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湘文化 > 正文

【部分简化字亟需再作修订】余德泉2020年1期总119
2020-04-17 21:13: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关于简化汉字,人们议论已颇有时日。有些人见存在一些问题便主张取消简体字,恢复繁体字。本人认为这种主张是不可取的。出现这个问题诚然是汉字简化存在的问题引起的,但简体字的产生绝非偶然,并非说取消就可以取消。
首先,总体由繁趋简是汉字的发展趋势。甲骨文金文不少字都好几种写法,有的写法甚至多到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形体很不确定。秦始皇书同文推行小篆,一字基本上只保留一个形体,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简化。但小篆的笔画比较复杂,不便书写,于是出现了隶书,这又是一次简化。隶书之后有楷书。汉魏时期的楷书称为今隶,与隶书在结构上没有大的区别。楷书之后出现行草,又简化了。正是这种不断的简化,书写越来越便捷,才使汉字得以延续,进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西夏文与越南喃字,许多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叠床架屋造出来的,繁化很明显,即使没有别的因素,也很难继续使用下来。
其次,就单个字的简化而言,几乎历代都有。如“来”“无”二字,汉代《张迁碑》等刻石里就已出现。“时”“东”“楼”“孙”等约三十来个字,在东吴皇象的《急就章》里亦可以找到。自王羲之以降,书家们随手简化的字与民间的俗字,越来越多。敦煌遗书中的俗字就不少。一部《龙龛手镜》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前后俗字的使用情况。这个潮流也不可阻挡。
三,近代的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出自太平天国。其玉玺文书都尽量用简体字。当时通行的简体字有100多个,百分之八十今天都已采用。五四运动继续对汉字简化推波助澜。三十年代中期,200多名文化教育界人士与15家杂志共同呼吁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后因受阻而暂时搁置。解放区推行的简体字称为“解放字”,有40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扫盲与建设的需要,汉字简化迅速提到议事日程。1956年《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简体字得以在全国推行。从这个历程看,简化汉字绝不是哪一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简体字比繁体字平均每个字减少将近10画,于学习于交流于国计民生的好处不言而喻。可以认为,汉字简化符合汉字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对社会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能否定。简体字已推行了60多年,使用已成习惯,如果一律取消,再恢复繁体字,不仅没有必要,也不现实,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今简体字比较明显的问题主要出现在电脑对繁体简体的转换与书法爱好者的书写上。这只是很小一部分字,没有必要因此就将简体字全部推倒,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犹不及。
