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明末张献忠部在宁乡大屠杀事件史证】陶子林2022年4期总130
2022-11-02 16:07:39   来源:   评论:0 点击:

明末,狼烟四起,腐朽的明王朝摇摇欲坠。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攻洛阳。五月南方农民军张献忠部由北向南横扫江南。时东北满族清军,步步压境,问鼎中原,全国处于水深火热的动乱之中。崇祯十六年九月至十一月,张献忠部由永州返北,过境宁邑,扎营道林宗师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宁乡东南部遭受蹂躏,造成道林至宁乡县城一带,十室九空,给宁乡带来深重灾难。特别是在道林宗师庙,残杀湖广巡按刘熙祚、宁乡知县邱存忠等义士,及在宁乡县北千佛桥(今通益桥),残杀宁乡一百三十六人儒生,成为宁乡有史记载以来最大惨案。造成宁乡经济社会文化巨大倒退。明史,湖南省志,长沙府志,宁乡、湘潭等县志及各族家谱都有记载。历史惨案已过去379年,但我们不能忘记。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感触良多,心情沉重,当时的情景如影随形。暴政产生暴乱,百姓遭殃。故特对此次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查实考证。
 
一、张献忠部在湖南暴乱的经过
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二十五日攻入了长沙,杀了蔡道宪、林国俊等,又复分兵四出,连陷湖南各州府县城池。所到之处,大肆屠杀,衡阳知县张鹏冀、临湘知县林不息、湘阴知县杨开、衡山知县董我前、教渝彭允中,漕州参政周风蚊、巴陵教渝欧阳显宇、醒陵县远赖万辉、武陵教油蒋乾亨等,先后战死。宁乡知县莫可及自杀,两个儿子报仇反抗同难。兵威所至,百姓逃走一空。
此时湖广巡按刘熙柞护送吉、惠二王,乘舟并衡州桂王朱常瀛,八月二十八日到衡州,后由衡州陆路入永州,时九月十六日,张献忠又命大将刘文秀率精兵三万人昼夜追赶。熙柞看见兵微将寡,湖南全省已无容身之地,于是痛哭流涕,朝见三王再拜道;“臣奉命按湘,因护藩之故未能早尽臣之责。今逆贼穷追不已,陋力尽智竭,实属无法支持。自永州以南便属广西疆界,臣当与这座永州府城存亡相共,不敢死在湘省封疆之外,以负我皇上付托之重。王当自爱,不可落于贼手。”乃遣巾军参将曹志建率标兵二百名护送惠、吉、桂三王,即日逃向广西而去,自己率兵民固守城池。无奈寡不敌众,刘文秀的大兵一到,不三日功夫,便把永州攻破。十九日刘文秀追兵紧逼,刘熙祚随从皆四散各方,仅余数人,时值秋雨大作,距永州城三十里地名茅栗铺,夜已三更,大部追兵至,刘熙祚犹抚剑厉声,竟被缚。时张献忠驻长沙,刘熙柞是战败大臣,故沿途严为守护,押送往张的总部。刘熙祚唾骂不止,叛兵怒去衣引锯,骂愈厉,监守挟降,使从官职一二,多方劝降而志益坚,怒骂益甚。后在湘潭至道林路上,被斫胸割舌,噀血不止,甚至倒曳两足随地拖行,口鼻耳目皮肉尽消,惟厉声求死,而叛兵故缓之。到达宁乡境内,叛军迫于左良玉部南下压力,当地义兵抵抗所虑,叛军首领呼曰:“此疆项必不为老子用者!”遂杀害于宁乡宗师庙,此九月廿九日。
