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清末反洋教先锋崔暕其人】陶子林2023年4期总134
2023-11-01 09:06:41   来源:   评论:0 点击:

崔暕是湖南清末一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是宁乡道林镇桥头冲人。生于书香世家,少奇慧,七岁能诗,早期参加湘军,得到了曾国藩、左宗棠的赏识,后乡试恩科中举人,曾为贵州永宁、仁怀县知县。在反洋教运动中为先锋人物,特别是他所著《辟邪纪寔》影响很大,成为了许多民众的洗脑书,推动了全国反教洋运动高潮。自称为“天下第一伤心人”。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理学、史学、舆地学等有深入研究,著述颇多,同时能诗,工书,擅画。受到阎镇珩、周汉、唐鉴等人赞誉。他性格强介孤僻秉直,为官场中另类。
  后世对崔暕生平事迹有记载及研究,1941年《宁乡县志》有传记,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陆辰叶,写有《从〈辟邪纪实〉看对基督教的误读》论文,1992年湖南社科院研究员刘泱泱写有《近代湖南省市与教案》论文,2013年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张京华,在《湘学研究》发表了《崔暕学行事迹考》论文,2022年宁乡市政协孙意谋主任,在《宁乡风物》公众号发表了《天下第一伤心人崔暕》的文章,均对崔暕生平事迹作了详细的记载、分析和研究。但对崔暕的家世记载不明,有些地方还存在误点。笔者后来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特整理有关崔暕家族史料,供大家参考。

一、书香世家
崔暕为宁乡大界崔氏23代家字辈。据1938年《宁乡崔氏雲岫支谱》载:承润五子暕,妣丁,字启晦,又字贞史,晚字晦贞,行十九,大行六十六。邑庠生,清光绪乙亥恩科举人,花翎运同衔,补授贵州永宁州知州,调补黄平州知州,在任候选知府,以道员升用,诰授通奉大夫。清道光十三年癸巳七月二十一日子时生。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正月二十八日申时没,寿七十岁。葬省城南门外烂泥冲乾塘毛姓屋右侧竖碑。子一,女二。録骐笔语:兄文笔沉脱超俗,分书高古,丹青在顚倪迂间,而一笔尤知名海宇。著述宏富,刊行二十余种于世,耻附当道孚遯时义,人倾慕之。元配长沙昭武都尉刘启忠女,诰赠夫人,清道光十八年六月初十生,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殁,葬茅木塘公山。夫人性孝敬温和,通吟咏,善篆隶。长沙周荇农待郎曾为刊其篆书,千字文行世。继配为刘启忠次女,诰封夫人。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初八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初四殁,葬常德府德山挖隆坡。生一子忞,生二女,长女殇,次归善化候选同知徐纯淇子名炯,侧室陕西韩成冯,清咸丰四年七月二十二日生,殁葬佚。
崔暕有三个妻子,原配与继配为亲姐妹,只有继配刘氏生有一子二女。唯一儿子崔忞,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三日生,儿媳张氏,光绪九年八月初八生,而谱载沒葬佚,无儿女记载。1938年崔忞为53岁,说明夫妻双亡无后。也就是崔暕无孙子。宁乡县志载崔暕母亲王氏,夫人徐氏,应该是误记。
崔暕父亲崔承润(1797~1853)字德兴,又字玉亭,保举州同,例授儒林郎,诰赠奉政大夫,例赠朝议大夫,例晋中议大夫。由祖山改葬善邑河西七都岳麓山后寰嘉村鸞形山。壬子年(1852)粤冠围省城甚剧,他与绅宧筑城坊堵,凡三月,贼始退,大吏旌其功,议敍直隶州分州,宁乡县志有载。
   母亲为八鲤冲丁氏丁谦国长女丁用安,嘉庆六年(1801)三月生,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殁,寿八十七岁。葬长沙省诚外灰埠黄丝塘。生七子:硌、卶、逴、梡(殇)、暕、樾、檙(殇),生三女:长适李纶馥子裔炯,次殇,三适丁应潘子赍良(四川大足县知县)。
   长兄崔硌(1823~1883),字石夫,又字湘泉,保举道衔候选监运司同,例授中意大夫。葬省城浏阳门外杨家山右徐家湾。
   二兄崔卶(1825~1878),字涵之,号午桥,太学生,保举国子监典籍。葬省城浏阳门外杨家山侧徐家湾。
   三兄崔逴(1828~1898),字退如,又字雲潜。四品衔候选衔守备赏戴蓝翎。葬省城东外黎家圫赵家大屋对面麻园。
