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湘文化 > 正文

【湘阴黄陵二妃祠史略】张一湖2018年3期总113
2018-12-07 09:50:1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像傲;克谐以孝,烝烝
《尚书·尧典》记载: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嚣,像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料典籍。《尚书》从《虞书》起,《虞书》则有《尧典》和《舜典》两篇。“虞”指虞舜,亦即舜帝,所以,《尚书》实际上是从舜帝写起的,《尧典》是站在虞舜的角度对尧帝的德行、特别是对尧帝禅让天下与舜帝而作的追述。《尧典》写了几个事件,而重点落笔在尧降二女(娥皇、女英)于妫汭、禅位与舜帝这一至关重大历史事件。
《尚书》之后,人们继续“追踪”舜帝与二妃的去处,认为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于九疑,而尧帝二女、舜帝二妃则以身殉夫,泪洒湘竹,投身湘水,化为湘神。二女殉夫,用生命演奏了中华文化史上第一曲悲壮的爱情颂歌。
相传二妃投湘水身亡之后,当地民众将其葬在湘江之畔的一个山头之上,并立祠祭祀二妃。这个山头名叫“湘山”。《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登熊湘”。人们认为,其中的“湘”就是湘山。因为黄帝曾经登临的缘故,后人又称其为黄陵山。二妃祠始称“湘山祠”,后又称“黄陵庙”。
 
一、湘阴黄陵二妃祠传承发展概述
史籍文献中对于湘山祠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作品《湘君》与《湘夫人》。
屈原被放逐来到沅湘,作《离骚》、《九歌》等作品,《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二首,专门描写屈原祭祀二妃时的情景。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曰: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王逸的注解,提醒世人一个史实,那就是,屈原作《湘君》、《湘夫人》,首先是因为沅湘有湘君、湘夫人的祠庙。据史籍记载,屈原于公元前294年被放逐到沅湘,至公元前278年效法二妃投湘水而亡,其间共16年。可以想见,16年当中,屈原当曾经无数次地祭拜湘山祠,在湘山祠彷徨、行吟。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过湘山祠。《史记》对此作了记载:
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史记》的记载说明,湘山上早就有“湘山祠”,并且有二妃墓。始皇出行,有太史跟随记录,其事迹是确凿可信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曾亲自“探沅湘”,必定也是亲眼见过湘山祠的。
始皇过湘山祠,距离屈原离世仅仅59年。秦博士对湘山祠如此了解,可见湘山祠早就存在。这就更进一步证明,屈原在沅湘时,湘山祠就是存在着的。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二作,正是他亲自拜谒湘山祠、在湘君、湘夫人的神像前虔诚祷告的真实场景与心路历程。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过湘山祠,距今(2018年)已过去2238年;屈原于公元前294年来到沅湘,亲睹、亲祀湘山祠,距今(2018年)已过去2315年。所以,现已发现的关于湘山祠亦即黄陵庙的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历史,应该是2315年。而从王逸“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注解来看,湘山祠应当相当古老。清康熙年间湘阴知县唐懋淳在重修黄陵庙之后所撰的《重修黄陵庙碑记》中称:黄陵庙“历四千年之祀”,不是没有道理的。
黄陵二妃祠传自远古,最早属民间祠祀活动。但是,由于二妃的崇高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二妃祠逐步得到官府的重视。至东汉时,荆州牧刘表曾树碑二妃祠,碑名为“湘夫人碑”。树碑,是为了记载修建祠庙的功德,所以,刘表树碑,应视为其重修或重建了二妃祠。这是史籍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官方修建黄陵二妃祠的记录。
