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桥头江:千年湘粤古道的活化石】曹小藩2022年3期总129
2022-08-24 16:12:04   来源:   评论:0 点击:

桥头江,位于湖南省郴州资兴市回龙山瑶族乡(原七里镇)桃源村境内,东经113.334818度、北纬26.086632度。桥头江,非江河之名,而是一个自然古村。

桥头江村
桥头江是千年湘粤古盐道之“资兴北路”(即资兴旧县城兴宁向北通往永兴、安仁)段的一个最具传奇色彩的古驿站。此地东眺半垅水库、羊古岭、古南岳回龙山,南望帽岭山脉并依凤凰山,西靠方家庙背岭并连柏树村新屋图曹家(抗日将领曹觉民将军出生地)、前湾曹家(开国中将曹里怀将军出生地)、后湾曹家(曹里怀将军迁居地)、状元福地西廊铺上观澜书院,北接桃源关、七里古街、永兴县鲤鱼塘镇樟田村(寿佛外婆家)。此地,自秦汉以来,“上通两粤,下驶两湖”,为“湘粤往来之要冲”(《桥头江乐捐建桥墩序》记载)。
桥头江,是历史上神农授农耕之地、秦始皇南巡古粤之途、唐朝高僧寿佛去回龙山讲经传道驻足休息之所、清皇康熙大帝钦差微服私访之道。资兴“北路”集千年湘粤古盐道、茶道、官道、兵道、学道、仙道于一身,承载着湘粤、湘赣、湘鄂等多省的科技、文化交流、商务交往,以及促进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等历史重任。古驿站桥头江接待了千年来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见证了朝代更迭、兵匪强征、鲤鱼跳龙门、投笔从戎、抗日战争、“土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历史事件等风风雨雨,世事沧桑。同时也传承了农耕文化、儒道文化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是湘粤古道、古驿站历史文化的一处璀璨夺目的活化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头江,从整体形状上看,像一个古堡,依山旁水而建,由东、西两排铺面组成,两排商铺之间为横梁式书廊,楼下为石板铺成的巷道,楼上是住房。清朝以前,此地商铺房屋均为石柱木梁板墙式两层瓦房。东面商铺因是临溪而建,地势低,因此东面商铺都有一个地下室,向东开有窗户通风纳阳,也是用作旅宿。因气候潮湿,木材老化较快,清同治年间,屋主将木质结构楼房改成了土砖墙瓦房,矗立几百年了,依然笑傲江湖。此地江风拂面,南风爽爽,四季分明,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商客云集之地,短途商客或附近赶墟者,都会驻足喝茶歇息;长途客商或官人,都会选择在此处过夜住宿。民国初年,柏树村新屋图曹家人茂成君携家眷迁居桥头江,租(后买)此地一半商铺,开设"和顺祥旅馆"和""桥头江饭店",曹君茂成的私房菜米粉鹅,让客人们流连忘返。
从北、东两个方向各有一条石阶小道交汇成"人"字形通往桥头江巷道,巷道的南方连着一处宽敞高大的古凉亭。古亭是石柱木梁瓦栋,东西两面亦是两排铺面。经过古亭再往南走,即是一条一米宽左右的石板路,经湘源凤凰山—团结草鞋铺、洴泥—碑记观音阁、松木桥,进入兴宁古城西北要塞塘卜田。全长30余华里。
桥头江正东五十米处,是一座小山,形如神龟爬在桃源河边喝水抑或产卵。龟者,寿仙之一也。此山亦是桥头江的前卫之山,桃源河的源头为东部回龙山山区珊康垅、团结垅、深垇等三条大峡谷之支流汇聚半垅口。历年春夏之交暴雨连天,汹涌澎湃的山洪经桃源河滚滚而下冲向桥头江,幸有龟山毅然叠立于桥头江正东位作天然屏障守护着这个千年古驿站,阻挡山洪冲涮,迫使山洪偏离方位,反折向北迂回,再经桥头江桥向西奔腾,于蓼市汇聚资永高坡河,流经程江口汇东江,入永兴便江,进耒水,最后达衡阳湘江。
桥头江属于典型的江南水寨、桥头堡。一条弯弯曲曲的桃源河将回龙山脚下的桃源洞劈开两半,使千年古道在桥头江因此而阻断。至民国十一年(1922)修建石墩木板桥之前,“每逄骤雨,輒倒峡横奔”,原先修建的简易石板桥“垣为之冲折,行道之人,往往绕道上游,由网形岭历婆婆岩,跨石桥,始克抵通衢。然而巉岩峭壁,山路崎岖,负重而履险”(《修建石墩桥记》),乡贤望洋生叹“桥头江非造石墩桥不可”。民国辛酉春,桥头江曹君茂成、新屋图曹君保成,会商同里乡贤黄君晓初、袁君宗周、戴君石珍、段君由福、廖君光龙、方君书带、龙君求恩、戴君仲元及会冲居士谢君竹原(即谢树燉),探讨修建石墩板桥之事。曹君茂成带头变卖田土、山林,慨当以慷捐巨资,仁人淑士从善如流,闻风响应;附近官绅士人均仗义疏财,随之请石匠王秀成凿石兴工,百姓捐工出力启运石块,“自夏徂冬,不数月而石墩木板次第告成。从此水庆安谰,川占利涉,路亦履险如夷”(《桥头江乐捐建桥墩序》)。