   弟崔樾(1836~1869),字楚堂,又字荫覃,保举詹事府主薄加同知衔,因积劳病故诰授奉政大夫,葬本邑四都二区罗村又名乐村宅后山。崔暕作传载:弟天性肫笃,事父母先意承志,兄嫂间泯绝猜疑,处族戚朋友休戚相关,好推与乐成人美。曾于岁暮拾遗据钱百余贯,立待还之,其轻财好义类如此。幼以喉疾发读,惟作字吟诗承欢爱日,兼寄情于山水花卉,一时名声噪甚,求者踵至,日不暇给,神疲精瘁,惜不永年,弥留时犹为母酌量服物之。宜并有宅坐东南,隐语没前二日,强起为老友汤子惠写竹并系以诗,子惠感其诚,摹石嵌上林禅院,缙绅硕儒题咏殆编,存有《德秋馆遗稿》待梓。弟虽早逝而名犹存,特难为老母膝下孤兄贻爱解也,悲夫!暕誌。弟妻为潭邑候选吏目张锦标女,生三子。宁乡县志载崔樾为崔暕兄,应为误记。
   侄儿崔展荣(1850~1912),字守乾,崔卶之子。保举蓝翎候选县丞加五品衔,葬省城东门外黎家圫赵家大屋对面麻园。配本邑郡增生李裔炯女,生子崔阴威,长女适郭正清。
   侄儿崔㥠荣(1886~1908),字乐之,崔硌之子。葬南门外烂泥冲附叔贞史公墓左侧。
   侄儿崔约荣(1864~1917),字寿宜,册名龄,号六该。崔越长子。花翎同衔直隶州用保举山东候补知县,历署沂州府经历,兰山县典史,福山县烟台海防巡检,曾补文登县靖海卫巡检。葬省城南门外烂泥冲乾塘广西公山与原配张氏合冢,张氏生二子,三女,长女适长沙唐鉴孙江南候补县笙谐子,三适总镇王定邦子。继配山东沂州府庠生尤善昌女尤氏,民国八年逝世,葬张家口,生三子,生三女,长适北平陈敍三,次适北平王子宜。
   侄儿崔卙荣(1866~1927),字保和,册名荣光,崔越次子。五品蓝翎山东候补典史,历署耒阳县县丞,福山文登海阳县典史。葬省城北门外伍家岭。妻湘阴县学贡生朱晋熙女,生二子一女。
   崔暕葬长沙南门外烂泥冲乾塘毛姓屋右侧。查《长沙古今地地名图册》及1937年长沙市地图,得知有二处烂泥冲,一处位于今南二环与芙蓉路交会处,另一处为今铁道学院内。1937年地图有二处标有乾冲子,一处为庙嘴北,雨化亭西南,伍桂塘(乌龟塘)西北,师公坡南,公坡塘东,下有一处水塘,估计即乾塘,今新丰路六都国际房产开发项目地。另一处在烂泥冲南,西北为萧家冲,汪家冲,北为莲花山,东北为小冲及道塘,今铁道学院内。还有人分析在今芙蓉中路与新建西路交会处西南侧,新丰社区至长沙水泵厂一带。据湖南省文史专家梁小进教授介绍,烂泥冲北部过去有许多坟山,今都成为了城市开发地,但大的地形还是保留了下来。何处才是崔暕的真实葬地,还需实地调查。崔暕父亲葬岳麓山,母亲葬长沙城北,三位哥哥葬长沙,兄嫂葬长沙,侄儿也葬在他墓旁烂泥冲。说明在清末,他家人应该生活在长沙。
   崔暕外公丁谦国,大屯营四都二区易家冲人,字长吉,亦字雅田,为丁公恕三子,国子监生,诰赠资政大夫。外婆杨氏,为白石杨氏杨应斗(国子监生)三女杨世坤,生五子二女。丁公恕为丁金文次子,母亲是书香之家陶士璞之女陶文闺。县学附生,医术高超,特别是医治喉疾独特,著有多部医药书集。
    崔暕舅舅丁应南,县学附生,五品衔即选训导,委办平江土布厘局,督办江西南昌粮台,有诗文集。三舅丁用藩,别号麓山人,县学附生,著有《独吾庐诗文集》、《一家村训蒙》等。四舅丁应藻,县学附生,例赠中意大夫。五舅丁应台,县学附生,著有《万言书万松》、《樵子课儿》等。
   他外公和外婆家都是生于书香之家,肯定对他的成长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他母亲、外婆和外曾祖母都有名字,这在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是难得的现象,说明家庭重视关心女子,肯定女子都接受了文化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母性的优秀品德及素质教养。母亲为国子监生丁谦国之女,大儒丁公恕之孙女。崔暕因此而受益于此,对他人生道路影响深远。母亲对他要求严格,时刻关心的仕途,同时他也特别孝敬母亲,关爱家人。
崔暕是崔少州(雲岫)第八代孙,从崔少州开始,代代都是儒生,人人都是读书人,还是当地的乡贤。其中祖父崔国彰是附监生,曾祖父崔开晟为太学生,父亲为儒林郎,兄弟都有功名,他的世代姻亲关系也是非常的不错,几乎都与书香家庭联亲,这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是一个难得的景象,有着独特的魅力。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崔暕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为后来的著书立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湘军的崛起,起到保护儒家传统文化作用,更增强了他保护封建礼教的信心及正义性。他的家人及亲戚都成为他的坚强支持者,故在官场还是在社会上,他都表现为一个传统的儒生风范,坚持忠孝仁义道德,对破坏这种传统规则极为反感,对洋教的传入,视为洪水猛兽,终成为一个反洋教的先锋。
 