刘表之后,晋太康九年,时值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黄陵二妃祠得到了修建,时人树碑纪念,碑名为“虞帝二妃碑”。
然而,使黄陵二妃祠在历史上第一次大放光华的,是唐代大儒韩愈。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春,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听信佛家之言,兴师动众,派遣使者从凤翔将所谓“佛骨舍利”轰轰烈烈迎进皇宫,皇帝及满朝文武都来礼拜,一时京师纷扰,皆称佛号。韩愈上书切谏,触怒宪宗,宪宗下决心要杀了他。但是大臣和皇室都反复为韩愈求情,宪宗乃改为将他贬到当时离朝廷最远的地方——常有鳄鱼吃人的潮州去当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满怀悲愤辞朝南行,途径黄陵祠。他把船停靠在黄陵山下,拾级来到黄陵祠,在二妃神像面前虔诚倾诉。他在庙里卜了一卦,卦辞说“如汝志”。此时,在韩愈的心里,“如汝志”应有两种理解:其一即世俗所谓“心想事成”的意思;还有一层理解,那就是二妃在鼓励韩愈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和目标。那么,韩愈的立场和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卫儒家正统地位。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说: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所称的“道”,是儒家的“道”。他说,这个“道”首先由尧帝传给舜帝,舜帝传给商汤,商汤传给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这就是韩愈的儒家“道统说”。韩愈反对迎佛骨,就是为了维护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迎佛骨后不到一年),唐宪宗驾崩,这年九月,新皇帝唐穆宗召回韩愈,任其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祭酒,并重新赐给他紫金鱼袋。韩愈随即把自己积蓄的十万钱,委托时任岳州刺史王堪帮忙修葺黄陵二妃祠。元和十五年十月,韩愈专门委派下属张得一到二妃祠祭奠,并呈荐他亲自撰写的《祭湘君湘夫人文》。《祭文》回顾了韩愈在黄陵祠祭拜问卜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二妃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黄陵祠修缮一新之后,韩愈又委托新任岳州刺史张愉帮忙树了一块碑。韩愈亲笔撰写了碑文,并请时任潭州刺史的大书法家沈传师(与褚遂良等齐名)书写。可见黄陵庙韩碑的历史价值与文学艺术价值,在唐代、在中华文化史上都是登峰造极的。
韩愈等所树的碑,称“黄陵庙碑”,其所撰碑文称:
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立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二妃既曰以谋语舜,脱舜之厄,成舜之圣。尧死而舜有天下为天子,二妃之力,宜当为神,食民之祭。今之渡湘江者,莫敢不进礼庙下。
尧、舜是韩愈所尊的儒家“道统”的源头,而二妃身为尧女舜妃,“光尧之德”,“成舜之圣”,是儒家“道统”源头上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亦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开创者。韩愈拜祀、问卜、修庙、致祭、树碑、撰文,不厌其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究其目的,他其实是要用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他对于维护儒家道统的坚定立场,继续他为维护中华主体文化而展开的斗争。 “论佛骨”、“敬黄陵”,是这场斗争的两个阶段。韩愈在“论佛骨”的战斗中落败了,但是,他随即以黄陵二妃祠为支点,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对“迎佛骨派”进行了最有力的反击,为捍卫儒家文化正统地位、传承发展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华主体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黄陵二妃庙也从此载入了儒家文化的史册,成为儒学史上一个神圣且富于神秘与传奇色彩的地标。
