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湘文化 > 正文

【“死便题我诗人不为枉”:易顺鼎的诗性追求】刘少虎2016年3期总105
2016-10-24 15:18:56   来源:   评论:0 点击:

   易顺鼎(1858-1920),近代诗人,龙阳县(今汉寿县)人,字实甫,自号眉伽,晚号哭庵。其父易佩绅曾任山西、四川、江苏布政使。顺鼎幼时聪颖,长有才子之称。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纳资为刑部山西司郎中。后以6次参加会试均落第,乃改官河南候补道,总厘税、赈抚、水利三局,并督修贾鲁河工程,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光绪十四年(1888),以进呈三省河图,加按察使衔。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起,易顺鼎由刘坤一奏调至京,参与军事,因上书云:“不患不出于战,而患一战之后终归于和;不患终归于和,而患失战与和之本。”并提出10项主张,且自请上阵杀敌。明年战败,清廷被迫与日和谈,拟割让台湾。他再次上言,力主“罢和议,褫权奸,筹战事”.疏上不报。旋赴台湾侦察军情。要求刘永福(时帮办台湾防务)调拨兵力,加强台中防务。因军饷无着,返回内地等饷。后得张之洞筹款15万两,因再往台中,拟交黎景翯(时主持台中军务),用以加强台中防务(一说5万两,交刘永福)。不料刚抵涵江,台中已为日军所占,不得已折回厦门,图谋策划台北士民独立。未几,全台为日军侵占。同年冬返长沙,调任湖南督销局总办。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易顺鼎被委任督办江阴江防。不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光绪帝和西太后光亡西安,他又被调驻陕西,督办江楚转运。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简任广西右江道,旋即调署太平思顺道。后以与两广总督岑春煊意见相左,被劾罢归。上书都察院,自呈被参冤抑。后经都察院会同继任两广总督张人骏查明得实,至光绪三十三(1907)年起复原官,授云南临安开广道,不久调任广东钦廉道。次年秋署广肇罗道,移高雷阳道。
    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易顺鼎到北京任印铸局参事兼帮办。民国3年,任政事堂印铸局代局长。翌年秋,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加剧,“筹安会”和“全国公民请愿联合会”相继成立,策动各省上书请愿实行帝制。9月下旬,易顺鼎与湖南官绅及立宪派人士61人,上书参政院,要求复辟帝制。民国5年(1916)1月1日,被袁世凯正式任命为印铸局局长,直至6月6日袁世凯病死为止。
    易顺鼎擅长考据、经济、诗文、词赋,尤工诗,少时受过湘中大名士王闿运的点拨,很受其赏识,将他和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并称为“两仙童”.与宁乡程颂万、湘乡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易顺鼎他又与袁克文、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并称为“寒庐七子,与湖北樊增祥齐名,有”北樊南易“之称,号为”两雄“.生平足迹达十数省,作诗近万首,多一地为集,有《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吴船诗录》、《樊山沌水诗录》、《蜀船诗录》、《游梁诗剩》、《庐山诗录》、《甬东集》、《四魂集》、《四魂外集》、《霭园诗事》等20种,及经史、杂记等共100馀卷。其诗大都收入《琴志楼易氏业书》。病逝前又排比钞辑,印成《琴志楼编年诗集》十二卷,《琴志楼游山诗集》八卷。其中尤以自述生平诗《四魂集》,以及《丁戊之间行卷》、《眉心室悔存稿》等最有名。其作诗好尚巧对,认为”以对属为工,乃诗之正宗“,”无工 巧浑成对仗,竟可以不作诗。“讲究属对工巧,做事精切,设色奇丽,用意新颖,技巧有过人之处,是其诗作特点。他的古体诗则恣肆豪放,张之洞曾评其《万杉寺五爪樟》”雄伟恣肆“,赞为”奇作“.其诗词雄伟奔放,晚年与樊增祥、陈三立避居京沪间,鼎足骚坛,名震一时,为近代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之一。
    一、”死便题我诗人不为枉“的诗性追求
