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走笔洪江古商城】解黎晴2023年2期总132
2023-05-06 09:31:3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洪江高家大院

沿着沈从文先生当年湘行漂泊的屐痕,从桃源溯沅而上,抵达沅江和巫水汇聚的五溪要津——洪江古城。沅水在黔东、湘西左冲右突,于重峦叠嶂之间千回万转逶迤奔腾而来,江面宽阔,水势浩大,俨然一股洪流。清《洪江育婴小识》云:“洪,大水也,沅江至此而始大,故市镇受其名焉。”于是有了“洪江”的称谓。1940年,沈从文先生买舟溯游此地,禁不住感叹沅江中流的繁荣:“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看来,洪江在沈从文先生的心中,似乎具有民国陪都的商贾余韵。
 
繁荣的丝绸水路
一张泛黄的拜帖式的门票上印刷的几行文字这样写道:“贵埠码头乃财富圣地,绝胜佳景,世称‘北平遥、南洪江’,吾等久仰,今日前来拜访,即奉纹银壹佰壹拾柒,权为拜金以候验查,未敬处望谅。不具,顿首再拜。”河埠之上,聚散盈虚,帆樯林立;石板路边,迎来送往,商贾骈集。从高家大屋、常德会馆、忠义镖局等布满苔藓的高墙深院,独具特色的门斗楼阁,蕴含丰厚的牌匾楹联,宛若浏览着一部线装古籍,或见证了一个家族的盛世兴衰,或凭借着侠肝义胆、豪气冲天流传传奇的故事。
据地方史志记载,远古时期,洪江是中原王朝鞭长莫及的僻境,也是蚩尤部落与炎黄大战失败后逃亡、避乱、归隐、生息、繁衍的秘境;夏商为荆楚之地,周秦为黔中郡地;在吴楚相争时,则是楚国的桐油产地,滇黔、巴蜀的木材、山货的集散地。古城起源于春秋,成形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宋代设垒石围筑的“洪江砦”,防御而不封闭,古商城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商业流通气场,祖先的刀光剑影化为吉光片羽,历经汉唐的边地守望,随着华夏经济由北而南的转移,洪江厚积薄发,商态日盛。宋熙宁五年(1075)设洪江铺,宋元祐五年(1090)立洪江寨;临街为铺为寨,蛮荒之地迎来了开化之风。在一幅元代的雕版上,沅江之上或航或泊着大大小小镶着门窗、有檐、有帘、有桅杆的商船,河岸边风雨桥连通走廊,从密布的码头进入古城,城门崔嵬,楼堂林立,鳞次栉比的民居和熙熙攘攘的集市景象,构成了洪江曾经的繁荣昌盛。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设洪江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炯在《滇行日记》中对洪江的描述:“烟火万家,商贾蚁拥,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当地民谣相传,“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犁头嘴”。
一座山野古镇,堪比长江巨埠,也许是中国商贸史上的奇迹。从宋代的砦、铺、寨与元代的巡检司,到明代的驿站清代的镇,洪江的商业情怀顺势而变,最终赢得了“七省通衢”、“西南都会”的皇皇桂冠。扳舵维舟下洞庭,争先恐后入长江;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纳天下之繁华以通四海。水运的繁忙,商业的崛起,给天下的创业者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当老板。”千年古城以其活跃的开放心态,吸纳各地商贩和海外华侨前来掘金淘宝。水手的号子喊得沅江浪奔浪涌,商贩的步履踏得古镇摇摇晃晃,艺人的锣鼓敲得大街小巷心花怒放。岁岁聚集,年年交响,淋漓尽致的演绎着洪江惊险传奇的百味人生。