张献忠部攻占了永州,便飞檄刘文秀,叫他移兵道洲。其时道州城大部分文武早已闻风而逃,守备沈至绪带领随从及家人,坚守城池抗敌,刘文秀大军蜂至道州,沈至绪沉着应对,开门迎敌,三十多个回合下来,被刘文秀杀下马。这时沈至绪女儿沈云英,见父阵亡,悲愤交集,骑马领兵杀出城门,由于刘文秀轻视女对手,结果被箭射伤而逃,后王聚奎率部助守,道州得保全。这是张献忠部横扫湖广岀现的第一次失利。后来张献忠多方考虑,因担忧南方水土不服,军队传染病流行,南岭山脉险阻,没有固定根据地,最后决定移师北归入四川西进。但道州失利是一个标志事件,从此南部地区暂时得到安宁。张献忠在长沙坐镇指挥调度,部分农民军转移进攻江西袁州等地,主力北归西进,后移师道林宗师庙。农民叛军从此由南返北,通过衡阳经湘益古道,入湘潭过宁境走常德。因此,宁乡遭遇到兵祸之灾。
 
二、方志文献记载   
据民国《宁乡县志》载新化邹汉勳《敩艺斋遗书.献贼陷宁乡事》文:祟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既陷长沙,引兵向衡州追吉惠二王,道过宁乡,先是宁乡知县邱存忠未到官,长沙照磨莫可及摄县事,及贼至,存忠亦至。可及以印付存忠而死焉,其二子若鼎、若钰号泣犇赴皆遇害。贼至永州,存忠使间侦之,谓贼将西掠宝庆诸府。乃召县中士夫谋起义拒贼,于是县人故陈州经历陶云等,百三十六人皆应之,谋未成而贼遂北归,至道林,县吏黎光烈执存忠付贼,贼饮之酒,仍令就职,以印授之。存忠抗词骂贼,投印几中贼,贼恕缚之,或告其谋于贼,并言县中士大夫将篡取刘熙祚。熙祚湖南巡按御史,贼破永州所执者,贼于是杀熙祚及存忠于道林,时十月八日也。宁土同死者,贡生姜自明及黄锦。于是贼至县捕百三十六人,皆杀之于县北门。
清同治《宁乡县志》载:彭日浴,字孺子,诸生。崇祯癸未,献贼陷宁乡,绝迹城市。及贼肋名士授职,使者至,摽诸门外。匿芙蓉积雪洞。然卒于戊子遇贼被害。周世美,字亦纯,廪生,周氏九世祖。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扑宁乡,知县邱存忠召士绅起义拒贼。率子希麟及陶云、曾洪宇、朱之梗等一百三十六人慷慨应命,皆被执,骂贼而亡。
《康熙志·宦泽传》:邱存忠,滇南人,本质厚,而欲以严明继前召,且敦廉也。未半年,而四郊盗起。越期,贼破湖南。存忠怀印避,为奸椽黎光烈所怨,执赴贼。贼为置酒付印,仍令宰宁。公抗辞泣下,贼怒。缚去,至道林杀之。士民哀其死,招魂两祠于北门。李应元,字用九,诸生。崇祯癸未,献贼西掠,与绅士陶云等从知县邱存忠防剿,遇贼千佛挤被执遇害,时年三十有五。杨启华,字禹心,崇祯壬午副贡。献贼陷宁,迫胁名士。遂辞孀母,闭门自缢。弟佑华,诸生。方大乱,亲友被流寇掳系者,倾囊以赎,破其家。