    诗言志,文学创作首先关乎创作主体。在新旧思想交冲的背景下,清末民初诗坛”狂人“辈出,如黄遵宪、梁启超、王闿运、易顺鼎、林庚白等,他们或自信有加,或放荡不羁,或恃才傲气,此种心态与行为,与魏晋、晚明文人士子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传统政治、文化制度下,知识阶层总是以文艺为”小道“、为”雕虫篆刻“、为”馀事“,然而当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之时,又将之作为生命的寄托。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之际,尤其如此。同时也极易发生分化,通常是,进取图强者,以文艺相号召以图变革,与世疏离者则以文学自娱。近代以来,异域的、新兴的文化思潮,对于吟咏性情的传统诗道来说,是一种无情的革涤,分化的情形也就更加激烈与复杂。旧派诗人樊增祥说:”至光绪中叶,新学日昌,士以词章为无用,而古所谓道性情,体物象,致讽谕,纪治乱之作,见亦罕矣。“(樊增祥为金松岑《天放楼诗集》所写的跋。转引自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樊增祥先生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历经鸦片战争以来数十年的屈辱,有识之士,着意于思想启蒙,思变图强,传统的”道性情,体物象,致讽谕,纪治乱“的词章,难奏肤功,甚至成为阻碍,自然遭遇冷落,甚至被视为”无用“,或者被”革命“,都在情理之中。
    此际,在易顺鼎的内心深处,进与退一直杂遝胶葛。他有抱负,却不甘平流进取,希冀一举成名,而当希望落空时,退隐的意愿则变得格外强烈。这位襟期远大却又日渐无望的诗人,早年诗魔般的情怀,终于喷涌,他意识到,只有诗,才是他生命的最高价值。
    不妨参照他人的说法,来描述易顺鼎的这一认识。比易顺鼎晚一年去世的好友王梦湘(1855-1921)有这样一个遗嘱:”署碑毋以官位,曰:‘有清诗人王梦湘之墓。’“(王乃徵《清诗人王梦湘墓志铭》。转引自严薇青《〈清诗人王梦湘墓志铭〉笺证》,《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5期。)作为晚清官员,王梦湘在入民之后,回家乡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隐居,属于伯夷、叔齐之列。”清诗人“的身份,或许是表明,他不齿于民元,而以”清诗人“自证清明。这有点像清初诗人吴伟业。吴伟业也曾立下遗嘱,题其墓碑为”诗人吴梅村之墓“.入清后,吴伟业一度被迫屈身仕清,深以为耻,抱恨终身。他这样的遗嘱,大概是要还祖宗清白之身。
    易顺鼎与他们有同有异。他有易代的感叹,却少遗民的情结。他早年虽也认为:”道德功业,降而至于文章,技艺之末者哉!夫诗,又文章之末也。“(《〈丁戊之间行卷〉自叙》)”初非以诗人自命“,但屡经困踬,便”以歌代哭,哭国事之不可为,哭怀才之不遇“(程清《〈琴志楼编年诗集〉序》)。可见,他对诗充满真诚,其诗大多有感而发,与樊增祥”以诗为茶饭“,多作文字游戏,追求诗歌的”乐境“,自不相同。易顺鼎曾在《樊口大雪,醉中作歌》中说:”清风明月自在天与壤,吾辈万岁千秋魂魄可长享,死便题我诗人不为枉。“”诗人“的名号,是对他最高的奖赏了。可见,他虽标榜为”诗人“,却不是为了自证清明,而是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豪与骄傲。此外,他对诗十分的执着。前辈王闿运曾告诫他:”华才非成道之器,然其先不可少。东坡六十而犹弄聪明,故终无一成。“(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光绪8年5月。岳麓书社1997年,第1133页。)但他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华才的追求。有人批评他的诗,他不怒,也不改,”自谓竿头日进,弗能改也“(樊增祥《书〈广州诗〉后》),表现出一种超乎常态的执守。他行役于大江南北,其诗歌几乎一地一集,付梓刊行,遍赠友朋,临殁,仍抄写编纂自己的诗集,谓有”少年之乐“.奭良《易实甫传》有载:
