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张百熙先人几代耕读传家考】张曦宇 黄嘉杰2020年4期总122
2021-01-10 19:32:4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张百熙从张尚交到张百熙一脉,是长沙赤山张氏宗祠第四世、张渊一脉繁衍下来的后裔,而高祖善兴公张尚交,是一世祖张宗可的第十五代孙。尚交传长子张峻及至长孙张再英,再英与次子张沄及孙辈张百熙均登贤书,上杏

张百熙
从张尚交到张百熙一脉,是长沙赤山张氏宗祠第四世、张渊一脉繁衍下来的后裔,而高祖善兴公张尚交,是一世祖张宗可的第十五代孙。尚交传长子张峻及至长孙张再英,再英与次子张沄及孙辈张百熙均登贤书,上杏榜。一门三代皆为进士及第,使长沙赤山张氏宗祠蓬荜生辉,也在湖湘“惟楚有材”的沃土上有了一席。以下,主要依据长沙《赤山张氏族谱》,对赤山张氏的家学传承,稍作解读。
 
一、张尚交等几辈“舌耕馆谷”的艰辛历程
 
有清一朝由乾隆向嘉庆年间渐变,无疑是清廷由盛及衰的一道分水岭。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清朝综合国力日趋滑落,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根基及其传统文化,仍在左右城乡士绅的观念,“持农桑而仓廪足,明经纶而门户兴”。长沙县大贤都五甲张尚交及上下数代,时为省垣“名冠楚南”的耕读世家,但因十一世祖维圣公张衍庆的一个决定,致累子嗣,由先前的殷实之家转而为艰难的“耕读之家”。
十一世祖张衍庆因受人鼓动,将自己名下的大宗田产捐于宗祠,长子朝桢也比学其父“赞助于内,逮晚年约二百石(粮)”,次子施闺“尝为邑中平徭役、置学田有称,贷力不能偿者或取券焚之”。
《族谱》卷十二载:“吾族自维圣公肇基赤山坪,置祀田二百余亩。”后又因建祠、架桥、赈灾,连年花费不菲。
父子三人将钱大把大把用于公益,子嗣们这时更大堆大堆生娃儿。
维圣公有子四人,朝桢、施闺、朝楫、朝楧。四“朝郎”生育不输前辈,生“承”字辈17人。其后,“承”字辈又生下“应”字辈达70人。加上先冒头的“尚”字辈若干人,又兼数十名女孩,竟满满当当逾两百人。
1667年,张衍庆集族人平地建祠,固然有旧祠为张献忠旧部“兵火交毁”的因素,但他名下田产尚属宽裕也是事实。1674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逆兵马犯长沙”。
《张瑞宪行传》载:“吴逆扰攘,徭役频兴。”《张玉宪行传》同载:“吴逆犯长沙,兵灾迭起,徭役繁追廹。”
1691年,张衍庆“病笃几危”,撑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于病榻前交待朝桢,“世乱兵凶,家逾五代二百人计,尔当徐图析之”。1706年,朝桢、施闺伯仲双双辞世,分家析产,顿交张承炜。同年,雯若公承炜析分家毕,曰:“今吾人多田少,他日必僧多粥少。”张承炜生五子,名下田产当在三十石上下,各子自谋生路。
