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顾祠会祭中的湖南人】陈扬桂2018年3期总113
2018-12-07 19:13:2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北京顾炎武祠堂顾祠会祭是指在北京顾炎武祠堂举行的会祭活动。顾炎武是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的《日知录》被学术界尊为精品,成为有清一代文史大家一再疏正论辩的显学。基于他在学术界

北京顾炎武祠堂

顾祠会祭是指在北京顾炎武祠堂举行的会祭活动。
顾炎武是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的《日知录》被学术界尊为精品,成为有清一代文史大家一再疏正论辩的“显学”。基于他在学术界、思想界的巨大影响,鸦片战争后,湖南何绍基和山西张穆这两位著名学者,为弘扬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倡首在北京广安门内的报国寺旁,修建顾炎武祠堂,供奉顾炎武为学界的精神领袖,并定期举行会祭。
顾祠会祭自1843年至1922年,持续80年,每年有春祭、秋祭与顾氏生日3次会祭。“自道光甲辰以来,京朝仕宦之号称名士者,几无一不与此祭”,前后参与会祭的官宦、学者共500多人。其中以顾炎武的老乡江苏人居多,其次是浙、闽等省人士。
据不完全统计,80年的顾祠会祭活动,参加会祭并签了名的湖南人共有18位,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分,分别是长沙孙鼎臣、凌玉垣、郑敦谨、周寿昌、李寿蓉、徐树铭等6人,株洲黄国瑾,湘潭黎吉云、袁芳瑛等2人,邵阳魏源,岳阳左宗植,常德杨彝珍,益阳汤鹏,怀化严正基,永州何绍基及其子何庆涵、其孙何维朴、张荣祖等4人。这18位中,何绍基还为顾祠捐银20两,汤鹏为顾祠捐银16两。
在参加活动并题了名者之外,还有两位参加了活动没有题名。一位是湘乡双峰(今属娄底)的曾国藩,这是研究者段志强先生的看法;另一位是湘阴的郭嵩焘,在他本人光绪二年四月初四的日记有“赴顾祠”的记载。 
除了参加会祭活动者,还有5位没有参加会祭,却为顾祠捐资者,他们分别是长沙的贺长龄、劳崇光,湘阴的李星沅,分别捐银50两;益阳的罗绕典捐银30两,怀化的王继贤捐银12两。这5位中的前四位都官至总督,王继贤的官只做到山西永宁知州。
以上3类共25人,分布于湖南省今14个市州中的10个市,其他如衡阳、郴州、张家界3市和湘西州未有人参加。
湖南25人参加的顾祠会祭活动,集中在1843年至1887年这前45年里。其中最后一位参加活动的湖南人是醴陵的黄国瑾。此人是湖北布政使黄彭年的儿子,后迁居贵州贵筑。黄国瑾同时是湖南人中参加顾祠会祭次数最多者,他从1879年的春祭开始,至1887年的春祭结束,前后参加了12次会祭。
在湖南人中,除了顾祠会祭发起人何绍基,祖孙3代均有代表参加会祭,魏源也堪称早期顾祠会祭的活跃分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魏源入京会试,名列十九,却因答卷草率,被取消当年的殿试资格。五月二十八日,他参加了顾祠的第一次生日祭,随后返回苏州。次年,魏源进京补行殿试,中了进士。这一年,他又参加了春祭和生日祭。此后,他去了江苏做官,在杭州西湖边上出家,再未到过京城,自然无缘参与之后的会祭。魏源之所以如此热心顾祠会祭活动,至少有三个方原因。一是出于对顾炎武的崇敬。魏源“师法亭林,具经世之志”,是一枚忠实的“顾粉”。他与顾炎武思想观点一致,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反对一味钻故纸堆,提倡关心天下兴亡,为强国安邦而读书。作为著名诗人,魏源对顾炎武的诗也极为服膺。二是因为他与顾祠会祭的两位倡首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彼此交情深厚。他与张穆时常讨论西北史地之学,一道去国史馆翻阅康乾平定西北的档案,还联名揭露戴震抄袭赵一清的行为,由此演变为持续百年的郦(郦道元)学公案。