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湘中信义会益阳瞽目学校史略】张洋2022年1期总127
2022-02-18 20:45:31   来源:   评论:0 点击:

 

益阳瞽目学校校门

1913年9月16日,挪威信义会传教士倪尔生以湘中信义会的名义,在益阳县碧津渡南峰(今益阳市轮船公司处)创设益阳信义瞽目院,属于湘中信义会的慈善事业机构,其创办初期的经费由挪威信义差会及上海中国盲民福利协会共同提供。以使盲人“维持生计,有正常职业,弃假归真,得永生的福气”为办学宗旨。
建院初期的信义瞽目院,位于资江南岸碧津渡,最开始是平房用做信义医院存放医疗器械和教学仪器,后改为信义瞽目院,并在旁新修建几所平房,作为瞽目院盲童的教室。
信义瞽目院先后由挪威籍传教士倪尔生、解芝华、岳逊、故尔、瞿青、葛士达、吉利列等人负责,聘请有华人罗文德、蔡希光、吴仿之、曹竹琴、肖石藻、汤保仁、江清、谢春初等,并成立执行委员会,由华人担任管理员。
1916年迁益阳桃花仑瓦窑村(桃花仑小学东南面),还有其他残疾人,半工半读,教授小学文化知识。1921年停办高小,保留初小,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音乐、常识、英语、圣经等,用《国音字母》盲文进行教学,每星期一、六全院人员参加做早、晚礼拜等活动。盲童初小毕业后,多留校从事劳动。
   瞽目院院长一般由挪威人担任,副院长由华人担任,1927年改校为院,挪威籍医生解芝华为院长,院内分学校和工作两个部,并附设贩卖部和机房,开办织澡巾、毛巾、面巾等工厂。入院盲童,均授完四年盲文义务教育,毕业后入工作部织布,一年后发工资,每年再由挪威差会总部补贴津贴2000银元。后期因政局动乱,在校学生人数不太稳定,到1937年共有初小毕业生113人,毕业13届共47人。抗战时期,瞽目学校曾迁往安化,挪威差会经济来源断绝,盲人生活十分清苦。1945年抗战胜利后,瞽目院又迁回桃花仑原址,1948年有教职员5人,学生2班共30人。
当时,盲病在中国集中爆发,很多小孩都是因怀孕或生产期间因病毒而感染。传统的中国医生根本无法治愈这种情况,患者往往病情恶化或失明。
 
 
信义瞽目学梦聘请民间艺人为盲童教授乐器技能
 
1949年益阳解放后,瞽目院依旧正常运转。1951年10月,湘中信义会挪威籍人员全部撤离,瞽目院由益阳县人民政府接管,并着手改善全院人员的生活条件,院长由华人谢春初担任。1956年7月,信义瞽目院接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转移合并,益阳县政府在充分尊重瞽目院遗留的人员的意愿后进行了人员的妥善安置,盲人与其他残障人最终主要有三个去向:一、部分在益阳本地仍有亲戚的盲人,被其家人接回家中生活。二、盲人在瞽目院已学到基本的技能谋生,另有部分愿意重归社会,留在益阳继续生活(后来多从事琴师、布道者、算命等职业)。三、还有部分盲人因无家可归,又不愿意留在益阳,最终随益阳瞽目院整体并入长沙盲人院。因前两部分盲人的后散居在益阳民间,其后续的生活状态及调研难以跟进,所以本报告不再做重点叙述。
另随瞽目院搬迁至长沙盲人院的盲人生活状态,经走访调查得知,至今还有3位在原信义瞽目院的男盲人尚存世,以张伯(湘潭籍,今年84岁)为例,他12岁在湘潭被挪威信义会接到长沙,后安置到益阳的信义瞽目院生活学习。1956年,信义瞽目院连同院内的所有设施(铁床、桌椅等)并入长沙盲人院。长沙盲人院的前身为德国内地会女传教士顾蒙恩开办的长沙瞽女院,院内的盲人全部为女性,而信义瞽目院的盲人多为男性,为方便管理继而成立长沙市聋哑学校,并为他们开办一个福利工厂——长沙市橡胶制品厂,归属长沙市民政局统一管理,张伯等原信义瞽目院的男盲人与长沙瞽女院的女盲人一起劳动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务部(后改为民政部)首任部长谢觉哉还曾到厂参观指导,并慰问盲人们。五六十年代,长沙民政部门还为多对盲人举行了集体婚礼,张伯的夫人便是原长沙瞽女院的瞽女,两人共育有一儿一女。

 
50年代末长沙市民政局为盲人举办集体婚礼,前排右二为张伯

企业改制后,盲人们生活都得到应有的保障,物质上不愁,但因为是盲人,还有不少人是无儿无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便经常聚集,保持自由的宗教信仰。后由张伯等人发起创办长沙基督教家庭教会,退休后,张伯仍担任长沙恩光教会长老。(作者单位:益阳市青少年管弦乐团)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912年昙花一现的“湖南大学”】王金华2022年1期总127
下一篇:【李农耕:最早编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李向明2022年1期总12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