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人物 > 正文

【欧阳询史事钩沉】夏时2019年4期总118
2020-01-20 14:57:2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欧阳询生平资料主要有两唐书本传及唐张怀瓘《书断》等,现依据相关史传、方志、谱牒、笔记、碑帖等资料,以其官履行事为线索,尽量挖掘新材料,提供新视角,试图勾勒欧阳询的生存图景。
一、少年时期史事考
乾隆《欧阳氏家乘》(以下简称《乾隆家乘》):“询公丁丑九月诞于临湘石渚山故里”,临湘属长沙,可确认欧阳询南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出生于今长沙市望城区书堂山。时梁敬帝逊位,陈武帝即位,所谓改朝换代之特殊时刻。
询公早年史事,谱志中有以下数条记载。嘉庆《欧阳氏谱》(以下简称《嘉庆谱》):“陈天嘉元年,岭南安定,纥徙家小迁广州。”时年四岁。《嘉庆谱》:“五岁始知书。”《乾隆家乘》:“六龄甚爱智禅师千文。”《嘉庆谱》:“天嘉四年九月,询随父纥奉祖父灵榇归故里。”时七岁。《陈书》等载太建元年冬十月十五日,询父纥据广州反,太建二年二月二十日,父纥兵败被斩于建康市。询“匿而免”,后为江总“收养之,教以书计。”“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
《中华欧阳氏大宗谱》(以下简称《大宗谱》)1载:江总与頠公、纥公相善。天嘉四年(563),经頠公推荐,江总征召为中书侍郎,赴京时遵纥公嘱托,从岭南携询至建康。考,《江总传》载江总于梁太清三年台城陷后流离于外十四五年,至天嘉四年还朝时已四十五岁。询祖父頠公卒于天嘉四年九月,询随父纥奉灵榇归故里。因而天嘉四年江总携去建康,事当不可信。天嘉六年底询九岁,或父接至广州(岭南)居住。
《陈书》卷五:“(太建二年)二月癸未,仪同章昭达擒欧阳纥送都,斩于建康市,广州平。”因而纥之亲族从坐被杀为二月二十日(癸未)前后事,询当在广州为亲友“匿而免”。“匿”当指被连坐时因询年幼为亲友藏匿。“免”一指连坐时免被杀戮,二是指太建二年(570)三月遇赦获免。时皇太后崩,“景午,曲赦广衡二州。丁未,大赦天下。”此时距纥诛时仅一个月上下,时询仅十四岁。又据《陈书·欧阳頠传》称:“家口藉没,子询以年幼免。”观此似非“匿”而免,应为以年幼免。《旧唐书》询传云:“陈尚书令总与纥有旧,收养之,教以书计。”《新唐书》询传亦云 “私养之。”则江总并非匿询而救之者。因询以年幼免,又经朝廷赦免,故江总可以“收养之”。至于何时始“收养之”则难确考,或当年即收养。《旧唐书》所言“陈尚书令”,为江总于十六年后所任。
询二十余岁事,可考者惟世传《年廿帖》(即《放诞帖》《临川帖》《鄱阳帖》),欧阳询撰书。帖文如下:“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戴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载《全唐文》。细绎其言,当为询公晚年追记。据袁慧光等学者考证,知二张或为张孝则、张正见。张孝则,为陈朝国子博士张讥之子,年与欧阳询相仿,官至始安王记室参军,事迹附在《南史·张讥传》。张正见,字见赜,陈朝初年隐居庐山,后为鄱阳王幕僚,又官寻阳郡丞。事见《陈书》本传。殷或为殷梵童,陈朝通事舍人殷不佞之子,其命运与欧阳询颇相似,《陈书》有传。薛,无考。戴或为戴僧朔之子,僧朔曾任巴州刺史,《南史·华皎传》中有载。萧应为萧密,字土幾,萧游之子,萧琛之孙,《南史·萧琛传》记载密幼聪敏,博学有文词,位黄门郎,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彭君,无考。观此数子,皆为官宦之子,有的人生命运也与欧阳询相似。袁慧光称“文中涉及数人姓氏,当为陈朝太建九年之际欧阳询所交诸友。”甚是。考,阁山在鄱阳县南十里。《太平寰宇记》“饶州鄱阳县”条亦有载。为青年欧阳询与友人游玩处。
