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王夫之从祀文庙史料汇录(一)】杨锡贵 辑校2017年4期总110
2018-01-12 18:43:37   来源:   评论:0 点击:

长沙文庙老照片按:文庙从祀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孔子弟子和历代大儒配享孔庙,从而彰显国家尊崇孔子、儒学的一种制度,分配享、配祀和从祀三个等级,对应着四配、十二哲和先贤、先儒。能从祀文庙(即获登孔庭)是古

长沙文庙老照片

按:文庙从祀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孔子弟子和历代大儒配享孔庙,从而彰显国家尊崇孔子、儒学的一种制度,分配享、配祀和从祀三个等级,对应着四配、十二哲和先贤、先儒。能从祀文庙(即获登孔庭)是古代学者获得朝廷意识形态认同的象征,是一种极高的地位和荣誉。在清代末叶的知识界,王夫之虽被认为是“宋以后儒者之冠”,但其从祀文庙却经历了较为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清光绪二年(1876)由郭嵩焘首次疏请以王夫之从祀文庙,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获朝廷谕允,王夫之大儒地位得到朝廷确认的时间长达32年。此处所辑各件,分别为郭嵩焘、孔祥霖、谭继洵、李鸿章、礼部(曹元忠代撰)、赵启霖、廖名缙等所上奏折(疏)及说帖或私议,并附录有朝廷谕旨。其中,有的经今人整理,已见诸上述各作者文集中;有的则未经整理,尚难得一见其全貌;更有无人知晓,新发现之件。兹按时间先后顺序,一并汇录于此,一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王夫之从祀文庙之曲折,一以便于学者之研究。
 
郭嵩焘:请以王夫之从祀文庙疏
〔辑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原件03-7208-026号,标题系编者所拟。该疏系时任礼部侍郎郭嵩焘于光绪二年八月二十日(1876年10月7日)所上,已编入梁小进主编《郭嵩焘全集》第四册。〕
 
奏为先儒阐明性理,诠释经旨,有功来学,应请饬部会同核议,从祀文庙,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查咸丰十年闰三月大学士军机大臣遵旨定议:从祀文庙,以阐明圣学、传授道统为断。国初儒臣如陆陇其、汤斌、孙奇逢、张履祥、陆世仪,均经先后从祀。理学名儒,极一时之盛。近见河南学臣费延厘奏请汉儒刘德及原任礼部尚书臣张伯行从祀,陕西学臣吴大瀓奏请王建常从祀,皆为表章儒先,矜式学校起见。
我朝经学昌明,远胜前代,而暗然自修,精深博大,罕有能及衡阳王夫之者。夫之为明举人,笃守程朱,任道甚勇。值明季之乱,隐居著书。康熙时,学臣潘宗洛进呈其书,曰《周易稗疏》,曰《书经稗疏》,曰《书经引义》,曰《诗经稗疏》,曰《春秋稗疏》,曰《春秋家说》,皆采入四库全书。《国史·儒林列传》称其神契张载《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内、外二篇。所著经说,言必征实,义必切理,持论明通,确有据依,亦可想见其学之深邃。而其它经史论说数十种,未经采取甚多。其尤精者《周易内传》、《读四书大全》,实能窥见圣贤之用心,而发明其精蕴,足补朱子之义所未备。生平践履笃实,造次必依礼法,发强刚毅,大节懔然。张献忠据衡州,闻夫之积学高行,索之甚急,踪迹得其父为质。夫之引刀毁割肢体几遍,舁往易父。献忠见其创甚,释之,父子皆得脱。更莅吴三桂之乱,避地深山,流离转徙,读书讲道,未尝暂辍,卒能洁身自全。艰贞之节,纯实之操,一由其读书养气之功,涵养体验,深造自得,动合经权。尤于陆王学术之辨,析之至精,防之至严,卓然一出于正,惟以扶世翼教为心。
臣在籍时,主讲城南书院,于宋儒张栻祠旁,为夫之建立私祠,率诸生习礼其中,群怀感激奋兴之意。原任大学士两江督臣曾国藩汇刻其遗书四百馀卷,而所未刻犹多。自朱子讲明道学,其精且博,惟夫之为能恍怫。而湖南自周子敦颐后,从无办过从祀成案,至今未敢陈请。臣以为各直省请祀乡贤,例由本籍督抚臣具题请祀,名宦例由服官省份督抚臣具题。至于从祀文庙盛典,其责专在礼臣。如夫之学行精粹,以之从祀两庑,实足以光盛典而式士林。应恳天恩饬下湖南抚臣、湖南学臣,查开王夫之学行本末事实具奏,并将曾国藩所刻夫之经说及《张子正蒙注》、《思问录》讲明性理之书移送礼部,仍饬部臣会同九卿集议,于表章理学儒臣以光圣化,所裨实多。
臣仰荷天恩,权摄礼官,有议礼之责,谨据所知上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施行。谨奏。
 