乾隆《宁乡县志》卷七人物篇载:黎復淳,字朴生。癸未冬,献贼擒文士必给剂,附迫以伪官。復淳厉声大骂,誓不属,贼以刀剁其膝,截其吻,又断其颈,而磔其尸。时年二十五岁。陶云,岁贡生。刘为邦、朱国昌、朱泊昌、汤道揆、刘光贤、周易俱庠生。献贼至,守义不往迎,俱被害北郊。案尔时同难殉节者,凡一百三十余人。旧志未详其姓字。今丁卯、戊辰连续修府县两志,而诸人姓字已无可考。惟陶刘二人姓名尚存。周世美父子有其孙治辂,至志馆泣述其事。黎復淳、朱国昌、朱治昌、汤道揆、刘光贤、周易之后嗣,亦颂其先世事颇详,因互录之。
1748年清乾隆《宁乡县志》卷之七人物载:朱慈祚,字恺郎,幼颖悟长,食饩工诗文,尔荐省元见屈,教胞弟惠、忠、恕、懋四人,皆补弟子员。时有五常最良之目。献贼陷宁被执,骂贼遇害。弟惠、忠亦死之。周尚书堪赓挽之有“兄弟同胞三与难”之句。
清同治宁乡县志载宗师庙吊刘忠毅公诗:绣衣不越楚之垠,署壁题诗泪满巾;收卒何能歼剧贼,捐躯从此瘗孤臣;灵旗夜闪江南路,碧血鹃啼故园春;谁舆招魂歌楚些,生刍絮酒道林人。
康熙壬戌《湖南通志》“陶汝鼐冠事诗序”载:“十一月十六,献贼趋武陵,过宁刖人手足,委胔成邱,捕陶云等,置赤白二族于县北外,令降者就赤旗,不降者就白旗,云等百三十六人皆就白旗骂,贼首杀廪生周希麟,挟余人降,皆不应,贼以次屠戮,最后廪生朱之楩骂尤厉,贼焚之,于是伪知县迫士流岀受职,龚陈及吉王左承奉黄明治,告以士流名籍处所,广搜之。时陶汝鼐会试中副贡,而乡人讹传已登弟,且督兵剿湖南贼,贼索其弟汝鼒及子之典,急汝鼒恐母罹祸,乃命之典奉母遁避,而自出诣贼受伪职,随至赣,贼败退,汝鼒被執戮于虔州。江西巡抚郭都贤急谕救已死。副贡杨启华闭门自缢。死百三十六人姓名多佚,可考知者曰:副贡黄昌録,贡生黄昌期,廪生周世美,周希麟父子、黎復淳、朱之楩、黄昌祚、黄昌明、黄昌祀,生员刘为邦、刘光贤、朱国昌、朱治昌、汤道揆、周易、周鼎、周冕、周昌、周星、周华儒、周华佩、周华殿、周华年、黄昌胄、黄载珽、秦尚友、秦仕俊父子、朱慈祚、朱惠祚、朱忠祚兄弟、张孔时及弟张孔铎、贺继柞、胡常遇、谢朝会,太学生戴朝钦、杨守初、杨守禧皆诸生,廖道谦、李臣、李应元、魏大意、姜新命、姜文昌、陶炜、陶士偀、陶士睿、沈惟忠、沈惟诚、元勳、谦亨、许国英、蔡崇瑞、蔡崇姬、蔡崇鲁、陈良谋、曾洪宇、潘大麟、潘元吉、罗仕绮、周邦师、姜新泰、姜新运、姜新祚、姜新绪、姜新祐、姜裔昌、姜国昌、姜遐昌、姜允昌,刘学攸、周正辰、袁明睿、裴某凡七十五人。贼去,知县党哲至建祠北郊,祀存忠及陶云等百三十六人。”
民国《宁乡县志》行谊传载:廖宗尧,字台望,晚号了翁,廪生。明陕西洛川知县升泸州同知。崇祯癸未,张献忠掠宁乡,迫授伪职,斫其右臂,后以左手作书,能工楷。廖宗尧为廖严之父,陶汝鼐亲家。
 
三、各地族谱记载
笔者从宁乡各地30多种族谱中查到其族人被张献忠残酷杀害的记录,例如:
《宁乡崔氏族谱》载:十七世祖崔良瑜,邑庠生,崇祯十六年被张献忠所杀。崔良琦,邑文庠,被张献忠所杀。崔良珩,邑文庠,抗贼不屈,被张献忠所杀害。崔文榮(选卿),官湖北武昌参将,明崇祯十六年遇贼张献忠,血战于煤炭洲,力竭军孤不屈,刺胸尽节。
《宁乡长冲许氏族谱》载:明德长子囯英,字五修,邑庠生。明天启二年正月十六生,殁未详。墨谱载公砥砺名节,方刚不屈,明季被流寇所伤,尔时维甫命新两公俱幼,车马蹂躏,徭役烦攫,艰难万状,悲夫!