韩愈之后,黄陵二妃祠的传承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旧唐书·哀帝》载:
(天佑)二年(905年)壬寅,湖南马殷奏,岳州洞庭、青草之侧,有古祠四所,先以荒圮,臣复修庙了毕,乞赐名额者。敕旨黄陵二妃祠曰懿节……
《旧唐书》的记载表明,公元前905年,“五代十国”之一的南楚国国王马殷重修了黄陵二妃庙,并向朝廷请封。唐哀帝进封黄陵二妃庙为“懿节”。马殷是国王,哀帝是天子。黄陵庙的这一次受封,意味着黄陵庙事从地方官府行为上升到了国家行为,一句话,捅上天了!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五月,马殷的儿子、南楚国第三任国王马希范又奏请后晋高祖石敬瑭册封洞庭青草间古祠。黄陵庙由“懿节”改为“昭烈”。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太宗下旨重建黄陵庙。这是史上首次由皇帝亲自下旨修建黄陵庙,修建黄陵庙成为“国家工程”。此次修建后,黄陵庙有高大宽敞的正殿和二十几间房舍。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又下旨重建黄陵庙。此次重建的黄陵庙有正殿三间,庑廊亭阁等共二十六间。
宋元丰年间,曾在朝廷主持制定诸神祠封额、爵号的博士王古出任湖南转运判官,途径黄陵庙。他看到当时的黄陵庙已经相当破败,而且临水太近,有被淹没的危险。于是,王古毫不犹豫决定重建黄陵庙。此次修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年)竣工。经此次修建后,黄陵庙有正殿三间,廊庑亭阁房舍等共五十余间!这是一座巨型的宏大庙宇,在湖湘地区当属绝无仅有。时任湘阴知县王定民撰有《重建庙记》,记叙甚详。
宋理宗时期,黄陵庙遭遇大火,片刻之间化为灰烬。宋理宗宝庆三年,官府又重新修建了黄陵庙。
南楚国两任国王修建黄陵庙并向天子请封,宋朝两位皇帝亲自下旨修建黄陵庙,官府连续修葺、重建黄陵庙。黄陵庙达到正殿三间、廊庑亭阁房舍共五十余间的空前规制,黄陵庙的祭祀活动,成为“有国之常典”。这一切都表明,唐、宋时期,是黄陵二妃祠传承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从唐天子进封、宋天子下旨重建等史实,可以判断:自上古至唐宋,黄陵庙乃为天下唯一正统的舜帝二妃祭祀场所和二妃文化传播场所。
明嘉靖《长沙府志》记载:
黄陵庙,在县北(湘阴县北)四十里,汉刘表建,以祀虞舜二妃。本朝因之,六月十四日祭。
这说明,在明代期间,黄陵二妃庙及其祀典活动一直在传承发展。“本朝因之”四字透露出,黄陵庙祀典,仍是“朝廷”层面的政治决策。但此处说“汉刘表建”则值得商榷。因为黄陵庙绝非刘表首建。
明崇祯六年(1633年),时任湘阴知县余自怡又带头捐资,重建了黄陵二妃庙。余自怡撰《重建黄陵庙碑记》称:
己巳,予奉天子命,来莅古罗,有二大祀典:一曰黄陵,二曰三闾。夫黄陵为三湘七泽第一胜迹,见于古今歌咏记载。
余自怡说,湘阴有两大祀典,第一是黄陵庙祀典,第二是三闾庙(屈子祠)祀典。同时,他说,黄陵庙是“三湘七泽第一胜迹”。可见,直至明朝后期,特别是经余自怡等重建后,黄陵二妃庙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时任湘阴知县唐懋淳带头捐出俸银、主持重修了黄陵二妃庙。唐懋淳撰《重修黄陵庙碑记》称:“邑古迹首黄陵,而祀典尤重。”并称黄陵庙“历四千年之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湘阴学子黄金榜、黄希宪等发起并主持修葺了二妃墓,时任湘阴知县蒲易藩为之书立幕碑。康熙六十年(1721年),营田巡检司陈承贤重修二妃墓,湘阴知县罗士修重立墓碑。
清道光年间,湘阴学子易焕枟与胡正榜、柳荣阳等成立了“德星会”。这个“德星会”是专门为每年修葺二妃庙和二妃墓募集资金的的“基金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湘江、洞庭湖大水,二妃墓被淹,损毁严重。次年,“德星会”主持重修了二妃墓。
纵观明清两代黄陵二妃庙的传承发展,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黄陵庙事从唐宋时期的“国家大事”渐渐回落到了由地方政府和民间共同进行的“地方事务”。