郭嵩焘:礼部议驳明儒王夫之从祀文庙请饬部存案疏
〔辑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原件03-5529-017号,标题系编者所拟。该疏系时任出使驻英大臣郭嵩焘于光绪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878年1月11日)所上,已编入梁小进主编《郭嵩焘全集》第四册。〕
 
奏为礼部议驳明儒王夫之从祀文庙,应恳天恩饬部存案,以俟论定,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光绪二年八月二十日在署礼部左侍郎任内,奏请明儒王夫之从祀文庙,并恳饬湖南抚臣查开事实,咨送其遗书。礼部诚以湖南人士尊事王夫之,营建私祠,实苦人文僻陋,于从祀大典未敢率允邀请。臣忝摄礼官,首发其议,以俟湖南抚臣奏复,荷蒙圣恩,饬部议奏。近闻署礼部左侍郎徐桐以臣出使西洋,为清议所不容,所请应从驳斥,昌言于众,远据曾国藩序文内“醇驳互见”之言议驳。
臣查两庑从祀之义,一曰传道,一曰传经。郑康成注《礼》,释奠先圣先师云:先圣若周公、孔子,先师若程有高。查圣乐有郑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可以为师者。三代典礼已兼斯义,自唐以前从祀诸贤,惟取传经,历宋程子、朱子昌明圣学,遂以传道为重。恭读咸丰十年上谕:“从祀文庙,以阐明圣学,传授道统为断。”其理确不可易。元、明以来,推崇朱子,则以传道、传经两极,其盛为汉唐诸儒所不逮也。其后从祀诸儒,经术湛深,在宋则黄榦,在元则吴澄,其馀诸经,虽如有讲说,而卓然成一家言,实不多见。宋儒王柏经说乃尤浅陋,徒以研穷性理,立身行己,具有本末,于从祀固亦无歉。而窃见王夫之发明程朱遗旨,博大精深,元、明诸儒,罕能及者。尤究心张子之书,以礼为宗,以复性为本,以刚毅正大为学,穷极讨论,本末完备,体用兼赅。原任刑部侍郎臣吴廷栋称:于性理所得最深,推王夫之为朱子以后一人。
臣尝与曾国藩辩论王夫之遗书“醇驳”之旨,曾国藩亦以吴廷栋之言为允当。而谓“醇驳互见”,在考证之疏密,无关学术之精微,即朱子经说,国朝诸儒纠正其失,有证之经传,确然见朱子之疏略,而固无损其大端。宋儒蔡沈《书传》、元儒陈浩《礼记集说》,所释只一经,一皆循用孔安国、郑康成旧说,稍加疏畅,列在学官,并得从祀。王夫之经说繁多,疏证推衍,或间有缺误,而如《周易内传》、《读四书大全》实能羽翼经传,示人以规矩准绳之极则。方之诸儒,尤为纯实。
窃论明世三百年,遗书语录,传者数十家,其闳深精实,方孝儒开其先,胡居仁极其诣,王夫之要其成。臣愚以为方孝儒至同治二年始议从祀,王夫之遗书与其忠孝大节,实足与相抗,不得以考证疵口之小失,掩其发明性道之大功,其书晚出,流传未广,知者无几。而臣赋性愚直,少读儒先性理之书,即不敢有伪饰,规避取巧,尤所不为,以致遭时大诟,累及二百年先儒,因臣一言至于议驳,心窃痛之。因考明嘉靖时礼部议复薛瑄从祀,奉旨:“公论久而后定,宜俟将来。”万历时会议胡居仁、王守仁、陈献章、蔡清、罗伦、吕楠从祀礼部,亦请俟公论之定,徐议于后。是以薛瑄等久亦次第从祀,蔡清、吕楠至国朝而始从祀,郑康成、范宁、吴澄从祀于明,至国朝而复从祀,以此等关系学校大典,原不能以一时一人之见,据为定论。惟查国朝各部成案,凡奉旨议驳之件,部臣辄援引原案,以为格于成例,不复查议。
王夫之遗书经曾国荃在湖北巡抚任内采辑刊刻三百馀卷,曾国藩为校订其言考据者十馀卷,仅及十年之久,尚未甚显于世,其名至今不出湖南,冀幸此后有读其书而考知其人之学行,以感发兴起者,未宜以臣不肖之故,没其传经翼道之功,使以后永不能复请,有失朝廷阐扬潜德、兴世励教之盛心。应恳天恩饬下部臣,附臣此疏于议驳案内,以俟异日公论之定,无任感激悚惶之至,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军机大臣奉旨:“从祀典礼,关系綦重,部臣议准议驳,自有公论。郭嵩焘因廷臣议驳明儒王夫之从祀文庙,辄以私意揣测,疑为故意驳斥,并请饬部存案,语多失当,殊属非是。原折着掷还。”钦此。
 