长子应壇,“田概外租,尝纠集合族遵行月课子”。孜孜不倦当祠塾师,“课子弟多有所成”。
仲子应墣,因在善化邑置房,为善邑庠生,康熙己丑年任善邑试学使董。
三子应坦,进入省垣李瀛仙府上,“丹铅点勘至老,依伴翰墨一生”。
四子应塾,“从文学掇科第”,开馆课子,门生郭焌皮、张尚怀等均高中进士,后有罗源汉携弟源浩“执经公门”。乾隆十二年(1747),应塾受邀纂修《长沙县志》,参加丙辰恩科乡试,后任邵州某知县,因“足疾请改学官,授绥宁县教谕”。
乾隆时期,张氏一门子嗣繁衍仍甚,生计益艰。尚字辈数年间,班辈同支兄弟已列簿计281人。又隔一些年,“再”字辈后嗣猛增至597人。
《族谱》载录“尚方、尚交、尚言、尚高”等人行传,比对“应”字辈,张氏子嗣课读由原先“延聘名师”,进而趋于“揽就馆师”。
尚方,《族谱》说他借先人幕府“余萌”“尤荐族戚,壮游相知名幕”。后不再似先父能在官衙“至老”,仅在壮年被支差数年即归故里。
尚交,凭借“刻苦读书,务求实用”,被长沙知府吕肃高“延聘课弟经”。
尚言,邑庠生,十九岁授徒于外,中年后终碌碌无为。
尚高,乾隆甲戌年入武庠,旋即中丙子武闱举人,例授奋武校尉。
这一期间,“舌耕馆谷”之路越走越窄,究其客观原因应有以下几处。
其一,从清中期往后顺延,嘉庆历道光、咸丰几朝,全国六大产粮区之一的长沙地区,赋税逐年加码,以至大户人家也难以负担。
其二,各房各支添丁增口,使张尚交“卜筑三多桥,荒地结茅”,一些族亲始外迁,如承榜、承科等户迁居湘阴,应升、应拔等十多户外迁湘西永顺。
其三,本族宗祠塾馆生员大增,费用不敷,大户人家压力加大。《老福菴支祠记》述:“善兴公(张尚交)于乾隆四十六年价置之业……咸丰元年神山塘一契,租十五石。咸丰三年梨树塘一契,租九石,概捐入支祠,永作祀田,以为之倡,所冀各房子孙随时努力,嗣而捐之。”说明祠学难以为继。
 
二、张再英兄弟与亲人于农家耕读中的不懈坚持
 
从张尚交至张百熙绵延五代,五代农耕课读,耕耘不迭。
(一)张尚交两辈:“在幕、师”轮番中耕读自信
张尚交,张峻执教课子的主顾,按其顺序主要有长沙知府吕肃高、湖南巡抚陈宏谋、贵州开州的陶知州、西安观察使田公等。在官衙为其子弟舌耕课读,是张氏父子较其他后辈耕读传承的一大主要特征。
尚交早年因学识、贤名“显于长邑”,初入长沙的知府吕肃高“时耳公名”,先后派人上府“恭聘馆师训子弟经”,却在吕府一教十余载。应聘前,尚交考虑须离自家“甚近”,便于收割和春插两季回家帮衬家务,捎带干些农活,吕甚为宽容,一切予以便利。但他因连年生下几个娃儿,一度向知府请辞,被慰留。他自忖自己只是塾师,从不与闻政事掺和“官家谈闻”,几度有族亲朋友托为说项,坚以拒谢,因而备受吕家信赖。
尚交第二个主顾,是新入省垣主政的巡抚陈宏谋。《族谱》十二卷载,“(陈)以公有经世略入幕,时相与上下其议论”。尚交的身份又转为幕宾。尚交曾于乾隆丙子年参加会试,“因病未终试”,转而弃举游,结交陆凫川、宗楷、姚铁松、田臬台等知名学者。姚公将尚交延请“入署”,却又被西安田观察使“挖走”“授其子铁舟读”。六年后,尚交因病告归,回乡置田购产,课读后嗣。
张峻早年苦读,后入国子监,后入江苏江宁府吕燕昭幕。吕“倚公若左右手者十年”,直至其子再英任广东海康知县,才离江宁卸职赴粤。
