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华夏国宝皿方罍百年漂泊的故事】解黎晴2023年4期总134
2023-11-01 10:02: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皿方罍,湖南人用“众筹”的方式,以2000余万美元洽购器身回国,最终让国宝合体。不可思议的天价,百年漂泊的故事,使其在2018年登上微博热搜,并于同年2月12日,皿方罍数字影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特展亮相,入选《国家宝藏》。它的颠沛流离,蕴含着怎样的世道人心?它的盛世回归,又带回了什么远古信息?
远在盘庚迁都之后,商王朝对三湘大地的原住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此后,殷商时期举足轻重的中原华夏贵族皿氏带来了青铜器以及青铜铸造技术,湖南自此进入青铜时代。而迄今出土最具影响力的皿方罍,在沉寂了3000多年后,于乱世中动荡还未波及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重见天日,却依然躲不过多舛的命运。明明是一体而生,却在现世后久经离散之苦。器盖辗转国内,而器身则几易其主,飘零海外。   
罍是我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大型盛酒器,问世于商代晚期,勃兴于春秋中期,湮没于战国时期。有青铜和陶两种材质,方和圆两种造型,形式、工艺逐渐由繁变简。方体青铜罍作为早期繁复奢华的形制,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器物造型上的高超设计,也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青铜铸造的发达程度。方体罍因其制造技术最为复杂,更是尤为珍贵稀少。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后代为争罍而引发的宫廷流血争斗。可见罍在古代器物中的重要性。
此次亮相的皿方罍全称“皿天全方罍”,全身漆黑发亮,是迄今所见商周青铜罍中体量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器物,造型庄重高峻,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口宽21.6厘米,重51.5千克。皿方罍因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而得名,罍盖呈庑殿顶形;器身口缘内领壁上则铸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这尊为祭祀父辈先人铸造的青铜重器,体现了古人对宗室血脉的敬重之情。皿方罍盖中央有屋顶形盖钮,盖、器子母口。直颈圆肩,腹壁斜收,下置外侈的高圈足,圈足上方四面各有一个方形小镂孔。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底,窄面设兽首衔环耳,宽面置突起之兽首,上饰兽面纹,颈饰凤鸟纹,肩饰夔龙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上为凤鸟纹间饰小兽面纹,下段为带双角之大兽面纹,下方置一兽首鋬,圈足饰凤鸟纹;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扉棱中装饰有倒置的兽面纹,并间以夔龙纹。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神采飞动的气势和令人倾倒的精美纹饰,是其他古代青铜器无与伦比的,其造型、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这尊皿方罍以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著称于世,与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大气古朴特点截然不同,有着浓郁的中原殷墟风格与湖南本土南蛮部落文化融合的印记。