谭继洵、孔祥霖:遗儒王夫之拟请从祀文庙折
〔辑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原件03-7174-006号,标题系编者所拟。该折系时任湖北学政孔祥霖(1852-1917)与兼护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谭继洵于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1894年11月24日)所上合奏稿。〕
 
奏为遗儒王夫之拟请从祀文庙,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科考事竣,课试两湖书院,据院中肄业湖北优贡生王葆心等、湖南廪生蒋鑫等合词呈称:我朝重道崇儒,凡有功圣教,未曾袝饗文庙者,历经奏准从祀,而学行纯备、博大渊微如衡阳王夫之,不登两庑,实为缺典。窃惟圣道,首重庸德。明末张献忠陷衡州,执夫之父为质以招。夫之不往则失父,往则失身,乃刺伤肢体舁往,示不可用。慝其兄介之以死告,乃并得免。大清定鼎,郑端属郡守馈粟帛致意,夫之以病辞。吴三桂僭号,有以劝进表属夫之者,夫之逃去。忠孝友悌,遯世不悔,其德行纯全也如此。儒生之习,或务考据而略义理,或谈性命而鲜敷施。夫之辨易图之凿,排纬书之妄,考名实、训诂、音韵,以正诗集传之疏,修时享、仪节,以补三礼之阙,皆为后儒导阙先路。其尤邃者,如《大学衍》、《中庸衍》,则宗朱子而黜异说;《周易》内、外传,则斥附会而演真诠;《读四书大全说》,有申集注者,有补集注者,则极源研几,以求合乎孔孟之道。至其注《礼记》数十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又经世之书也。当时与黄宗羲、顾炎武同以经学开风气之先,所著尤多且粹,其学问该备也如此。有宋道学,濂洛、关闽,易世同称,从周、程、朱游者,类多升主配食,彬彬一堂,独张子弟子既鲜赫著,私淑尤旷代无人。夫之乃能远绍绝业,注《正蒙》数万言,发明张子论之旨,以明人伦,以察庶物,而合于《西铭》所谓同胞同与者八百馀年,继横渠者夫之一人而已。用是学有本原,行无缺憾,可不谓博大渊微者乎?夫之著述凡四百馀卷,康熙末,潘宗洛仅得数种,上之史馆。乾隆中,四库馆开,其《易书诗春秋稗疏》已获著录,《尚书引义》《春秋家说》并列存目。惜地处僻远,简编散佚,无人博采以呈。其精者,馆臣固未尽见也。然《提要》已称其言《易》,不信陈搏之学,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及纬书杂说,排之甚力,亦不空谈元妙,附会老庄,故言必征实,义必切理,其说书说诗辨叶韵诸书,亦咸推精确。嘉庆初,国史创立儒林传,夫之获列专传,而从祀阙如。光绪初元,曾经郭嵩焘奏请,部臣据前人序船山书有“著述太繁,纯驳互见”之语为驳。谨安案:《四库全书》唯《春秋稗疏》一种,馆臣称其得失互见,然语皆有本,则亦未足为夫之累也。且国朝先儒如孙奇逢、陆陇其、陆世仪等著录四库之书,亦多纠正之处,礼臣知其无碍大醇,故均不废其从祀。况夫之之所著,尚多精于已著录及存目者乎。生等居接乡闾,身霑教泽,知国家祀典不能不慎重于初,而贤哲遗风不敢不表扬于后,乞采舆论,上陈天听。等因。
