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雄深奥隽、自成一家的汤鹏八股文】龚笃清2017年4期总110
2018-01-12 18:46:2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汤鹏(1801—1844),字海秋,因其家乡有浮邱山,故自号浮邱子。湖南省益阳县人,人称汤益阳。他自小聪颖,敏而好学。五岁发蒙,由父亲授以经史,九岁即能提笔写文章,乡人称为神童。由于少年时即能写出一手好八
汤鹏(1801—1844),字海秋,因其家乡有浮邱山,故自号浮邱子。湖南省益阳县人,人称汤益阳。他自小聪颖,敏而好学。五岁发蒙,由父亲授以经史,九岁即能提笔写文章,乡人称为“神童”。由于少年时即能写出一手好八股文,故十七岁便通过由县试、府试、院试组成的童试,成为附学生员,即秀才,并进入由著名学者、教育家欧阳厚均为山长的岳麓书院学习,受到经世致用学风的熏陶和八股文写作的深造。在那里,他以才学之突出,深受师友的激赏。其同窗好友陈本钦回忆说:“昔在岳麓读书,谭艺于群丛中,一见最倾倒之,‘目中久已无馀子,古道犹将属此人’,乃余十八年前赠海秋句也。”
道光二年(1822),汤鹏壬午科乡试中举,次年联捷考中癸未科进士,年仅二十二岁。少年科弟,风光无限,被人目为异才。且其座师为权臣穆彰阿,在那个时代,讲究师门关系,有一个权臣当座师,门生前程是看好的。
汤鹏行文讲究文词而义蕴深厚,精程朱理学而明经世时务,这是其文之特点,于《浮邱子》九十一篇中可以体会。汤鹏最为世人重视的还是其八股文。他是嘉庆、道光时为数不多的几位八股文名家之一。其友姚莹在《汤海秋传》中说:“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另一位友人、著名古文家梅曾亮则说:“所为制艺,列书肆中满街士人模拟,相接得科弟”梅曾亮《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浮邱子》,岳麓书社1987年,第1页)。可见汤鹏当时在八股文界的名声之大,地位之重要。
汤鹏癸未科会试的房师穆彰阿在《海秋制艺序》中说:“海秋为余癸未科礼闱所得士。当时闱中之文,朴遫浑坚,浏亮顿挫,余固心焉许之。已而得其生平所为文,其理有馀于词,笔有馀于意,含之而为毫厘,吐之而为寻丈,操之而为径寸,纵之而为万里。嗜奇揽博,而出之以妥帖排奡之力;缒幽凿险,而出之以汪洋淡泊之致,岂非孔子之所谓达者耶!其上之出入于管、韩、庄、列,其次出入于韩、欧、苏、曾,又其次乃亦出入于金(声),陈(际泰)、归(有光)、黄(淳耀)、熊(伯龙)、刘(子壮)、二方(方舟、方苞)诸家。然而能自用其才而不袭其貌,且能自用其法而无所拘苦于即离伸缩之间。”(穆彰阿《海秋制艺前后集序》,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从汤鹏《海秋制艺前后集》中收录的近二百篇八股文来看,穆彰阿所概括出的汤鹏八股文所具备的特点确非虚言。
汤鹏对《四书》《五经》钻研深透,常有别人所不能发现的新见解,而笔力又足以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其八股文具有理真意远之致,这就是穆彰阿所说的“理有馀于词,笔有馀于意,含之而为毫厘,吐之而为寻丈;操之而为径寸,纵之而为万里”。汪瑟庵则说他的八股文“所见甚确,笔力又足以张之,盖欲以制艺为功于程朱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节》尾评,《海秋制艺前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如其题目取自《大学》首节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一文,他在破题与承题中说:“列言道之所在,可以正学矣。盖明德、新民而得所止,道以此大,学以此大也,舍是而何以为大道之道乎哉?”