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 ,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也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独一无二的青铜艺术瑰宝皿方罍除了极高的文物价值,还见证了近现代中国文物流失又回归的沧桑历程。关于皿方罍出土的时间和详细地点有多种说法,经深入实地调查及查阅《桃源县志·民国志》(“民国八年,水田乡农人艾清宴耕田于茅山峪山下,挖得古鼎一尊,不识为何物。”)等相关档案、资料,湖南省博物馆认为,它的传奇身世始于1919年初夏在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今架桥镇栖凤山村茅山峪组杉园山)出土时上演。因多日猛降暴雨冲刷,使泥土中沉睡千年的皿方罍得以重现于世,翌日雨过天晴,农人们荷着农具纷纷走出家门整修农田,小学生艾心斋也背着书包去学堂,惊奇的看到杉窝山下的溪沟边露出一个盖状器物,在稀薄的朝晖下于污泥中闪烁一圈圈幽深的光泽。立即掉头喊来在坡脚叱牛的父亲艾清宴,父子联手挖出,欢欢喜喜地将身盖上的泥土洗净,显露出外表深褐、莹澈如玉的风采,父子二人不晓得此为何方宝物,只觉稀罕,随即把它抬回家中,秘藏起来,并约定:不许走漏风声,更不让外人窥见。然而,挖出一个有着精美纹饰的古鼎怪器,毕竟非同一般,乡亲们将这件事越传越远。待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因水旱灾害连年频发,苛捐杂税越来越重,艾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不堪,便冒出了将“宝贝”脱手糊口的想法。终于,一个湖北籍的古董商——益阳百乐斋古玩店老板石瑜璋得知了此事。他顶着烈日来到艾家,艾清宴便抱出“宝贝”器身,看到精美至极的皿方罍,石瑜璋欣喜若狂,两眼放光,双颊潮红,经过一番论价,双方讲定以400银元成交。见来人竟愿出此高价,器主又心生疑窦,生怕卖低了价钱。故一边巧言稳住石姓古玩商人;一边密嘱其子持器盖到附近的新民小学,找有学问的先生“掌眼”:“如此破铜,怎么值这么多钱?”哪知校长钟逢雨一见器盖上的几个蝌蚪文,知道此物非同一般,不觉惊愕得张大了嘴巴,他留下盖子,表示愿意出800大洋购买全器。艾心斋的哥哥毕竟年轻气盛,大喜过望,狂奔而返,一路大喊“发财了,发大财了”。其声被精明的石姓古玩商人听到,心知不妙,遂不顾器盖,丢下装有400大洋的布袋,慌忙中紧抱着近百斤的器身夺门而去。(据《大公报•长沙版》载,钟逢雨的举报材料为洋银100元,周磐交待材料为大洋400元)。器盖则被艾清宴充做学资(揣热没有几天的光洋舍不得出手,吩咐艾心斋要学校将器盖抵为学费)。
谁也没料到,石瑜璋这一逃,皿方罍从此身首分离,开始了各自坎坷漂泊的命运。而其器身流失海外,颠沛流离于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异国他乡,其中,器盖和器身分离近百年之中,曾至少错失三次合体的机会。
钟逢雨仔仔细细地辨识出罍盖铭文,确认为商代重器,连忙追问艾心斋发现皿方罍以及器身的情况。得悉器身出卖后,钟逢雨连连顿足,赶紧在1925年6月11日《大公报•长沙版》上发表文章,题为《桃源发现商朝太庙古物,惜为他人私行购去》,斥责石瑜璋“仅以洋银百元估买入手,希图媚外渔利”,是“全国公敌”,并恳请当局沿途检查。
这一文物流失事件,还引起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关注,要求湖南省追查。7月5日、7月26日《大公报•长沙版》又连续追踪报道:长沙内务司发出第二十三号训令,要求益阳县严加查办。然而,兵荒马乱,即便已经追查到器身就在长沙的杨克昌古玩店,政府仍未查扣,只责令石瑜璋5日内归案,将器物缴呈。
此时军阀混战,湘军正从川黔军阀手中收复湘西,地方政权就在驻军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团长周磐手中。奸商石瑜璋仍想得到盖子,遂向周磐求助。说起这位团长,当年还真是号人物,他是彭德怀平江起义前的上司,与彭德怀曾有生死之交,后来因为志向不合分道扬镳(据《彭德怀自述》载,彭时任一营代理营长)。据《周磐自传》,1925年4月至6月周磐驻军于桃源县漆家河。
石瑜璋托人找到周磐,出价5万块银元,希望帮忙购回方罍之盖,并许诺事成之后再给3万块银元作为酬劳。周磐感觉此事非同小可,但当面并未答应。石某走后,周磐赶去常德向师长贺耀祖作了汇报,贺耀祖求财心切,迅速派兵到钟校长家里搜寻,但无功而返。