二、四十九年官履考
陈宣帝太建十四年(582)正月后主陈叔宝即位,任江总为祠部尚书,诏辟欧阳询为司空东阁祭酒。时询公二十六岁。《嘉庆谱》:“后主嗣位,江总备位朝列,询公应诏,辟为司空东阁祭酒。”《陈书·陈后主纪》太建十四年诏曰:“应内外众官,九品已上,可各荐一人,以会汇征之旨。”可推测江总此次推荐之人即欧阳询。司空东阁祭酒,司空为三公之一,东阁祭酒为王府、公府、丞相府、将军府僚属,置一员,七品上。。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询公迁五礼学士,时三十一岁。《嘉庆谱》:“祯明改元,迁五礼学士”。民国《长郡欧阳氏谱》:“陈朝为司空东阁祭酒,五礼学士。”五礼学士,掌典礼编纂、撰述、修史之事,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所谓五礼指古代五种重大礼仪制度,即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祯明三年四月陈亡,询公随江总入隋,江总受诏任上开府仪同三司,地位仍然很高。询公任太常博士,从七品。《隋书·百官》云:“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其属官有博士(四人,掌礼制)、协律郎(二人,掌监调律吕音乐),八书博士(二人)等员。”沈沉认为:“询随江总学书计,唐人张怀瓘又评其‘八体尽能’,故其于隋‘太常寺’中所任博士一职,似为‘八书博士’更合其长。”询公任八书博士有可能,但此时询公仅三十三岁,书名尚未大显,而前朝作过五礼学士,熟于经籍礼仪,更为世重,且当时人似以博士掌礼制为尊,从排序与人数即可知。故询公当为礼制博士。
《隋书·潘徽传》:“炀帝嗣位,诏徽与著作佐郎陆从典、太常博士褚亮、欧阳询等,助越公杨素撰《魏书》,会素薨而止。”这是询公之名首载正史。唐刘知几《史通》十二:“(炀帝)敕左仆射杨素别撰《魏书》,学士潘徽、褚亮、欧阳询佐之。”此处提及炀帝时又有学士职,可知询公在隋文帝朝十五六年均为太常博士,而大业元年(605)升任学士,位在五品,或亦兼太常博士。
武德二年(619)秋,窦建德伪夏长乐国或授欧阳询太常卿。据《资治通鉴》卷一八七云:“及破化及,(窦建德)得隋宫人千数,即时散遣之,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事,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虞世南为黄门侍郎,欧阳询为太常卿,询,纥之子也。自馀随才授职,委以政事。”欧阳询为窦建德任职太常卿之记载,仅见《资治通鉴》有此记载。袁慧光等认为唐初至宋数百年间未有人提及,而司马光所说依据何在?颇可疑。太常卿为太常寺长官,正三品。即使窦建德授询公太常卿,询公是否接受,不得而知。很有可能询公在武德二年前已投奔高祖李渊。史载,武德三年三月改给事郎为给事中,故询公最早武德三年三月任给事中,至迟武德四年七月(诏制开元通宝)任给事中。而观“屡迁”二字,知询公于给事中之前曾任他职,则询公或于大业十三年(617)四月在江西完成《西林道场碑》之后不久即入唐。武德二年《苏玉华志》应为询入唐之初所书。《大宗谱》载询公武德二年娶少夫人徐氏事,亦可证询公二年以前入唐。唐刘餗《传记》载询公应秦王令求得《兰亭序》“以武德二年入秦王府”,此又一证据。初唐时给事中为正五品上,《旧唐书·职官》:“给事中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正三品)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武德九年二月询公《宗圣观记》署衔“给事中骑都尉”,此职未见其他史志碑帖有载。骑都尉,唐时为勋官,十二转之第五转,相当于从五品。