主张取消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的人,还提出了两个理由。其一,简体字没有繁体字结构科学。他们没看到科学与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简体字确实有结构不科学的地方。比如“赵”字,繁体作“趙”,从走肖声,是一个形声字。简化作“赵”,“走”字旁边一把“×”,这个“×”既不表形也不表声,又无意可会,亦非指事,与汉字“六书”没有一条符合,到底算什么,谁也不知道。再如“邓”“难”“对”“欢”“戏”“树”等简体字都有一个“ヌ”,但在所简化的繁体字“鄧”“難”“對”“歡”“戲”“樹”中代表的偏旁各不相同,亦无规律可循。又如“兒”字一共只有8画,比很多简体字的笔画都要少,何必再简化呢!再说非简体的的“兒”,甲骨文金文都是人字上面一个大脑袋,很像小孩,简化时一刀将脑袋砍掉,只剩下一具无头尸,还像个什么?像这种字的简化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看了还令人觉得很残忍,不舒服。有些根据草书结构所定的简体字,也有明显的缺陷。比如“书”字,就势论事,用篆书无法书写,用隶书写亦很勉强。不过,就结构而言,有些没有简化的字也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比如“莫”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都是上面两蔸草,下面两蔸草,中间夹一个日字,表示太阳即将从草丛中落下,意思就是而今的“暮”。“莫”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楷化的写法,是“暮”的本字。“莫”被借去作虚词用以后,人们为了为了填补留下的空白,便在“莫”下加一个“日”。一个太阳尚未落下,又加一个太阳,天还暮得下来吗?又如“益”字,小篆作“”,表示水从器皿中漫出。被借表利益等义后,为了填补留下的空白,又在旁边加三点水作“溢”。水已经漫出,再加水进去,不会成灾吗?这种字在繁体字特别是古今字中还可以找出若干个。其二,认为简体字没有繁体字写起来好看。殊不知有些简体字甚至三千年前就存在了。比如“复”字,甲骨文作“”,金文作“”与“”,楷化作“复”与“復”。又如“从”字,甲骨文作“”与“”,金文作“”与“”,楷化作“从”与“從”,简体繁体都有,古人并没有说那个写法不好看。而今仅凭个人的感觉便提出来作为取消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的理由,没有说服力。
不赞成取消简化汉字,并不等于说已简化的汉字不能再作修订。过去也曾经做过一些修订。1986年国家就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明确叠、覆、像、啰不再简化为迭、复、象、罗。1986年又发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内收通用字7000个(含《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字)。这个表亦代替了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6196字),规范了中国大陆的印刷字形标准,另外还恢复了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淘汰了的15个异体字为规范字。而今在电脑使用和汉字的书写的过程中,简体与繁体的转换常常出错,这又提出了亟需修订的问题,应当予以重视。
1956年简化字推行时,人们还没有电脑可用。国家推行的简化字,由于全国采用,除写书法作品之类而外,一般人也碰不到简体与繁体转换的问题。即使碰到,也无所谓。因为其时的知识分子都熟悉繁体字,即使用繁体字写书法作品,一般都不会写错。而简化汉字推行后才上学的人,由于没有学过繁体字,对繁体字就很陌生。在港澳台乃至以外地区的华人,除新加坡而外,一直使用繁体字。同他们进行交流也还得用繁体书写。不识繁体字的人在我国而今不仅已成为社会主体,而且多用电脑打字。正由于不认识繁体字,在电脑中将简体转换为繁体或者将繁体转换为简体时,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所出的错误,年轻人由于没有认识繁体字的基础,一般都看不出来。主要原因是有的字除了继续表示本义而外还用作其他繁体字的简体。而转为繁体时,由于本义没有繁体,便会转换成有繁体的另一个字。比如“后”字,在汉字简化以前,只表示皇天后土与皇后、皇太后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的“后”本无所谓繁体与简体,但在对汉字进行简化时,“后”字又用以兼表先後的後,这样“后”又成为“後”的简体了。“皇后”要转化成繁体,稍不注意就会变成“皇後”。人们有时将“一国两制”写成“一國兩製”,原因亦在这里。更有甚者,有的甚至会变成不在该字简化范围的另一个字。