这座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古商城,因雪峰天险,避过狼烟战火,幸运的留存明清时期的商行、镖局、药号、报社、会馆、戏院等古建筑380余栋,其规模之大、气势之雄、建筑之奇、保存之好,承载着深厚久远的历史文化,国内罕见。全景犹如一幅直观明清、民国时期社会市井风貌的“清明上河图”。其中坐落在洪江中心之地育婴巷,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的一座汛把总署,气势非凡。两层两进三开间木质穿斗式回廊式布局,单檐重屋,天井居中,四周栏杆壁面上雕刻“对天勿欺,居仁由义,待人以恕,罔谈彼短”等训言警语;而房屋的窗棂则由能工巧匠雕刻成“龙凤变形体”,堪称“皇威浩荡,庇我洪江”。汛把总署作为与水运有关的机构的实物佐证,对研究绿营兵的历史、编制以及了解清代官员的生活状态,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洪江“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的百业兴旺空前繁荣的主要缘由,是明清时期随着江南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兴盛,以集散木业、桐油、白蜡、鸦片而闻名的四大生意形成了一条上通云贵、下达鄂沪、商贾行旅络绎于途的“丝绸水路”,可与“茶马古道”相媲美。据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其市场货币流通量居湖南榜眼之位,仅次于省会长沙,素有湘西的“小金陵”等美称。每年从春到秋,在密眼尖前,在老鸦坡下,在沅江流域三大水上码头之一的犁头嘴,巨波洪流之上帆樯林立,舟车辐辏——南京的皇木采办,汉口的近代工业,上海的船舶加工等,都仰仗洪江等地的原料。洪江的木材均用木排输送,编扎成长9丈、宽2丈、厚3—5层的木排,每排约合300—400立方米,为了区别,商人用铁器将自家商号标志嵌进木材里,称为“斧记”。沅江与长江曾有数十家洪江木行,年输出量多达50多万立方米,价值400—500万元,可见沅江的水脉财气气势非凡。而两岸长达18华里的木排用一条条又粗又长的竹缆维系随波逐浪,成为洪江一道不可再现的水上长城景观。洪江人曾用“见排不见水,见船不见江”(人们可以直接从排上走向彼岸)来描绘当年木材经营的一时盛况。而闻名遐迩的洪江桐油经“大清油王”——规模最大质量最优雇工最多(少则数百人多时达千人)的庆元丰号(系一栋高墙围护穿斗式结构的两层楼房,始建于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是洪江八大油号之首)掌门人刘岐山等当地作坊,日夜用原始的工具碾籽榨油、提炼加工后,桶装桐油堆积如山。被称为品质纯正的“洪油”,与瓷器、丝绸齐名的一大出口品牌。康熙初叶,洪江县令积极引导、扶持百姓广种油桐,湘西以及周边各地纷纷仿效,桐油成为沅水上游的又一经济支柱产业。从这里一批又一批地成交起运,每年“洪油”输出20万担,约合700万公斤。于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装饰。”沈岳焕先生也在《常德的船》一文中描绘——当年经常集结在洪江码头的每艘油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水发后方上下行驶。”据1938年《黔湘水道查勘报告》等文献记载,当时从洪江驶往各地的油船,“大鳅鱼头”(连帆大舳)511艘,另有小苗船近千只,满江风帆,蔚为大观,与其它船只相遇时,纷纷让道,洪江油船仿佛沅江上的主人。上下水之间,在一片摇橹的号子声中,滚滚财源帆动而来。
 
畸形的青楼孤本
穿过闹市街区,洪江靠山的建筑玲珑叠进,形成了余家冲、木栗冲、康乐门、梨子园等花街柳巷的随风摇曳,断续相连的杏花楼、瑶池阁等,构成淫靡寻花的风月之场,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和抗战时期的避乱之所,催生了洪江色情产业形形色色的污垢浊流。这条背街上还隐匿着一幢三层西式楼房——亚洲饭店,此地日日酒宴,夜夜笙歌,燕语莺声,纸醉金迷,是57家妓院的头块招牌,熏风香透了几条长街。红灯高挂的畸形发展,也是刺激洪江商业日益繁盛的另一个原因。从《洪江市志·大事记》中得知,咸丰五年(1855)清廷设立的税收机关——“厘金局”(系一栋单进三开间穿斗式坐北朝南的木构建筑,西南方向开八字大门,门右侧设有柜台。