对题文中几句话,历代学者作过的注释汗牛充栋,都没有像汤鹏这几句话阐释得清楚、深刻。“列言道之所在,可以正学矣”,破题二句,便将题旨概括无遗,且有新意。在正文中,作者将“德本明”却又“不明”,如何才能明作一段;“民本新也,而新者不新”,如何才新为一段;又将至善与明德、新民的相辅相成关系为第三段,将题旨阐发一空。最后以“斯三者,先圣播之为经传而其旨远,后儒缘之为学问而其事尊,异说争之而不能争,俗儒窃之而不能窃。此之谓大道,此之谓大学,此之谓大人”作为收束,与前面相呼应,又气势雄阔,总括了全文。刘中甫在该文尾评中说:“心术正,魄力大,足征远到之材,不徒于文字中通古大家消息而已。”(《海秋制艺前后集》该文尾评,清道光十八年刻本)下面试析汤鹏八股文二篇。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穷极大夫之忍心,圣人之严也。(破题)
夫使其有忍有不忍,犹可稍从末减,然而季氏无望矣,夫子所以不得不穷极之矣。(承题)
大抵奸雄僭窃之机,蓄之甚深而露之甚微,发之甚迟而阴之甚早。苟且姑息之,人或畏其焰而聊与为徘徊,或狃于常而不敢逆料其横决之势。而君子深心默识慷慨发端,知之于众人未及知之先,而言之于众人不敢言之际,盖其心苦而其论弥严矣。(起讲)
以季氏而用天子之八佾,忍矣。吾向者初不料其如是也。食君之禄,循臣之分。苟非大无理之人,其忍而为是焉。即吾今者犹不解其如是也。假天子之礼乐,彰大夫之违心,苟其稍自检束之人,其忍而为是焉。(入题)
然而季氏则既如是矣,是其居高负宠而妄作也;是其平日愦愦不讲于君臣上下之常经也;是其一念猖狂不顾有道君子之执清议而随其后也;是其无君子之心,蓄积于独居深念之时,而流露于大廷耳目之地而不自知也。而吾且为之抉剔其微,而吾且为之穷极其变。(一段)
且夫有忍有不忍者,天下之人之心也;有可有不可者,天下之人之心之理也。以心而论,其所不忍,乃天地之初心也。此天地之初心,虽强暴不能荡然而无清夜之存,岂其为季氏也者而澌灭尽之。以理而论,其所不可,乃古今之大防也。此古今之大防,虽途人亦且肃然而生其恭敬之态,岂其为季氏也者而以无忌惮将之。(二段)
然而季氏则既如是矣,以如是之忍而朝廷惧,以如是之忍而老成忧,以如是之忍而神明怒,以如是之忍而史策羞。盖天下溃烂不可收拾之事,有其萌也,则必有其阶也,有其阶也,则必有其势也,不治其萌而治其阶则已无及矣,不治其阶而治其势则更无及矣,而谁能遏之矣。天下奸宄不可测识之人,有其伏也,则必有其著也,有其著也,则必有其遂也。以为其伏也如是,而其著也未必如是,则已入其彀中矣,以为其著也如是而其遂也未必如是,则更入其彀中矣,而谁则能破之矣。或且曰:天不命者不能兴,人不往者不能尊。雷霆之所击,怨詈之所丛,季氏虽欲逞,如己之孤且危何?或且曰:智者以时势料人,勇者以道义折人。国是不可为,吾党尚无恙,季氏虽横,如人之忠且蹇者何?(三段)
然而季氏则既如是矣,是天地之戾气所结而成也,是国家之危机所迫而出也,是发愤之徒之所为抗言而涕泣也,是知几之士之所为侧身而逃遁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四段)
嗟夫!不有孔子,孰能穷极季氏之变若此哉!吾以此服圣人之严。(收结)
(选自《海秋制艺前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文,题目出自《论语·八佾》,本是孔子指责鲁国大夫季氏僭用诸侯六十四人祭祖之乐舞的话,一般人写作此题,都是就题文作正面阐释。汤鹏却以造成季氏胆敢用八佾之乐舞于家庙中祭祖的原因着手,指出造成这种下陵其上,臣僭其君,礼法荡然局面的是鲁公相忍为让,凡事惟务姑息含忍,这全是优柔姑息之过,故孔子便批评他。这就使文章思想深刻而有新意。
