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湘文化 > 正文

【王昌龄寓湘赠别诗研究】邓田田2018年4期总114
2019-01-26 21:09:1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王昌龄是盛唐最杰出诗人之一,同代选家殷璠称他作诗家天子,时人誉他为七绝圣手。 在七绝的创作上,王世贞赞他与李白不相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是盛唐最杰出诗人之一,同代选家殷璠称他作“诗家天子”,时人誉他为“七绝圣手”。 在七绝的创作上,王世贞赞他与李白不相上下:“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持此论的批评家还有叶燮,他认为王诗可与李诗可以一争高低:“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王昌龄的诗以闺怨、边塞、赠别三类见长,而其中的赠别诗又尤以其圆润流丽之美、高远清朗之境而影响深远。少有人知的是,正是湖南,这块在唐代还并不繁华的山灵水秀之地,却成了王昌龄赠别诗创作的井喷之源。湘山湘水给了诗人无限的创作灵感,孕育了他澄净轻灵的诗心诗境。
一  半生漂泊,三次入湘
王昌龄一生曾三次寓居湖南,都与被贬有关。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七年,由于大胆揭露当时“兵满天下,流毒四海”的社会隐患,王昌龄被远贬岭南。在贬谪途中,他涉长江、过洞庭、溯湘江、至长沙、经衡阳、赴郴州,最后到达岭南。途中他饱览了湘山湘水,体验了湖湘特有的风土人情。湘山壮秀,湘水纯净,湘人朴直,给了王昌龄很深的映像。在湖南的出口郴州,王昌龄饱含着对这一片纯净天地的不舍之情,在郴州名山苏仙岭上,写下了著名的咏郴诗作《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一年之后,王昌龄遇赦北返,又于开元二十八年秋在巴陵(今岳阳)短居,遇到了同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欣喜的邂逅紧接着仓促的分离,临别之际,王昌龄又写下了著名的《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第三次寓居湖南是在天宝七年。由于不肯和奸佞同流合污,为人骨鲠,人到暮年的诗人被污为“晚节不护细行”,再次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即今天的怀化一带,处五溪(雄溪、满溪、酉溪、潕溪、辰溪)之地,山高水深,在当时确实是蛮荒贫苦之地。任职龙标尉期间,王昌龄为官清廉,为政以宽,平息冤狱,兴办学校,老百姓都称赞他“龙标入城而鳞起,沉抚夹流而镜清”。从来到龙标到离开龙标,王昌龄“往返堆琴书一肩,令苍头拾败叶自爨” 。清贫俭朴,自足自乐,不取百姓一分一毫。至今,于怀化黔城一代,仍建有许多纪念王昌龄的建筑物。
二、寓湘赠别,佳作连连
谪居苦旅,多的是离别,满的是愁绪。“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在舟车不便的古代,今日一别,何日才能再见面,谁又能有几分把握呢?因此,离别之际,倍增伤感,倍添浓情。贬谪诗人一方面客寄异乡、人海飘零,一方面又同声相求、结交的多是同样身似浮萍的迁客骚人,含泪别离之际,往往借诗谱写心曲。因此,赠别诗往往是被贬谪诗人最擅长的题材之一。正是半生的漂泊、离多聚少,给了王昌龄对人生的独特的体验,他把这些体验写进一首首赠别诗里,留在了龙标、巴陵、溆浦、武陵、沅陵、衡阳、郴州、长沙……留在了三湘四水的大地上。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弹琴收馀响,来送千里客。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湖小洲渚联,澹淡烟景碧。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
--《岳阳别李十七越宾》
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别皇甫五》
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留别武陵袁丞》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
--《送万大归长沙》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送吴十九往沅陵》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巴陵别刘处士》
……
在《巴陵送李十二》中,王昌龄以轻灵的情思和清丽的诗句写下了与李白的依依不舍之情: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巴陵,即今湖南岳阳。时当秋暮,诗人与李白在洞庭湖上乍聚即别。“摇曳”二字点明分别的地点是在船上,船是摇曳着的,心也是摇曳着的。乍聚即别,两情依依,满腹惆怅,万千滋味,欲说还休。然而,此诗的色调却并不晦暗,反而有着一种洗丽之美。诗中描写洞庭湖明净的秋景:洲渚分明,蒹葭苍苍,湖山围绕,景色如画。全诗没有一句对两人交情或心境的描写,却在省净的笔墨里道出了淡淡的离愁。
《别刘谞》为诗人初任龙标尉时送别朋友之作: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駸駸。 