如“合”常用以表示关闭之意,其简化之字为“閤”,但简体转繁体时出现的却是“阖”而不是“閤”。类似的错误在电脑普及的今天,亦时有所见。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一个简体字不仅同时代替几个繁体字,而且就所代替的某个繁体字而言,表示某个或某些意义时用简化字,表另一个或另一些意义时又用原字而不简化,简体转繁体或繁体转简体时,都不好区分。比如“复”字,最初代表“復”“複”“覆”三个繁体字,简体转繁体时却只能转出一个“複”字。而这个“複”字,既不能代表“復”也不能代表“覆”。如果本来需要转出“復”字或“覆”字结果都转出“複”字来,自然事与愿违。不仅如此,简化字表还规定“答覆、反覆的覆简化作复,覆盖、颠覆仍用覆”,同一个字在不同意义上或简化或不简化,人们在书写时亦很难弄清,电脑转换更难辨选。可能因为发现了这种矛盾,所以后来决定“复”不再作“覆”的简体字,但“復”与“複”的问题仍未解决。还有将不同读音的字用同一个字代替,人们使用和电脑转换也会碰到麻烦。比如表乾坤的“乾”和表不湿的“乾”,一读如前,一读如甘。最初可能都读如甘,但是后来分为两读已是客观事实。简化时表乾坤的乾保留不变,表不湿的乾却简化成“干”,而“干”字在“天干”等意思中保持原字不变,却又用去作为“幹”的简化字,这都给人以混乱的感觉。本人不止一次看到有人的书法展品将“乾坤”写作“幹坤”,就是因为简化混乱产生的后果。一个简体字代表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繁体字,在诗联中有时还会导致出现不应出现的“不规则重字”。如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下联“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中,用简体字便使“尽”字重复了一次,而与上联对应的“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相应的位置却没有重字,这样一来“尽”就成了不规则重字。对联出现不规则重字,属于犯忌。考其古本,“费尽”之“尽”原作“盡”,“尽珠帘画栋”之“尽”原作“儘”。原联用的是形体和意思都不相同的两个字,没有错,简化时“尽”除了表示“盡”字而外还用以代替“儘”字,结果不规则重字就出现了。不知道的人,难免误会孙髯翁,以为是他产生的错误。
二三十年来,简体与繁体转换所出的错误,有的甚至是笑话,可谓比比皆是。十几年前本人应邀到某地作学术讲座,身后的幕布上斗大的字赫然把我的名字变成了“餘德泉”,令我啼笑皆非。“余”作为姓氏本没有繁体,因其同时又替代了表示多余、剩余的“馀”,电脑简体转繁体出错以后,由于不知道作为姓氏的余字没有繁体,打字员不知道,或者根本没有审理,或者审理人也看不出来 ,“余德泉”也就变成“餘德泉”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幕布上了。项羽的谋士范曾,巢湖上有一座据说是他的葬墓。三十年前新立的墓碑上,已将其名字刻作“範曾”,这也是电脑转错而未曾识别的结果。长沙大街上曾有“某某發廊”的招牌,令人不明所以。究其原因,是“发”字既作“發”的简体字,又作“髪”的简体字,简体转繁体时,只出现“發”而不出现“髪”,不知道“头发”的“发”繁体应当是“髪”而不是“發”,于是就用上了。南岳驾鹤峰上有一中华万寿大鼎。2000年铸立时衡阳某官员写了一篇《记》刻石于前。先不说《记》文好歹,将《记》由简体转为繁体时,没有进行严格校勘,“鬆(当为松)风”“北鬥(当为斗)”至今依然在上,看来这两个错字也会跟着“万寿”下去。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大量存在,长期保持,后代怎么看待我们今天的文化人?又怎么看待我们现在的文化?
本人查看了《简化汉字总表查字手册》,发现需要调整的简体字仅有50多个。现将对这些字的调整建议逐字列述如下,仅供参考:
卜,继续用表姓氏、卜算之类的意思,不再作“蔔”的简体字。
几,继续用表几案之类的意思,不再作“幾”的简体字。
了,继续用表了结、完成之类以及助词的意思,不再作“瞭”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盾牌、冒犯、追求、上达之类的意思,不再作“乾(湿)”、“幹”的简体字。
除继续用表季节外,仍可作“韆”的简体字。
云,继续用表说的意思,不再作“雲”的简体字。
历,继续用表经歷、历史的意思,不再作“暦”的简体字。