张穆从永乐大典中誊出《元朝秘史》汉文总译,将元经世大典西北地图送给魏源,刻入《海国图志》一书。当时的学界 “南魏源,北张穆”之称。与何绍基,除了友情,还有乡谊。魏源曾在扬州自己的别墅絜园请何绍基喝酒,何绍基有《扬州魏默深留饮絜园》的绝句两首为记,其中“著述匑匑吾老默,今日絜园真请客”之句,尽显真挚友情。另有一首绝句《柬魏默深》:“惠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若非情深谊厚,能诉如此衷肠?两位老朋友发起的活动,重情重义的魏源,焉能不出来捧场呢?魏源热心顾祠会祭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受祭者顾炎武和参加会祭的学者,大多是西北史地学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而西北史地和元蒙历史正是魏源关注的领域。魏源曾与徐松“商论天下形势、西北地理”,所著《元史新编》吸纳了徐松不少意见。顾祠会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北史地学者的学术沙龙,这个社交平台,助推了魏源著作及思想的传播。与魏源一块参与顾祠会祭的王茂荫,于咸丰八年奏请朝廷刊发《海国图志》,要“亲王大臣,家置一编”,以普及主政者的洋务知识。
曾国藩和郭嵩焘与祭却不签名,对内中的原因,笔者作了一番揣测。曾国藩做事老成持重,在他羽翼未丰之时,希望参加一些活动,广结人脉,但他知道搞团团伙伙不好,尤其是在大清王朝,参与会祭反清遗老的非组织活动,一经传扬出去,对仕途肯定不利。所以,他参与会祭,据说还在祭后会了餐,但就是不在题名卷上签名。至于郭嵩焘日记中写到“赴顾祠”,却不见签到,想想当时正是郭氏受到千夫所指之时,他能不夹尾做人吗?光绪元年初,云南发生“马嘉理案”,清廷按英国要求,拟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一时间,郭嵩焘备受指摘、讥讽,有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由于中英谈判未妥,出使延期。这年11 月4日,郭嵩焘上疏弹劾对马嘉理案负有直接责任的云南巡抚岑毓英,同时抨击了那些盲目自大的官僚士大夫,自然又遭到毁谤,“汉奸”、“贰臣”之类的指责咒骂,汹汹而至。在这个政治背景下,郭氏低调行事自在情理之中。
谈到顾祠会祭中的湖南人,不能不提到车持谦。车氏祖籍本是江苏镇江,但明景泰初年(1450),车济已移民湖南邵阳,并发展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书香门第。1778年出生的车持谦,是车济后裔车大敬的第7代孙,而曾任岳麓书院山长、《声律启蒙》的著者车万育,则是大敬的孙子。车持谦何时返回了祖居地,暂时不得而知。在南京,他写了《秦淮画舫录》、《画舫余谭》、《三十六春小谱》、《莫愁湖志》、《钟山志》等多部著作。他能写诗、懂谱曲、好收藏,是一个唐伯虎式的风流文人。
然而,车持谦到底是车氏子弟,秉承了车氏家风。他崇敬顾炎武,研究顾炎武,从顾氏身上看到了曾祖父车鼎贲兄弟的影子。雍正五年(1727),湖南永兴人曾静受车鼎丰《吕子评语》感化,立志反清复明,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岳钟琪却向朝廷告密,把曾静及车鼎丰、车鼎贲兄弟捉拿入狱。车氏兄弟在狱中五年,备受迫害,但始终不屈不挠,最后被清廷杀害。出于对反清志士的景仰,车持谦殚精竭虑,编撰了《顾先生年谱》。就是这部被称为“纸上顾祠”的《顾谱》,为顾炎武入祀乡贤,及后来的“顾祠会祭”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邵阳市政协)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芷江龙津风雨桥考】蒋国经 佘振文2018年2期总112
下一篇:【长沙县署迁徙与营建史略】杨锡贵2018年3期总1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