诗歌前四句写与好友饯别时的氛围,眼前看见的是离别之景,脑海里又浮现起十年前在衡阳的聚散。接下来四句,诗人感叹祸福难料、聚散如萍。最后四句,通过“身在江海”、“云连京国”、“策马駸駸”等意象又组成了一个新的意象群,于惆怅中重找振奋,这既是勉励朋友,也是诗人对自己的自勉。在此诗之中,诗人由饯别而生发联系,发出感叹,层次分明地构建出一个精巧的意象系统。
同样作于龙标尉任上的赠别名作还有《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全诗无一句对送别场景、两人交谊、离愁别恨的实写,却在枫林、暮色、楚水、山月、清猿等意象中,交织出一个凄冷伤婉的境界:朋友就要离开了,浓丽的枫林似乎也遍染上离人的哀愁,清宛的楚水似乎也在默默含悲,山畔升起一轮明丽的秋月,清辉遍洒,映照着你我的离别。远处的山涧里,猿猴犹自发出凄凉的鸣叫,一声接着一声,这样的离愁,又怎不叫人断肠?暮色苍茫,种种阴冷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渲染出极为深重的伤愁悲苦之离别氛围。此诗以景象描写烘托、渲染出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满怀愁绪,寄寓着离别的哀愁凄恻,不落实笔,而韵致深宛,情味浓郁。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曾经对盛唐绝句极其赞赏,有所谓“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之说。确实如此。在“七绝圣手”王昌龄的笔下,即使一首短短的《送张四》也浸透着高妙而幽宛的东方意境。 
《送魏二》也是作于龙标: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前两句写景,作者先写到眼前凄风苦雨的景象,为主客醉别渲染了悲凉落寞的气氛,暗挑依依惜别之思。若依惯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便正好点明离情。但是,王昌龄却高妙地将笔锋一转,由眼前跳荡到别后:“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到朋友夜半酒醒,舟泊潇湘,冷月孤悬,猿鸣哀切,越发令人倍感孤独凄凉。巧妙的想象,让哀怨的别愁,浸透入满是幽怨的离别景象中,从而产生了悠远绵长的韵外之致。这种意象群跳跃式的连接,拓宽了此诗的表现空间,扩大了其情感含量,虽然篇幅短小,却表现出诗人丰富、深广的感受与体验。司空图倡“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味”说,严沧浪则好“以禅喻诗”,他们其实讲的都是王昌龄这种情与景浃、思与境偕的妙悟之境。而王昌龄这种善于即景生情,移情入景的妙思,乃是他具有远超常人的极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的缘故。 
刘谞、张四、魏二是谁,今已不可考,或者只是些普通湘人,一生籍籍无名。然而,诗人在赠别诗中所抒发的离情与友情,却是一样的真挚而深厚。诗以情美,也许,正是因为情深情真,诗歌才可以如此动人。从京城的繁华喧嚣,到湖湘的安宁淳朴,王昌龄以一颗真心去面对身边的湘山湘水湘人。情感,是诗歌的第一力量。
三、湘情湘韵,妙笔灵心
王昌龄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营构意象。也许是因为诗人那敏锐而丰富的艺术感知力,寓湘期间,王昌龄特别善于抓住湖南独有的风致,将自己的离情别意与湖湘特点相糅合,笔下点点,都有湘情湘韵。
1、 “楚”意象的营构
在王昌龄寓湘期间的赠别诗里,“湘”、“楚”意象常常出现。耐人寻味的是,泛指湖北湖南的“楚”与单指湖南的“湘”在诗人笔下却被赋予不同的色调。
唐前的诗文传统中,多以“楚”为偏远蛮荒之地,是谪臣孤苦流落之所。故此,在王昌龄笔下,“楚地”、“楚城”、“楚客”、“楚云”、“楚水”等等“楚”意象都被投映上一种飘零落魄的愁惨凄苦之感:“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岳阳别李十七越宾》)“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别刘諝》)“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送张四》) “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别皇甫五》)“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送单十三毕五归》)“楚”,在他的笔下是谪臣的冤苦,是离乡的凄凉。
2、“湘”意象的营构
而写到“湘”时,也许由于诗人身在湖湘,对湖湘的一点一滴都有着真实而亲切的体验,“湘”在王昌龄的诗里是美的,是宛转而多情的。“潇湘”、“衡湘”、“三湘”、“湘山”、“湘沅”,王昌龄笔下的“湘”意象投映的是浪漫的惆怅,深绵的情致:“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湖小洲渚联,澹淡烟景碧。”(《岳阳别李十七越宾》)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送高三之桂林》)“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巴陵别刘处士》)“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送胡大》)“湘”的美是澄澈而纯净的,这澄澈是洞庭的秋波,是沅水的清纯。
3、“水”意象的营构
“湘”依水而生。“湖湘”、“潇湘”都以水而得名。在湖湘大地上,触目所及,处处都有水。环境影响心境,心境变化风格,在王昌龄寓湘期间的赠别诗里,一大半都使用了“水”意象。