二、家族源流及家族对他的影响
崔氏支谱旧序载:……惟我应魁祖理所谓始迁之祖,吾族之源也。祖讳比,号密湖散人,系出博陵,先世居吉安,宋乾道初流寓湖湘遂家焉,四代万三祖卜居沩宁之四都南宋六十七都也,子姓番衍,诗礼传家,分列八房,各有居宇,车陂乔头其最著,二五甲之分屯民籍,之别胥基于此后丁。元明鼎革,蹂躏难堪,八代宗伯祖偕配石妣避跡山涧,产中宏祖幽谷中,侦逻卒至弃孤而逃,三日返拾之无恙,见牝鹿为之乳哺奇矣。古称羊腓莬谷,不信然哉。十五代前洲祖出,丕振二甲之乔头生少州、继周两公,继周子孙亦既能奉继周祖遗泽矣。而我少州祖讳守曾,号雲岫,持身涉世卓有古人风,晚岁自卜吉壤于板石村,即今所谓雲岫祠也,置墓田营精舍,手记先人生没,已有建祠修谱之志而未即行也……九世祖克谐居宁乡五甲受军粮,供军差赋役充屯籍,克讓祖居二甲充民籍。十六世分:瑞吾、学吾、清宇、守一、守常、命侯、守贤、乐吾、举臣、赞明、譲吾、爱台、斗宇、养心、方榖、少州、少溪十七房。其中少州房建支祠雲岫祠,另修支谱,雲岫祠于1792年始修支谱,1855年二修,1899年三修,1938年四修支谱。其中元至正年间全族始修族谱,明代三次合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总祠于四都九区墨烟塘。1814年合修族谱,1876年合修,1912年总修。派语自十六世始:守良道(崇)明 开国承家 荣荫昌先泽 经纶裕继贤 敬宗怀孝友 光德庆长延。
   从雲岫祠崔氏十八世至二十四世,除崔暕直系及兄弟侄儿外,另还有一些精英人物。这些家族人物德高望重,是家族的典范楷模,直接和间接影响了崔暕的人生。
   一位有作为的人物产生,一定会与他家族的关系密不可分,特别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崔氏同样是一个移民的家族,为宋乾道初迁湘,到崔暕生活时期达七百年左右。与大多数元末明初移民后代来讲,属于土著人口,所以在此根深叶茂,传统文化意识更浓。同时雲岫祠后代,大部分生活在石柱书声谢英台至十里长冲一带,多年受南宋谢英文化影响。
   从族谱记载可知,十七代祖经历了明未清初的战乱,特别是张献忠在湖南的暴行,他有三位先祖被杀,都是儒生,这种家族记忆代代相传,同样影响到崔暕的成长,忠于国家,忠守儒家的体面由此根深蒂固。十八代祖崔崇魏,热心公益,建江湾渡,崔崇崑扶贫助困。特别是崔仑崇女儿嫁南塘刘氏刘祚昌之刘铨,这是一个重要信息,因南塘刘氏成为书香之家是从刘祚昌始,后来又多次刘崔互相联姻。良好的基因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互为传承,对后代有一定的影响。二十代产生有多位太学生,其中崔开元为宁乡县玉潭桥创修者,这为崔氏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二十一代开始,崔氏家族开始出现群体优势,崔国璨中举人,后嘉庆乙丑科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检讨,这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无限荣光,影响深远,同时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著书立说者层出不穷。二十二代太学生人数达十位,产生候选知县及一位举人。文风昌盛。二十三代产生太学生十多位,同时有人参加湘军,建功立业,崔暕成为骄傲者,中举人,为知县。二十四代国学生、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崔介贞为浙江知县,参加湘军者载誉归来,捷报频传。崔暕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传统书香的家族,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他优秀的品质,保守顽固的性格,与他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
 
崔暕采药图画像
三、崔暕生平事迹