 桥头江古石墩桥
桥头江古石墩桥,计有六个桥墩,五孔桥面,每孔桥面长均为6米。桥墩设计科学、工艺精湛。桥墩两端是棱角,桥墩长8米、宽4米、高6米(另藏地下之基脚约2米),基脚最底层是直径约30厘米的松树筒子。桥墩所用之石村为碳酸钙石头,每个桥墩同一部位的石块长宽高都一样,每块墩石约二百多斤,由石匠精心凿成,糊石缝用的材料为桐油石灰。
桥墩上还置有凿着两孔用于穿杉树杆作为护栏的栏墩,也是石灰岩石板,栏墩板长约50厘、宽约15厘米、高约100厘米,孔径约15厘米,石孔是用作安插桥面栏杆,相传建桥通行以来只安装过一次护栏。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政府筹资将木板桥改造成梁式钢筋混泥土板平桥,尔后又因几次洪水,冲毁了北面之三个石墩、两个桥面,政府遂又拨款重修。至今,此桥桥墩,一半是原建之石墩,一半是钢筋混泥土桥墩。
桃源河最完处约20米,水流湍急,凡河流回旋反转之处均有一深两米的缧淝(即潭),此为大鱼藏身之处。
桥头江西靠方家庙背岭,西北端是一座天然石灰岩石山,悬崖峭壁,鬼斧神工。石山上岩石形态各异,正东处有一个大象头正对着回龙山仙顶、一樽阿弥陀佛面朝着桥头江桥;山顶石峰林立;正在东面羊古岭盘山公路西望桃源洞,婉如一只龙手环抱桥头江这个千年古驿站。在石山靠近河边的岩石下有一个古庙,前辈传言为观音菩萨曾腾云驾雾到此降伏恶龙、抗卸水灾,当地村民因此建了个娘娘庙,以是初一、十五敬香祭拜感恩。

娘娘庙
传说中,唐代之前,庙背岭石山本无一柱形如阿弥陀佛身像的石头,是寿佛老爷全真得道成仙后路过此地见桃源河发端午洪水,过往之人经过河边崎岖山路非常危险,稍微不慎就会掉进滚滚洪流,寿佛老爷为救苍生,于是手指庙背岭一山石对行人说:你们在此如遇水患、瘟疫等灾患,面对此石恭恭敬敬喊声阿弥陀佛就会平安无事。阿弥陀佛即是寿佛老爷的化身,救苦救难,敬之皆验灵。
有大山,必有大江大河,谓之江山。古住今来,人们自是依山而建、伴水而居。桥头江便是典型的山水古村,也是典型的魚米之乡。此地居住着曹、方、段三姓氏,人丁兴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笔者的母亲是第一批执行计划生育的妇女。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时,桥头江有七八户人家,那时家家户户有五六个小孩,非常热闹。每年立夏节过后,桃源河便成了孩子们的游泳戏水之乐园,至高秋即立秋气温慢慢凉爽了,家长便不许孩子下河游泳了。桥头江的小孩,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五、六岁时都学会了游泳。
桃源河,亘古至今,婉如一条巨龙于桃源洞回旋反转弯弯曲曲而下,回龙山泉滋润着这片沃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善良的村民。回龙山周边片区,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传说神农炎帝曾驾临于此授农耕,教化子民,十一二岁的男丁便开始学习犁田、耙田等农技。随时科技的进步,六十年代中期,回龙山资永等县农村开始普及了脚踏机械打稻机;至九十年代初,脚踏式打稻机逐步被汽油动力打稻机代替。到现在,各县各乡镇都基本实现了犁田机、插秧机、收割机作业。传统的农耕方式只在偏远不便的山区农村继续传承。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古村桥头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此地,每家每户饲养有耕牛,有的是水牛,有的是黄牛。家家户户有三齿、四齿、镰刀、犁、耙等农耕用具;家家户户的男丁会犁田、粑田,有些姑娘在出嫁之前也学习犁、耙技术,出嫁成家,不让须眉。扯秧拭田,男女皆会。
文明是民族、国家之魂,文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之基。文化可以修心、文明能够立魂。中国自古以来各朝各代都有官(公)办教育机构,也有姓氏家族学校(堂),两者相辅相成。姓氏家族学校(堂),则往往先是私塾启蒙、初小之级别的民办教育机构,一些家族因为子弟科举及第挤身仕途,抑或朝政因索,一些家族学校遂被升格为官(公或称国)办,桃源下洞之观澜书院是湘南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学院,从北宋到明清,文风蔚起,培养出六名进士、一名状元(曹一本),庠生、禀生、贡生无数。桥头江人各家历代都高度重视耕读文化,无论家境贫穷抑或殷实,家长都悉心教导孩子在暑、寒假参加力所能及的诸如砍柴、做饭、挖土、种菜、扯秧、拭田、割稻子、捡茶子等农耕农务劳动体验,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又不顾劳累拼命供送孩子上学读书,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奉献青春报效国家。在此朴实而又高贵的思想熏陶下,一代又一代桥头江人金榜题名,有的投笔从戎,投身国防,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卫国战争;有的耕耘讲台,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有的从政参政议政,爱民如子,造福一方;有的步入警界,公正严明,为国家建设、人民群众,守护平安;有的在国家建设岗位上默默奉献。此地文风极盛,亦地灵人杰。(作者单位:资兴市文联)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郴州大型女排壁画创作的前前后后】周克臣2022年3期总129
下一篇:【元代名人邓谦亨及其浏阳后裔族群考】邓继团2022年4期总1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