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述往 > 正文

【浏阳登龙寺——湖南最早的古寺之一】沈绍尧2015年4期总102
2015-12-24 21:59:03   来源:   评论:0 点击:

登龙寺始建于西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原名普济禅寺,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寺坐落于今浏阳市社港集镇西北1公里之登龙山。登龙,取义缘此龙脉将登临磅礴于长沙、平江、浏阳3县交界处的龙头尖(龙华山)。寺

登龙寺始建于西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原名普济禅寺,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寺坐落于今浏阳市社港集镇西北1公里之登龙山。“登龙”,取义缘此龙脉将登临磅礴于长沙、平江、浏阳3县交界处的龙头尖(龙华山)。寺以山名,久之,民间便多称普济禅寺为“登龙山”、“登龙寺”。
 一、     湖湘最早的两个西晋古寺
清嘉庆《浏阳县志》载:“普济寺,在县北登龙山,创自晋惠帝永宁间,明吉藩增建转轮法殿,精蓝之最古者。”《湖南省志.宗教志1999年版》(入编《湖湘文库》时易名《湖南宗教志》)云:“两晋(265-420)是湖南佛教萌芽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除长沙郡(今长沙市)早已建有麓山寺外,同属长沙郡的巴陵县(今岳阳市)建立楚兴寺(一名君山寺,又名崇胜寺)、刘阳县(今浏阳县)建普济寺,武陵郡龙阳县(今汉寿县)建香积寺(后来改名净照寺),均属荆州;湘州衡阳郡重安县(今衡阳县)建云龙寺(一名灵龙寺,隋改名法轮寺,唐末又号金轮寺)。上述5个寺院,都是晋代兴建的。”
2014年版《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南卷》之《宗教》载:“佛教创立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时(58-75)传人中国,魏晋之际传人湖南地区。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岳麓寺(又名慧光寺、麓山寺)……晋泰始四年(268)之所立……两晋时期,湖南各地还相继兴建了一批佛教寺庙。如巴陵(今岳阳)君山寺(又名楚兴寺、崇胜寺),两晋(265-420)时期建;刘阳(今浏阳)普济寺,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建;武陵郡龙阳县(今汉寿县)香积寺(后改名净照寺),东晋(317-420)时期建;衡阳郡重安县(今衡阳县)云龙寺(一名灵龙寺,后又改法轮寺、金轮寺),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建;长沙郡临湘县(今望城县乌山乡杲山村)杲山寺,相传两晋时僧人紫鹤建。”
由上可知,晋代湖湘的佛教寺庙,只有长沙麓山寺和刘阳普济寺有确切的西晋始建年份,为湖南最早的两个古寺。
二 、“刘阳”至“浏阳”之考究
然而,古“刘阳”曾遭质疑。有人认为“刘阳是浏阳之讹”,“南朝刘宋以前‘浏阳’叫‘刘阳’纯系子虚乌有”,等等,否认“刘阳”的历史存在。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大量三国吴简,内有数十枚显“刘阳”字样,如“刘阳县”、“刘阳侯”等,再现真实历史。原来,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孙权在湘州长沙郡置县曰刘阳(或许以长沙“定王发”的族邑刘氏而命名),《三国志·吴书》有“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之载。1982年版《湖南省志.地理志》所记刘阳变浏阳的大致过程为:三国、两晋时“为刘阳县,属长沙郡”;南朝宋改刘为浏;南朝齐、梁、陈时为浏阳县,属长沙郡;隋浏阳属长沙县地;唐复置浏阳县……
笔者查史料发现,“南朝宋改刘为浏”有个渐进过程:《宋书》、《全宋文》现“浏阳侯相”、“浏阳令”之名,但《宋书》、《南齐书》仍有“刘阳”、“刘阳县男”之载。从《梁书》始,“刘阳”再未面世,或与郦道元的《水经注》有关。郦道元(466—527),北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正值南朝的宋、齐、梁时在世,所潜心著述的《水经注》曰:“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经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 郦氏将刘阳县治之南的河流名为浏水,既含“刘”的形音,又具“水北谓阳”底蕴,县凭浏水即以浏阳名之。自此,各类史志皆将刘阳改为浏阳了。唐《元和郡县图志》的“浏阳,因县南浏阳水为名” 之论,进一步成为经典。
三、登龙寺的历史遗存
据2004年版《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志》、2006年版《长沙老建筑》、2011年版《社港风采》等文献记载,登龙寺原规模宏大,占地近20000平方米,古木参天,寺宇7栋,房舍40余间,佛像近百尊,香火旺盛。院内还先后办过经馆、蒙馆、学堂等,培养出不少有用之才。上世纪50年代佛像遭毁。1976年社港公社建甲山坪中学,拆寺宇6栋作建材,仅留后栋——观音阁。