室内天井有二,房屋高低错落,为两层,北边为三层。整体建筑北边窄呈直线,南面宽显弧形,结构变化无差错,疏密聚散有匠心,堪称江南建筑中的精品),厘金,亦称“厘捐”,系晚清王朝为扑灭太平天国的起义烈火,筹措给养,对通过水陆交通要道的货物征收的一种捐税,其税率最初按货物价格值百抽一,百分之一即为1厘,故称厘金。“天子何思伤民财,因小丑猖狂,扰兹守土;地丁不足济军饷,愿大家慷慨,输此厘金。”这副高度概括厘金来历的门联,出自湘军名将胡林翼的手笔。除了收取“烟税”外,还向青楼抽取一定数额的“花税”。这些大大小小的鸨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还携手组建了所谓的合法行业机构,并集资构筑了与其他各宫享有同等合法权力与地位的“三清宫”。其中的“荷风院”也许是中国青楼史上的孤本。专供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的豪商看中了某个烟花女子,为能长期独享,就为其赎身,因为在妓院里做过事,不便带入家中,只好继续留在老鸨身边,辟院另居,近似“外宅”。这是有钱嫖客的一大创举。荷花虽然高洁仍在风尘中摇曳,不是宫里“白发说玄宗”的离愁,而是山野孤寂不灭的情丝,放纵也好,温情也罢,都随风飘零,只有回望院门上的对联迎来送往,“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迅速游逍遥”。山外青山,楼外青楼,行走花街,让人产生复杂的情愫,也许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多面印象,点亮了乡村妓女的灵魂之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生活里”。岸畔闲云野鹤,水上莺歌燕舞。据说,江滨半边街的一溜吊脚楼下,经常停泊着一只只五颜六色、张灯结彩的“花船”。每当木排或帆船往来,“花船”里的一群秀眉粉腮、妩媚妖冶的姑娘,就会一个个钻出船舱,对船夫排哥挥起手绢,千娇百媚、娇声嗲气地卖弄风骚:“剁脑壳的,这几个月你又被哪个骚狐狸给迷住了,老娘今晚等着你嘞!”夜幕降临,“花船”上纷纷亮起了红红的灯笼,飘起了靡靡的歌音,而那些醉意朦胧的船夫,魂不守舍的排哥,终究熬不住远离家园的孤独,久别堂客的饥渴,将辛辛苦苦积攒的几个血汗钱,心甘情愿、毫不吝惜地投入,换来一夜的风流与快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暧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不是杭州,又胜似杭州;不是西湖,又犹似西湖。
“船在开,水在流,无娼不赌不是码头”,这是旧时代的谚语,商业伴生的社会形态在洪江也留下浮光掠影。有娼必有烟,天生的孪生兄弟。贵州、云南旧时曾是我国最大的鸦片产地,烟土通过洪江源源不断地销往长江下游的武汉三镇金窟、金陵十里洋场,乃至全国各地。在禁与放的恶性中循环,云贵罂花烂漫,洪江烟灯闪烁。尤其是太平天国之后,云贵的鸦片毒枭们避地洪江,奢华至极。巍峨轩敞、金碧辉煌的贵州会馆就是盐帮所建,清政府为掩人耳目,竟将鸦片列为药类征税。民国时期,在此驻扎的国民党部队仍然武装押运,以充军饷;高潮时期,专运鸦片的船只多达两百余艘,贵州、长沙、陕西、福建等会馆,分商号堆放转运,罂气弥漫江城,一度发展有200多家烟馆。上码头,进烟馆,曾经是商人们的时尚消遣。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的福兴昌是洪江的高档烟馆,专供豪商巨富消费。烟馆布置得十分考究堂皇,红木雕花的烟榻大床,精美无比的各式烟枪,由白铜、白银,甚至上等翡翠、玛瑙、钻石、象牙等珍贵材料制成。洪江人形容道:“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杆枪”,烟馆的广告可称独具匠心,墙上题“福”字,太平缸上罂粟“寿”画,加上门外高高的码头,寓意“福寿膏”。1952年,人民政府开展禁烟禁毒运动,遗祸百年的鸦片才在洪江绝迹。
 
罕见的古窨子屋
