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湖南近代教育家丁善庆】丁平一2016年4期总106
2017-01-27 13:34: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岳麓书院讲坛余之太高祖丁善庆(1789-1869),字伊辅,号养斋,湖南清泉县(今衡阳市)人。丁善庆由顺天府学生中清道光壬午科举人,次年癸未成进士,旋即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其历阶,为国子监司业、詹

岳麓书院讲坛

余之太高祖丁善庆(1789-1869),字伊辅,号养斋,湖南清泉县(今衡阳市)人。丁善庆由顺天府学生中清道光壬午科举人,次年癸未成进士,旋即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其历阶,为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中允、左中允、右庶子、翰林院侍读学士;其任职,为国史馆总纂、庶常馆提词、文渊阁校理、皇帝内廷任日讲起居注官及奏办院事;其使事,清道光八年为戊子科贵州乡试正考官,道光十一年为辛卯科广东乡试正考官,道光十五年为乙未科会试同考官、其秋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十六年,任为广西学政。咸丰二年加三品卿衔。
丁善庆曾连任岳麓书院山长23年(1846~1869),他后半生与书院忧戚相关,如影相随,成为岳麓书院最著名的山长之一。清代《清泉县志·列传》记载:“岳麓书院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主斯席者通儒上材多矣。近世则推湘潭罗典、安仁欧阳厚均,以善庆匹之,盖无愧色矣!”确实,近世在岳麓书院连任二十年以上山长者,也仅他们三人。曾国藩在《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中称他“警发愚蒙,生徒翼翼。”(参见《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94年版,下同)清末湖南学政吴庆坻也称之“教士严整,成就甚众。”(吴庆坻:《养斋集·跋》未刊稿本)往下,仅撷其要者述之。
 
致力教育  实践躬行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丁善庆辞官归乡,当年即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在京师,他仕途有望更进,曾国藩记道:“宣宗尝从容问‘翰林中孰为笃学’,曹文正公举君以对。天子既异之,在廷名卿耆德亦多称叹,以为令仆之器,岁月可冀。”(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但丁善庆不恋权势,毅然选择回湘,以清贫之教育作为他后半生事业。
丁善庆献身教育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的躬行实践上。他任书院山长的第六年,即咸丰二年(1852),岳麓书院建筑全部被太平军焚毁,为了使湖南这千年最重要的讲学之地弦歌不绝,他亲自率诸生为重建书院而努力。他积极倡议全省的官绅士民捐款修复岳麓书院。倡议发出,许多关心书院教育的人都慨然相助,如欧阳厚均的次子就捐赠三百金作书院修复费。咸丰三年(1853)春,修复了圣庙、御书楼、文昌阁、讲堂、斋舍、祠宇等地。咸丰五年(1855)修复了半学斋。咸丰十年(1861)修复了自卑亭。咸丰十二年(1862)修复了三闾大夫祠、贾太傅祠、李中丞祠;同治四年(1865)又修复了爱晚亭、极高明亭、道乡台、崇圣祠、讲堂、二门等地。同治五年(1866)修复了风雩亭、吹香亭、抱黄阁。丁善庆在主院的十多年间,备尝艰辛,主持修复了书院所有主要建筑,可谓为书院教育的恢复殚精竭虑、贡献卓著。
 
岳麓书院御书楼
 