军方如此兴师动众,钟校长担心怀璧其罪,就找到周磐,主动表示要将方罍之盖捐给国家,但求资助兴学。周磐当即支付给钟校长5000块银元与5000元期票,却将方罍盖据为己有。钟逢雨用方罍之资,兴办教育,新民学校成为当时四邻八县最好的学校。2002年,涌泉学校恢复原名新民学校,钟逢雨铜像至今仍伫立在校园里。
周磐私藏国宝,小节有失,大节更是难保。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周磐升任师长,军事力量增强,为他个人保存方罍盖提供了保障。蒋介石逃往台湾后,周磐跟随宋希濂逃到大西南,任第14兵团副司令官,1950年在昆明被俘。1952年,在镇反运动中,周磐向新中国政府写了一份“补充坦白材料”,主动交代了皿方罍出土和流转的详细经过,并献出盖子,以期“立功赎罪”。1952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明将几经流徙的皿方罍器盖转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并嘱“妥为保存”。1956年,省文管会与省博物馆合并,器盖也一并移交,成为湖南省博物馆的珍藏。
然而,皿方罍器身则没有那么幸运,几经辗转,开始了失落海外近一个世纪的流浪历程。
皿方罍器身的再度现身,见诸于1928年法国学者乔治•苏利耶德莫朗《中国艺术史》之著作,根据其记载,石瑜璋以100万大洋的高价将器身卖给上海的大古玩家李文卿和马长生。皿方罍器身辗转流传于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20世纪早期知名古董商之手,书中载有皿方罍照片。此书1931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另外,日本学者梅原末治1933年问世的《支那古铜精华彝器部》亦著录此器,称为巴黎卢氏藏。两书所录的照片并非皿方罍的同一帧,应该不存在直接使用或者翻拍前书,许是两位作者著书时各自拍摄,许是一次所摄皿方罍的多幅图片。看来,皿方罍并不甘明珠暗投,而是自带光芒频频现身,为海内外的文物收藏者所钟爱。
从长沙到上海,器身的第一位收藏者是英国商人、收藏家包尔禄。包尔禄1877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德混血儿,在做贸易的同时,还买走了大量中国艺术品。他以80万美元购得器身,获知器盖尚在湖南,又托石瑜璋以14万银元代为购买。石瑜璋为利所动,冒险回到桃源,不料被贺耀祖的军队抓捕,不仅入狱一年,还被罚款12000银元才获释放。包尔禄并未就此罢手。没过多久,他又托人直接找到周磬,欲以20万块银元购买方罍盖,但周磐狮子大开口,索价50万美元,以至终未成交,第二次也终未合一,皿方罍从此身首异处。
到了1928年前后,此器收藏在姚叔来、卢芹斋手中。他俩都与民国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脱不开关系。姚叔来是张静江的妻弟,卢芹斋则是张静江的仆人。1902年,张静江在巴黎开设“运通”公司,售卖中国古董,将收入资助孙中山,支援辛亥革命。后张静江回国,卢芹斋留在法国,成了国际著名的文物贩子,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就是他卖到国外的。
乱世无法度,这也意味着抗战前卢芹斋所有盗卖古物的罪名,都将不了了之。因为公诉、惩罚对他缺乏约束而且于法无据,他不仅逃脱了法律制裁,而且更加有恃无恐,甚至问心无愧地飘飘然起来,还自诩为发扬中华文明的海外使者。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卢芹斋当年那些商业凭证,如今成了他不打自招的确凿罪证。2013年,法国汉学家罗拉女士经过数年研究,出版了《卢芹斋传》,其文物交易中的往来信函、账目、订单、图版等史料,也浮出水面,皿方罍图录正是其中一例。在罗拉揭示的链条里,卢芹斋随时了解西方博物馆与大藏家的需求,还在国内建立了高效率的采购偷运网络,使贩卖文物成为一个跨国生意。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皿方罍曾经被卢芹斋倒卖,而为卢芹斋作传的罗拉恰好是佳士得高级副总裁、中国瓷器与艺术品部国际主管,在方罍器身的回归中,她也参与谈判,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20世纪30至50年代,皿方罍落入日本人浅野梅吉之手。其子浅野刚为完成父亲遗留的书稿,于1961年付梓《中国金石陶瓷图鉴》,其中编辑了皿方罍图片。
