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四 荆衡胜地 战略要冲——政治军事地位不断提升

2015-2-5 05: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57| 评论: 0|来自: 长沙方志网



5、湘军与“湘运之兴”

 

    太平天国起义使清朝统治者及地主士绅大为震恐。清政府为此调动大批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作为镇压太平军和绥靖地方的补充力量。湖南巡抚张亮基即采纳幕僚左宗棠的建议,奏请让在籍守制的原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咸丰帝随即下旨,命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今属双峰县)人。早年就读长沙岳麓书院,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后供职京师,历任礼、兵、工、刑、吏部侍郎。他平时钻研经世致用之学,对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昏庸深恶痛绝,曾多次上书,主张改革。咸丰二年(1852),他因母丧回籍守制。奉到咸丰帝谕旨之后,曾国藩曾犹豫再三,后在友人郭嵩焘、胞弟曾国荃的敦劝下,决定“墨绖从戎”,以实现其“澄清天下之志”.是年十二月,曾国藩即前往省城长沙,就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开始了他创建湘军的生涯。

    办团练以靖地方而助军力,自宋以来即有之。清乾隆、嘉庆时期,曾用之镇压着名的川陕楚三省白莲教大起义。而曾国藩深知,目前的八旗、绿营已经腐败透顶,“怯于战阵,勇于残民”,“胜则争功,败不相救”,而一般的团练未经正规训练,根本不足以对付太平军,而且侵扰乡里,不得人心。因此他主张“改弦更张”“赤地立新”,即“委明干乡绅,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勇一二千名,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创办一支完全不同于团练的地方武装。曾国藩到达长沙以后,即与巡抚张亮基及其幕僚左宗棠反复商量,取得一致意见,并将罗泽南所率的湘勇、江忠源所率的楚勇,以及浏勇、辰勇、宝勇、泸溪勇等各地团练调集长沙,改为官勇,由巡抚和团练大臣指挥,并发粮饷,统称“大团”.

    然后,曾国藩上奏咸丰帝:“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提出了他将训练官勇、别立一军的主张。在得到咸丰帝令其“悉心办理,以资防剿”的朱批以后,曾国藩开始对官勇进行“束伍练技”,云集长沙的各地练勇,经过选择、裁汰,便组成了湘军最初的队伍。

    咸丰三年(1853)六月,太平军进攻南昌,正在江西作战的江忠源要求湖南支援。曾国藩派罗泽南领兵3000人前往救援。这是湘军第一次与太平军对垒,初次作战,湘军损失惨重。曾国藩与江忠源商量练勇万人,训练也更加严格,以期养成艰难百战之师。这年秋,编练水师的计划得到咸丰帝的批准,湘军的规模改为水、陆各5000人。八月,曾国藩离开长沙,前往衡州练军。咸丰四年(1854)正月,湘军水、陆两师各105000人练成,从衡州出师。曾国藩还为此撰写了着名的《讨粤匪檄》,开始了与太平天国长达十年的战争。

    曾国藩编练的湘军,在组织上,以“有血气”的书生为骨干,招收勇敢、朴实的农民为兵。他们之间有着师生、亲友等种种地域和血缘关系,从而避免了绿营“将不知兵”“相互无干”的弊病,保证了军队内部的团结。在给养上,湘军的军饷一般都高于绿营,使从军者得以赡养身家、乐于从军、敢于作战,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曾国藩善于察言观色,辨识部下的品质、才能。他的日记中有许多他考察属下的记载,如“朴实”“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语次作呕”“明白安详”“拙直,长工之才”,等等。通过这一方法,曾国藩聚集了一大批在各方面第一流的人才,提拔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

    湘军出师以后,首先迎战太平军西征部队。咸丰四年二月,太平军第二次进击湖南,先后占领岳州、湘阴、宁乡、湘潭,并进驻长沙西北60里的靖港,试图组成包围之势,夺取长沙。曾国藩统率湘军自衡州抵达长沙,面临太平军日益逼近的形势,分别出兵攻击靖港、宁乡和湘潭。三月,曾国藩率水师往攻靖港,却遭太平军迎头痛击。曾国藩兵败气急,投水自尽,被左右救起,连夜退回长沙。但是,由罗泽南、塔齐布、彭玉麟带领的水、陆各部,却在湘潭大败太平军,攻克湘潭,取得大捷。西征太平军只得撤除长沙之围。湘军乘胜追击,又攻克湘阴、岳州,从此太平军退出湖南。七月,曾国藩率湘军主力出省作战,与太平军争夺湖北、江西。

    咸丰五年(1855),湘军攻占湖北省城武昌,次年又夺取江西重镇九江。咸丰十年(1860),曾国荃率湘军精锐团团包围长江重镇安庆,深沟固垒,外拒援军,内困守敌,经过一年多的血战,攻克安庆,取得了对太平军战争的关键性胜利。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节制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省军事,指挥湘军分兵三路,向长江下游发起进攻。左宗棠率楚军由江西进浙江,命李鸿章以湘军四营为基础组建淮军,出击江苏;曾国荃则率所部湘军吉字营,沿江而下,直指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同治三年(1864)六月,湘军攻克南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失败。

    其后,湘军又在清王朝镇压北方捻军和西南苗民起义、西南西北回民起义的战争中,殊死作战,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出现后来的“同治中兴”局面立下汗马功劳。

    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主要将领,十分注意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并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近代交通,发起洋务运动,使中国逐步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

    19世纪70——90年代,我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湘军为抵抗外来侵略、扞卫国家领土也做出了卓越贡献。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统率以所部湘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一举收复了已经沦陷十年的新疆广大领土。十年后,湘军英勇地投入到抗击法国侵略的中法战争,保卫了西南边疆和东南海岛台湾。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湘军又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

    湘军的兴起,对于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而对湖南一省而言,影响则更为深远。由于湘军的兴起,一大批湖湘人士脱颖而出,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在晚清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舞台上大显身手。据不完全统计,湘军将帅中,担任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的即多达27人,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郭嵩焘、刘长佑、刘坤一、曾国荃等。前人曾经概括说,清朝“中兴将帅,十九湖湘”.有人认为,湘军之兴,即是湘运之兴。

    长沙曾国藩祠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2 17:04 , Processed in 0.0930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