(二)张再英兄弟:在“漁、樵”山水中耕读自励
据《族谱》记载,张再英少年聪颖,“四岁受书、成诵,九岁通十三经”。长沙、善化知县秦竹浯、周春田和学正鲁斋听说本地有这么一个神童,想当场测试。一衙役携再英浏览一篇朝廷告示,“适纯皇帝(嘉庆)万寿恩科糊贴謄黄告示”张于通衢,再英“一览还寓,使复诵无一讹字”。
1765年,乾隆乙卯秋闱,再英参加省垣乡试,名列前茅。
1766年春,再英入京会试,荣登进士及第,后传旨“以知县候铨选”。
新任湖南巡抚姜晟因常德府书院缺讲习,让张再英前往任讲习,再英只得在常德“边授边候”。而于春播夏插时分返乡拾掇农活,以补家计。再华、再芳兄弟则为兄长上山寻蘑菇、茶菌,下河滩捕鱼捞虾。因家境拮据,兄弟俩跟祖母习读,例常参加宗祠每月数次的课艺解答,其他时间都得顶帮工活计,“冬伐柴薪秋捡棉,春夏两季耕田园。”《族谱》上说“再华年十二”,才和叔祖如兰公学习诗书,十九岁才正式入馆课读,后奋起直追,届中年后也成为开馆塾师。再芳“少年未尝读书”,后陪侍其父张峻在江宁府署初习文字,中年入湖北咸宁府幕,声誉甚佳。
(三)张启鹏父子:在“离、乱”动荡中耕读自强
1780年,张再英以两年积蓄在张家大屋三字墙建住宅。再棻后过继叔父张延嶼为嗣,也承前人衣钵执教营生。
1808年,再英幼子启鹏生于大贤都张家大屋所置新居。
已近八旬的曾祖张尚交让曾孙张沄等主攻朱子格言、朱程理学,尤重各家词赋的研读。张启鹏及后来的张祖同、百熙都以厚实的功底称誉词坛,尤以张百熙词学甚工,领骚文苑,受慈禧、光绪眷顾,应都得益于张尚交。
1835年秋,启鹏入省垣赴考,获道光乙末恩科举人,甲辰大挑二等,任永明县学训导,后又入省垣府幕,并任差于衡州厘务局。后因偏室许恭人怀百熙将娩,从厘局卸差返里。
1843年,启鹏长子张祖同出世,二年后仲子张璟同、再二年张百熙诞生。
1852年夏秋之交,大平军进攻长沙, 城南大批商贾、大户、士人学子出逃。启鹏携妻拖子,南奔永明,立秋后方在都庞岭落脚,后执教于安陆、澧阳、洣江、石鼓等书院。祖同、百熙兄弟随父就读,晨课夕诵,莫不释卷。百熙后吟诗忆少年时的奔逃,“予生属多难,盗贼弥乾坤。六龄遘干戈,蹙蹙湘水滨。七龄永明邑,趋庭奉双亲。仓促颦鼓来,传跣惊逃奔。巉岩始何代,鬼斧镵云根。谽砑腹中虚,蜷伏且幸存。”亦是当时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
1858年,因张祖同拟于翌年参加乡试,启鹏夫妇领儿子回居大贤都五甲三字墙。
1859年,张祖同参加咸丰己未科乡试,中举人。
1874年,张百熙参加京师甲戌科大考,中进士名列二甲第六名。入翰林,陪侍光緒皇帝南书房二十多年,又历任礼部、刑部、工部、吏部、邮传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要职。
 
三、张氏一门耕读传家给人的启示
从清康熙壬寅年到同治庚午年,是赤山张氏十五代子孙张尚交问世至十九代子孙张百熙出生的整一百八十五年,也是清朝盛极而衰的时期,广大乡村自给自足经济体系遭致割裂,忠孝礼义、耕读传家的原生态尽受窒息。张氏一门屡遇兵祸,迁徙流离。他们的经历能给后人什么启示呢?  