丁善庆任山长期间,还为恢复书院藏书作出了很大贡献。咸丰二年,岳麓书院多年收藏的书籍也毁于兵火。《岳麓书院续志》卷之终记载:“读李中丞藏书记,意虑远矣,条款亦极周密。咸丰壬子秋遭兵燹荡然无存。”没有书,这对书院的教学、科研、学习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身为学者的丁善庆深深懂得这一点,他在修复书院之际还积极倡议社会名流、士林学者为书院捐书。由于丁善庆德高望重,倡议发出,许多人都热烈响应,踊跃捐献古书图籍。如湖南巡抚李瀚章就于同治五年将《御纂周易折中》、《钦定书经传说汇纂》等8部共180册古籍捐赠了岳麓书院。又如著名刻书家、藏书家陈仁子的后裔陈源豫将其祖先辑刻的《文选补遗》、《唐宋诗醇》、《岳麓诗抄》等86册古籍捐赠了书院。还有曾国荃、贺贻龄、丁取忠、俞锡霖等社会名流将许多书籍捐赠给了岳麓书院,丁善庆本人也带头将自己珍藏了多年的一些书籍赠给了书院,如《御制日讲四书解义》、《佩文韵府》、《十三经注疏》、《困学纪闻三篇》等,共计达862卷。丁善庆主院期间,除了号召和带头捐书外,还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购置了几批图书。购置的书中有《古今文学释珍》7种、明归有光评阅的明刻本《诸子汇函》、《壮学斋文集》等上品。由于捐书购书的结果,清同治年间,岳麓书院御书楼的藏书又恢复到相当规模了。据《岳麓书院续志》卷之终记载,当时书院的藏书竟恢复到14000余卷,册数比嘉庆间多1400余册,御书楼藏书的恢复为书院学者士子提供了良好的治学条件。同时,他还制订了《岳麓书院捐书详议》,使藏书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在教育思想上,丁善庆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正宗,参以“阴德感应之说”。曾国藩说他“主讲岳麓书院二十余年,以洛闽正轨陶铸群弟子,亦颇参阴德感应之说,警发愚蒙,生徒翼翼,无敢轶逾法度,庶几以身教者。”(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因为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根本,故“日申儆诸生示以修身立命之要。”(《清泉县志·列传》)而且总是“教人先行而后文”。(《清泉县志·列传)他认为学子们能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过失,进而约束自己少犯过失。他说“读书能见过,约己得全真。”(丁善庆:《养斋集·岁暮杂兴》稿本)其友黄爵滋称颂此语“十字抵一篇座右铭”。受过他教育的人“优异其能且勤者,下及闾巷,咸知改化。”(《清泉县志·列传》)可见他道德教育思想影响之大。
在教学方法上,丁善庆特别注意“以身率教”。他总是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感化学生,给学生作出榜样,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郭嵩焘说他“道德志行,为时轨范”(郭嵩焘:《养斋集·序》稿本),如他极孝顺母亲,“早岁事母,执爨必躬,淅米必洁......母或加餐,辄喜,述诸人以为至幸;或有馈赐,辄丰其好货,端箧而将之;或体中不适,则忧皇如不终日。”(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清末湖南学政吴庆坻视学湘中时曾说:“今士习日益漓,求如丁先生以身教者,邈为不再觏,相与太息久之。”(吴庆坻:《养斋集·跋》稿本)丁善庆这种以身教胜于言教的教学方法实是继承了儒家的寓德育于传授文化知识之中的教学思想。他在教学中还注意启发思维,要学生务实学,读书要勤奋,不要“滥吹芋”。