文章以“穷极大夫之忍心,圣人之严也”作破题,以老辣的笔触将题目中孔子对季氏所为不能容忍的真蕴解释出来。并在起讲中揭出季氏的奸雄面目,指出圣人“深心默识慷慨发端,知之于众人未及知之先,而言之于众人不敢言之际,盖其心苦而其论弥严矣”,真的是一语中的,笔力雄健。有评点者称这几句话是“非圣人无此胆识,非作者无此笔力”(《海秋制艺前后集》该文夹评,清道光十八年刻本)。这是中肯之言。在正文中,作者用三个“然而季氏则既如是矣”作开头的三段文字,抓住题中的“是”作顿,将季氏之不顾礼制的猖狂面孔,鲁公忍让所造成的恶果,以及季氏所为对国家所造成的破坏,各用四层刻挚詄荡意思,以排比句式述出,不仅理足气雄,更充满了沉痛之气,表达了汤鹏对季氏破坏礼制的气愤和维护礼制的决心。乔健侯把汤鹏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与风格,比之为八股文高手金子骏,给予高度评价,说:“沉痛处拭之出色,生峭处扪之有棱,至其笔势之袅娜,纵送浩衍离奇,除却金子骏先生外更无第二人矣。”(《海秋制艺前后集》该文尾评,清道光十八年刻本)应该说,这些评述是有见地的。
由于汤鹏学识广博精深,又有识力,故其八股文能熔经铸史,意蕴深厚,气势沉雄,能“本之以俯仰古今之识,运之以婀娜纵送之笔,高下在手,变化从心”(《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尾评,《海秋制艺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以清奇浩荡之气,达深微曲折之理”,而被人称为“有制艺来到此境界者,罕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尾评,《海秋制艺后集》,道光十八年刻本)。八股文坛普遍把他视为可与明代嘉靖、万历、崇祯名家高手并肩的大师。其《尧舜至于汤全章》题文之一即可证明这点。
 
由尧舜至于汤全章其一
 
大贤忧斯道之不传,而历叙群圣以寄其意焉。(破题)
夫尧、舜、汤、文、孔子之道,以有见知闻知之递相维系于其际也。今也不然,云何不忧?(承题)
若曰:道不能寄于空虚之际,则以人实之,而人又不能上夺气化之权,则以古今之脉信之。(起讲)
古之圣人有尧、舜,五百馀岁而又有汤。若禹、皋陶其见知,若汤其闻知也。古之圣人有汤,五百馀岁而又有文王。若伊尹、莱朱其见知,若文王其闻知也。古之圣人有文王,五百馀岁而又有孔子。若太公望、散宜生共见知,若孔子其闻知也。(前段)
夫道相积而成孔子,世相积而成今。以百有馀岁之运当五百馀岁之运,而私忧既切,不得援古以例今;以世近地近之人,求见知闻知之人,而虚愿犹存,惟有守先以待后。虽则无有乎尔,然人岂遂绝于道,道岂遂绝于天下,如之何其能一日去诸怀也?(后段)
(选自《海秋制艺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这篇文章的题目为《孟子·尽心下》的最后一章,也是《孟子》一书的压卷文字。其题目全文为:“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共计一百三十六个字(不算标点),而孟子却在其中阐明了他对中国古代千多年中几群杰出政治领袖产生、成长的历史继承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并对后世可能失其传而表示忧虑。这么繁复的内容,这么深刻的内蕴,汤鹏融古文与时文于一炉,仅用二百七十三个字却将其题旨阐发干净,真是言简而意赅,理醇而气厚,可夺嘉靖、隆庆诸大家之席。
在破题二句中,汤鹏在起首即将题之要旨点出:孟子是在“忧斯道之不传”,第二句则指出他讲述“群圣以寄其意”的用心。承题、起讲则进一步阐发为何忧,为何要历数群圣的原因。
正文的前段以从容的语气将全题概述一遍,借此来历序群圣仁爱治国之道统。后段则行其说于史事之中,表达孟子忧道统之不传,而又明其传之有在,俟后圣于无穷的心理。
以如此短的篇幅释如此重大的主题,以古文之作法,打破常规的结构来表达如此精深的道理,一洗寻常蹊径,淋漓跌宕,藏妥贴排奡于雄奇奥曲之中,故获得八股文界的高度评价。学者罗椒生评曰:“亦简重,亦纡馀,集中第一等文字。读集中宽博莽荡之作,由其胸有上下古今之故,正自蔽抑收拾不得,遂放为江河之流、雷霆之焰。高者出入庄、韩,次亦吞吐欧、苏,不肯俯首以就成化、嘉、隆之绳尺,非不能乃不为也。若此文则已升成化嘉、隆大家之堂,而入其室矣。岂非能者,固不可测耶?”