臣查王夫之籍隶衡阳,为前明举人,隐居石船山,著书终老,其学行积久而成,定论诚有如该生等所呈者。其人其书,既经列圣褒嘉矣,而乾、庆[嘉]以来,硕儒名臣,类有论赞。段谔廷称其集汉宋之大成;唐鉴作《国朝学案》,列入翼道;邓显鹤序刊遗书,称其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议论精卓,践履笃实,粹然一轨于正;曾国荃增刊遗书,其兄国藩序称深閟固藏,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至于吴廷栋以正学受文宗显皇帝之知,与夫之尤有默契,评其遗书,有曰先生追踪横渠而深契程、朱心源,每因一事一言,隐探道要,人读其《通鉴论》,或疑其偏粗矣,即谓其借古以抒忠愤,亦犹浅也。非得程朱惊涛心源,不能折衷其用意之离合也。是夫之之见推于时贤,又极其至也。
臣恭查累次奏定章程,凡请从祀者,必以阐明圣学,传授道统,学术精纯,经伦卓越为断。考夫之学本张载 ,张氏以《易》为宗,《正蒙》一书,皆补阐《太极图说》天人相继之理,假使信从者众,其教大昌,童蒙之志,皆正于初,彼阳儒阴释之说,必不能乘间而张其帜。惜张子隐居独处,莫为羽翼,其书又词奥义微,末学未易窥其涯涘,故道不甚显。后有贤知之过者,遂别立宗旨,而弃实逐虚之弊兴,至明季极矣。迨我朝圣祖仁皇帝御纂《性理精义》,谓《西铭》一书乃有宋理学之宗祖,与周子书并列篇首,而理一分殊之旨,乃如日中天。若夫之者,当学术庞杂之馀,独守正学,以待来者,其功不在唐韩愈、元赵复下。观其注释《正蒙》与《思问录内外篇》,凡张子引而未发之义,皆疏通证明,使学者有所折衷,关学之传,兹其嫡派乎?其他群经子史,皆有纂述,而于曲学邪说,丝毫不假,虽其激扬务尽,或有词锋峻厉,不免招异议者之忌,然而卫道之意严,求世之心苦矣。此其阐明圣学,传授道统,确有可习征者也。夫之身丁末运,忧愤从王,凡有规画,动关兴亡大计。督师何腾蛟、堵允锡不能,夫之上书章旷,请和两军,以防溃变,弗听,卒致覆败,有料事之明。三劾王化澄,引救忠直,濒死不顾,有敢言之勇。及事不可为,退游郴、永、涟、邵间,人士慕从者日众,夫之辄辞去,有动人之诚。至所著史论,具上下古今之识,指陈历代之兴衰治乱,严尊攘,斥党援,深切著明,使读者悚然引为法戒,更以之治千百世而有馀。是以咸同之际,中兴将帅,半湘省儒生,其得力夫之遗书者居多。盖夫之知明社之屋,前由武备之废弛,后由兵谋之未娴,故于历代兵事辨之綦详,湘人服膺其书,多明将略,出典戎机,遂能削平大难。以是朱逌然倡立船山书院,讲明夫之之学。彭玉麟踵事改建,自称亲读其书,私淑其人,而后学闻风兴起,正未有艾。是夫之固前明之遗老,亦我朝之功臣。此其学术精纯,经纶卓越,又有明验者也。
今者海疆有事,异教潜兴,补救之方,惟在培养人才,出膺难[艰]巨,则奖真儒而昭崇报,使天下咸晓然于圣学之体用,固有如是之兼赅者,以正人心,以扶士气。当今急务,无过于此。既据该生等合词呈,具奏前来,伏念夫之学行实足上接真传,有资实用,潜德幽光,不容终閟。谨钞录原呈,拟请饬部核议。可否以遗儒王夫之从祀文庙,伏候圣裁。
除将船山遗书之尤精邃者二十七种计一百九十八卷咨送礼部备查外,谨会同兼护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谭继洵恭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硃批:“礼部议奏。”钦此。
 