《宁乡崔氏七修族谱》载:十七世崔文運,字宗林。时在星沙富甲一方,明吉藩徵为仪丁。明季鼎沸偕室徙北直居焉。载漏报王田百亩寄大屯营系藩产,寻散给里党族戚间云。又载:崔文遴,字应卿,诸生。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陷长沙,十一月至道林,举室逃徙。搜金银略尽,契约被焚。携妻子徒北,直不知所终。子时行,被寇斫右臂,复勤于学,工左书。家产既荡。
《宁乡梨树周氏族谱》载:之才次子易,字我乾,明廪生,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十月三十辰时生,卒年四十。崇祯十六年癸未十一月二十七殉难北门,兄弟三人合葬邓家湾同向。
之才长子鼎,字孟玉,明附生,万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生,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殉难北门。之才三子冕,字冠卿,明廪生,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初四生,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殉难北门。附葬兄冢,兄弟三人生同室、同食、同席,死同时,葬同穴。
之臣长子昌,字德生,明廪生。万历三十七年六月十二日生,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殉难北门。
之东次子星,字文海,明附生。万历二十九年正月丁已日生,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殉难北门。
鼎次子华儒,字世俊,明附生。崇祯元年六月二十九日生,年十六同父抗节北门。
鼎三子华仕,字傑文,崇祯九年九月初八生,被贼掳入四川,未识存亡。
易长子华佩,字吉士,明附生。明天启七年十月二十日生,年十七同父抗节北门。
易次子华瓒,乳名科,崇祯五年正月初八生,十六年十月初三被贼掳去。聘崔氏亦掳去。
昌长子华殿,字紫辰,明附生。天启七年十月二十二日生,年十六崇祯癸未同父抗节北门。
昌次子华年,字长龄,业儒。崇祯二年生,崇祯癸未同父兄赴县垣亦被贼杀之。
1929年《宁乡双观黄氏五修族谱》载:显忠长子锦,字燦之。明万历辛卯十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时生,崇祯癸未十六年十一月初九日辰时,与巡按刘公熙祚殉难于宗师庙。又载:桥之子文行,字轫初,明诰授振威将军。原配许氏,许廷良长女,许明瑞之妹。万历四十年正月十九日生,祟祯十六年十一月初十被流冠张献忠兵所害。时奴婢死者数人,华屋为虚,尸横瓦砾。许氏即义士黄锦之祖母。黄锦弟黄铎,明季,避乱山谷间,遇贼兵断其一臂。弟黄鐤,父老传闻与兄同难。族谱“募建道林节义祠启”文中还载:“明季邑侯邱公,讳存忠,云南举人,治宁多善政。崇祯癸未九月初旬,献贼执刘巡按,由湘潭龙舍桥至邑之道林市,扎营宗师庙。邱公身率士卒,乘贼甫来,直薄贼营,与贼战,胜后,贼众蜂集,势不敌,被贼擒至道林市。胁降不屈,骂贼尤厉,贼遂醢之,从死者一百三十六人。维时贼欲尽屠宁邑。草泽间,有义民感邱公之德,悯邱公之忠,倡率乡人杀贼,谋夺刘公,事无成,亦被执。而贼懼草泽间有相继而起者,不敢安营。于是杀刘巡按及协服不从之义民。遂拔营西去,宁邑获生者众。孰非邱公之忠爱所留哉。”又载:刘公祠,在邑之西门外松竹庵,陶密菴题松竹庵三字匾,后改为嵩祝庵。骸骨改归江南。刘公系江南武进县人,其尸在宗师庙有了缘僧瘞之。后刘公子藩来宁寻尸,询了缘得其首,改葬松竹庵,公子在松竹庵六年后,迁遗骨归江南。
时当地还有一些忠义之士,对张献忠流寇进行了反击。据清进士翰林院编修刘元熙为李世彬作的传记载:……迨逆献陷潭州,巡按刘忠毅公兵溃被執,屡胁不降逮系过靳江,沿乡蹂躏,民皆望风鼠窜,公闻之恕发切齿,独率家丁及乡勇五十余人,扼其险要以为救援、誓进毋退,厉声呼曰,冠贼快送我大人出,呼未毕贼至交锋,挺身腾步刃贼十余,贼气少沮无何,群贼至愈戮愈多,公乃愤入重围,汗血透襟,力战而无嗟乎!
