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烟雨影珠山】汤青峰2011年3期总85
2015-01-01 05:33:31   来源:   评论:0 点击:

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脚鞍 影珠山,又名隐居山、隐珠山,北距长沙五十余公里,分东西影珠两山,分属长沙和汨罗两县市。呈南北走向,长约七公里,周长三十余公里,有飘峰山、天华山等 大小峰

                  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脚鞍
    影珠山,又名隐居山、隐珠山,北距长沙五十余公里,分东西影珠两山,分属长沙和汨罗两县市。呈南北走向,长约七公里,周长三十余公里,有飘峰山、天华山等 大小峰峦七十余座,雄立湘北丘陵及洞庭湖平原之中。站在海拔509.4米的白果树主峰举目四望,确实给人一种“山极高大,雄镇一方”的强烈印象。难怪长、 汨两地素有“影珠山、飘峰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脚鞍”的民谣流传。清代张启鹏《冬日郊行望影珠山》诗云:
    野外天空孤馨闻,霜林秋尽叶纷纷。
    乱峰无数夕阳冷,知有梅花卧白云。
    平江不肖生1922年创作的《江湖奇侠传》,一开篇就有对影珠山津津乐道的大段描写:“从长沙小吴门出城,向东走去,一过了苦竹坳,便远远的望见一座高 山,直耸云表。山巅上一颗白果树,十二人牵手包围,还差二尺来宽不能相接;粗枝密叶,树下可摆二十桌酒席,席上的人,不至有一个被太阳晒。因为这树的位 置,在山巅最高处,所以在五六十里以外的人,都能看见它和伞扒一般,遮蔽了那山顶。”“长沙、湘阴(今湘阴县和汨罗市)两县的人,都呼那山为隐居山”.
    平江不肖生就是人称文武奇侠的向恺然,现代武侠小说的鼻祖。向恺然(1889-1957),字逵,生于湘潭,祖籍影珠山北麓平江县,后迁长沙县清泰都竹山 铺樊家神,卒于长沙市天心区。6岁即从私塾先生习文学武,攻地方名拳巫家拳,钦慕古代游侠的为人。稍长接受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则自号“不肖生”,并以此为 笔名。
    1906年至1916年,两度留学日本,着有《留东外史》、《留东新史》。与杜心武、王志群(润生)等同学,并结识了鉴湖女侠秋瑾等人。长沙同乡王志群精拳技,尤擅“八拳”,
    曾力挫日、俄武师,人称“拳王”.除向王等学习国术外,他对柔道、射箭、空手道也认真研究。回国后创设过湖南国技学会,中华拳术研究会等团体,全力倡导中 华武术。1932年起先后任职湖南省国术训练所、民众国术俱乐部,筹办湖南省第二届国术考试,为湖南省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向恺然一生着作颇丰,尤以撰写武侠小说着称。还着有《侠义英雄传》、《江湖大侠传》、《铁血英雄传》、《霍元甲传》、《玉镯金环录》、《百鸟朝凤》以及 《拳术》、《国术理论》、《拳术传薪录》、《拳术见闻》、《拳师言行录》、《太极经中经》与合着《国技大观》等数十部。 《江湖奇侠传》一书尤负盛名。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该书一段故事改编的电影《火烧红莲寺》曾风行一时,且成为民间艺人演唱说书的蓝本,使影珠山的影响波及 东南亚与全球华人社会。
    另外,影珠山下高桥柳直荀的父亲柳午亭虽年长向恺然12岁,却几乎同时在日本留学,且与王志群是经常切磋国术的挚友。毛泽东撰写《体育之研究》前,还在杨昌济的介绍下到高桥拜访过柳午亭,探讨过体育强身兴国问题。