斗,继续用表量器,不再作“鬥”的简体字。
丑,继续用表地支,不再作“醜”的简体字。
只,继续作“祗”的简体字,不再作“隻”的简体字。
冬,因已有“咚”作“鼕”的简体字,可继续用表季节,不再作“鼕”的简体字。
汇,继续用表交汇、汇兑之类的意思,不再作“彙”的简体字。
出,继续用表由里到外的意思,不再作“齣”的简体字。
台,继续作“臺”的简体字,不再作“颱”和“檯”的简体字。
划,继续用表拨水使船向前与小船之类的意思,不再作“劃”的简体字。
当,继续作“當”的简体字,不再作“噹”的简体字。
曲,继续用表不直之类的意思,不再作“麯”的简体字。
团,继续用作“團”的简化字,不再作“糰”的简体字。  
朱,继续用表姓氏、颜色之类的意思,不再作“硃”的简体字。
伙,继续用表伙食、伙夫之类的意思,不再作“夥”的简体字。
后,继续用表皇天后土、皇后之类的意思,不再作“後”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闭拢、结合之类的意思,不再作“閤”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冲洗、山冲之类的意思,不再作“衝”的简体字。
,继续作“盡”的简体字,不再作“儘”的简体字。
,用以作“纎”与“縴”两字中任何一字的简体字均可。但作“纎”的简体字就不作“縴”的简体字,反之亦然。
,用以作“壇”与“罎”两字中任何一字的简体字均可。但作“壇”的简体字就不作“罎”的简体字,反之亦然。
克,继续用表克服、战胜与能之类的意思,不再作“剋”的简体字。
里,继续用表里程、梓里之类的意思,不再作“裏”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分别、不用之类的意思,不再作“彆”的简体字。
余,继续用表姓氏,不再作“餘”的简体字。
谷,继续用表姓氏和山谷之类的意思,不再作“榖”的简体字。
系,继续用表世系、门类之类的意思,不再作“係”和“繋”的简体字。
沈,继续用表姓氏之类的意思,不再作“瀋”的简体字。
表,继续用表外表、表达之类的意思,不再作“錶”的简体字。
范,继续用表姓氏,不再作“範”的简体字。
板,继续用表木板与扁平物之类的意思,不再作“闆”的简体字。
松,继续用表松树的意思,不再作“鬆”的简体字。
罗,继续作“羅”的简体字,不再作“囖”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制度、法制之类的意思,不再作“製”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出征、征讨之类的意思,不再作“徵”的简体字。
舍,继续用表房舍与量词之类的意思,不再作“捨”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书卷、卷宗之类的意思,不再作“捲”的简体字。
,继续作“彌”的简体字,不再作“瀰”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姓氏与疑问词之类的意思,不再作“鬍”的简体字。
咸,继续用表姓氏和全部之类的意思,不再作“鹹”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表面之类的意思,不再作“麵”的简体字。
钟,继续用作“鐘”的简体字,不再作“锺”的简体字。
秋,除继续用表季节外,仍可作“鞦”的简体字。
,继续作“復”的简体字,不再作“複”简体字。
,“鬚”的本字。除继续用表必要、应当之类的意思,仍可作“鬚”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暂用别人钱物之类的意思,不再作“藉”的简体字。
脏,用以作“髒”与“臓”两字中任何一字的简体字均可。但作“髒”的简体字就不作“臓”的简体字,反之亦然。
致,继续用表给予、到达、情趣之类的意思,不再作“緻”的简体字。
,继续用表住所、家庭之类的意思,“傢”字可以不简化。
摆,继续用表摇摆、摆设之类的意思,不再作“襬”的简体字。
蒙,继续用原义,不再作“矇”、“濛”与“懞”的简体字。
继续作“簽”的简体字,不再作“籖”的简体字。
上述建议只是一些初步的建议,细审未必都合理,还可以修改。