传承一个好家风,兼顾治学治家。张氏祖辈相袭,多见于男丁治学,主妇治家。张尚交至百熙五代,其内室出身及其德行,全为相夫课子的知识女性。
尚交原配陶氏,系出宁乡进士、后任禹城县知县陶仕倧之孙女。《陶宜人传》称,“其为诗书礼义之族也,太宜人生长官署……之来吾家,产尽落”。乾隆丙子年,尚交入京院试“因病未终”,遂西游长安,“旬月不归”。
张峻原配胡恭人,为乾隆庚午科举人胡光楚长女,知书识礼,尤善持家。时尚交贫……后居舅氏陶开州署中,游幕滇南,入岁常不敷,太恭人口不言贫,而无纤啬意。尚交即使入不敷出,贤内助也无怨言。
再英原配李恭人。据《族谱》载,李氏外祖父王仕儒为本邑饱学鸿儒,对其外孙女及婿再英影响甚深。再英年十四岁入赘李府,受教诸多。
启鹏原配张氏早故,继室许氏为华容县教谕许胜鼎之女,为人贤惠大器。启鹏避难永明时,她指导祖同、璟同、百熙“秉烛攻书”,历尽艰辛。
百熙原配孙氏,为道光丁未进士、兵部职方司主事孙颐臣之女,卒于34岁,其情不详。
营造一个好环境,尤在育德育才。张氏十六世孙张峻,《族谱》称其“工诗文,博学而多才”,但经营家业能力平平。他为子孙创造就读环境的眼光,却又远超出同辈兄弟,长子再英幼时“家贫”,仍咬牙“购经史子集尝备之”。再英14岁,恩师姚雪门与张峻替子作伐,让再英入李府为婿。张峻欣然应允。李氏于二十出头为清廷诰封节妇,遗一子一女,家居书册充栋。再英不久考上“郡庠生”。数年后,张峻又让一直顶长工用的再华,师从叔祖如兰公张尚言读;再棻过继给叔父张延嶼,入祠学。张峻在去再英海康署时,也悄带再芳去参读官衙,阅历世事。其后几个儿子因学习环境大变,个个也都执教授馆,或入值幕僚,饮誉长邑。
烘托一个好氛围,交流互学互汇。《诰封朝议大夫张府君墓志铭》载,张启鹏“少读书骏博精敏,世其家学,尤喜深湛之思,一字之未莹、一义之未融,锲焉而弗舍也”。相传晚年启鹏授课孙儿及邻里子弟,十分重视学生的讨论交流。一次,讲授《诗经·大雅·既醉》八章,数天后,启鹏让在坐都说出感受,又让他们参悟第八章节,引出这篇祈祷厘祝的诗文,是上天要求“士”和“女”都要和睦,家道之兴在于“齐家有术”“女不贤,家弗举”;合家睦,子孙不忘勃兴矣。启鹏要求男人要勇于担当,耕读兼顾,文武兼备固然好,但宜耕亦还是宜读,均得宜家宜室为前提。“学不精,事不遂,传乎其后,愧对先人焉”。
保持一个好心态,寓于亦耕亦读。晚年张尚交于张家大屋课读子嗣,及闲,浇花种草,怡养天性。张再英在外就读。陶太宜人常从后宅丛条中速行数百步,扶杖立见其抵塾门乃返,又摩其顶 ,勉为之。再英晚年回忆,祖母陶氏授以诗经,上口便不忘,而未敢忘,只因祖母笑吟切嘱。
百熙咸丰末参加会试,首考落榜。返家后,启鹏与许氏不予言责,让他往张家大屋对面群山画景,十里柴山五里茶,旖旎的自然风光使百熙忘却了心中的不快。而后又转糖蜜冲画蝴蝶蜜蜂;上鹅划塘、鸭子塘配料调色,描绘波光滟影下的家禽戏水,曲颈高歌。正是亲人们的信赖、期待,给他以莫大的鼓励。同治三年(1864),百熙再度入京会试,终于以二甲第六名的成绩折桂。后授以翰林院庶吉士,又以工词、书画独领风骚,值南书房,随侍光绪帝,襄助文书政务数十年。(作者单位:湖南文化交流协会张百熙文化研究院)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晚清重臣魏光焘】陈扬桂2020年3期总121
下一篇:【三次入党的知名党史人物杜修经传记】戴楚洲2020年4期总1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