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民国名流刘器钧】陶子林2023年1期总131
2023-03-03 10:11:1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民国名流刘器钧
陶子林
 
新化邹氏为湖南地图世家,从清乾隆末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七代传承致力于地图测绘制图印刷达200多年,后来还影响到新化打印业的发展。宁乡东湖塘也有一个测量世家,他们是北湖三舍刘氏刘器钧和刘器铮兄弟。在民国时期,他们在中国测量界崭露头角,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刘器钧主导绘制了新中国最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宁乡市东湖塘镇泉塘湾村刘家湾是刘器钧故居,清为宁邑五都东二区明伦团蒋宅,民国为宁乡县石潭乡第十二保。此处是靳水支流火煽水上源三溪交会之地,北倚火煽山延脉,东西南面为农田,南有李家大山,东林公路在南边东西横贯。自然条件优良,是农耕家居的理想之地。民国早期,刘敬墀与刘器均父子购得此地,从此成家立业,扩建房屋,购置田产,成为了当地大户人家。笔者怀着敬意之情,对先贤刘器钧及其家世进行了初歩了解。

一、北湖三舍刘氏
      湖南三舍刘氏为三大支,即湘乡、宁乡、衡阳支。三舍刘氏始祖适公,字时行,行十八,初家南康,仕南唐官至工部尚书,退就寻访山水,经庐陵安福县南之上井,后卜居谷木塘之北。适公曾孙愍,愍之子员,员又生子知刚,三世相继贡于宋,成均为上舍生,乡里荣之,以塘名为进士塘,改上井为三舍,其后人自称三舍刘氏。明中叶后裔南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南迁各支之居湘、宁、衡三邑者独自五修族谱。至1944年七修时设局于湘乡白田祠。世派:廷培良器,家裕学行,人文大振,锦采辉明,纲维教泽,显达先声,惟道翔洽,涵养从容,率常由典,敦质重名。北湖刘氏源自湘乡白田,脉为三舍刘氏。清初,二十三世刘一校(新泉)自白田迁宁邑五都北湖,后代在石潭口东刘家湾立业,渐成望族。刘一校慷慨好义,始修古道石潭口桥,后儿子刘惟映(守一),号石桥,以此纪念善举,让后人永记行善之举。清乾隆裔孙刘士洪重修,同治三年裔孙刘廷举、刘良桂复修石潭口桥。北湖刘氏传承先祖遗风,耕读为本,重文好义,历代名人辈出。刘翰良为湘楚鸿儒,宁乡县志有传。三十四世刘器钧即为始迁宁祖刘一校第十一代孙。

二、刘器钧家世
       刘器钧与刘器铮为共祖父的堂兄弟。他们的祖父刘培寅,字蔚堃,号惕斋。为当地业儒,孝友积学,传承家族文化,继承先辈的书香气息,培育子孙读书上进,成为当地贤士,著有《蒙养录》、《四礼探原》等。道光十五年(1835)六月十三日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十三殁,葬五都十四区蓝田坪草塘子红瓦屋后山,时横田湾乡贤廖树蘅作挽联悼念,联为:“蜩螗沸羹之世,独立不移,如君足当健者;父子兄弟之间,丝毫无忝,到此始算全归。”妻王氏(1832~1887),生有四子:刘琇良、刘復良、刘弼良、刘翰良。刘氏四兄弟长与三弟务农,二与四弟求学。其中刘翰良科举成名,成为清末民初长沙有名的学者,同时他也影响到刘氏后人的发展,对刘器钧后来的留学及测量事业贡献起到了引领作用。
      刘復良为刘器钧父亲,字敬墀,行四,县学生员,敦信笃敬,咸丰七年(1857)七月二十四日生于宁邑五都望冲田坪冲,民国十二年(1923)七月二十九日殁,寿63岁,葬五都二区石潭乡刘家湾屋后山。妻钟氏,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八日生,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二十八日殁,寿31岁,与夫合葬。刘復良为当地乡贤,在家开馆授徒,勤俭持家,劳作耕种,重视子女教育,妻早逝,潜心投入儿子教育,终有所获。后择地火煽刘家湾,从蒋家购得当地产业,成为又一处刘氏发家之地。
      刘翰良为刘器铮之父,刘器钧叔叔,字申甫,号静庵,行满,博通典籍。同治十一年(1872)十二月十二生于宁邑五都二区大坪里,民国十四年(1925)十二月初三殁,葬二都十区画字冲曲尺塘山内。配杨氏,生一子器铮。刘翰良长年生活在长沙,开馆授徒,1905年廪贡生,曾受吴大征巡抚聘请主讲于湖南省百善堂。1914年参与黎锦熙、杨昌济、徐特立等合作在长沙李氏芋园成立了宏文图书编译社,并与刘宗向、黎锦熙编辑国文读本,由宏文图书编译社出版。据黎锦熙日记载,1915年七月十一日毛泽东曾向刘翰良探讨过国学知识。
      民国《宁乡县志》载:刘翰良,字静安,培寅次子。培寅以礼学名,翰良制行亦不苟,而学问文章特高。幼既受业父兄,及长又从黄培英,游于《周官》、《戴礼》、《说文》,《尔雅》。《两汉书》、《文选》最洽熟。光绪辛丑,以诸生科试故事,岁科试同时分县揭榜。异科督学吴树梅,以翰良才学特高,通榜列第一。而乡举辄罢,未尝揣摩求合。光宣中,湖湘耆旧推王先谦、王闿运,十多依致声称,或劝投贽,辄逊谢,然于所著书皆服习不厌。文章力追秦汉,后乃衍为魏晋诗,无不诚心推挹。同辈撰述谘访故实,辄详以答。益阳陈鼎忠,鸿才硕学于当世,士鲜许可,独推重翰良。然不自著书。光绪乙巳岁贡,学使柯绍忞奏保训导,亦不求仕。其淡于名训,天性也。言词钝拙,王凤昌、长城南师范学堂吴嘉瑞、长岳麓高等师范皆聘授生徒,不为所喜。惟岳麓高材生衡阳蔡人龙,故王闿运船山弟子推服无异词,论公羊尤合。后就童光业、刘宗向家塾训子弟。乙丑中风卒。年五十有四,从子器钧、子器铮,刊其遗稿六卷。
      刘器铮(1904~1940),字毅卿,行十,为刘器钧堂弟。光绪三十年九月十六日生于宁邑五都大园里。幼年随父学习,湖南军官讲习所无线电班毕业,1923年入北京汇文大学,毕后后任第四路总指挥部上尉队长及中央陆地测量学校一等测量佐。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殁于贵州安顺,葬贵州安顺县东门外湖南义山。配黄氏,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一日出生,生一子刘家绶。刘家绶又名刘俊明,1937年12月29日生,文革中夫妻离异。