据新田栋一自述,他于1950年以重金从浅野梅吉处购得皿方罍后,在收藏器身50年之久的时光里,为使身盖合一,曾苦尽了心计,倾尽了心血。据他介绍,为补无盖之憾,1980年左右,曾在伦敦佳士得拍得一春秋时代的方形器盖,初看俨然皿方罍,兴奋得情不自禁,但仔细观察,盖的大小、纹饰、颜色均与原罍身不符,仍然购买,拉郎配在器身旁,权当器盖,聊以自慰。
皿方罍器身,曾在冷战时期一度脱离了人们的视野。直到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从地下党成长起来的专家、享有“中国青铜文物鉴定第一人”美誉的马承源先生出访日本时,他没有去东京赏樱花,而是在拜访老友新田栋一家中偶然将目光聚焦到一件威仪华美、似曾相识的青铜器上,他立刻判定,眼前这件青铜器与湖南省博馆藏的器盖应为一体。马承源与皿方罍宛若久别重逢,百感交集。他激动地告知器盖藏在中国湖南。新田栋一,原名彭凯栋,出生在日本占领下的台湾,虽然改名换姓赴日发展,可依然乡音未改,说一口地道的闽南话和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在东赢,他的事业相当顺利,而收藏一直是他的私人爱好,也是他怀乡的一种方式。
新田栋一得此消息后则欣喜若狂,即请马承源代为引荐。因马承源从中牵线搭桥,新田栋一亲往湖南,终于如愿以偿,了却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与皿方罍器盖亲密接触,好像找到了失散40多度风雨春秋的孤儿,沉浸在幸福团圆的巨大喜悦之中,并生“非份之想”。他欲出资20万美元捐建一座精良的陈列馆,并捐赠一品西周初期的精美方形器盖,以换取皿方罍盖。1993年2月,新田栋一邀请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等3人专程赴扶桑考察洽谈。1993年3月31日,新田栋一再次向湖南省博物馆寄出《请愿暨陈情书》,表示对皿方罍身盖合一的殷切期盼。此后,中日双方几经努力,欲成就皿方罍身首合璧的好事——先是湖南提出双方将器身和器盖运至上海博物馆联袂展出,不过该计划由于新田对罍身能否返回日本有所顾虑,且罍身通关不符合相关法律而夭折。随后,新田又建议在新加坡博物馆联合展览。这一次,湖南方面没有同意。“合一的努力,几次都没成功。”提起这段往事,熊传薪不无遗憾。毕竟,除了让国宝团聚的赤诚之心,还有国情、法律等种种现实问题难以逾越。而对于皿方罍这类文物来说,既非战争掠夺流出,又非被盗走失,很难追讨。
几次失之交臂之后,从纽约传来了一个令熊传薪乃至整个中国文博界无比震惊的消息:皿方罍器身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924.6万美元(含手续费约折合人民币9000万元)的天价成功拍卖,创下中国青铜器和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拍卖价格之最。
原来,81岁的新田栋一在本该颐养天年之时,却遭遇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为了延续家族的发展,新田决意出手自己的宝物。2001年3月20日,皿方罍器身以艳惊四座的方式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湘籍著名收藏家谭国斌于2013年初冬在香港佳士得贵宾展厅,获悉皿方罍即将再度拍卖的重大新闻,大吃一惊,震撼之余,谭先生奔走疾呼,吁请尽湖湘公私各界之力,筹资竞拍,务必器身不再流离海外。
也许是湖南人倔强敢为、当仁不让的性格使然,2014年2月,佳士得将皿方罍的起拍底价告诉了谭国斌,为1800万到2000万美元。而对方开出的洽购价,则高达5000万美金。
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派出以文博界、收藏界、艺术界的领导和专家、代表及谭国斌等人组团赴纽约,相机以恰当的身份参加竞拍。临行之前,国家文物局高度关注,并通过渠道知会佳士得公司,希望能帮助促成与湖南方面的洽购。