    余与君游十年,月恒数见。君甚笃诚,意之所之,即行无回顾,而口呐呐然。人或狂实甫,余曰:”非狂也,痴也。“君亦曰:”我诚痴也。“辛酉,得微疾,或以为风。余往视之,于椅中徜徉,不似有疾者。问何苦,君曰:”非病也,才尽耳!无才,不如死。“余闻之翟然。九月,竟殁。病中检出旧稿丛残,手为编次,即付聚珍印局,字有讹脱,必为订改,觇于神明,果非风也。(奭良《野棠轩文集》卷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第166册,第41页。)????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易顺鼎具有”意之所之,即行无回顾“的痴情性格,这种性格,用于诗歌,则表现出对诗的”笃诚“.第二,他将文学才华置于生命价值之上,认为如果才尽,则死而无憾。
    在对自家诗的真诚与自信这一点上,他与黄遵宪(1848-1905)并无区别。黄遵宪经历人生劳顿之后,深感能慰藉自己寥落心境的还是诗:”与我周旋最亲我,关门还读自家诗。“(《己亥杂诗》)不过,与易顺鼎不同,作为重视功利的诗人,黄遵宪对诗寄予过高的期望,声称”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以此反观自己,未免寥落:”生平怀抱,一事无成,唯古近体诗能自立耳,然亦无用之物,到此已无可望矣。“(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跋》。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诗草笺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91页。)视诗”无用之物“,又回归了传统。
    与黄遵宪不同,易顺鼎的诗更在于表现心灵的历史。比如,同样是甲午战事,相对于黄遵宪,无论从时间来说,还是从空间来说,随军出关、两度赴台的易顺鼎对它的体验更为真切,但是他把这一历史事件放在《魂北魂东杂记》以及《魂南记》这类散体文中加以叙述,而他的诗歌《四魂集》却不在意于这种宏大叙事,而是以典雅的语言,将家国之悲融入一己沉浮的情怀中。此时担任江宁洋务局总办的黄遵宪,不在事件当场,却创作了表现民族深重灾难的叙事诗,如《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度辽将军》、《马关纪事》、《台湾行》等等(其中一部分是后来乡居时补作的)。这反映了两人在题材与体式关系的处理上,认识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存在境界高低、成就大小的不同。
    再如,同样是写香港,黄遵宪的《到香港》,感叹香港沦为异域:”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而易顺鼎《香港酒楼,和答李君益智二首》(其一)则表达牢落而自嘲的情怀:”剑誊真如侠,诗心更似仙。马能驰北地,鸥共泛南天。意气楼观日,功名阁画烟。男儿飞食肉,何恨谪兼迁。“其《香港看灯兼看月歌》则艳赞香港星月灯火交相辉映的景象,并无国土沉沦之感。感情趋向不同,却也不必强分高下。
    二、熔铸百家,别立新宗的诗歌风格
    在诗派林立的晚清,易顺鼎是有意识地”开宗立派“,他说:”自有诗家以来,要自余始独开此一派矣。“(易顺鼎:《琴志楼摘句诗话》)李鸿章在看了易顺鼎的文章后,就对于式枚说:”易实甫在湘人中另成一派。“事实上,易顺鼎的诗学渊源、诗歌形式、审美风格等方面,一直是有意识地寻求与当时流派不同的诗学主张,可谓另辟蹊径,特立独行。他在取法对象上标举中晚唐,形成了与宋诗派、湖湘派等主流诗派完全不同的诗学流派--中晚唐派。因为有了开放的襟怀,所以易顺鼎就顺理成章的能够熔铸百家、别立新宗。
    《读樊山后数斗血歌作后歌》中也明确将其这一主张提了出来”时至今日世界已无界,一切界说皆破坏,岂复尚有诗界能存在?“,实甫看到了世界都已没有界限,创作性的将其这一思想运用到诗歌当中来,这种视野无疑是极为前卫与独特,对当时强调诗歌宗派的诗界无异于雨后春雷,发人警醒。
    史学家蔡尚思先生在《中国文化史要论》中概论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图书,于清代诗人稍有许可,独推两人:其异于前代者,清初有李柏,清末有易顺鼎。蔡先生于清末之所以独推易顺鼎,一方面在于易诗诗歌的独创性,能够写前人所未写,另一方面在于易顺鼎异于常人的诗歌视野,在强调”有面目可识“的时代环境下,独具慧眼,创造性的提出了诗歌本没有界限之分的理性论断。
    近人钱基博说:”龙阳易顺鼎,固能为元、白、温、李者。“(钱基博:《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衍又说易顺鼎”屡变其面目“:于学无所不窥,为考据,为经济,为骈体文,为诗词,生平诗将万首,与樊樊山布政称两雄……为大小谢,为长庆体,为皮、陆,为李贺,为卢仝,而风流自赏,近于温、李者居多。汪辟疆评说他”平生所为诗,屡变其体“,好友樊增祥在《题实甫魂西集》写到”唐宋元明诸体具,东西南北四魂销“.