建筑物与“古”字连结在一起,便有了一种动人心弦的神韵——古林、古墓、古堡、古巷、古镇、古殿堂……由此看来,人性中有一种天然的恋旧情结,我也毫不例外,对洪江的窨子屋寻了一次 “古”。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洪江的古民居——窨子屋。
洪江的古窨子屋,融合了汉、侗、苗、瑶、土家等民族建筑的多样风格与文化元素,一般是四扇三间,三柱四瓜或五柱六瓜,配以拖屋;大多为穿斗式结构,个别为抬梁式,四周高墙环绕,属于经典的明清江南营造法式,具有显著的沅湘特色。窨子屋以山为骨架,以水为血脉,或构筑于高坡,或坐落于深巷,或吊脚于江畔,通过高低错落的石阶河埠与曲折幽深的青石板路挽手牵连。从高处俯视,蔚为壮观的窨子屋大多按井字型南北分布,经纬纵横,可谓“街有多长,屋有多长,晴不沾尘,雨不积水”。
洪江的古窨子屋其外部造型和局部装饰以及院落布局十分讲究。地塞岩和瓦当除了大部分硺制出绳纹线条以外,柱础呈现出鼓型或六方型的形态;门楣、楹柱、照壁、窗格和家俱,均刻有龙凤云纹花草的精美图案,极尽婉转、袅娜和飘逸之美;斗拱等构件亦雕刻了许多的莲花座或狮子、麒麟等猛禽猛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类两进两层、两进三层或三进三层的窨子屋的建筑格局,静默无声的昭示着商业浓郁的特性。那一扇扇门墙,并非平常的长方形平面直角开门,而是呈几何等边双斜角开门,一般前面一层是店面,高而宽敞;二层为客户兼货仓;三层属私秘性极强的居室,楼上南北之间修有天桥相连,供晾晒衣物的晒楼三面或四面空壁,屋顶镶嵌的玻璃亮瓦上空,悠闲的天光照古亦照今,一照就是几百度风雨春秋……
洪江,虽然远去了商号店铺林立的熙熙攘攘,但遗留下来的豪门宅院依就富贵袭人。随意步入一座三堂三厅气势宏大的豪门大宅——潘存德堂,一望便知不是一般的殷实人家,油然而生一缕浓郁的怀旧幽情。环视四周,为高耸半空、浑然一体的青砖砌筑的封火墙,墙内堂屋、厢房两侧的墙体多双头层叠而起的马头山墙,墙上饰有形象古朴、造型生动的龙凤花鸟,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堂高而宽敞,廊阶铺筑又宽又长的青石板,院落中间,亦用石板铺砌一方四合天井,院墙之上的“福”字和雕工精美的太平缸系两件镇宅之宝。“福”字由喜鹊、仙鹤、鹿、龟和星辰等图案演化组合而成,隐喻“福” “禄” “寿” “喜” “财”五种祝福之意。相传这个“福”字由采办皇木的洪江商人献给康熙,福字来自洪江,意为“洪福齐天”,康熙龙颜大悦。成为洪江一道景观的太平缸,从功能看不过是以储水防火或养鱼观赏之用,少则刻描梅兰竹菊图案,多则镌有诗词歌赋题颂。但在石缸之壁雕上鱼嬉龙游变化图,则以水克火;硺制三阳开泰和麒麟,象征吉祥富贵。另外,假山、盆景、花圃、果木……占尽风情。天井除了集逸情观赏和通风采光之外,还暗寓了屋主“四水归堂,财富汇聚”的风水理念。府宅之主潘蓉庭是洪江著名绅士和慈善家,“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只有富贵仁心,方有这般雅性。
徜徉其间,还会发现一些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仿宫殿式楼宇。多为茶楼、客栈、绸庄、金号、书院、学堂……且主要汇聚在城北的高坡街一带。这之间,要数雍正元年邵阳人建造的“太平宫”最为气派,尽管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门坊上的雕龙画凤,镂花凿图,以及意味深长的木质楹联,依旧清晰如昨,古风犹存,似乎在向人们炫耀着当年主人的富有与显赫。耐人寻味的是,在沿街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门前,还可看到百年前各式各样的旧木招牌、旧木铺台、旧木椅子、旧木货架仍在使用,颇有“古为今用”的物证与遗韵。