2014年3月17日,时值当地中午,湖南代表团一行刚一踏入洛克菲勒中心,即将竞拍风起云涌的滚滚烟尘扑面而来!大街上、酒店里、餐厅中,到处都能看到古玩界的“熟脸”,国际上的顶级藏家,如艾斯肯纳胥、安思远、吉赛尔、曹兴诚等群雄毕至,各路买家也跃跃欲试,完全是一场“豪门盛宴”。但湖南组团竞买的消息一出,便得到业界和海内外华人藏家的一致支持。因与法国卖家的预期相差悬殊,洽购团队几次报价,由佳士得转告,卖家均未同意。当湖南代表团将从长沙带到纽约的3D打印模型非常契合地盖上器身之时,华丽壮观,而且一旦合体,再分开来看嚣盖和器身,怎么看都是缺憾。“也许,深藏不露的卖家最终是看到合体效果后,在内心默默认同了皿方罍最终的归宿。”经各方善意的共襄义举,代表团以大约低于预拍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公司于纽约时间3月19日下午4时签署了洽购协议。此时距拍卖开场不足24小时。购买方在协议中承诺,皿方罍器身将永不出现在拍卖会上,并最终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纽约时间3月20日上午11时,也就是原定的“一场最为激烈的‘罍王之争’”正式上演的时刻,佳士得拍卖师在展示现场正式宣布皿方罍撤下拍卖,全场掌声雷动。而在整个过程中,那位做出巨大让步的神秘收藏家,始终没有露面。 “这次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洽购下来,体现出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友好态度,也为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开创了一种新的方式。”6月12日,皿方罍器身在纽约完成交接,终于结束了海外飘零的沧桑风雨,并在6月21日入境通关,重归湖南。古有完璧归赵,今有完罍归湘。6月28日,湖南广播电视台承办并直播了《完罍归湘》电视晚会,时任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仪式上一起完成了皿方罍历经一个世纪的身首分离再度圆梦世纪情缘的盖、身合体,一朝团聚,物件若有灵性,估计也会执手相看泪眼,对后人一诉衷肠吧。这充分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自强不息,成为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其实,现代人对罍的认知大多来自《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大意是“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经测量,假若要装满皿方罍,需要近51升酒,可见古人豪气。千年以来,游子把酒低吟,朝着故国的方向。一罍一觥,诉说着古人不尽的嗟叹。而今,“金罍”归来,罍之百年沧桑的相思也得解脱,湖南人终于可以酌彼金罍了。青铜罍历经3000多年能保留下来的,据统计,仅45件。在这些存世的青铜方罍中,皿方罍无疑是其中杰作。湖南被誉为“南方青铜器之乡”,1938年在宁乡县曾出土另一件国宝四羊方尊,因被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而广为人知。相比之下,皿方罍因其身上的“铭文”,不仅更有价值,也让远古的历史信息扑面而来。皿方罍的名字源于“铭文”。器盖上的铭文是“皿而全作父已尊彝”,而在器身上的铭文则少了“天全”两字,铭文的大体意思是“父己命人作此宝贵礼器”。
拥有千年历史的湖南,是一片先人们创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沃土,也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物大省,在北方铸造因为某种原因来到湖南,呈现中原文化与湖南本土文化交融的“方罍之王” ,从18万多件馆藏中脱颖而出,代表湘博“岀战”《国家宝藏》,这些丰富的藏品连同三湘大地的其他文物和遗存共同串连起一部意义深邃的湖南历史,也组成了中华文明长卷中闪亮的一页。
作家单位:桃源县作家协会)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重走徐霞客《楚游记》之茶陵篇】刘见华2023年4期总134
下一篇:【岳州车站的“广东大院”】邓建龙2024年1期13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