 
四、综合分析
1.从各方正史及族谱资料分析,张献忠对宁乡进行大规模屠杀,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张献忠是一个生性杀戮,仇官奸猾之人,而儒生大部分都有一官半职,拥护朝廷,维护皇权,深受儒家忠孝节义传统影响。另一个方面,宁乡官吏开始组织武装反抗农民军,当地乡贤还组织了围击。同时,农民军的营地驻扎在道林宗师庙,近距离接触寇军。历史资料没有直接载明张献忠到了宗师庙,但多方分折,张献忠应该在宗师庙呆了一段时间。农民军在宁乡的时间,实际有三个多月,大概是1643年农历九月末至十一月。刘熙祚为湖广巡按,是当时湖广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官,刘熙祚被捕应该送往张献忠总部审问,并希望他投降,对农民军军事和政治有积极影响。
2.崇祯十六年宁乡历史惨案,特别是在千佛桥残杀儒生136人,应该不是一次性杀戮,或几天屠杀,而是各地儒生在不同时间段遭受残杀。沩宁姜氏族谱载,姜文明、姜新泰等十人,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殉难。梨树周氏族谱载,周易等九人为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北门殉难。陶汝鼐寇事诗序载,十一月十六日开始首杀廩生周希麟。应该是农民军过境宁乡,被杀戮的儒生合计136人。但实际可能还超过这个数。
3.双观黄氏族谱载,黄锦与巡按刘熙祚同殉,刘熙祚死于九月二十九日,黄锦死于十一月九日,而邱存忠死于十月八日。估计后来人进行资料釆集出现了偏差。具体情况可能是:刘熙祚不投降先被杀,后邱存忠组织武装在宗师庙袭击张献忠军营,张部被突然来袭失利,张部组织多方农民军围攻,邱存忠力单武弱被围,后反被县吏黎光烈缚之送农民军投降,邱不屈而亡。黄锦、黄以明、姜自明等义士殉于宗师庙,而非与刘巡按同时殉难,只能说因这一件事同殉。最后农民军移师宁乡县城北千佛桥,通过投降的伪官查实各地儒生,逐地挟持捉拿,不丛者杀之。从而造成宁乡历史上最大的惨案。
4.笔者查阅宁乡东南一带相关族谱,在明末时期,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丁,各姓族谱人丁齿录,都存在相当多的生殁葬不详的记录。说明张献忠农民军叛乱,对宁乡破坏相当严重。
5.《漆树湾陈氏续修族谱》载:良谋,字显荣,号忠宇,邑增生。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十月十五日寅时生,崇祯十五年壬午三月十七日午时殁,原葬道陵。而陶汝鼐的记载为崇祯十六年陈良谋被张献忠部所害。这个是一历史问号。陈良谋的身份是儒生,葬在道林,但死亡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不符,陈氏二修族谱距陈良谋殁有61年,也可能是族谱记载有误。
6.关于刘熙祚遗骨发现一事,刘熙祚儿子刘晋蕃为他父亲写的行略载,为宗师庙海月和尚收殓遗骨,而双观黄氏族谱载,为宗师庙了缘和尚,目睹了刘熙祚被害过程,并把尸首瘗之。不知海月和了缘是否为同一个人,还是海月为了缘的继承人。刘熙祚行略文中,记载了刘的遗骨在长沙受到百姓祭祀,但没有记载移奉宁乡松竹庵。但多方资料都有记载,并详细说明刘晋蕃在宁乡松竹庵住了几年时间,奉祀父亲。
