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碑头市刘氏与甲寅桥】何银坤2020年2期总120
2020-07-17 09:00:45   来源:   评论:0 点击:


碑头市,俗称龟头市,一个比较俚俗的地名,它既不是县级市,也不是地级市,它只是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碑头村的一个村级集镇,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宁乡市与湘潭市三邑交界的地方。碑头市紧倚靳江河畔,河床有一天然大石,其状似龟,俯伏河中,伸头探望,故俗称“龟头市”。(《湘潭市志》杂录部分之“地名探源”)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县五个乡、湘潭县两个乡置善化县,取“善邑”和“教化”之意。湘潭将靳江以北的两个乡拨给善化县,但是龟头市的北岸保留一个村。足以证明龟头市是通往长沙的水上交通要津。据《中湘碑头市刘氏三修族谱》中的《碑头市易名记》:卜宅之始原名碑头石,以水中石得名也。今所谓市者,昔者皆山麓灌丛,康熙年间始辟土诛茅,渐成村舍,遂易石而称市矣。碑头市有一种花鹊石,非常有名。
又据徐珂《清稗类钞》载:“靳江河有市曰碑头,沿河岸左,乱石林立,近水处青质白纹,多成梅花喜鹊,梅有枝干花萼,花皆互瓣,瓣皆有须,须上有穗。鹊有头尾身足,或飞或立,或敛翅,皆丝丝如画。”光绪《湘潭县志》:碑头或曰龟头,状石为名,刘宾门言。石润体圆,有松鬣梅蕊虫鸟之形,尝得十二石,并作诗夸之,又筑冠石亭。跨靳有甲寅桥,刘氏所建。光绪志中提到的刘宾门即刘元熙,号宾门,别号靳江,乾隆十六年进士。其得到十二奇石,应为碑头名产花鹊石,并作诗夸之,其诗不可考。但是其堂兄,先后担任朗江书院、岳麓书院山长的刘元燮创作了《灵石十二咏》,同邑罗汝怀的《湖南文征》中收录了刘元燮的《碑市灵石十二景诗序》。
 刘氏家族在碑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据《中湘碑头市刘氏三修族谱》记录:碑头刘氏始迁祖髦嗣公,字镇邦,明永乐中以武功由金陵迁官长沙,二代度仪公官武冈州,遂占籍中湘,定居碑头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道光元年(1821)、1913年纂修族谱。班次:(自三世始)汉大廷世承奇,应(宗)朝元亨利贞,森然垂铭永新,默执锡治本焜,城钧温榖焕在,钟淳五行迭运。碑头刘氏始迁祖髦嗣公、二代度仪公均为军功为官。刘氏家族在碑头繁衍300年,默默无闻,留下的文字资料极为有限。连族谱中的人物传记,都是从始迁祖,二代祖,直接跳到光绪《湘潭县志》:又有刘成德(族谱记载为刘承德,七世祖),富而好施。孙宗尧,字阶升,有义侠之行。
光绪《湘潭县志》:松,字友竹,以岁贡补临湘训导,乞养不赴,后补溆浦,复辞曰:“昔不欲以禄养,今何官乎?”居濒靳溪,独建大桥,行者颂之。刘松继承了父亲刘宗尧,高祖刘成德的优秀品质,捐银一千八百两倡建龟头市石桥,历时五年、雍正十二年(1734)甲寅年大功告成,亲自作《甲寅桥记》(族谱上有记录,附文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甲寅桥的结构为八墩七孔石梁桥,桥长约55米,是靳江上跨度最大的石梁桥。建桥材料主要是长沙丁字湾麻石,桥的南北两侧各立有两对石象,寓意吉祥如意。桥墩麻石雕刻有蜈蚣等精美图案。建桥的工匠们为何不雕刻别的动物,独选蜈蚣?原来这是工匠们将民间“物象互制”的原理,应用在了建筑上。千百年来人们通过观察了解到蛇怕蜈蚣因为蛇捕食时,张开大口,蜈蚣趁机一弹,弹入蟒蛇的腹内,就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腹内一样,将其制服。而民间又相传,大蛇即蟒,蟒可变成蛟龙,蛟龙会兴风作浪,故而刻蜈蚣于桥上以制服蛟龙。这样雕刻的蜈蚣在不远处的石灵桥上也有。
甲寅桥竣工前后的雍正、乾隆20多年里、碑头刘氏家族竟然连续高中 “四翰林五举人”,写就湖南科举史上的一段传奇。刘元炳,雍正二年(1724)进士;刘元燮,雍正八年(1730)进士;刘元熙,号宾门,别号靳江,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刘亨地,乾隆二十年(1755)进士。四人于乾隆年间均入翰林院。
刘元烈,雍正壬子科(1732)乡试中式第十四名举人,选知县不就,乾隆三十二年癸酉(1767)奉恩旨钦赐国子监学正职衔。
刘元耀,乾隆辛酉科(1741)乡试中式第四十名举人,选知县不就。
刘元炜,乾隆癸酉(1753)乡试中式第三十一名举人,前任桂阳州嘉禾县儒学教谕,乾隆辛卯实授通道县教谕。
刘亨培,乾隆丙辰科(1736)乡试中式第六十名举人,截取知县。
刘亨基,乾隆庚午科(1750)中举,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台湾府知府。
这九人中刘松的儿子三人:分别是刘元燮、刘元烈、刘元耀; 刘松的孙子三人即刘元燮的儿子刘亨培、亨地、亨基。刘松的侄子三人:刘元炳、元熙、元炜。
碑头刘氏的科举传奇光耀青史,在湖南科举史上堪称奇迹。其实,作为湘潭的名门望族,碑头刘氏的兴盛达200年,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刘氏家族兴盛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一古训最好注释。笔者不揣浅陋,分为三点来解密。