观音阁
令人欣慰的是,除观音阁外,登龙寺现在还有不少历史遗存。如民国二十八年的“承建观音阁碑记”,明清时期的碑刻、仙缸,宋代铁钟,还可能找到明代、宋代或更早的石雕、石柱等。
登龙寺自晋以来,代有高僧,现存清康熙五十九年所立的登龙山普济禅寺碑记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全文如下:

登龙山普济禅寺碑
从来名山胜刹,得其人而香火绵绵,失其人而云迷草裹,后转而兴起者,盖有碑碣可考也。登龙山普济寺在清浏北向,与平江连界,其地平衍广阔,创自晋代惠帝时,开基住持无量,唐代住持惠圆,宋代绍荣,元代海云,明代法住、弘智、弘政、慈恺、慈诚、光灵、普伸、照涌、道仑、太礼、法忠、弘镜、真宝。逮明季嘉靖己亥,有檀信寻孟轲重建大殿,长沙吉藩立转轮藏殿于隅西。及至 清朝,吴逆猖乱,殿至颓朽。今僧正德修师者,于康熙庚午年捐资更转轮藏殿为藏经阁居之。县主蒋俣题匾额“法藏庄严”赠之,常思世间之法有成有朽,索予为记,俟候之绳继者以知前志也。
予闻《传灯》载:潭州普济,其名龙侗,自晋及今几千余载,岂无弘法若干,隆替几代,心甚疑之,奈失碑志可考。今所记,但为德修师清行守、志祖风,而略记其甘苦也。若备详本末,俟在后贤博综者再参详可也。
当代住持、湖广长沙府浏阳县僧会司尹显通,讳如禧,字德修,号龙禧,薰沐书立。
原任户部郎中加三级申奇猷、原任文林郎知浏阳事蒋讳擢、迪功郎浏阳县副堂缪讳镦、巡抚偏沅部院标左营中军守备加三级杨鹏,皇清康熙五十九年岁次庚子仲秋月中浣之吉立 尊 川朱岱宗题。
1998年10月,笔者与当时的长沙市博物馆馆长黄纲正先生等13人参加长沙市科协组织的石柱峰地区科学考察。当考察社港集镇捞刀河东侧的丹霞地貌时,发现一崖洞小庙的神案上方挂有古钟。黄馆长很兴奋,爬上神案,借手电仔细观察古钟的背光部,发现有“登龙山”、“景定五年”等字样。1999年1月《石柱峰地区科学考察活动专辑》载:“社港镇北源的石潭祠为一当代建的小寺庙,但其中有一从登龙寺移来的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铁钟,有较大的文物价值。据目前所知,其为我省第二件时代较早的大铁钟,仅次于省博物馆收藏的五代铁钟。”
村民反映,上世纪60-70年代附近修水坝,将登龙寺的石雕、石柱等统统砌入坝内,也许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保存”了一批珍贵文物,期待有朝一日能见到宋代或更早时期的登龙寺历史风貌。
四、登龙寺现状
1997年,当地以徐绵昌先生为首的村民自发捐资,历时10余年,使古寺的山门(图3)、戏台、关圣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得以逐步修复、重建,功德感人。由于瓷砖等建材的使用,若从“修旧如旧”、保持“古色古香”的高度看,略显美中不足。
几年前,受徐绵昌先生的邀请,有广明师傅到此弘扬佛法。广明师傅不仅通佛经,且擅长按摩、推拿、针灸,早晨5点起床做早课,然后给陆陆续续的香客、村民看病、治病。做晚课后,师傅将打坐修行到深夜。登龙寺东距平(江)—汝(城)高速100余米,交通方便。
(作者单位:长沙市气象局)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浏阳 登龙寺

上一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刊【岳麓山的抗战遗迹及纪念建筑】胡滔滔2015年3期总101
下一篇:【宜化干戈为玉帛——武冈历史上官府对几次动乱的处置】黄三畅2015年4期总10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