了一个恒久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中,柳宗元可谓是一个典型,故而“经过怀故迹,系马重盘桓”,“才大常为累”诸句,是对先贤的叹息,也应是对个人的自况,所谓“居深久自安”者,不过是看破世事后的自我安慰罢了,但若已看破,又何必伏受圣命,辗转万里,涉足蛮荒以自苦。

时凡南下者,皆需逆湘江而入广西,零陵时为永州郡治所在,又位于潇水入湘处,湘口驿即在此。

傅若金返时作有《浯溪》、《镜石》二诗。其诗云:

 

《浯溪》

 

舣棹依江岸,寻桥过寺门。竹深题字满,苔古刻文昏。石色兼云冷,溪声杂雨喧。浯亭正何处,为觅漫郎孙。

《镜石》

方石开玄鉴,寒辉裁古铜。映天浑欲,含物坐疑空。雁影无暗渡,江光尽日通。交多自照,妍丑莫相蒙。

 

镜石在浯溪,据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山川》:镜石“方数尺许,黑光如玉,嵌浯溪岩上。以溪水拭之,隔岸山树村畴了了映照”。

据《新元史·傅若金传》:傅若金,字与砺,新喻人。少孤刻,励于学,能文章,受业范椁之门。甫三十,游京师,虞集见其诗,大称赏之。元统三年(1335),介使安南,使还,授广州教授。卒。有文集二十卷

永州之山水多有为天灵所钟者,唐宋时又多先贤寓身寄心于此,故而人文郁郁,过此者,非歌之咏之不能畅其情。在这五人中,元朝使者四人,安南使者一人,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基本上反映了中越间在元代的交流情况。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潇湘 元代 中越

上一篇:【黄学“道生法”的重大意义】余明光2013年2期总92
下一篇:【妈祖与“邵州诗”】邹宗德2013年2期总9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