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2015-6-12 09: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58|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陈继武在雕刻菊花石。   本版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1 长沙棕编已明显感觉到了“后继乏人”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古典诗词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现,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见的棕叶。除了蓑衣,棕树还可以化身为菜篮、床垫、蒲扇等,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非遗”的长沙棕编,却是纯工艺美术棕编,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为“长沙三绝”。

  20世纪30年代,农民易正文把民间的棕编手艺带入长沙城,用一片棕叶编一只蚱蜢在街头叫卖。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提高技艺、增加品种,因此,他常伏在草丛中观察昆虫的形态,随后编出蝗虫、螳螂、蜻蜓、青蛙、虾子、蜈蚣、花蛇等小动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易正文不辞辛苦地行街走巷,边编边卖,成为长沙第一个以棕编维持家庭生活的人。他的棕编技巧闻名于长沙,被誉称为“棕编易”。

  此种情形,长沙街头至今仍可偶尔遇见。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不过,贩卖棕编的生意已是越来越惨淡,很难像当年的“棕编易”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了。

  长沙县的高桥、金井、脱甲桥一带,属丘陵区,一些农户的房前屋后,自然生长着许多棕树。以此作材料的棕编工艺千载传承,至清光绪年间已经盛行,一般农民均能随手编出作品,如蚱蜢、蜻蜓、螳螂、蜂窝、喇叭等单一物件,精明的人则将单个工艺品组合,如借助一棕枝组合,编成“螳螂捕蝉”等成语故事。民国初年,将棕编工艺品作为孩子们的生日礼物,成为一种时尚。

  高桥镇的老人罗俊扬从小就跟着民间艺人编织棕编,他将家里命名为“长沙棕编艺术舍”。作为全棕派棕编“非遗”传承人,他收了20多名徒弟,他说:“有了这些人的加入,棕编的制作观念、制作工艺、制作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传承下去。”不过,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洋气,罗老觉得“就连农村的孩子也对棕编不感兴趣了”。

  作为纯叶派棕编“非遗”传承人的王文定老人从20岁开始就专门从事棕编,她用针线缝合法改“单肚皮”为“双肚皮”,即用编制蚱蜢、螳螂的工件,两件“肚皮”对“肚皮”地缝合起来,形成有胸有背的工件。编出企鹅、孔雀、凤凰、白鹤、老鹰等禽类动物,进而编制出猴子、梅花鹿、恐龙等哺乳动物。“我的这些作品深受艺术界欢迎,也得过很多大奖,但对这门手艺真正关注的人不多,能否传承下去,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王文定已明显感觉到了“后继乏人”。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罗俊扬和王文定的带动下,有一些人对棕编情有独钟。“我女儿罗忖已经完全从我手里学到了棕编技艺,而且,她对棕编很热心。”罗俊扬说。前几年,原长沙湘绣厂棕编车间退休职工古丰与张重女士一道,开办了“凤舞九天棕编工作室”,并通过网站,大力推销棕编工艺品,据说还“收获颇丰”。

  2 盲目滥采导致浏阳菊花石资源将面临枯竭

  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的神沪溪和仙女宣恩爱恋人间,在浏阳河撒落菊花,落在河面的菊花沉积河底,久而久之变成了今天的菊花石。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倾心相爱的恋人石坚和菊花相知相爱,不离不弃,至死都不愿分开,最后他们双双化成了今天的菊花石……

  当然,这只是一些美丽的传说罢了。考古发现,大约在二亿年前,菊花石的故乡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变迁,湖南的浏阳进入了海退期,在地表低洼的地方积存的海水不断蒸发,当海水中的硫酸锶盐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晶体,并逐渐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围,同时随水中的泥质沉积下来,散布在泥灰岩层中,经过两亿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菊花石。

  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偶然发现了菊花石,并取石雕砚,一时传为奇物。菊花石质地细腻,花态逼真,白色晶莹的菊花,陪衬黑色基质岩石的底色,充分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再若以精工雕琢成工艺品,更是锦上添花,精美绝伦,被历代朝廷、官员、富商作为收藏、馈赠的佳品。