在人才培养上,丁善庆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既重材,又识材,只要是有才华的人,不论出身如何,他都竭尽全力培养、选拔,使人尽其才。《清泉县志·列传》记曰:“为学政,多拔寒俊”,“黔粤两解首,俱得自遣卷中。”他虽为严师,但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从不使自己高踞于学生之上。他主修《岳麓书院续志》时,就挑选了一些学生参加编修工作。他还非常关心学生,能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他考虑当时有许多书院生徒要进京赶考,路程遥远,往返途中,饮食不便,于是发明了一种方便面,给学生进京赶考时吃,后来人们称此面为“伊辅面”(因时人称之为伊辅公,故用其字命名)。据余之姑母说,后来传到香港、日本,也用“伊辅面”之称,后又经过一些加工改造成为方便面。
由于丁善庆笃于人伦,教学方法良好,其弟子著录者有数百人之多。例如曾国荃、刘长佑、刘坤一等晚清大臣是他长岳麓书院时的学生。曾国藩、郭嵩焘虽不是他长院时学生,但也均视之为师长,对其尊敬有加。
丁善庆于去世的前两年,在年近80的高龄下,还不遗余力纂修了《岳麓书院续志》,为后人研究岳麓书院留下了宝贵资料。《岳麓书院续志》于同治六年修纂,丁善庆修此志目的是为了使后人更好的了解和研究书院,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征后起文华之盛”。
 
学问博通  造诣高深
丁善庆学问博通,对文、史、哲、书法等学科都颇有研究。这一方面得力于他的勤奋好学,另一方面也与家学渊源有重要关系。
丁善庆高祖丁福,为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封武德将军。曾祖丁元正,祖丁甡,父丁世鑅。丁元正历任吴江、如臬等六县县令,详于治学,著有政声。清季著名学者沈德潜为之作传略,说他“性恺悌,爱民下士,邑中人有慈母神君之号”。(沈德潜:《吴江丁明府传略》)丁甡,解元,丁甡与其弟丁正心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湖南主试为钱大昕),丁甡为解首,其弟次之,两兄弟同时中举在当时传为佳话。袁枚《随园诗话》记有此趣闻,并附有湖南督学吴鸿的诗,诗曰:“文昌此日欣联曜,谁向西风诉不平。”丁甡也著有政声。父丁世鑅,积学早逝。三世均赠中宪大夫。丁善庆早年丧父,13岁时即随母寄居于其外祖父刘权之家,刘权之身为大学士,学问人品都为时人称颂,他精心培养外孙,对丁善庆一生产生了极重要影响。
据甘建华先生所写的《白沙丁氏:衡阳簪缨望族》一文中记载,丁善庆家族中也有许多名重一时之人。如曾在皇室内廷教授书法的著名书法家丁一焯,当时许多书法家都出于他的门下。还有创建衡阳白沙书院的定丁名瓒,培养出许多进士、举人、秀才,是衡阳著名教育家。又如中进士后被选入翰林院的丁一焘,一生著述甚丰,尤潜心《周易》,名重一时。    
曾国藩、郭嵩焘、黄爵滋等人都对丁善庆的才学非常钦佩。但丁善庆却一生无所矜异,对名利看得很淡薄。他的著作大都散佚,只能从一些零散记载中窥知其某些著作的名称和大概内容。
现知他的著作主要有《左氏兵论》、《字画辨正》、《知畏斋日记十八册》、《养斋集》、《岳麓书院续志》等。丁善庆长于修史,据其曾孙中国羽绒工业创始人丁鹏翥编的《丁善庆年谱》中记载,他任国史馆总纂时曾纂辑校阅了《循吏传》、《儒林传》、《义苑传》、《大臣传》、《大清统一志表·陕西部分》、《国史馆长编总档》、《国史臣卷》等书。还纂修有《湖南通志》、《岳麓书院续志》、《小学绀珠》等,以及整理了其外祖父刘权之的《刘文恪公剩存草诗集》、《刘文恪公剩存草文集》、《刘文恪公和诗集》,还参订校正了《陈宏谋古文详解》等书。在内廷时,曾奉旨承拟起草过御祭大学士曹振镛文、碑文、入祀贤良祠文、皇太后加徽号册文、祭兵部侍郎松筠文、郁林忠功祠记、阳朔寿阳书院记等各种文体的文章多种。下面,仅对他几部著作做一简介。
《左氏兵论》是丁善庆的一部力作,可惜书稿毁于兵火,未见残本。丁善庆长于研究五经,特别对《易经》、《春秋》有研究。曾国藩说“君子学详于治经,尤嗜易、春秋,著有《左氏兵论》”(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可见丁善庆对史学、哲学都有所研究。