三、刘器钧生平
       刘器钧(1881~1958),字质卿,行五。幼年务农,光绪七年(1881)八月初五生于宁邑五都田坪冲。幼年傍父私塾识字,后随叔父刘翰良在长沙读书,1901年考入武汉振武学堂,1902年选送日本学习军事,为宁乡县第一位公派留日学生,在东京物理学校数科兼陆地测量部三角科毕业,后选送德国进修测量学一年。1910年回京,任京师测绘学堂的教习,1911年清授学部格致科例授举人。辛亥革命后去太原、西安任测量局局长。1912年应黄兴电召任南京陆军参谋本部测量局三角科科长。1914年护国将军蔡锷在京时任其下职,担任测量总局局长,1919年协助京师宁乡会馆工作,并捐洋十元,为宁乡来京求学的学子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时与周震鳞、周家树、陈家鼎、向瑞琮、张竹桥、齐琳等人交往密切。1921年回长沙任湖南造币厂总务科长,并在刘家湾购置房屋及田产。1932年9月任南京陆地测量学校少将校长,时教育长为李幼垣。1937年1月1日刘获五等云麾勋章,卢沟桥事件爆发后,随测量学校首迁长沙三府坪,1938年8月再迁桂林七星岩,1939年8月迁贵州镇宁县,1940年迁重庆,时蒋介石兼任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校长,他任教育长,同时兼任家乡宁乡县志促成委员会委员。1942年任民国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总监参议。1946年7月31日授中将衔,任民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议。后回长沙在湖南高等工业学校任教。新中国后,主动要求刘家湾大屋分给贫下中农,并倡议部分房屋开办刘家湾小学。1953年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从教的同时编修测量学教材,主导完成建国首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测绘制作。1956年毛泽东在杭州曾陪同他一起游览湖光山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7年冬他最后一次回老家刘家湾。1958年12月在长沙逝世,火葬后归葬东湖塘火煽刘家湾。原配杨义辅(1872~1940),生二子:刘乾初、刘艮生,一女刘月贞。后有四次婚姻,五配张桂英(1917~1981),生四子:刘志皋、刘寅生、刘镇生、刘涂生,一女刘熙明。今后人生活在长沙、浏阳、衡阳、常德、龙山、北京、天津等地。
     有关刘器钧的历史资料,今一时难以全面找到,他于1958年逝世长沙,同时他生活轨迹大部分在外地,故在刘家湾许多乡人不知情。他后代多,子孙发达,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家人逐渐淡忘这段历史。在清末民初,我地留学日本和德国的是凤毛鳞角,同时从事有关技术性大地测量,担任多年军事测量学校校长,并授中将军衔的更是奇葩。
      刘器钧生于宁乡东南的农耕世家,世代忠良,热心公益,书香不绝。他成长在清帝国腐朽灭亡时,西方列强敲开了华夏国门,社会精英开始认识学习外面先进东西至关重要,他因此成为了走向世界的先觉者之一。由于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做官也成为了他的奋斗目标,清授举人,辛亥革命后,成为了少将校长,后为民国中将,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文职军官。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身担重任,肩负陆地测量学校掌门人多年,培养了大批测量专业人士,为抗日前线作战提供了及时支持帮助。同时在办学过程中,随着战局的变化,学校不停搬迁,既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又要保护学校的安全,任劳任怨,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奠定了我国测量事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著书立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新中国建设服务,主导编制新中国区域地形图,受到党中央高度赞扬。刘器钧长眠于东湖塘刘家湾。历史将永远铭记他,我国测量事业先驱、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刘器钧。
 (作者单位:宁乡市文史研究会)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曹觉民任战地记者的轶事】曹小藩2023年1期总131
下一篇:【程子楷将军妻弟方鸿才的传奇故事】曹小藩2023年3期总13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