武德年间,欧阳询为李建成阵营之人物。《新唐书·袁朗传》云:“武德初,隐太子与秦王、齐王相倾,争致名臣以自助。太子有詹事李纲、窦轨,庶子裴矩、郑善果,友贺德仁,洗马魏征,中舍人王珪,舍人徐师謩,率更令欧阳询……”此率更令非言询公任李建成任太子率更令。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门事变,八月,李渊传位李世民。事变对欧阳询有一定影响,虽然他属于李建成阵营,但主要为高祖服务,且多为文人之事,较少参与政治斗争,故太宗嗣位后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九月份即以给事中兼弘文馆学士,并未免去给事中,反而加以新职。武德九年九月书《上帝德论》,署衔即为“给事中兼弘文馆学士。”
贞观元年(627)询公于弘文馆教示楷法,时已七十一岁,仍任给事中。询公任职弘文馆,对其书法影响甚大。询公潜心书艺,特别是总结楷书结构规律,撰写书论,为唐“法”之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与询公同时入职弘文馆者,有虞世南、褚亮、姚思廉、肖德言、蔡允恭等。《唐会要》载:“太宗初即位……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文义。”
贞观五年三月,询公有《房彦谦碑》之作,碑尾署衔有残缺文字。清王昶《金石萃编》对此考释云:“欧阳询称太子中允,下缺二字,下又缺二字,尚存左傍亻扌,似是‘修撰’二字”。陈尚君《全唐文补编》所收该文亦作“太子中允□□□□欧阳询书。”据缪荃孙艺风堂拓本,实作“太子□□令渤海男欧阳询书”字样,太子下所缺两字当为“率更”,时询公在太子率更令任。
贞观五年(631)有《郭云墓志铭》《化度寺碑》,询公署衔皆为“率更令”,时七十五岁。太子率更令,《旧唐书·职官》定为从四品上阶,为职事官,掌太子殿门卫及赏罚等事。清翟灏《通俗编》卷七:“欧阳率更为太子起表草,于纸末别标‘臣询呈草’四字”。知询公常为太子起草文稿。而《车驾帖》言东宫因询公“气体疲顿”,颇“垂恻隐”“遣劳问”,故知太子李承乾尚尊重询公。
贞观六年《九成宫醴泉铭》,署衔“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所谓“兼太子率更令者”,《旧唐书·职官》:“《武德令》,职事高者解散官,欠一阶不到为‘兼’。职事卑者,不解散官。《贞观令》,以职事高者为‘守’,职事卑者为‘行’,仍各带散位。其欠一阶,依旧为‘兼’,与当阶者,皆解散官。永徽以来,欠一阶者,或为兼,或带散官,或为守,参而用之。”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之“九成宫醴泉铭”条对此有考辨:“其欠一阶之‘兼’,古念反;其两职事之‘兼’,古恬反,字同音异。乃悟此碑‘兼’当读去声。率更令,职事官也。有职事而去散官,又以其欠一阶,故加‘兼’以别当阶者” 。“兼太子率更令”,是散官欠一阶(推之为中大夫)而兼,非以“给事中”而“兼”也。
贞观十一年(637)十月询书《温彦博碑》《温彦博志》署衔“银青光禄大夫渤海男”,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散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给事中前可能任过其他官职。询公任给事中职最早为武德三年三月,至迟武德四年七月。或任至逝前。贞观后主要在东宫任职。或任至逝前。古代往往于皇帝嗣位或大型祭典时加封大臣,以示恩宠。“银青光禄大夫”“渤海县男”可能是太宗嗣位时所授。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有询公贞观年间任太常卿之记载2,不知何年所任。弘文馆学士为武德九年以给事中兼,可能一直任至离世。《欧阳氏续修族谱》称卒后“赠越州都督”,因欧阳氏为越王后代,故有此赠。询公身经三朝九帝,历官四十九年,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文人学士官履路线,与其博贯经史、精于书法相应相成,其间幸得李渊“数与游”,而受赏识于唐初,且太宗亦重视其才艺,故能享大名于史册。