在《简化汉字总表查字手册》中有若干注释。与本文有关的注释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说明某简体字与某繁体字“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某繁体字。这样的注释有4个。它们是:5在迭和叠意义可能混淆时,叠仍用叠。41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47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馀仍用馀。49在折和摺意义可能混淆时,摺仍用摺。什么叫“可能混淆时”?既然发现有“可能混淆”的时候,就应当加以排除而不让这种“可能”不断变为现实,导致错误不断产生。
二,说明同一个字,某个或某些意义用简体字表达,某个意义或某些意义仍用本字表达。这样的注释有8个。它们是:7答覆、反覆、的覆简化作复,覆盖、颠覆仍用覆。8乾坤、乾隆的乾读qián(前),不简化。10作多解夥不简化。13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14鬥字头的字,一般也写作門子头,……亦可以简化作门字头。但鬥争的鬥应简作斗。22麽读轻声简化作么,不读轻声时不简化。26作门屏之间解的宁(古字罕见)读zhù(柱)。为避免此宁字与寜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宁作㝉。50宫商角徵羽的徵读zhǐ,不简化。这8个注释中只有注释7作了修订,其余依然如故。
三,说明应恢复的繁体字有1个。它是注30:“古人南宫适、洪适的适(古字罕用)读kuò(括)。此适字本作□,为避免混淆,可恢复本字□。”像“□”这样的字,只用于历史上一两个人名之中,笔画也不多,完全可以不予理会。用“适”字去替代它,反会徒然增加困惑。
从这些注释的情况可以看出,简化汉字在推行以前做的工作艰辛而复杂,但所定的标准没有完全统一。正因为没有完全统一,才使今天一部分字在电脑上进行繁简转换时出现混乱。
本人的主张是:上述50多个字(包括古已简化者),其繁体能够恢复的,尽量恢复使用。《简化字总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50多个繁体字即使全部恢复,也就45分之一左右,没有什么影响。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的7000个通用字比较起来,更是微不足道。50多个繁体字一旦恢复使用,转换的差错就基本不会出现。这里说“基本”,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此次修订应使转换的差错完全不会再出现。而被恢复的繁体字,应当酌情处理。既可以保留原字,亦可以另行作一对一的简化。
上述50多个简体字与其被简化的繁体字,相互转换时有几种情形,在没有作统一处理即其繁体字没有恢复之前,简体繁体相互转换,须根据不同情况作权宜处置。下面六类就是本人摸索处理的情况,这里略作陈述,亦仅供参考。
一,有些繁体字,早已被笔画少的同音字所取代。如“鞦韆”唐宋时期已被“秋千”取代,电脑上由简体转繁体时繁体字“鞦韆”亦未出现。这种字出不来没关系,就用简体好了。只(祗)字同此。“团”字作“團”和“糰”的简体字,但过去“米团”“汤团”之类基本上都作“米團”“汤團”而不作“米糰”“汤糰”,简体转繁体亦只出现“團”字,反正没有什么人用,繁体就用“團”亦可以。 
二,只单个字进行转换,一个简体代两个繁体或多个繁体字,简体转繁体往往转换不出来或者会转换错。若把简化字不作单字而是放入所构成的词语中连同整个词语一起转换,这样需要的字不论繁体与简体绝大多数都可以转换出来。如历,既作“歷”的简体字,又作“暦”的简体字。“历”与“史”分开转换,由于“历”字只能转换出“曆”字,“历史”就会变成“曆史”。将“历史”一个词整体进行转换,“歷史”就出来了。再如恶,既是“恶”的简体字,又是“噁”的简体字。由于“恶”字只能转换出“惡”,将“恶”与“心”分别转繁体时,“恶心”就会变成“惡心”。将“恶心”作为一个词整体转繁体时,恶还是“噁”并未变成“惡”,恶心就可以转成“噁心”。用这个方法,繁体转简体一般也没有问题。这样的字在上述50多个字中所占比例最大。几(幾)、了(瞭)、干(乾,幹)、只(隻)、脏(臓,髒)、致(緻)、汇(滙,彙)、出(齣)、发(發,髪)、台(臺,颱,檯)、划(劃)、当(當,噹)、伙(夥)、后(後)、冲(衝)、尽(盡,儘)、里(裏)、别(彆)、表(錶)、板(闆)、松(鬆)、罗(囖)、制(製)、征(徵)、舍(捨)、面(麵)、钟(锺,鐘)、(復,複)、家(傢)、蒙(矇,濛)等都属这种情形。
