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苏、黄过桃源】罗金龙2017年2期总108
2017-08-01 17:23:21   来源:   评论:0 点击:

北宋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文学与书法领域对后世有着极大地影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两人都曾被贬在偏远地区为官,正是这种被贬的经历,也造就了两人,他们留下的诸多诗文与故事,至今流传不衰。众所
    北宋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文学与书法领域对后世有着极大地影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两人都曾被贬在偏远地区为官,正是这种被贬的经历,也造就了两人,他们留下的诸多诗文与故事,至今流传不衰。
    众所周知,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历代寻找桃花源踪迹的不乏其人。在苏轼黄庭坚之前的唐代,有韩愈等人对桃花源的争论,有刘禹锡贬官到武陵朗州(桃花源属其地)多次游览并写诗宣传,再一次炒红了桃花源,在社会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使桃花源名声大振。
    苏轼对陶渊明的文章很钟情,诸如《饮酒》之类的作品每一篇都步和过,早就读过《桃花源记》,自己也写了《和陶渊明桃花源序》诗。在诗的序中,苏轼对那种把桃花源里人看作神仙的观点作了驳斥。他认为桃花源里的人,在优美的环境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是避秦人的后裔:“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明万历《桃源县志》记载:“苏黄公馆,县西南一百七十里苏黄渡东。嘉靖年间,知县孙本奉参议蒋公创建,因苏、黄二渡名。东坡、山谷(黄庭坚的号)未尝至此。”清光绪《桃源县志》载:“邑苏黄渡山,不知所由名,或疑东坡山谷未尝经此。然武陵石门,有山谷墨迹。《寰宇新碑录》:新化县有山谷云亭、晏集诗碑。自武陵石门至新化必由桃源,而山谷于桃有《秦人洞》诗,则山谷实至桃源,惟东坡未详耳。”
    实际苏轼与黄庭坚都到过桃源。黄庭坚在其去世的前几年,由川中被赦回到湖北,曾经就到过桃源,写了《水调歌头·游览》及《秦人洞》的诗词传世。《水调歌头》词云:“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根据词意“武陵溪”,可知是特指河洑山,后来也把武陵溪泛指桃花源的桃花溪。可见是从河洑一路沿沅江而下到桃源的,从地理位置来看是说得通的。《秦人洞》一诗则是实地到访桃花源后的作品,而且描写的是桃花源的典型风物秦人洞,诗云:“武陵樵客出桃源,自许重游不信难。却觅洞门烟锁断,归州风月夜深寒。”秦人洞又名桃源洞,是渔郎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通道,在桃源山下,历代题咏很多。
    县志说黄庭坚在石门等地留有墨迹,这不是虚传。黄庭坚被贬经过石门一带时,在花山(梭金山)题过“蒙泉”二字。明代时,花山寺和尚将“蒙泉”二字刻于碑。乾隆年间有人在此地修“培古阁”,碑置其间,可惜此碑于“文革”间被砸。
    苏轼也实地到过桃源,除了在《和陶渊明桃花源序》中表达在桃花源里的是避秦人的后裔外,后来也有诗说明这个观点:“蜀客曾游明月峡,秦人今在武陵溪。”苏轼是四川眉山人,蜀客是指他自己,而下一句用秦人作比,正是自己以前的游历,一个“今”字说得多么有力。在贬往广东惠州期间,他与黄庭坚同游武陵桃花源一带。在今茶庵铺与太平铺交界的地方,两人来到河边一起渡河,向黔地进发,苏轼往广东,黄庭坚往江陵。来到一棵槠树前,苏轼作了“远望宁乡三渡水,近看太平一棵槠”的句子。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大文豪,把他们渡水的地方称为“苏黄渡。”也就有了后来县志中说的建苏黄公馆的事,同样是一种纪念。这棵奇特的槠树在树根上长了槠树、蜡树、棕树,又称槠蜡棕。生长至今,相传已有近千年历史。古树周围居住着吉、李两大姓,清代光绪年间,为争夺古树的所属权,还引起了一场诉讼。当地人把苏黄经过此地的事以及争树处理的情况刻了碑,在那棵槠树下,这块碑至今还在。
苏轼后来在给朋友的信札书帖中说:“过桃源,想复一访遗踪,鼎澧间故多嘉处耶。《新唐书》言刘梦得《竹枝词》,至今武陵人俚歌之,亦复信否?梦得言竹枝声含思婉转,有淇濮之艳。”这说明他不止一次到过桃源,刘禹锡贬谪朗州,融合本地民歌创《竹枝词》,影响至今,苏轼是清楚的。只不过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对他两次过桃源的具体情况并不明了。(作者单位:桃源县文化馆)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桃源

上一篇:【蒋介石两到岳麓山】胡滔滔2017年2期总108
下一篇:【吾今欲作洄溪翁——元结诗颂“洄溪寿域”】李荣喜2017年2期总10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