    比如学太白,易顺鼎《读太白集漫题二绝句》中对李白被”天谴“的不幸遭遇表示怜悯,”九州无地置仙才,天谴投荒亦可哀“,将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表现为境界的扩大和用词的夸张,如其《渡黄河作歌》”昆仑王母洗足水,双成倾向瑶池里。何年鑿空到人间,一线流成三万里。……手摘星辰一千颗,食之可以充鸡肠“,巧妙运用典故,用词大胆夸张,足见李白浪漫诗风对其所产生得影响。他又推崇韩、孟:”追逐韩云与孟龙,敢将鼎足说中分。“推崇李商隐的同时,兼及杜牧:”销魂小杜赋春风,转眼刘郎隔万重。昨夜蓝台悲走马,当时药店感飞龙。眼波弱水三千罩,眉黛巫山十二峰。还把玉溪诗句写,三生同听一楼钟。“易顺鼎不仅学唐,而且学宋。其诗《宵卧闻雨声为桃花憂甚枕上得诗四章》”朝吟休洗红,暮赋怎生黑“便是化用李易安词”独自怎生得黑“.一些诗歌中也沾有齐梁痕迹,《客行》中”岁晚儿女暄,日暮鸡犬聚“,放置齐梁诗中亦难辨。另外,易顺鼎生于湖南汉寿,一些楚地诗人对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如屈原,《立秋后一日寄伯严》中言”香草离骚旧导师,月明吹笛水仙祠。“还值得一提的是,易顺鼎之”熔铸百家“意识,甚至包括了黄、梁”诗界革命“派的新名词、新意境入诗,皆有尝试,因而堂庑阔大,如在他的诗歌中不断有”欧巴罗“、”卢梭“、”拿(拿破仑)华(华盛顿)“、”大隈伯“(日本教育人士)、”火车“、”铁轨“、”人道主义“一类词语,在《〈亚细亚报〉周年纪念,题诗》中以”历朝因仍专制习,坐使风俗成唯阿“之语。
    由此可见,易诗之称为中晚唐,不是简单割裂,分别模拟,而是将中晚唐诸家的主要特征加以整合,既然各有所似,又能兼容并包,形成一种熔铸元白温李的整体风貌,学而有所不同。平易而奇诡之主体风格,使他的诗歌既不同于同光体的”生新奥衍“,也有别于湖湘派的古色斑斓。
    三、从”工巧浑成“到”拉杂鄙俚“的诗歌形式可以说,易顺鼎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形式。诗律在易顺鼎笔下几乎是”百炼精钢化为绕指柔“,达到极度的熟稔工巧,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创新在晚清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琴志楼摘句诗话》中,易顺鼎提到”自成一派“的重点就是极度追求工巧浑成:”无工巧浑成对仗,竟可以不必作诗。“他认为”诗之正宗“,就是”对属为工“,甚至说:”凡开国盛时之诗,无不讲对属者。“,所以,在易顺鼎的诗作中有大量对得极其工整的句子,如”鸢肩火色宾王相,鹤唳风声太傅兵“;”李怨牛恩朋党论,桃生羊死贱交贫“;”灯落尽时花落尽,蝶飞来后燕飞来“(《和盛芰舲看桃花原韵》;”前生地主今生客,新鬼天人故鬼儿“(《过苏州吊曾季硕女士因访前生张灵墓兼省亡儿墓作》)凡此等等,内容对仗,语言回环,诗歌以为高度的技巧几乎成为文字游戏。尤其是民国3 年应梁启超之邀,为京师万生园作的《癸丑三月三日休禊万生园作歌》,无处没有对仗,其属对工巧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候人之歌曰:‘猗’,梁鸿之歌曰:‘噫’,丁令威之歌曰:‘城郭犹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楚接舆之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古儒家之歌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用含珠为’,汉田家之歌曰:‘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生不行乐,死何以虚谥为’;元亮曰:‘时运而往矣’,逸少曰:‘生死亦大矣’“.如此属对工巧,难怪有人这样评价:”对仗工巧,用典精切,设色富丽,造语新鲜。“(王彪:《琴志楼诗集前言》,《琴志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易顺鼎特立独行之个性,在诗学形式上的另一表现,就是在极端骈俪工巧之后,变为极端的散杂化,既有李白的古风,又似屈原的骚体诗,或又像汉唐的赋体散文,实际上就是他自己所说的”百家之体“.如著名的《数斗血歌为诸女伶作》可为典范,诗中有习惯的对仗诗句,主体却是大段的长短散句,既有文言,又极度口语化,充斥语气词,句式或长或短,接近白话诗,甚至介于诗、文之间,介于诗与非诗之间,如:”我如蜀王衍,这边走,那边走,祗是寻花柳……小翠喜,我曾见其演《托兆碰碑》,其音悲壮而淋漓,直欲追步谭鑫培,使我涕泪纷交颐。孙以清,我曾见其演《汾河湾》。张秀卿,我曾见其演《十万金》。“诗作一出,恶评如潮,甚至连他的好友陈三立将之斥为”凌乱放恣“、”拉杂鄙俚“.