汤鹏八股文最大亮色,且代表了嘉庆、道光八股文发展方向,是其已消融了八股文与古文之疆界,将八股文写成了古文。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精研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以及明代八股文大家之文有密切关系。清代许多八股文评点者都指出过这一点。如穆彰阿就说“其上之出入于管、韩、庄、列;其次出入于韩、欧、苏、曾;又其次乃亦出入于金、陈、归、黄、熊、刘、二方诸家。然而能自用其才而不袭其貌,且能自用其法而无所拘苦于即离伸缩之间。”陆立夫说其文“笔意奇宕峭深,不袭庄、韩之貌,而得其神”(《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尾评,《海秋制艺前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抉摘巧令,使无躲闪,淋漓跌宕,似东坡海外文字”(《巧言令色》杨紫卿尾评,《海秋制艺前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刊落一切交游闲言滑语,直举胸臆,独往独来,情事则嬝娜百折,气力则滂沛千言。其坚整似管子,其奇肆似韩子”(《无友不知己者》尾评,《海秋制艺前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谢向亭在《德不孤,必有邻》题文尾评中说:“熟于古今同异离合之故,而达之以沛然之气。其结构又自变幻分明,真能以古文为时文者。”(《海秋制艺前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梁省吾在《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题文的尾评中说,汤鹏“每发议论辄令人心肯首,皆由其胸有古今之故,包孕富而体验深也。海秋制艺所以直接古大家在此,至其笔力之清奇跌宕,特馀事耳”(《海秋制艺前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曾国藩则在《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的尾评中说:“奇情郁起,如读异书。此足以征夙抱,非似章云李、李石台辈,徒以古光幽韵称者。”(《海秋制艺前后集》,清道光十八年刻本)类似的评述在《海秋制艺前后集》中比比皆是。
汤鹏是嘉道时期八股文坛的大家,其文风行一时,影响了几代人。汤鹏的友人汪廷珍在《海秋制艺前后集》的序言中说汤鹏之文,“其横以峭,排以宕,似周秦诸子;其浩落屈盘、空灵变化,似唐宋大家;其质实雄深奥隽,似有明暨国朝作者。至其发抒圣贤之理,刻雕事物之情,则又旷然自道其心之所欲言,而脱然离于古人町畦之外,而自成一家之文也。抑又随其笔力之所之,而不名一家之文也。盖天才固多,而人功亦非其所少焉。”(汪廷珍《海秋制艺前后集·序》,清道光十八年刻本)汪廷珍此言是知人知文的至论,给汤鹏在晚清八股文史上的价值做了准确定位。
(作者为本馆馆员)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八股文 汤鹏

上一篇:【王夫之从祀文庙史料汇录(一)】杨锡贵 辑校2017年4期总110
下一篇:【曾国藩三次为邹焌杰之母写寿序】汤锐2018年1期总1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