《字画辨正》是丁善庆对书画艺术研究的成果。他本人精通书法,长于楷书,郭嵩焘说他“楷法端劲、周规折矩,允如柳诚悬之言,原本正心之学”。(郭嵩焘:《养斋集·序》稿本)丁善庆的书法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曾祖、叔祖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叔祖丁一焯是专在皇帝内廷教授书法的,清代许多有名的书法家出于他门下。著有《书法碎语》,省志、县志、历代名人辞典都有记载。丁善庆还善于鉴别书画真伪、优劣,《清泉县志·列传》说他对书画“鉴别尤神”。
《知畏斋日记十八册》是丁善庆初登仕途直到去世四十余年间所记的日记,他的日记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为他是朝廷重臣,与朝廷中许多名卿交往甚密。而翰林院侍读学士主要是供奉内廷的,故他的日记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内政、社会状况、朝野风气等历史都大有裨益。日记中也有他在岳麓书院任职期间日常教学活动等情况记载,是研究岳麓书院很有价值的资料,可惜此日记文革中抄家时被劫,至今下落不明。
《岳麓书院续志》共六卷,十六个类目。它独具的特点是录入了大量当时的文献史料,如卷之终就增加了书籍、旧记、条款、捐书目录等新内容。书籍、捐书目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书院的藏书情况,旧记、条款也是我们研究岳麓书院的第一手资料。《岳麓书院续志》还补充了“康熙志”未收录的历代佚文,是对“康熙志”的增订和补充,人称此二志为《正·续岳麓志》。《岳麓书院续志》各卷卷端题有“清泉丁善庆纂辑”字样。此志体例严谨、分类清楚、独具特点,是我们研究岳麓书院历史时颇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养斋集》包括政论文、诗赋、墓志、奏折等文,残存稿有四卷,共68篇诗文,其中以诗赋为最多。郭嵩焘为其《养斋集》作序时,说其诗赋“高出唐贤应制诗赋之上。而先生余力所及,亦足以取证一代诗风。”(郭嵩焘:《养斋集·跋》稿本)可见丁善庆的诗赋造诣是很高的。丁善庆现残存的诗文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政论性的文章。如《李纲论》、《汲黯论》、《大臣法小臣廉赋》等。他的政论文有渊渟岳峙之气象,有凛然轩昂之正气。如《汲黯论》开头就气势不凡:“……史称汉武能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然东方朔数效忠直节,至以诽谐遇之。汲黯愿出入禁围,拾遗补过,以其戆出为淮阳太守,呜呼!此武帝所以有晚盖之悔叹矣!”他善借历史事实说明现实问题,说服力强,语调抑扬顿挫,有沉郁苍凉之风格,一看就是老辣之笔。《李纲论》虽是论宋之主战派代表人物李纲,但目的是借谴责宋钦宗、宋高宗不抵御外侮,终于导致国破家亡的史实,讽喻清朝廷不听忠臣劝告,对外国侵略者屈膝投降的卖国行为。李纲是宋徽宗时的宰相,其时,他力主抗金。后徽宗下诏禅位给其子赵恒,即宋钦宗。宋钦宗继承其父衣钵,也实行投降路线。金军攻占相州、浚州时,钦宗想逃,被李纲全力阻住。钦宗深恶李纲主战,罢免了李纲相职,最后酿成了“靖康耻”。对此,丁善庆深为感慨,他说:“使钦宗能竟其(指李纲)用,则不致启北狩之奇祸,惟不能竟其用,而遂举国而为俘囚。”(《养斋集·李纲论》丁鹏翥编:《衡望堂丛书》,油印本)公元1127年,高宗即位,暂作权宜之计,起用了李纲。但高宗其心不在战,而在和,故起用李纲为相仅75天又将其罢免。1131年,高宗逃到临安,终于落致“永嘉南渡”的可悲境地。文中又道:“使高宗能竟其用,则不至为南渡之偏安,惟不能竞其用,而遂举国而称臣于仇敌.”(《李纲论》同上)又如他的《赋得晓第六鳌》,其中“横流河渡象,振策海连鳌”、“击水天风阔,浮山晓日高。六螭堪并驾,三岛任将翱。法相双轮涌,金银万顷淘。莽莽轻千里,苍苍渺一毫”之句,气势磅礴,遒劲有力。高树勋(与丁同科进士)说此诗“大笔如椽”。池生春(与丁同科进士)说它“高浪驾天。”(见《养斋集》稿本批语,下同)此评论实不为过。