三、二妻四子史事考
《大宗谱》称:江总曾将女儿嫁询公,生卿、肃、伦三子。《大宗谱》又载:询公少夫人徐氏,闺名幽兰,隋文帝开皇十年(591)生,为隋朝富豪徐盖之长女,唐初忠武公徐世勣之姐。武德二年(619),询公丧妻三年,高祖闻徐氏未嫁之事,钦命二十八岁之徐氏配予六十二岁之欧阳询为少夫人,并言敕封徐氏为“三品诰命渤海郡夫人。”约621年徐夫人生一女,625年又生一子,即欧阳通。考,武德元年,徐世勣才率瓦岗军降唐,如武德二年徐氏嫁询公,则询公应在二年或此前已入唐。据《全元诗》载张雨《赵国魏夫人管君挽诗》:“千秋乡中名不灭,墓有通儿书老银”句,知徐夫人讳老银。管君即管道升,赵孟頫夫人,其墓志为子赵雍书,与欧阳通书《母徐夫人墓志》同,故张雨有此诗句。清俞樾《茶香宝续钞》:“自注‘欧阳率更子通自书母夫人铭’。夫人讳老银。”徐氏名老银或较《大宗谱》所言幽兰更有可信度。
贞观十五年三月二十日,询公小楷《千字文》款曰:“大唐贞观十五年岁在辛丑三月廿日附子隐之明奴、通之善奴……”隐之明奴应为长子卿。《大宗谱》载询公次子肃字敬之,三子伦字敦之,四子通字通之(通师)。而长子卿字和中,号平湖,独缺兄弟共有“之”字名号,故隐之明奴或即欧阳卿。通之善奴则为欧阳通无疑。唐杜宝《大业杂记》:“大业六年四月,帝幸陇川宫避暑,敕撰《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卷头有图叙山川则,卷首山川图叙郡国则,卷首有郭邑图叙城隍则。卷首有公馆图,上题书字极细,并是欧阳肃书,即率更公令询之长子,别造新模纸张。”此言长子肃实为次子。据“附隐之明奴、通之善奴”,知隐之亦学书,因系长子,父亲亲授,书艺应不俗,惜史籍失载。因此,询公四子善书法者,至少三人,而以通为著。
询公四子欧阳通少孤,有人认为通约生于625年,遇害于天授二年(691),享年六十六岁。则通生于武德八年,询六十八岁,询公卒时通十六岁。所谓少孤之“少“,古人认为三十岁前父亡均为少孤。嘉庆《长沙县志·拾遗》“大小欧阳帖”条云:“《长沙府志》:欧阳询子通,并工书,所摹古法帖,为《潭帖》,潭人无知者。”3则此《潭帖》为欧阳通所摹,为最早以《潭帖》命名者,已佚。非宋庆历年间丞相刘沆帅潭时以淳化帖命钱希白所摹刻于郡斋之《潭帖》。通公学书故事今仅见徐母督学及讲求文具数则,笔者偶见此,录存备查。
 
询公卒年为贞观十五年,月日失考。清叶亦苞《金石录补》载《唐温陵侯龙君碑记》,询公撰书,贞观十五年九月初四日立,陈尚君《全唐文补编》亦录该文,如此则询公当逝于九月之后。或言卒于长安,敕葬故里。
 
注释:
1欧阳氏族人编《中华欧阳氏大宗谱》(源流卷,草稿),2016年7月。
2清徐松撰、方严点校、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2013年4月。
3清赵文在、易文基修纂,陈先枢、梁小进校点嘉庆《长沙府志》下册卷之二十八,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
(作者单位:宁乡市政协)
 
 
长沙市望城区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

分享到:

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偶像粉丝两清官——李蛮牛与吴獬】陈扬桂2019年4期总118
下一篇:【明代“靖难”功臣、成阳侯张武事略】汤锐2019年4期总11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