三,就姓氏而言,有些是单字简化,简化后不再代替其他繁体字,龚、蒋、陆、刘、欧、师、杨、赵、郑等等皆是如此。这种表姓氏的字,不管简化是否科学,同其他单一的简化字一样,简体转繁体繁体转简体都不成问题。有些表姓氏的字,本身并未改动,但在仍表姓氏的同时,又被用以代替其他的字,卜、朱、余、谷、沈、范、胡、咸等皆是如此。这种表姓氏的字,与名字连在一起转换亦常常出问题。转换时如果没有变成繁体,就不用管它;若变成了繁体,就改过来。如“卜庆辉”转换成“卜慶輝”,“卜”字没变,可以不管;“谷天鸣”转换成了“穀天鳴”,“榖”字就要改成“谷”。
四,有些用以代替别的字的简体字在转换时不出现,只出现被替代的字,“云”字换时就只出现“雲”,于是“孔子云”就成了“孔子雲”。凡转换不出的,转换以后应恢复原字。
五,有些简体字在转换时,被简化的繁体字不出现,而被另一个繁体字所取代。上文讲到“合”是“閤”的简体字,“合”转换成繁体时“閤”就不出现而只出现一个音义相同的字“阖”,即属此类。“曲”为“麯”的简化字,繁体转不出“麯”只能转出“麴”,情形同此。碰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更换过来,亦可以不更换。简体字转不出相应的繁体字,绝不止这一种情形,克(剋)、卷(捲)、弥(彌,瀰),须(鬚)、摆(襬)、签(籖)皆大同小异,不再详述。转不出的繁体字,只能另行查补。
六,有些字简体与繁体转换不统一。这种情形读音相同者有,读音不同者亦有。如坛,既是“壇”的简化字,又是“罎”的简化字,三字同音。简体转繁体时,“酒坛”转出“酒罈”,“醋坛”却转出“醋壇”。纤,既作“纎(读xiān)”的简化字,又作“縴(读qiàn)”的简化字。简体转繁体时,“纤夫”转出“縴夫”,“拉纤”却转出“拉纖”。系(係,繋)亦有这种情况。这种混乱,一般人很难处理。
从上述六种情况可以看出,上文所列50多个字的简化与转换方式就可谓五花八门,电脑作繁简转换时,其对错而今许多打字的人和审稿的人都难以识别。为此,我郑重呼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对简化汉字结合电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一次修订,把会出错的都改过来。修订的重点放在上文列出的50多个简体字上,不在这50来个字范围的,也一体审查,有不合适的都改。本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几条处理原则,还是仅供参考:
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凡是一对二一对三的,通通改成一对一。
二,一对一简化的字中繁简转换有问题的,一律重新处理。
三,自身未简化表姓氏的字,一律不作其他繁体字的简化字。
四,电脑软件亦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理。上文谈到有些字简体与繁体转换出错,有些繁体字转换不出,部分原因亦在于电脑软件还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已讲过的不再赘述。另如“钟”为“鍾”的简体字,《简化汉字总表查字手册》中并无“锺”字,打字时却有显示。“儘”字的非正规简体字“侭”在打字时亦有显示。这种双重简化的情形,亦会引起混乱,应尽量避免。
五,一些字的简体可以尽量通过已简化的偏旁来实现。如“侭”字就可以定为“儘”的简体字而不再用“尽”代替。“颱”可以简化为“风”加“台”,“錶”可以简化为“钅”加“表”,“閤”可简化为“门”中存“合”,“範”可以将“車”简化为“车”其余保留不变,如此等等,不再赘举。这样充分利用已简化的偏旁代替相同结构进行简化,既方便、又可以减少混乱。
六,本来笔画就不多的字,可以不简化。
能将简体字特别是上述50多个简体字重新做一次修订,使简化更为科学适用,电脑软件亦作相应的改进,转换和书写的麻烦就会消除,亦应当消除。
由于此文并非对简体字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有的意见不一定中肯。但是部分简体字亟需再作修订这一点已足以说明。至于怎么修订才算合适,这就有待专家的审理了。
(作者为本馆馆员)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近代民权思想在湖南的社会实践】陈先枢2020年1期总119
下一篇:【20世纪湘籍画坛怪杰萧松人(上)】许康2020年2期总1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