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浯溪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宝篆亭,内有清光绪年间抚湘使者吴大徵撰书的《峿台铭》。篆刻石碑有2米多高,碑顶是楷书译文木牌,介绍浯溪山水的特点、历史沿革和历史价值,不啻为徜徉浯溪的向导。溪畔石上留有唐代诗人元结的篆刻《浯溪铭》。这条溪水自古无名,因为元结钟爱这里优美的风景,就取名“浯溪”,意即 “我的溪”。他从道州刺史退任后曾迁居此地养母栖身,超然于尘世之外。溪水曲折蜿蜒,清澈见底,穿过石洞,浪花飞溅,阳光下如万点鳞片,古人便把这溪声、溪光和溪色称之为“浯溪漱玉”。
我们来到渡香桥,吟诵着桥头一首七绝:“四山凝碧一江横,读尽唐碑万感生,却想老仙明月夜,渡江桥上听溪声。”这是宋代诗人臧辛伯的诗刻,可见建桥时间至少在宋代以前。桥取名“渡香”,乃源于古人“两岸细蕊浪花,游人裙履俱染余香”之语。
浯溪水流入湘江,溪口有两座大石头,一座呈圆形,像个圆球,当洪水上涨,溪流猛烈碰撞着球石时,自然地分成两股水流,围住球石不停地旋转。本来是水在转,看起来却像是石头在转。两股水像两条巨龙,球石便是龙珠,因而得“双龙戏珠”之美名。另一座大方石,传说是当年元结垂钓的石台,元结有诗为证:“溪口石巅堪自逸,谁人相伴作渔翁。”
痦亭、峿台集名家书法和景物于一体,与浯溪合称“三吾。”“痦”、“浯”、和“峿”都是元结自造的字,意为“我的”,表示亲热之情。“痦亭六厌”实为“六爱”,“厌”是反语,表达他对一年四季中远山、清川、水声、松涛、、寒日、清风六种情境的挚爱之意。痦亭对面的石山叫峿台,临江壁立,巍然耸峙,重重叠叠,俨如万卷藏书。这里古迹很多,摩崖石刻尤为出名,都是在天然的石山上直接书刻的石碑。历代文人慕名纷至沓来,颜真卿、李阳冰、黄山谷、米芾、秦少游、范成大、郝经、解缙、何绍基、吴大徴等300多人,都留有真迹。元结的《浯溪铭》和《痦廎铭》两块碑如两扇并列的大门,从整体看又如一只面对浯溪伸颈爬行的乌龟。《浯溪铭》是唐代书法家季康写的玉箸篆。《痦廎铭》是唐相袁滋写的钟鼎篆,宋代书法家黄山谷作《铭文》对这块篆文给予很高评价,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视为“国宝”。“摩崖三绝”,是浯溪碑林的中心区。石柱上书一楹联:“百代名臣金石宝,一溪明月水天秋”。三绝堂正中是《大唐中兴颂》碑,碑面约10平方米,332字,字大直径15厘米,据说是颜真卿碑文中最大的字。这篇颂文序言简述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过程,歌颂皇帝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摩崖三绝”以文奇、字奇、石奇称世,即元结的文,颜真卿的字,浯溪的石。元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急先锋,《大唐中兴颂》是他的得意之作,希望唐王朝能从此兴盛起来。但皇帝并未能因平定安史之乱而中兴,代宗听任奸臣诬陷一大批中兴良将,退官隐居浯溪的元结也未能幸免。正如宋代书法家米芾游浯溪时题诗讽斥大唐所云:“可怜德业浅,有愧此碑词”。所以《大唐中兴颂》实际是名颂实讥。颜真卿运用篆、隶的笔法写楷书,是颜体老年成熟期的作品,有“鲁公遗墨此第一”之誉。浯溪的石崖多成层成块,又高又大,光亮如磨,宜于刻碑,又毗邻湘江,来往船客可以赏心悦目浏览,可谓得天独厚了。
元结《大唐中兴颂》碑
峿台石崖上有一块镜石,貌若人工镶嵌,实乃天然浑成。关于这镜石还演绎出许多美丽传说和传奇故事。离镜石不远处的崖壁上刻有一个直径2·7米的大字“夬”,是宋代永州通刺柳应辰刻的押符。这“夬”字原本是《易经》里的一个卦,本意为“以刚决柔”,即以正压邪之意。由于常年雨水浸蚀,字中间呈现矿物质氧化后的暗红色,形同血迹,故称“镇妖符”,流传着柳应辰镇妖的许多神话。
登峿台,晴天可望日出,晴夜可赏明月,临风可放歌,举杯可对饮。峿台石面有一小洞状若酒樽,可容斗酒。相传为元结当年所凿。每逢月夜,他常携友来此围坐畅饮,吟诗赏月。元结“右堂”遗址的崖壁顶端有一块船形巨石,轻轻敲击便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名为“石韵金音”。传说元结在这里自吟《清廉美曲》,引来百凤鸣琴。一位同游深有感触地说:元结“清廉方正”的道德观和陶铸“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将浯溪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作了最精当和富有哲理意蕴的概括。
浯溪胜景还有很多,如“柳岸行吟”、“虚怀水色”、“浯洞窥湘”等,都各有情趣,只是锁在深闺人未识,。而今,这一游览胜地,必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加扬名全国,扬名世界。
(作者为我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