洪江发展的基石是商业,自然少不了钱庄票号,余秋雨说,票号是“中国银行业的乡下祖父”。盛丰钱庄在23家金融机构中堪称老大,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后于1940年3月为湖南复兴实业银行收购,成立湖南复兴实业银行洪江分行,大股东为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专营银票汇兑、吸收存款、放贷等业务,钱庄单进三开,圆拱大门,内厅布局与现代银行类似,柜房、信房、账房等一应俱全,2008年,考古发现地下金库一座,展示出百年财富的传奇。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洪江就是中国商业史的缩影,以一座偏远的山野小镇的姿态,置身于江南的商海之中。盛丰钱庄的对联写出了洪江人的精神,“积沙成塔积水成川,无币不收无账不取”,匾额上的“丰”字,则像一把算盘定格出古商城的豪门性格。
行走在七冲八巷九条街中,缓缓阅读着除了380多幢窨子屋,1000多家店铺让人有百看不厌之感。还雄踞着60多座宫、殿、祠、堂、寺、庙、院、观,丝竹管弦,木鱼磬钵,今亦不绝于耳(世道变迁,繁华不再。部分窨子屋朽了、倒了,留下一地破砖碎瓦,几面断墙残壁,个中况味,难以名状)。这也是在观看一部气势磅磗的电视连续剧,因为她是一阕旋律动人的建筑交响,就像一位历史的巨人,经过岁月的淘洗,仍然容光焕发,仍然完好无损的耸立在天地之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传奇的商都风韵
洪江,因水而商,因商而荣。无论在洪江古商城的哪一处圆拱门的巷里穿行,都可以找到那些商贾们留下的足迹和记忆。洪江古商城至今仍就保留了以“吃亏是福”为经商理念,以“鱼龙变化”为经商准则,以“里仁为美”为经商理想的完整的商道文化;良好的商业风气是义利兼备,“合乐、义举、公约”为行为准则,核心功能分三个层次。一是敬神。众多的会馆都有自己的地方神和行业神,众神既为经商提供庇护,也对其行为实行约束,使商人们不敢放纵,只能凭良心按行规行事。二是教化。通过戏台、节庆等民俗活动,达到教化之目的。三是管理。行规行约出自于商,服务于商,乡规忠信加上汛把总署等衙门的约束,让古商城有序运行,不失人文关怀。如“内方外圆”之类端坐在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商道箴言,放诸现代,依然值得细细品味,领悟。
从地域上看,中原、荆楚、吴越、南粤、湖湘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从内容上看,农耕、巫傩、市井、工商以及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相互浸透,共同酿成了一方摇曳多姿、风格独秀的洪商文化。原汁原味的傩戏、阳戏、川戏、花灯戏和辰河高腔,把人导入一种风情淳朴的艺术和精神境界;传承久远并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中的刺绣剪纸、年画印染、陶艺竹编、木雕壁画、建筑装饰、手工作坊等民间传统工艺,更是异彩纷呈。尤其是2000年考古专家和民俗学家借助贵州“天书”,破译了7400年前洪江高庙遗址中发现的“石制人像”,并认定石像上的“月”“干”“母”三个符号,就是早期的成熟文字。这一惊奇的考古发现,可将中国有成熟文字的历史提早3000年。对于探寻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依据。
洪江好似一个江湖,经过岁月的洗礼,恩怨化解,风尘散去。帆樯蔽日的场面早已不再,只有过河的渡船延续两岸渐行渐远的旧时风情。就像湘军雪帅彭玉麟为衡阳会馆题联所诉衷情:“回首望衡阳,最难忘石鼓书声,雁峰鸿影;羁身在沅水,一样是春风人面,逆旅乡情。”洪江制高点上的嵩云山,曾是古代苗王的高居之地。现在的居民怡然自得,过着王者之乡宁静安逸的家常生活。对于洪江而言,远去的只是喧嚣,而对于生活在古商城的人们来说,却是一种平静岁月里文化记忆的回归。如忠义镖局的豪言:“十万雄兵七八人,千里路途三五步。”这便是洪江独步从容的性格。  
(作者单位:桃源县县委)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皮影戏史略】陈先枢2023年2期总132
下一篇:【近现代日记中的李合盛】尧育飞2023年2期总13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