一、节俭,碑头刘氏兴盛的基因。七世祖刘承德继承家产仅16亩,他勤俭积累,与长工同吃同劳,后来增置田地2000多亩。加之持家有方,为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修建甲寅桥等义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刘氏历代女性女红不辍,讲究节俭,因此家境日趋殷实。如果儿孙不节俭,铺张浪费,那么家道败落也是迟早的事。
二、良好的家风,是碑头刘氏家族强大的灵魂。碑头刘氏家风的核心是两个字:义和忠。这是古人提倡的“立德立行”,也是儒道释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义是一以贯之。修路架桥,扶危救困这些慈善义举在刘氏家族是举不胜举的。县志中记录七世祖刘承德“富而好施”。族谱中称他“性任侠,有胆略,扶颠济困,不避万难”,记录他在郡城拾金不昧找到失主和出五百金救乡邻的故事。八世寿山公 “及长,才识过人,好施与”。九世祖刘宗尧“有义侠之行”。 刘松倡修甲寅桥绝对是一个标志性义举。刘元熙乡居饶富,勤于施济,倡修义仓,主动捐粮,县志称赞“至今其乡社仓法为最善”,湖南省博物馆收藏其社仓刊刻管理办法的石碑。其次,是忠,当时忠君和爱国是两位一体的。刘元烈修建万寿亭并偕弟侄遥为乾隆六旬祝寿,引来碑头父老围观。这是忠君爱国的表现。《沅湘耆旧集》称刘元燮“性刚,不容于众。官御史时,都人相戒避刘御史”。纪晓岚称“余年十一二时,闻人称刘侍御凛凛若相避者”“先生刚直之气凛不可触”。这也是忠君的表现。刘元燮的儿子刘亨基担任台湾府知府,这是最早担任台湾地方执政官的湘潭人,其七女刘满姑(根据族谱记录为七女)随居台湾彰化官署,遇林爽文起事,刘亨基被杀,满姑自沉官署池塘,不得死,被俘虏,大呼“我名家女,岂惧死乎?汝曹生太平,乃为逆乱,官军至,汝曹当万段。”不屈而死。(清史稿列传297)这是舍生忘死的爱国体现。清政府表彰其忠烈,在甲寅桥南边不远处建忠烈牌坊表彰。
三、良好的教育氛围。八世祖刘寿山“手不释卷,游处皆贤达”。九世祖刘宗尧自幼嗜学,与长沙郭黄瞻,湘潭郭金台、石天际交好,笔札往来无虚日。十世祖刘校“清谈赋诗至夜分不倦,课子必慎择师”,高薪诚聘长沙韩乐、林磐安等名师宿儒教育子女。刘家藏书丰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 “侍讲刘亨地家藏本”十一种,五十卷。可见刘氏藏书丰富。族谱记录刘宗尧著作三本文集,刘校、刘元燮、刘亨培、刘利锴都有诗文集行于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元炜的三女刘光绮嫁与黄湘南,生黄本骐黄本骥,兄弟均为文史大家,湘南早逝,刘光绮独立支持,兄弟集古今母训为《贤母录》来感恩母亲。刘元炜的四女刘光璪著有《惜香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自然促进刘氏子弟的成长。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刘氏家族在子孙姻亲方面也慎重选择,多与本地名望人品好的家族联姻,这样保证嫁入刘家女眷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德行,直接影响刘家后代的成长与家庭的和谐。
古人说过:“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碑头刘氏其实也忠实地践行这一古训。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其斩。兴盛了200年的刘氏家族似乎没有打破这宿命的魔咒。甲寅桥见证刘氏家族的兴盛,也见证了刘氏家族的衰落。对刘氏衰败的原因,光绪《湘潭县志》这样记载:“园亭敞丽,然仆从骄肆,行者辄令下马步过(指甲寅桥,引者注)。虽有义仓之惠,亦颇为论者所蚩也。或云地师诡说,令于祖茔前穿池,刘氏遂败。”斗转星移,盛衰转变,也是常理。就像碑头因水运而兴,因陆运而败落一样,甲寅桥畔煊赫的刘氏家族经历了光辉岁月,也经历了沉寂落寞。
2013年11月甲寅桥作为危桥而被拆除,2014年在原址新建混凝土公路桥并通车。
附:甲寅桥记
刘松
桥以甲寅名,纪年也。桥何以纪年?重创始也。事莫不难于创始而乐于观成。乃兹桥之建,始之难,成之尤难。市故为三邑通津,山涨易发,利涉维难。予倡议鸠工而岸阔沙浮,取材迂远,及经始就规将伯不力,爰竭精卫之投,破产之襄巨费,独捐千八百金,历五年而竣工,可谓以难始,以难成矣!客有谂予者曰:昔诗人许浑居丁卯桥,因以名其集,垂声艺林。而裴晋公居午桥,有庄极为幽胜,功成身退乃宴乐其间,招宾客,列管弦,征歌诗,纪盛业。君之以干支名桥也,其有慕于是乎?予曰:果果否否,二桥皆幸际其盛。予桥之创始雍正甲寅亦幸际其盛耳,是岁元旦立春年月日皆寅,又昭瑞雪之应,朝野记载而未有以名也,予乐之。予以名斯桥,使历亿万干支而溯创始之岁月有如此者。客闻之,轩渠而歌曰:江水左潆,谷山峙右,雁齿龟梁,与山永久。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近现代湖南志书中未收录的两汉人物补录】蒋波 彭铮琦2020年1期总119
下一篇:【鲁涤平二三事】鲁传先2020年2期总1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