    然而,这种”拉杂鄙俚“的晚期诗风使易顺鼎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最适合排空议论。当然可以描摹抒情,但主要却是言事议论。而且凌厉无匹,无所不用其极,几乎是兴之所至,手挥目送,皆可生发议论。”我诗本来又非诗“(易顺鼎语),从形式上看,这种”非诗之诗“,这种”拉杂鄙俚“,极度口语化的议论之诗,诗句反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实际上正如近代白话诗,诗韵内存;貌似文法非诗,其实还是诗法,是得诗意于其中,抛却的诗歌的古典形骸。这种不古不今,不新不旧,用中国诗歌的古典主义形式无法解释的易顺鼎晚年诗歌,反映出他实际上开始超越古诗传统而趋于近代化。(参见黄培、吴翔:《论易顺鼎”自开一派“的复古诗学》,《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04页)四、以主体”真性情“表达为创造目的诗歌创作都是诗人情感的一种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对现实不满的发泄,哪怕是诗人闲来无事,将诗歌作为一种消遣作乐的方式。易顺鼎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坦率直露的表达出来,读其诗,仿佛能见到时隔百年的长者在将自己的快乐与忧伤一一倾诉。他在诗歌创作中强调诗人感情的流露,并且这种感情是不经过任何加工掩饰的”真性情“易顺鼎强调作诗之目的是”抒写己意“,抒写”今人之诗“,古为今用。反对”依附汉魏六朝唐宋之格调以为格调“,”牵合三百篇之性情以为性情“.
    诗中需有”真性情“是易顺鼎在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张,但真正将其作为一种诗歌创作主张明确提出来,却是在其晚年创作的诗歌《读樊山后数斗血歌作后歌》。此诗是当时实甫针对樊山等人谓其诗”凌乱放恣不得谓之诗“而作,《歌》中写道”无真性情者不能读我诗,……我诗皆我之面目,我诗皆我之歌哭。我不能入他人戴假面具如牵猴,又不能学他人佯歌伪哭如俳優。又不能学他人欲歌不敢歌、欲哭不敢哭,若有一物塞其喉。歌又恐被謗,哭又恐招尤,此名诗界之诗囚。“可见,易实甫极其看重”真性情“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对于阅读其诗者,也要求具有”真性情“,只有诗人与读者二人性情的高度融合,才能真正的了解其诗,了解其人,才能成为诗人的知音。
    更为重要的是,易顺鼎之”真性情“与传统之”真性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真性情“实际上是”克制“的情感,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这种情感其实是”雍正中和“,含蓄蕴藉,是传统诗教的范畴。而易顺鼎之”真性情“实为”我之眼观物,我之舌言情“,是任情率性,是自我情绪的放纵、宣泄。最典型的就是”哭“:”天下事无不可哭……无一日不哭,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自号曰哭庵。“(易顺鼎:《哭庵传》,《琴志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其实,从诗学发展史来看,易顺鼎之”真性情“一方面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的藩篱;另一方面又迥别于晚清近代盛行的社会功利性诗学观。其”真性情“强调”我手写我心“,强调一个”我“字,诗法以破为主,以奇为尚,不伪善,不矫情,寄托深切,极显出一个极端真切的”我“,一个极端的”真性情“.
    近代学者王森然在《易顺鼎先生评传》中评其诗”放荡不羁,趋重性灵“,”字里行间,情深一往,读其文亦可想见其人矣“(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程淯在《程伯葭观察编年诗集序》里也说:”其才,其行,其文、诗,皆奇,而皆为至性至情之所流露。“(程淯:《琴志楼编年诗集》,民国九年(1920)刻本二册)(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诗性 诗人 易顺鼎

上一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述略】王治来2016年3期总105
下一篇:【李群玉杂笺】陈书良2016年4期总1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