  “石”因奇而巧因 “雕”因美。菊花石雕技艺产生于1740年,至今已有270年历史。由于菊花石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全球仅浏阳一处属于集中的原产地,故而它又有“全球第一石”的称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工艺大师戴清升之绝创:“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石头能开花”。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2008年,浏阳菊花石雕技艺以其精湛的手工、巧妙的构思和独一无二的天然奇特,成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人们发现精美的石头不仅会唱歌,还能生钱。一时间,浏阳菊花石原产地的大溪河边聚集了好多采石之人。“如果采取科学的开采方法,即使百年后它也不会枯竭;假若继续照此盲目滥采,不出十年,浏阳将面临菊花石资源枯竭的局面。”作为浏阳菊花石雕技艺“非遗”传承人、浏阳市菊花石行业协会会长陈继武向记者表达了他对于浏阳菊花石资源现状的担忧。

  陈继武介绍,菊花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时间,在自然界数量极少,全球罕见,因此菊花石相关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制约型产业。据悉,作为原产地的浏阳永和镇,蕴藏的菊花石花形完整,花瓣层次丰富,朵径大的可达50厘米,石质致密,质量绝佳。但如今,永和镇菊花石山料的品质和产量都已下降了,菊花的密度大不如前,花的硬度、质感和纯净度也有所下降。

  “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开采规划,乱开滥采现象十分普遍;甚至私自盗卖资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陈继武坦言,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其产量极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随着菊花石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迫于成本上升的压力,不少菊花石雕生产者打起了弄虚作假的歪主意。“石之不存,何谈石雕技艺?”

  “企业利润少,从业人员的工资自然不高,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没有人才愿意投身到这项事业里来。”同时,陈继武还呼吁有识之士能够加入到这个行业,“我们不该滥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而应该将这些好东西留给子孙后代,同时也要通过人才,将它们精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3 固守老工艺的玉和日子

  虽然好过但也不无“近忧”

  在长沙玉和醋文化博物馆,“康熙贵妃爱喝玉醋”的传说被描述得绘声绘色。据长沙市蔬菜志(1840~1988年)记载,江苏苏帮酿造大师董玉和于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来湘开设酱园,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玉和酱园”,原址位于长沙古城小西门,长沙“玉和园巷”就因此而得名。

  至清光绪二年(1876年)转由蔡姓经营,更名为蔡玉和,随后又由沈姓经营,更名为沈玉和。1911年,因沈家败落,酱园顶给徐铭笙、叶雨成等人,更名为老玉和。虽几易其主,但玉和的牌名一直保存。玉和醋调了长沙人360多年的“口味”,也成了与山西醋、镇江醋齐名的三大名醋之一。2012年,玉和酿醋传统工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和传统手工技艺即液态静面发酵酿醋法(老法制醋),充分利用不同微生物在发酵各个不同阶段的作用,采用前期固态淀粉糖化及酒精发酵,后期加水进行静置醋酸发酵。这样生产出来的米醋具有独特的米香风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调味品行业勾兑配制成风,即使面对市场的激烈冲击,作为玉和酿醋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玉和现任董事长胡立东始终不愿违背祖训,使得液态静面发酵法这个百年传统酿醋技艺已成为湖湘乃至中国一绝。

  由于“固守”,“在很长时间里,玉和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起色,每年只有几百吨的产量。”靠着密密麻麻传统米醋酿制大缸欲想把玉和做大做强,实则勉为其难。不过,也正是由于其“固守”,玉和“捡拾”一线生机,它被作为原料“混”进了美国快餐大佬麦当劳的蕃茄酱里。这缘于玉和2009年与麦当劳番茄酱的大陆供应商——味可美(广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这纸合同也成为玉和“近两年来发展很快”催化剂。给味可美供货,意味着一年要生产1300吨醋才行。这一年,玉和贷款更新设备,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终于在2009年年底和味可美签下了合同。   

  “味可美是麦当劳在中国番茄酱的供应商,而我们给味可美提供醋做番茄酱,而且是中国唯一一家供醋商,所以你去吃麦当劳,就会吃到玉和的醋。”胡立东笑着解释说。

  此外,玉和还给味好美(上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中烟公司提供原料,目前,由此产生的营业额几乎成了玉和的主要经济来源,不过,胡立东有些担心,“我们是在给其他企业做嫁妆,对外依赖性强,自己的品牌反而没有打响,万一上游企业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可能就要倒闭。”这几年玉和的日子还算好过,但也不无“近忧”。

  同时,胡立东深深地感到,人才缺乏已成了玉和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我们有一年招了4个大学生,当时他们去车间里做事,感觉太辛苦了,只有搞检验产品的一人留了下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8:15 , Processed in 0.0908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