向恺然

    影珠山的得名,众说纷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影珠山上隐藏着许多神仙。这是影珠山得名最多的传说-隐居说。据《今古奇观》载,影珠山上有寺庙四十八座,为南 北朝时梁武帝所建。庵庙多系花岗石建筑,点缀于密林幽谷之中。可惜于1958年“大跃进”时几乎被拆毁殆尽,只有个别地方还留下一些断壁残垣。
    繁荣,这是后来的事。究竟谁是影珠山宗教的始作俑者呢?传说晋朝陶真人尝隐居于此。陶真人何许人也?晋代大司马长沙郡公陶侃之孙陶淡和陶淡的侄子陶烜。陶 氏叔侄是长沙地区最着名的道教神仙菩萨,仙踪遍及长沙地区。榔梨镇浏阳河临河东岸有高阜,俯视千里平畴,为当地形胜,上有陶公庙,祀陶淡、陶烜真人叔侄, 及其友杜真人。
    清代郭嵩焘在《湘阴县图志》中认为,陶真人肉身供奉在榔梨陶公庙,今汨罗白鹤山下有陶淡故宅,因此断定陶淡未曾隐居影珠山。但郭论似乎也过于武断。且不说 影珠、白鹤两山挨得很近,陶淡路过影珠山前往白鹤山时也有可能在此隐居一段;那另一个陶真人陶烜养静庐山石室,修得长生诀后追随其叔游历,就更有可能隐居 影珠山了。要不然影珠山上没来由凭空冒出一座着名的养静寺来。
    另外如事母至孝的陈公真人,清光绪十一年羽化后仙躯不腐,每到农历初六,村民为其换袍晒衣的故事。以及易公居影珠山下,壮年时执畚修路,岩上镌“至正壬戌 易公修路”八字。至老,结茅舍于道旁,以织草鞋为生,食有余则以赠人。日负秆而坐,边织边焚。一日,秆烟不散,结为白云,乘之而去。今名其地为草鞋湾,其 山曰易公山,当地人造石屋祀之,旱年求雨则应。
    影珠山上隐藏着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
    这个“隐朱”说最扑朔迷离,却关乎明朝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其嫡次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称建文帝。因削 藩,导致叔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在位四年即告结束,随后死活不知。朱棣当上皇帝后,称明成祖。虽然他搞不清当时那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是否就是 建文帝,但还是按天子礼仪办了丧事,只是世人却始终不知建文帝之坟安在何处。他对建文朝的大臣也是血腥清洗,以致人们对建文问题噤若寒蝉。
    虽然如此,成祖朱棣还是放心不下。他曾派大臣到各地密访长达二三十年,也曾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查访建文帝。《明史·郑和传》说“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也, 欲踪迹之”,终未查获。建文帝的死活去向成了千古之谜。谜归谜,但历史就有这么巧合,长沙就有一个人因为这个谜而断送了性命,并且因此而进一步成就了影珠 山下的清泰桥和福临铺这两个地名的传说。
    这个人便是朱元璋第十九子橞王,即长沙尽人皆知的谷王。橞王因开门迎降朱棣,受重赏,改封长沙谷王。谷王在长沙“居位横甚,夺民田,侵国税,杀无辜”,长 沙人民当然痛恨他,而他竟然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自称当年开金川门迎燕王时亦于乱军之中放走了建文帝,并且就藏在自己的长沙封国中。“永乐十五年 (1417)正月,诸藩王奏橞谋不轨。明成祖将朱橞及二子皆废为庶人,橞自焚死,其官属多诛,封除。”橞王见诸明史“往年我开金川门出建文君,今在邸中” 的话,算是建文帝在长沙最明白的记载之一。所以,有人说影珠山是隐“朱”姓“王”朱允炆之山,王和朱合,正好是珠,所以叫做隐珠山。
    对此你还千万别不当一回事。近年有湖北来风县供销社退休干部张振东老先生参加南京明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归来后,多次探访影珠山。自称乃朱元璋之后朱允炆 第21代孙,因避成祖之害,而改从外婆家姓张。经他考证,建文帝逃亡于外,曾隐居于影珠山,葬于影珠山。宅心仁厚的建文帝会否长期呆在残暴的谷王领地影珠 山上,甚至冤里冤枉随着谷王的那些官属被杀却是个问题。《南岳志》就有: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惠帝朱允炆避难为僧,游南岳衡山。十月还归云南大喜 庵。永乐十五年十一月,惠帝朱允炆再至南岳,次年三月还归云南。如果《南岳志》可信的话,那建文帝就至少没有被杀在长沙。但张氏族谱载建文帝“讳源聪”, 而影珠山地名有源冲水库,以及九马奔槽、九间房、九龙庵、井凤庵这些地名龙凤和极数的频繁应用,不知有否相互联系?能否证明建文帝与影珠山不一般的关系?
