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江永县勾蓝瑶寨水龙祠壁画调查报告】陈先枢 龚笃清 左汉中2016年2期总104
2016-07-13 21:26:42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6年3月15日至17日,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李跃龙,馆员陈先枢、龚笃清、左汉中,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符炫等一行,对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大兴村水龙祠壁画进行了考察,并走访了当地村民,与当地政府举行了
2016年3月15日至17日,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李跃龙,馆员陈先枢、龚笃清、左汉中,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符炫等一行,对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大兴村水龙祠壁画进行了考察,并走访了当地村民,与当地政府举行了座谈。
经考察,壁画共计5铺,分别位于主殿前方右边的走廊、主殿的正面及两个侧面的墙壁,高3米,总长116米,总面积达348平方米,在遭受严重毁坏后,仍保存有162平方米。壁画第一铺记录的是各色人物如五猖神等100多位,旗帜上有文字“敕封水龙庙”“三军司令”等。第二、三铺主要绘有盘龙、凤凰、麒麟等神兽。第四铺人物最多、保存最为完整,500多位人物分上、中、下三组,服饰以明代特色为主,亦有清早期服饰;旗帜上文字有“敕封水龙庙”“番王进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军号令”等(图1、2);左侧绘有水龙祠的形象。第五铺人物400多位,仪仗类似第四铺。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画工精美。(图3)从绘画风格上看,水龙祠壁画绘制手法高超,应为民间绘画高手所为。
一、水龙祠建筑年代的认定
今存水龙祠遗址,长49米,宽18.2米,总面积892平方米。原有四进,有壁画的正殿尚存,(图4)其他三进和戏台己倒塌。(图5)该祠有记载的大修有两次,一次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另一次为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曹克振个人出资重修。正殿屋梁房顶曾于2008年倒塌,下墙壁画幸存。2012年又再次重修正殿,今又破损不堪。据村民李成贵回忆,原祠大门内的第一间内塑有二条威猛的神虎。再进第二间里塑有李将军(名正当)、李仙娘(名三女、三娘)、黄将军(名庭龙),等三人的神像。再进入第三间中塑有关帝爷的神像。再进到最后第四间的大殿正堂中塑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二人神像。大殿正墙中间挂着一块大匾,匾上精工细致地阳刻着“六也堂”三个大字,大字的下面还阳刻着一行“薄也 厚也 高也 明也 悠也 九也”的小字。祠中还树有各种类形的石刻碑文记。
通过现场对勾蓝瑶寨中的盘王庙等公共建筑的布局特征及地方建造手法的初步分析,结合对壁画上所绘水龙祠所表达的意涵推测:原庙建筑群应当由门厅、牌坊、戏楼、天井、两侧厢廊及三开间的正殿(后殿)几个部分组成。目前门厅、牌坊门(三门四柱式)形制完全改变;正殿柱梁木构架大多新换;较为典型的祠庙早期建筑遗构(如石柱础),大部分已淘汰并遗弃。可资年代鉴定的那些频变敏感的关键构件已经很少,仅剩两山及后墙的部分砌墙体。这些尚未改动的砌墙体,成了壁画附着的“原状”墙体。经现场初步观察:正殿两个山墙面的上半部分为重修。值得庆幸的是,大墙的下半截基本未动,壁画才有保全的机会。
水龙祠正殿的“原状”墙,砌筑方式采用当地烧造的规格275×135×65(㎜)的传统型砖,并用黄泥浆砌的。内墙下半截墙面抹5~8㎜厚的谷壳靠骨灰,充作壁画的地仗层;靠骨灰面层再揩1~2㎜厚的石灰面层,作为壁画颜料层的载体。内墙上肩墙段全部采用石灰淌白缝子的勾缝做法。这类勾缝为江永明清时期砖质清水墙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之一。即石灰淌白缝子勾缝做法的公认流传时间为明代晚期至清代。查看勾蓝黄村某建筑上的“万历拾年”铭文砖(1582),其砖规格290×135×60(㎜),与水龙庙现场的砌筑型砖规格颇为接近,且用黄泥灰浆砌筑,以及采用的勾缝方式则基本一致。因此二者相对年代比较接近,同为明晚期的砖料。根据当时施工方法的分析,可以认定砌墙与粉墙作画的时间基本一致。
通过对水龙祠现场环境调查发现,祠内外地面仍散见深腹盆形石础、鳌鱼脊饰等物件,它们的年代均比殿内目前使用的要稍早,从其风格断定为明晚期构件。(图6、7)由此认定今存大殿建于明代中期之后。
二、水龙祠壁画主题和绘制时间的认定
关于壁画的主题为何指,从2011起先后有当地村民李成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来此进行过田野考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较为符合历史逻辑的主要有两种。一为“招安入籍典礼”说。《江永县志》载:“朱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被朝廷征服归化入籍,封号清溪、古调、扶灵、勾蓝,素称为永邑四大民瑶。仍各自独立,‘不举称乡’。”但按大殿的建筑年代为明晚期,且壁画上出现清早期服饰,此说基本上可以否定。二为民间“祭祀龙神仪式”说。但壁画人物均为身着官服、军装的仪仗队伍,民间祭祀活动似无可能。坊间还有“斋天(玉皇大帝)大典”、“三军凯旋”、“瑶民起义”、“蓝玉远征云南”、“建文帝驾临”等说法,但都不足为凭。
从画面细节内容的信息解读,我们认为壁画主题为:皇帝敕封水龙庙暨瑶族头人向皇帝进贡的庆典。(图8)壁画上出现“敕封水龙庙”“番王进宝”等幡旗,番王即指当地瑶族头人。画面上有番王端坐推车、前呼后拥的形象。(图9)既然自诩“番王”,在其祖祠(庙)中绘制龙、凤、麒麟兽图案也就顺理成章了。皇帝敕封民间庙宇是必需隆重庆祝的。“进宝”即向皇帝进贡,这也是必需隆重庆祝的。明清两代朝廷曾多次令各地进贡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用以修建皇殿,江永盛产木材,因此也不排除瑶族头人向皇帝进贡木材的可能。而壁画上气势恢宏的仪仗队展现的正是大规模的庆典。所谓“三军司令”应为对仪仗队伍的夸张之词。画面中有瑶族宗教祭祀内容,如师公做法事、杀牛祭祀、捉小鬼入祠等细节,正好体现瑶族庆典的特色。