崔暕(1833~1902),字启晦,又字贞史,晚字晦贞,因兄弟排第五,故又称崔五子,自号天下第一伤心人。湖南宁乡道林镇人。先祖自南宋由赣迁湘。家境殷实,世代书香,有兄弟六人,姐妹二人。父亲崔润,在抵抗太平天国军攻长沙时有功,议敍直隶州分州,母亲丁用安,为国子监生丁谦国之女,知书达礼。清道光十三年癸巳七月二十一日子时,暕生于宁乡四都九区桥头团桥头冲经明堂,今宁乡市道林镇金华村金满冲组。儿时聪慧端毅,接受私塾教育,熟读儒家经典,七岁能作诗,乡人视为神童。少年潜心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学,十八岁为县学弟子,1853年参加广西提督张玉良部,在湖北、河南一带抗击太平军,深得曾国藩、左宗棠的赏识,并以重任。他为人秉直,喜当面指摘别人过错,无所回避。故同燎者疏远,忌恨者极力排挤诽谤,以阻挠他仕途。母亲丁太夫人闻之,担心惹出祸端,特写信命归家中。在乡期间,读书研学,刻书于石。编有《皇朝舆地图说》,内为各省疆域、沿革、职官、兵额、税赋等项,另还绘有各省地图,时客居道林善山岭唐鉴为此作序。同治初再编《禹贡山水诗》,同治三年(1864)长沙刊印九卷。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基督教开始传入内地,对于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书生,作为封建卫道士的他,对外来文化深恶痛绝,他充分利用文人的优势,积极宣传鼓动民众反洋教。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始编辑《辟邪纪寔》一书,内有“天主邪教集说”、“天主邪教入中国考略”、“辟邪论“、“杂引“、“案证”等,附录有“辟邪歌”、“团防法”、“哥老会说”等。该书流传甚广,影响深入,促使湘潭衡州教案、天津教案发生,导致后来陈宝筬革职有间接作用。此书后为禁书,但重刻不断。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督师陕甘镇压捻军和回乱,再次加入其幕府,积功擢官至运同衔,赏花翎。同治七年(1868)十月,在长沙与越南使节阮思僴相见,赠《禹舆诗》集,第二年北回再送《辟邪纪寔》一书。1871年为母做七十大寿后再入甘陕。光绪元年(1875),省恩科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乡试期间,鼓动乡试学子焚毁郭嵩焘捐资修复的上林寺。后以知府待缺贵州,先担任永宁知县,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任仁怀县知县,两次充任乡试同考官。时林肇元任贵州巡抚,知人善任,知他为人强介可倚重,委心资纳,并多次参与指导决策。继任巡抚李用清,以清节帅人,作风严整,他时常指点,但李巡抚对他的耿直不以为意。二位巡抚去位后,官场风气大变,而他秉持本性,成为官场另类。此时同人怀恨在心,皆极力排挤他。于是以官员排议多,不能合作而去官。
   在为官多年中,他理政多惠爱,除正常征收的民赋外,不侵民一钱。每任一处,都兴学校,课农桑,修举废佚尤为出力。他从永宁调任时,永宁人肖像祀之。任仁怀县令时,岁旱歉收,从外极速调运谷米赈灾,受到敬重。一次丁太夫人见家中有茅酒一钵,特写信要引以为诫。时至今日,仁怀仍流传着他的嘉言懿行。
   1887年革职回湘后,对于世道的变化忧心忡忡。1884年湘军将领周汉解甲归乡,居长沙,对崔暕《辟邪纪寔》一书极为赞赏,后以极大热情投入反洋教运动中,成为崔暕后又一位反洋教先锋。崔暕后由长沙客居常德,与孤介绝俗大儒阎镇衔交好,成为忘年之交,在此继续著书立说,1890年《守正庵画谱》在武陵刊。1894年又刊印《论语参注》、《楹联随笔》。1895年继配刘氏病逝于常德,葬常德府德山挖隆坡。因侧室韩成冯为陕西人,曾客居秦陇,撰《三边纪实》。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二十八日逝世于常德。归葬长沙南门外烂泥冲乾塘。
   原配长沙昭武都尉刘启忠女,通吟咏,善篆隶,无后。继配为刘启忠次女,生一子二女。侧室陕西韩成冯。
   崔暕生长在清末的大变革时期,当时国内社会动荡,国外不断冲击着庞大的东方封建大国。作为一位深爱儒家文化教育的士人,他义无反顾的选择维护传统体制及文化,他是儒生、绅士、官员的身份,走在社会前列,奋起拼搏。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外来文化不了解,极限于正统的儒家思想,盲目自大,从而成为了反洋教先锋。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学、理学,兼具史学、舆地学等,同时诗、书、画皆有特色,是难得的社会人才。由于他积极反洋教,留下了一些历史争议,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杨展烈士二、三事】黄柏强2023年4期总134
下一篇:【黄埔军校第一期“福将”刘嘉树】张洋2023年4期总13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