    明朝正德皇帝上影珠山的传说真的是子虚乌有吗?
    其实想对影珠山一探究竟的还大有人在、早有人在。最早的大佬就是那个荒淫怪诞、风流成性的明朝第十个皇帝武宗朱厚照。朱厚照1506年即位,号正德,曾多 次巡游各地,民间也流传许多正德游龙的传说。《明史》也有正德九年“二月庚子,帝始微巡”的记载。福临镇地方就盛传许多这位风流天子的故事。
    传说这位哥哥到了长沙地界,见到了一个厨艺不凡的漂亮村姑,那心情是了不得的好。美人、美酒、佳肴,岂可少了佳话呢?一时情感发作,打油诗便冲口而出:
    店殿观玉立,云风杨柳摇。
    清波溪流引,娇龙入海潮。
    真龙归大海,来年再来瞧。
    还“殿店”呢,你看他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金口玉言说“来年再来瞧”的话总该作数呀,挑逗得人家淳朴多情的小姑娘春心荡漾,却 从此一打无风。村人怜惜姑娘的一片痴情,在小溪上修了一座回龙桥。那姑娘日夜在桥上望呀望,盼呀盼的,却就是不见了那负心的郎。
    负心的郎其实并没有走好远,他正围绕着湘江两岸的谷山、影珠山兴高采烈地转呢!一天,正德皇帝来到了长沙县清泰桥(今开慧乡)界,见老百姓正在修桥,一时 龙心大悦,便挥毫泼墨为此桥题写了“清泰桥”三个大字。人们将正德题写的字刻在一块大石头上,安在桥拱的中央。将桥所在地一并以清泰名之。历经五百年的风 雨剥蚀,正德皇帝的题字早已风华褪尽。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百姓阴雨天到桥下,仍可隐约看见清泰桥三字。
    题写清泰桥后,正德皇帝继续沿着影珠山南行,很快就来到了茯苓铺。茯苓铺地方的影珠山山山岭岭不种自生着满山满岭的土茯苓,茯苓铺由此得名。刚刚题写了清 泰桥的正德皇帝正在兴头上,一见茯苓二字,立马就联想到了与之谐音的福临,以为大吉大利之兆,遂改茯苓铺为福临铺,并写成“民歌清泰,春至福临”嵌地名对 联一副。自此,茯苓铺就变成了福临铺,一直沿用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福临铺街口的一座石拱大门的门柱上还刻着正德皇帝的这副对联。
    此外,长沙河西龙王港、平江花灯戏传统剧目《正德遇饭》都与正德皇帝的传说有关。影珠山湘江两岸分布着接驾岭、歇马亭、接龙桥、皇塔等地名,传说都与正德皇帝的微服巡游有关。《长沙市志·卷十三》亦有皇塔“传为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赐建”的记载。
    传说归传说,但把地名搞成系列化的虚无缥缈的传说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就皇帝而言,天下好看、好玩、有美女的地方多了,为何正德却偏偏跑到影珠山周边转 来转去?史载明神宗皇帝、崇祯皇帝对明朝第一大谜案都有着如出一辙的好奇,那素来率性而为的正德皇帝难到就不会因为对建文帝的故事以及长沙与建文帝有关的 线索感兴趣而前来影珠山探秘解谜吗?再说正德要到长沙来游山玩水莫说是微服巡游,就是大张旗鼓也是个冠冕堂皇的事。长沙是他的祖宗朱元璋血战陈友谅的地 方,他这一游还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是怀念先祖创业艰难的励志之旅呢!
    据《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影珠山是因为“山顶有井,其影如珠,因名”.这种地名命名法是最常见、最靠谱的。但在汗牛充栋的神奇传说中,这种基本事实往 往因相形见拙而式微。还有一个神怪一点的传说是山顶神庙内曾锁有蛟龙,偶见龙珠显影,所以叫影珠山。水之珠波,龙之丽珠,大抵都是极言一个地方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至于楚王国宝藏影珠山之说,与其它传说有颇多冲突和矛盾之处,基本没有独立文化价值。但它与“其影如珠”、“龙珠显影”一样说明影珠山是一座 宝山大抵是没有错的。
    影珠山移步换景,森林茂密,动物繁盛,动植物种类达数百种之多,还有锰、钽、铜等稀有金属矿待开采。“山顶有井,其影如珠”、“龙珠显影”与“楚藏国宝”之类都是传说,但影珠山是座大美之山、大宝之山却是不争的事实。

