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四 荆衡胜地 战略要冲——政治军事地位不断提升

2015-2-5 05: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59| 评论: 0|来自: 长沙方志网



3、平定吴三桂的长沙决战

 

    清康熙十二年(1673)冬,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不旋踵而下贵州后,吴三桂随即分兵,北路直指四川,东路图下湖南。次年初,东路吴军即入湖南,连陷沅州(今芷江)、辰州(今沅陵)、常德、衡州(今衡阳)。

    当吴军还远在沅州一带时,驻守长沙的偏沅巡抚卢振就擅自放弃守土之责,弃地潜逃。三月初,洞庭湖滨重镇岳州(今岳阳)也失陷。随后,吴军沿长江布置防御工事,企图“划江而国”,将主力、精锐近20万人集中于湖南一隅之地,与清军对峙。吴三桂还传檄福建、广东,邀约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一起举兵反清,获得他们的响应,三藩同叛的局面形成。此外,广西、陕西、河南、江西等省亦叛清予以响应。

    面对叛者四起的局面,刚即位不久的康熙帝虽然年轻,但在决策方面却像一位深谙韬略的老手,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平叛部署,并始终将反叛阵营的主力吴三桂视为主要敌人。湖南因吴三桂军主力的盘踞而成为双方角斗的主战场,而长沙乃“武昌咽喉之地,又为武冈、宝庆州郡水陆要途,且壤连粤西”,又系偏沅巡抚驻地,更是吴军的粮食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清廷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即将长沙锁定为与吴三桂军决战之地。

    攻取长沙的作战部署,康熙帝初定从西面进攻,“速取常德,以断长沙后路”.但因吴军沿长江以南防守严密,又集兵7万据守岳州,难以进取,遂调整为从北、东两面进攻,谕令将军尼雅翰率兵赴江西,与副都统甘度海兵合并,率袁临总兵赵应奎由袁州进长沙,夹攻岳州。但各路统帅观望、畏缩,至康熙十三年(1674)底,清军夺取岳州的行动始终毫无进展。

    康熙十四年(1675)正月,康熙帝谕令“由袁州取长沙,断贼粮道,夹攻岳州”,并下令由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执行,同时暂停对岳州的进攻。岳乐在接到速取长沙谕旨时,认为江西叛军仍然纷扰不已,人心未定,若率师东进,则江西兵单可虑,遂奏请先平江西,然后移师湖南。康熙帝权衡战略全局,一方面重申应“分兵留守要害,速取长沙”,另一方面亦允准岳乐“将江西要地速行整理,稍有就绪,即进取湖南”之疏请。从江西方向直接规复长沙,是灭吴战略部署的关键调整,是基于“先灭吴逆为要”所做出的战略考量。而针对清军的战略,吴三桂以7万兵力、总兵10余人、猓猓兵3000人驻醴陵、长沙、萍乡诸处,抗拒江西的岳乐部清军,意在保障长沙的安全。

    先定江西、再取湖南的战略定下后,岳乐在江西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并基本稳定了江西的形势。在此情况下,康熙帝于九月十五日发出了“乘冬月速取长沙”的谕旨。岳乐不敢等闲视之,开始着手攻打长沙的准备,奏请提督赵国祚、都督陈平各率所属,“随臣进讨”,并请发新造西洋炮20门,“为攻剿之用”.为保证此战胜利,康熙帝同时命令在荆州和岳州地区的各军将领,“协力齐进,断贼粮道,夹攻长沙”,“如机有可取,即取岳州”.岳乐遵“速取长沙”之旨,由袁州挥军西进。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岳乐恢复萍乡,取醴陵,直捣长沙,于南门外金盆岭、老虎坡等处安营立栅,筑长围,延袤20余里,围困吴军。双方在城外展开激战,吴军将领马宝、夏国相兵败,退入长沙城内;清军追至城下,围攻三日不克。有王子擐金甲登云梯而上,与猓猓相持。马宝自后并猓猓于城下,而断其梯。清兵竞抢王子之尸,致毙数百人,退于七里山、阿弥岭,掘濠而守。

    平定吴三桂清军扎营地——金盆岭吴三桂得知长沙军情紧急,亲领大军自松滋移屯于隔江之岳麓山,遣胡国柱等入长沙城中固守,令马宝、王绪守城外,另调韩大任、高得捷分陷吉安、醴陵,切断岳乐大军后路。岳乐部清兵自城北铁佛寺后布阵,至城西南,呈半圆形,绵延数十里。吴军出城西布阵,结营岳麓山,同样横亘数十里。吴三桂并表示要亲自同岳乐决战,但被将领们苦苦劝住。双方各发兵十九路对决。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清、吴两军杀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双方血战至中午,忽降大雨,遂各自收兵而退。此战清军虽失利稍多,但从此打破了湖南战场的僵持局面。

    此后,清军虽一直围困长沙,但并没有实现合围。为了配合岳乐大军进围长沙的行动,康熙帝命贝勒尚善从荆州分兵自陆路趋长沙,副都统阿进泰奉命率部由通城赴长沙;征南将军穆占也奉命速趋长沙,接应安亲王部队,并于康熙十六年(1677)正月赶至浏阳与长沙之间的官山,随即屯兵阿弥岭。此时清军在长沙及其邻近地区已聚结约十万人马,与吴军人数大致相当,略占优势。康熙帝必欲夺取长沙而后已,除调兵遣将外,又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军需。除指示江西、安徽速将所需船只转送长沙外,又命长沙就近督造,指示兵部挑选肥壮马匹,并拨新铸红衣炮20门,派人护送到长沙。

    穆占军赶到长沙后,与吴军展开激战。三月初一日,穆占率兵逼近长沙城池,吴军出城,摆列挨牌、鸟枪迎战。穆占军前锋大败吴军,直抵城下,护军骁骑官兵尾随前进。但受吴军战象冲击等,穆占军受阻而退。闻讯有新的清军增援长沙,吴三桂赶忙又从松滋前线率部回援,屯驻河西岳麓山,遣马宝等屯城外,“于城外周遭筑濠,布拒木蒺藜,出象阵以死守”.这时吴军已丢失吉安,清顺承郡王勒尔锦率大军直逼近长沙五里山扎营。吴三桂愤恨不已。

    随后,双方续有战事,清军多次击败吴军。面对岳乐、穆占等清军的联合围攻,加之士气的低落,为摆脱受困长沙的窘境,吴三桂锐意南下,诱使敌方分兵各处,虽奏效一时,但总的形势并不乐观。而对清朝廷来说,长沙的形势趋缓,岳州吴军孤立无援,给清军以反攻岳州、长沙之机。此时吴军水师将领林兴珠等降清,且建言水陆联合围困岳州,以断长沙、衡州之道。康熙帝欣然采纳。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吴应麒无意也无力坚守,于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十八日弃城而逃,清军将岳州收复。

    清军收复岳州后,康熙即传谕各统兵将军,“水陆并进,乘机急取湘阴,即望长沙进发”.挟辎重逃奔长沙的吴应麒,不敢多作停留,于正月二十九日烧毁船只,弃城逃跑,率残部投向辰州,胡国柱也随同吴应麒撤出长沙,屯兵辰龙关。二月初一日,岳乐进入长沙城安抚百姓。在失陷将近六年、清军围攻亦近三年之后,长沙终于失而复得。随后,清军展开收复其他尚被吴军占领的失地,至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沅州克复,湖南全境告平。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2 17:59 , Processed in 0.0960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