客寓巴陵时,王昌龄的赠别诗中常现洞庭湖的浩淼:“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巴陵别刘处士》)“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但令意远扁舟近,不道沧江百丈深。”(《送姚司法归吴》)“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岳阳别李十七越宾》)谪居龙标时,他的笔下又常常泛起五溪的水波:“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送程六》)“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送崔参军往龙溪》)“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留别司马太守》)
湘水有情,在王昌龄的寓湘赠别诗中,“水”意象处处可见。在王昌龄赠别诗中使用频率占一半以上的还有“水”意象。其中,既有“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  (《留别武陵袁丞》)、“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送吴十九往沅陵》)的“春水”意象,也有“但有秋水声,愁使心神乱” (《赠史昭》)、“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送十五舅》)的“秋水”意象;既有“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送李十五》)、“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但令意远扁舟近,不道沧江百丈深。”(《送姚司法归吴》)的“江水”意象;也有“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庐溪别人》)、“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送吴十九往沅陵》)的“溪水”意象。湖湘处处有水,“水”意象的悠长、深渺、空濛等特征被王昌龄摄入诗中,用以寄托其满心的别愁,形成了独有的湖湘神韵。在《巴陵送李十二》中,诗人写下“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用蒹葭苍苍、江水空流,自己孤寂独伫的背影来表现满心的离愁别恨。有时,他还给“水”意象寓以更迷蒙凄冷的气氛,营造出“寒江”、“寒雨”这样的意象来,如“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送李十五》)、“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送人归江夏》)等等。抽刀断水水更流,水的缠绵让人更觉得难舍难分,这些朦胧冷艳、透着凉意的“水”意象,不仅营造了离别的氛围,而且寄托着诗人内心伤别的情怀,给他的赠别诗更添几分柔情、更添几分伤感。
诗人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地幸。王昌龄两次无辜被贬,对于他的仕途、他的人生来说,确实是不幸的。然而,他的到来也带来了文脉与诗风。据《湖南通志》记载:王昌龄寓居龙标时,“溪蛮慕其名,时有长跪乞诗者” 。美的感染力是互通的,王昌龄把美丽的诗歌带到了湖南,湘山湘水独有的情韵又渗入了他的诗歌。此心安处是吾乡,王昌龄的晚年基本是在湖南度过的。也许,恰恰是湖湘这样一片远离烦嚣、淳朴干净、山灵水秀的大地,才是最适合诗人安放一颗诗心的归处与乐土。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98页。
 (明)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217页。
 (清)叶燮著,《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48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12页。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55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58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9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44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51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65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98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19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416页。
 (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4页。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宋代湖南武冈少数民族书院——沅溪书舍考】万里2018年4期总114
下一篇:【郭嵩焘在长沙的教育活动】陈先枢2018年4期总1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