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文集汇编

白屋诗人在长沙
  吴芳吉,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陌生,但在清末民初,他可是和苏曼殊、吴宓等辉映诗坛文苑的著名诗人,中国诗词改革的先驱。他的代表作《婉容词》被当时的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虽有些夸张 ...
分类:    2017-5-17 15:07
万里鹏程云作伴
  楹联家要吹响时代精神的号角,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讴歌时代的责任,就必须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  江西联家梁柱华题钟表店一联:“莫道循环往复;须知有去无回。”以哲理性的语言告诫人们珍惜光 ...
分类:    2017-5-12 20:56
闲聊薛岳将军
  那几年,薛岳将军一边要在长沙指挥抗战,一边又要到耒阳主政湖南,他奔波来去,为国为民,实实在在地如他在另一处题词中所云“死中求生,亡中求存”  前不久,写了篇好玩的文章,名曰《长沙名媛易娭毑》。易娭 ...
分类:    2017-5-10 19:32
第十章 湘江之戏
湘江流域是湖南戏剧最为发达的地区。自北向南,这一区域的传统戏剧有:湘剧、长沙花鼓戏、长沙杖头木偶戏、皮影戏、衡阳湘剧、衡州花鼓戏、衡南皮影戏、湖南昆剧、祁剧、零陵花鼓戏,这些戏。占据了湖南传统戏剧的大 ...
分类:    2017-4-21 17:51
第九章 湘人的胃口
湘江流域文化圈,是湖南饮食文化最为先进的地区。说来奇怪,人类的饮食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也与人类的祭祀相关。一些佳美的菜肴,与节日有关;而节日,又与祭日相关。一些精美的小吃,与庙会有关,而庙会又与祭祀相关 ...
分类:    2017-4-21 17:48
第八章 渐行渐远的手工技艺
在农业社会中,湘江流域交通便利,文化先进,城市发达,市场繁荣,人民聪慧,是湖南手工业特别发达的地区。在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这两大门类中,这一区域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湘绣、菊花石雕、 ...
分类:    2017-4-21 17:47
第七章 南青北白潇湘彩
若干年前,一艘满载中国货物的阿拉伯商船,从扬州出发开往北非。不幸,这艘船在苏门答腊的勿里洞岛附近的海上遇上飓风,触在黑石礁上,葬身大海,被人遗忘……1998年,这艘被命名为“黑石号”的沉船被德国人打捞上岸 ...
分类:    2017-4-21 17:26
第六章 一江湘水节会多
庙会,是以“庙”为中心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它包括祭神、祭祖,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演戏、演唱、游乐、饮食和交易活动。因此,祭日亦为节日;庙会亦称节会。庙会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以宗族为主体的傩祭。傩祭 ...
分类:    2017-4-21 17:22
第二篇 湘江水清深
第二篇 湘江水清深湖南人常把湘江比作母亲河。外乡诗人刘禹锡说:“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送周鲁儒序》)——正是母亲之河,养育了湖南人的清慧之气。郦道元在《水经注·湘水》中说 ...
分类:    2017-4-21 17:13
第四章 花鼓遍野
让我们还是回到澧阳平原的城头山遗址。1996年冬,考古工作者在城东最早的文化层之下,原生土之上,发现了一根根往下伸展的根须或留下的痕迹,辨识以撒播的方式人工种植的水稻;同时,在土样中还看到了炭化稻谷、蓼科 ...
分类:    2017-4-21 17:12
第四章 灯的起源
说到龙灯,自然绕不开灯的起源。灯的起源,与火、与照明有关。这一点,我在《草根湖南》第二章《耍龙灯:追寻太阳》中已有详细的文化解读,说明它与火把、与春天的祭祀有关。但作为“灯”,却没有解读。甲骨文中找不 ...
分类:    2017-4-21 17:06
第三章 云中之龙
一、火龙“升天”道光《衡山县志》说:民间正月舞龙灯,谓之“敬龙神”。于以祈一切福,禳一切灾。子为求亲寿算,亲为子求科名,有疾病者求痊可,无子孙者求以续。但我认为:正月元宵灯会,不是起源于祭龙,而是起源 ...
分类:    2017-4-21 17:01
第二章 水中之龙
中国的龙,本与帝王无关,而与水相共。洞庭湖平原水网密布,人民的生活与水息息相连,人们对水的想象自然是神圣而又充满恩怨。正月,人们祭龙,祭的是云中之龙。云中之龙与风与雨有关,春天祭龙,为的是一年之中风调 ...
分类:    2017-4-21 16:49
第一章 傩面6000年
这是一尊6000年前的“傩面”。2010年10月,这尊木质傩面出土于澧阳平原上的优周岗遗址。傩面由一整木雕刻而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出土于遗址的祭坛一旁,是一件远古先人用于祭祀的遗物——傩面。有报道说,这尊傩 ...
分类:    2017-4-21 16:45
第一编 洞庭天下水
第一编 洞庭天下水公元1964年10月,我以城市知识青年的身份下放到了洞庭湖畔。那真是一个“棒打野鸭瓢舀鱼”的年代:下田劳动,一不小心,牛脚眼里就踩到一条半斤重的鲫鱼。湖区人捕鱼捉鳖的技术我至今记忆犹新:一 ...
分类:    2017-4-21 16:4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4 20:28 , Processed in 0.0797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