画面水龙祠门前有三名脑后悬着长辮,穿着清早期官服的人,似为朝廷派来敕封水龙庙和接收贡品的清早期官员形象。但画面仪仗队伍中出现不同朝代的服饰和帽冠,如帽冠以明代软翅官帽为主,还有宋代幞头等,而凉帽应为元明至清初少数民族军士的帽冠。壁画出现有手持兵器火铳的军士画面。(图10)这种弯柄火铳,在湖南清初,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中已基本普及。由此推断,壁画应为清早期作品。为何清早期作品上出现明代服饰,这是因为清朝刚统一中国时,对服饰的管制尚不严厉,而江永勾兰瑶族在明代即已汉化,改穿汉服,俗称“民瑶”,因此民间画师还习惯绘画明代乃至明以前的服饰。
三、水龙祠壁画的艺术特色和文物价值
1.壁画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工笔重彩技法(单线平涂方式),但画师在绘制中不泥于陈法,大胆尝试,在勾线上运用了写意技法,准确地说是一种兼工带写的方法,在设色上亦不拘泥于平涂,如人物面部的渲染,服饰的染色厚重而富有变化。
2.壁画材料上,采用墨色加矿物质,植物彩色施于石灰(渗有纤维)质墙面,虽步入宣纸的侵染效果,但也保留了一定的墨与色的韵味,色彩多用藤黄、土红、赭色、石青、石绿和土蓝,也许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画面色彩清丽而沉稳,准确地反映了战争场景应有的色调。
3.在画面构图和情节安排上,画师表现出善于驾驭盛大场面的能力,既有车辚辚、马潇潇、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大势,又有奋进、举旗、吹号、奏乐、迎接等细节穿插,同时还有师公做法、民间迎奉、砍牛祭祀和寺前捉鬼等瑶族宗教民俗场景。可谓画面气势宏大、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4.在文物服饰描绘上,画师表现的有典有据,忠实于每个细节,将帅、武士、士兵、文官、侍从、百姓、师公,从头饰、穿戴等都各有来历,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特别是军戎服饰)提供了重要佐证。
5.人物的动态与表情刻画的十分到位,武将的威严、老将的持重、文官的儒雅、士兵的自豪,还有侍从、僧侣、帅爷、各色人物军表现出不同的动态与神态,体现出作者的人物塑造能力。还有画幅中各色经幡、兵器、导具,各种骑乘,车马、动物等细节的描绘,均说明了作者掌握了壁画中所需要的大量材料。
由此可以推断,壁画的作者绝非一般民间画匠,村委会报告中说到“当地瑶民找了一位画家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来完成壁画”是很有可能的。
南方空气潮湿,创作壁画所用的泥料和颜料受潮容易变形、剥落,所以历代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目前长江以南所存著名壁画仅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太平天国壁画面积71平方米,年代为清晚期,绘画风格为传统汉族文人画。而水龙祠壁画今存面积达162平方米,且年代为清早期,具有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因此,不论是规模、风格、年代还是民族特性,水龙祠壁画都具有重大的文化与艺术意义,是目前所见古代瑶族壁画艺术的唯一遗存,也是研究瑶族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珍贵文化遗产。
四、对保护水龙祠壁画的建议
水龙祠地处偏僻,水龙祠建筑物已经破败不堪,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一旦坍塌,水龙祠壁画也将不复存在。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对壁画进行原地保护。包括水龙祠在内的“兰溪瑶寨古建筑群”已于2011年1月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单位(含壁画)的迁移保护只限于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壁画一旦离开原有的历史环境,其价值将大大降低。加之勾蓝瑶寨为湖南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湖南省最美村寨,水龙祠壁画为勾蓝瑶寨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留在原地,不仅保持了文物的原真性,提升了勾蓝瑶寨的文化底蕴,而且对发展当地旅游产业,造福少数民族居民,做到精准扶贫具有重大意义。
2.水龙祠壁画可单独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永州市设立专项资金,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对水龙祠及其壁画进行抢救性保护,并整治好周边环境。水龙祠的修复着重基础和墙体的加固,以有利于壁画的保护,并做到修旧如旧。壁画的保护要使用国际最先进的壁画修复和保护技术。同时,设置专项研究课题,从事专门研究,提升水龙祠壁画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作者为我馆馆员)
 
图1  敕封水龙庙

 
图2  番王进宝
 
 
图3  仪杖队
 
 
图4  有壁画的正殿
 
 
图5  已倒塌的戏台

 
图6 祠外遗弃的明代晚期莲纹石柱础

 
图7 祠内遗弃的明代晚期覆莲石柱础
 
 
图8 水龙祠的..鳌鱼脊饰、祠前的清朝官员及瑶族祭祀风俗中的小鬼形象.
 
 
图9  端坐推车、前呼后拥的番王


图10  凉帽及火铳兵器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江永 瑶寨 水龙祠 壁画

上一篇:【北京“宝庆五邑会馆”钩沉】陈扬桂2016年2期总104
下一篇:【“穿越”时务学堂故址的人和事】崔述伟2016年3期总10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