李鸿章等:会议湖北学政孔详霖奏请将明儒王夫之从祀文庙折  
〔辑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原件03-7174-010号,系时任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等于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一日(1895年8月30日)所奏。标题系编者拟。〕
 
奏为遵照奏定章程,会议具奏事。
内阁抄出湖北学政孔祥霖奏请将明儒王夫之从祀文庙一折,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朱批:“礼部议奏。”钦此。钦遵到部。
据原奏内称:王夫之籍隶衡阳,前明举人,张献忠陷衡州,执夫之父以招之,夫之刺体舁往,以死告免。入大清后,郡守馈粟帛致意,夫之以病辞。吴三桂僭号,有以《劝进表》属夫之者,遂逃去。夫之著书,辨易图之凿,排纬书之妄。考名物训诂音韵,以正《诗集传》之误;修时享仪节,以补《三礼》之阙。《大学中庸衍》则宗朱子而黜异说,《周易内外传》则斥附会而演真诠,《读四书大全说》有申《集注》、补《集注》者。注《礼记》数十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原,显以纲维万世。有宋道学,濂洛、关闽同称,独张子弟子既鲜,私淑尤旷代无人。夫之注《正蒙》数万言,发明张氏论仁之旨。四库馆开,夫之所著《易诗书春秋稗疏》已得著录,《尚书引义》、《春秋家说》并列存目。嘉庆初,国史创立《儒林传》,夫之得列专传。光绪初,经郭嵩焘奏祀,部臣据前人序船山言“著述太繁,纯驳互相见”之语为驳。案《四库全书》惟《春秋稗疏》一种,馆臣称其得失互见,然语皆有本,未足为夫之累,直如孙奇逢、陆陇其、陆世仪等著录四库书,亦多纠正,惟无碍大醇,故不废从祀等语。并胪陈夫之学行,反复求详,以为潜德幽光,不容终闼,仍请以该故儒王夫之从祀文庙。复据送船山遗书二十七种到部。
臣等伏读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上谕:“从祀宫墙,非人品学问醇粹无疵久经论定者,孰敢轻议。”等因。钦此。又,咸丰十年,礼部会同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遵旨议定:嗣后从祀文庙,应以阐明圣学、传授道统为断;其忠义激烈者入祀昭忠祠,言行端方者入祀乡贤祠,以道事君泽及民庶者入祀名宦祠,概不得滥请从祀文庙。特恐各省官绅未能深悉历次所奉谕旨,纷纷陈请,殊非慎重之道,应请饬下各直省督抚学政,恪遵定章,不准援案率行陈请。由礼部通行直省各在案。是以光绪二年兵部侍郎郭嵩焘奏请将明儒王夫之从祀文庙,臣部曾查取钦定《四库全书提要》著录王夫之各书,如《春秋家说》一种,则谓其攻驳胡传而弊与胡传等,所论鲁文姜、哀姜及会首止定王世子之事,皆以私情害大义;其《尚书引义》一种,则谓其多臆断之词,所论微子去纣,恐文王有易置之谋;周公营洛,安商民反侧之心。盖濒于权术作用,不可为训。至周易、书经、诗经、春秋稗疏四种,亦有穿凿附会之处。其四库未经采入,如《周易内外传》、《礼记章句》、《四书稗疏》、《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各种,皆不免纯驳互见,似未足当阐明圣学、传授道统之目。至该故儒植节艰贞,品端学富,应请谨遵道光九年上谕,入祀乡贤祠,用示褒旌。当经大学士九卿国子监会议奏上,奉旨:“依议。”钦此。钦遵在案。
该学政原奏内亦既声明为曾经议驳之案,复为再行奏请,仅指《春秋稗疏》一种,以为得失互见,不足为累,而援孙奇逢等为比。然臣等谨案《四库提要》著录所指摘者,实不止此。其未能著录各书,前礼臣所谓纯驳互见者,不及覙举,即如《读四书大全说》及《四书稗疏》两书,颇多攻驳朱子之处。《读四书大全[说]》内,于章句或问或曰朱子之说疏,或曰有病,或曰有疵;《四书稗疏》内,于章句集注所解字句、名物、制度、地理,驳斥尤多,絮朱子或问惟《大学》用力最久,其《中庸》、《论》、《孟》、《朱子集》中亦自言有不惬心之语。若《章句集注》,朱子自言屡经改定,老而不已,古今久有定论,国朝颁之学宫,用以取士,讵可轻议其非。遗书内又有《老子衍》、《庄子解》、《庄子通》、《三藏法师八箴规知》,将毋近于张子《正蒙》所谓儒佛老庄混然一途。至于《潇湘怨愚鼓辞龙舟会杂剧》等书,多缘感愤,间涉游戏,更不得谓为无疵。
臣等公同核议,窃以该故儒王夫之以前明举人隐屋不出,志行贞白,著述宏博,诚惟湘楚名儒。惟是学问之事,公是公非,自有定论。夫之所著书,既经《四库提要》多所纠绳,其乡人前大学士曾国藩序其遗书,亦称著述太繁,纯驳互见,是其学问未能尽臻醇粹。诚如光绪四年礼部及廷臣会奏,未足当阐明圣学、传播道统之目次,国史既列专传,本籍又祀乡贤,竹帛馨香,已膺崇极,并非幽潜终閟。臣等再四商酌,该学政所请以故儒王夫之从祀文庙之处,拟毋庸议。
所有臣等会议缘由,是否有当,复候训示遵行。
再,此折系礼部主稿,合并声明。谨奏请旨。
(辑校者单位:长沙市开福区教科所)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文庙 史料 王夫之

上一篇:【秋瑾婆家湘潭王氏的创业史(二)】胡卫平 王学东2017年4期总110
下一篇:【雄深奥隽、自成一家的汤鹏八股文】龚笃清2017年4期总1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