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诗赋。如他在《养斋集》的诗赋中就有《赋得全为农家放麦秋》、《好雨知时节赋》、《赋得百花香里看春耕》、《赋得麦光》等。如《赋得全为农家放麦秋》写道:“芳甸春深里,田家竞勤耕”。“相呼惟力作,不断有香生”。“樆锦全含润,分秧喜放晴。”表现了农村的劳动情景,写出了春耕生产的热烈场面。
三是批评朝政的诗赋。丁善庆对当时受贿行贿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他在《大臣法小臣廉赋》中对为官者提出警戒:“惟奉公为能贞度,惟洁已乃能治人!”他希望为官者能“凛守三尺之莫犯,既志气常清。”能做到“立纪陈纲,羔洋素丝之无忝;怀清履洁,冰壶玉尺之堪珍”。而且,他认为吏治的清明关键在上层,统治者的政策制度对国家起决定作用,而吏治的清明又是巩固国家的基础。他说:“朝纲正而玉阶平,吏治清而金瓯固”。他一生清廉,从不贪公家一丝一毫,他说要“将清白遗诸子孙”(《大臣法小臣廉赋》)。朝政腐败,受难最深重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丁善庆面对人民的疾苦,向统治者提出了“惟民为重”(《用天下心为心赋》)的主张。他深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严于律己,并说既在官位,就应该“后天下而乐”,“先天下而存”,这样才“能悦诸心”(《用天下心为心赋》),他说的“诸心”就是指的民心。他处处对人民关心。《湖南通志·列传》记载他遇到“民生利病,所在悉言无隐,首纳数十金为众倡,家故无中人产,节缩衣食以应之”。
四是描绘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诗赋。这一类诗赋较多,也颇有艺术特色。如《榴花赋》,对榴花进行了细致描写,赋中写道:“灼灼榴花,枝枝芳圃,云带火而齐飞,星流丹而足数。”写出了榴花夺目的光彩、长得茂盛的景象,用“飞”、“流”等词富于了榴花动态特色。又写榴花“留五月之春光,不同小草;映三山之晓日,竞赏名花。”写了榴花生长的季节,用小草、晓日、名花来作陪衬,显得变化多端。又如“他日水晶嚼破,群知洁白之在中”这一结尾收束圆劲,写出了石榴的本色。当人们剥开火红石榴时,就会发现里面的果实如水晶般纯洁,而这洁白的果子却藏而不露。这一描写确实能引起人丰富的联想,真可谓辞高意远,余音袅袅。黄爵滋称此赋“格练辞研”。又如他的《赋得山梁悦孔性》中“天地同流者,山梁或遇之”之句也是自然流出,毫无雕琢之痕。他写的《赋得花邬夕阳迟》整篇都显得流畅舒展,写出了春天燕子归来,花香鸟鸣,密蜂忙着采花粉,红花绿叶长满了树枝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到春天的新鲜、可爱,更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全文生动活泼。诗中写道:“有意云难暝,无言漏出知。蜂声忙上下,燕影掠参差。永日舒吟兴,春葩正满枝。”这些诗赋与他的政论文章风格迥然不同,他的政论文气格苍劲,壮阔轩昂,而他的诗赋却大都清和朗润,秀骨亭亭。故其忘年交郭嵩焘说他的“诗赋轻倩绵丽,怡神悦色,循之而无滞机,挹之而有余妍。以知国朝馆阁体,高出唐贤应制诗赋之上,而先生余力所及,亦足取证一代诗风。”(郭嵩焘:《养斋集·序》稿本。又参见《郭嵩焘诗文集·丁伊辅先生馆课藏本书后》岳麓书社1984年版)他的诗赋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纵观丁善庆一生,他恪守良知、忧国忧民;献身教育、实践躬行;教士严整、学问博通,不愧为湖南近代著名教育家,为湖湘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后人深深铭记。(作者为本馆馆员)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湖南 教育家 丁善庆

上一篇:【叶启勋及其最后的著作《阙的简史》】尧育飞2016年3期总105
下一篇:【伟人之师袁吉六】陈扬桂2016年4期总1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