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杨汉域将军在影珠山的勒石

    倭寇未曾还片甲,英魂踞此障长沙
    艰难地的穿行在影珠山腰子坡等处密不透风的灌木、树林之中,一处处战壕、一处处垒石掩体仍然一如七十年前的模样静静的守护着影珠山的土地、人民和抗日先烈的英魂,似乎在无言地数说着自然界风霜雨雪的煎熬,人世间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影珠山西侧为京广铁路、107国道,东侧为京珠高速公路,长(沙)岳(阳)古道及长沙-平江-武汉的公路。影珠山当长沙-岳阳交通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 地。在1939年-1944年举世闻名的四次湘北抗日会战(长沙会战)中,影珠山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军队和日寇激烈争夺的焦点。其中第三次会战的 1942年1月8日,全歼日寇山崎大队于影珠山上,为此二十军军长杨汉域将军在影珠山立下了“聚歼倭冦于此”的石碑(见图)。
    阿南惟几、冈村宁次、谷寿夫等日酋,自诩为“中国通”,但我敢肯定他们一定没有读懂湖南人杨度写的《湖南少年歌》,更没有读懂文中那句着名的“若道中华国 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话。所以他们竟然胆敢在湘军的故乡,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动辄动用几十万精锐,四次妄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征服中国。
    影珠山边上驻守湘阴县城的曹克人营,驻守比家山的史恩华营,驻守新墙河南岸的王超奈营等中国军队都是以极其原始简陋的装备,几乎仅凭血肉之躯与日寇血战到 最后一人。影珠山及周围湘北地区的民众则以保为单位,分别组成侦探、交通、救护、输送、宣传、慰劳等队伍参战。日寇入侵时,所有青年壮丁男女分任侦探、交 通、救护、宣传、慰劳等工作,老幼者一律离开公路、铁路、驿路30华里以外山中安全区内,使敌人深入后不见一人,如盲人瞎马,无法得知中国军队的情况和交 通状况。日寇行经的村庄墙壁上到处可见“湖南是倭寇的墓场!”“湘北是日本鬼子坟地!”等标语。“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有组织的战时服务队为例,长沙县有 6495人,浏阳有86058人,平江有34340人,湘潭约有36000人”.而更多的湖南百姓,曾经放水淹没良田,挖断所有的铁路、公路,“不准敌人 走湖南的路,不准敌人住湖南的屋,不准敌人食湖南的米”.
    影珠山蕴涵着武侠气质的文化,以强民兴国为目标的尚武精神,“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担当,军民同仇敌忾、同舟共济、共赴国难、誓死血战的民 族意志,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成就了影珠山歼灭战的辉煌,震撼了世界,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斗志!使以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第六师团为主力的 日寇在湖湘大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影珠山上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5师湘北会战福临铺之役烈士墓联云:
    倭寇未曾还片甲,英魂踞此障长沙!
                                        (作者单位:长沙市新闻出版局)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影珠山

上一篇:【王葆心与《湖北革命实录》的编纂】杨昶2011年3期总85
下一篇:【沈从文为芷江县警备队长“书丹”】蒋国经2011年3期总8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