清末、民国动乱,人们无暇顾及黄陵庙,所以,没有留下(或者没有发现)有重大意义的史料。建国后,由于修建湘江大堤,以及修建渔场,黄陵山被推平,传承数千年的黄陵庙、二妃墓今已荡然无存。据当地民众讲述,在施工过程中,二妃墓的石料被用于电排站基石,当地民众还有捡到青铜剑、香炉等器具的,其青铜剑被亲戚借走用于辟邪,其后不知去向……
 
二、湘山(黄陵山)的具体位置
黄陵二妃祠最早称湘山祠,此后又称黄陵庙,皆因“湘山”与“黄陵山”而得名。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大臣、大学者、文学家张缵于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出任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任湘期间,张缵亲自拜谒了黄陵庙。在其《南行记》中,张缵对此作了记录和描述:
……谒黄陵而展敬,奠瑶席乎川湄。具兰香以膏沐,怀椒糈而要之。延帝子于三后,降夔、龙于九疑。腾河灵之水驾,下太一之灵旗。抚安歌以会儛,疏缓节而依迟。日徘徊以将暮,情眇默而无辞。愠秦皇之巡幸,尤土壤以加戮;昧天道之无亲,勤望祀以祈福。将人怨而神怒,故飞川而荡谷;推冥理以归愆,遂刊山而赭木。
张缵的《南征赋》算是“纪实文章”,他关于拜谒黄陵二妃庙的记叙,是铁板钉钉的史实。从张缵“谒黄陵而展敬”和他对秦始皇“刊山而赭木”的谴责来看,张缵显然知道黄陵山就是湘山。这是已知古代文献第一次将“湘山”与“黄陵山”统一起来。
那么,湘山,即黄陵山,在哪个地方呢?
《汉书·地理志》第一次标注了“湘山”的位置。
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属荆州。户四万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五。县十三:临湘,莽曰抚睦。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
《汉书·地理志》说:“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
这里的“罗”,是汉代的罗县;“连道”,指汉代的连道县(县治在今湘乡境内);益阳,指汉代的益阳县。从《汉书·地理志》的行文规律来看,“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应理解为:罗、连道、益阳三县地理相连,湘山位于三县的北边。
罗在东,连道在南,益阳在西,三县就像一个品字,排列在洞庭湖南岸、湘水下游地区,湘山正好在三县之北。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上益阳和罗县的界线问题。
《南齐书·王僧虔传》记载:
(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巴峡流民多在湘土,僧虔表割益阳、罗、湘西三县缘江民立湘阴县,从之。
 “益阳、罗、湘西三县缘江民”,其意思是“居住在湘江两岸的益阳、罗和湘西三个县的百姓”。这里透露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益阳、罗、湘西三县,都在湘江岸边!这就是说,从汉代起至湘阴县成立之前,益阳县的地界达到了湘江西岸,即今湘阴县城以西地区,与罗县“划湘江而治”。这样一来,就更好理解了。原来,汉代的益阳县原本就在湘江西岸,沿湘江往北,就是湘山,所以湘山正在益阳的北方,当然,也在连道、罗的北方。湘阴县成立后,沿湘江两岸地区都被划入了湘阴县,所以,湘山也就在湘阴县境内了。
明嘉靖《湖南通志》直称:“黄陵山在县北四十五里,一名湘山。”可见,湘山即黄陵山,乃古来通识。该《志》还清晰标注了黄陵山的具体位置:湘阴县城(即今县城)往北四十五里。这个位置就在今湘阴县三塘镇境内,是相当准确的。
儒家“祖述尧舜”。二妃光尧之德,成舜之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开创者,堪称“中华女圣”。二妃是中华“母仪”之首,是中华“女德”之源,是“湘女”祖师。二妃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阴黄陵二妃祠,是二妃文化圣殿,是湖湘文化发祥地,是湘女文化祖庭,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湘阴县左宗棠文化园)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秋瑾最早入湘时间新考】胡卫平2018年3期总113
下一篇:【傅熊湘词研究】刘佳2018年4期总1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