7.此次大屠杀事件,主要被杀者为当地儒生,许多百姓被掳而去。其中殉难儒生中,有父子同难,夫妻同戮,叔侄同殉,亲戚同被杀。如梨树周家、道林姜家、二都陶家,一个家庭同时被害。周家的周鼎、周易、周冕又是陶汝鼐妻兄妻弟,陶云又是陶汝鼐侄孙。他们共同维护忠孝节义,坚守封建士大夫的忠节,义无反顾,共赴黄泉,保卫家族门风。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这种忠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8.儒生是社会精英,他们熟读诗书,明礼崇德,为官清廉,维护封建王朝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在明末时期,宁乡人口数量开始增加,从江西移民而来后代繁衍达到十代左右,族群开始稳定。由于张献忠的残酷屠杀,许多书香家族受到冲击,知识精英数量急剧减少,当时的文化传承具有家族的血源关系,这样导致读书人减少,造成了宁乡社会倒退。
9.康熙宁乡县志,记载有朱慈祚、朱惠祚、朱忠祚三兄弟在宁乡骂贼被执,同时殉难,在宁乡范围内暂时还没找到对应的朱氏族谱。他们是否为长沙吉王亲属,不得而知。而崇祯十二年《长沙府志》载长沙最后一个吉王为朱慈焦,天启七年封。后在祟祯十六年九月因张献忠攻打长沙出走广西。但朱慈焦的二位弟弟朱慈盛和朱慈煃,不知下落,史书无记载。而宁乡大屯营周氏德胜支为吉王之后,他们的先祖是否与朱慈祚兄弟或者郡王的后代有关联,待考证。明朝朱元璋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派语。其中朱棣后裔世系派语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取名时,前一个字必须按字辈,后个字按“金木水火土”为顺序偏旁而定。在明代皇族是神圣不可侵犯,普通朱姓是不可能随便取皇族名。朱慈祚成为一个待解之迷。据传,在明末战乱之时,吉王有家人逃往宁乡,其中有一小孩幸存下来,后在周堪赓保护下,护送到三仙坳周家,后改姓朱,从此朱氏血脉在大屯营一带生根开花,后代中有著名人物周达武、周汉等。张献忠在宁乡屠杀儒生时,周堪赓在河南治理黄河,清顺治元年四月回乡,面对家乡及家族发生惨祸后,痛心疾首。当得知宁乡还保留有吉王后人,便义无反顾进行保护。顺治十一年四月周堪赓病逝。在清代方志及族谱中,不可能记载明王室族人,隐居于民间的真实事,因有灭族之风险。
记载惨案事件的几位当事人,陶汝鼐当时在京城,刘晋蕃也是后从江苏来宁,才了解父亲殉难过程。新化邹汉勳为晚清学者,他应该是搜集各方资料整理而成书。各地族谱对事件记载,特别是对死亡时间的记载,一般都是真实可靠。由于战乱影响,造成一些家庭颠沛流离,但也有误记。同时也有印刷造成误点。也有族谱续修又以县志作为参考记录。此次事件具体过程,由于时间久远,必需综合分析,多方找历史资料,有待进一部深入了解。历史有许多迷团,需要我们去面对,追求真像是历史的本质,通过了解,能反映出许多问题,从中能找到更多的真实,更多的精粹。
(作者单位:宁乡市政协)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元代名人邓谦亨及其浏阳后裔族群考】邓继团2022年4期总130
下一篇:【黄兴赠杉田定一诗及其写作时间考论】邓江祁2022年4期总1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