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三部分】清代义行档案

2015-3-3 12: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33| 评论: 0




 

义渡

 

义渡是清代慈善活动中纯粹的民间慈善事业,它既不需要官方出面进行倡导示范,也不需要官方插手过问,最多只需官方发个告示谕令,以示支持或准勒碑旌表而已。在传统社会中,地方绅衿大都愿意为地方设渡修桥,方便桑梓。一方面源于传统儒家思想的道德要求,一方面为绅士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一个公共舞台。地方绅商出资或倡导捐资设渡修桥,他们自认为是一件大善事,于己来讲荫及子孙,德惠后人;于人来讲,惠及乡民,便利行旅。所以清代湖南义渡相当普遍,各州县多者可达十几处,少的也有数处。

长沙西临湘江,东、北两面临浏阳河,在古代,江上没有桥梁,人们往来两岸,只能“设渡以通”。因此,自古以来,长沙的湘江和浏阳河两岸就建有渡口,以利涉江。其他小河虽建有桥梁,但更多仍是渡口。清代长沙的渡口除少数为官渡外,大多数为义渡。

建立和运营义渡的开支,一是修建义渡,设立渡口的修建维护经费;二是渡船的修造、维护经费;三是舟子(渡夫)的薪水。修建义渡一般是由士绅富室出资或集资进行,即使集资,士绅、富室们所捐的钱物也比乡民较多。渡船或由士绅富室自己出钱修造船只,捐与义渡;或把自己的船只捐给义渡使用。至于舟子(渡夫)的薪水饭食,则由士绅、富室另外捐助田产,由其所收田租供给。

下面将长沙档案馆馆藏清嘉庆《长沙县志》、同治《长沙县志》、光绪《善化县志》所载义渡,按原文摘录如下:

嘉庆《长沙县志》所载义渡:

湖迹义渡,县东五里。原系官渡,改驿后遂废。邑人私造渡船,恣意勒索,行旅苦之。乾隆十年(1745)邑人饶渭南、杨少尤等募众捐置尊阳都、荷叶塘田三十五亩,更册名义济,建造渡船,招募渡夫,收租供费。呈明各宪勒石永禁。船不得转拨,田不得侵占,渡夫不得需索。因工食不敷,生员郑翰文,职员饶立三等陆续置尊阳都九甲田四十亩零,嘉庆九年(1804),贡生郑弘来,监生吴玉帛、饶梦熊等增修船一只,两船轮流接替,每年共给工食谷九十石。

东屯义渡,县东十里。嘉庆三年(1798),贡生郑九思、蒋平浏、郑任和、萧喜三押契内近义渡碑亭田四石捐人。又士民捐置明道都二甲田四石,俱更立册名长义渡,岁租供费。

 榔梨义渡。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竹友、李常友等倡捐置方尊仕、方德修脉塘田四十亩。嘉庆三年(1798),柳翠峰、周如川等倡捐置闾有成、杨矶冲田四十亩。九年(1804)续捐置榔梨市小码头河岸铺屋一间。

 

王师义渡,县东六十里锦绣都。历系公修渡船,未置田亩。嘉庆十一年(1806)生员涂近之纠众捐买姜家园田十二亩,粮载锦都二甲,册名蒋出柚,纳粮三斗,并山场屋宇,粮载淳都十甲懿德厢,更名朱希悦山义渡。纳饷四钱六分二厘,加征二钱五分五厘。捐契内批存留木鱼塘山内朱袁氏坟一冢。前升县安断给丈界存卷外,余俱捐入义渡,招募渡夫收租承驾。

洋石潭义渡,大贤淳化接界处。乾隆五十五年(1790)士民捐造船只木桥。五十九年(1794)闫石峰、唐步青捐山地一块,建住屋一所;易曦甫捐地名六斗洲,田二斗;众捐买田一斗。六十年(1795)柳位南捐文家坪田三斗二户,共纳粮二斗四升。渡夫住屋、耕田,承担驾船搭桥。

徐家桥义渡。河西都贡生周南杰、监生章德凤、魏羽仪倡修渡船。嘉庆八年(1803)捐置河西都七甲任兰室、龙王洲田五石,岁租供费。

沱川义渡,在新康都。乾隆六十年(1795)任凤山、萧光祖、韩上达、任九书等首倡众,捐修船二只。买渡口河岸地基建亭树碑,并置河都七甲金如桂洲,滔坪田十石。册名沱川义渡,纳粮三石八斗六升八合,岁租供费。

下泥巷义渡,县西四十里。原众姓捐造船只,置买周陵翔、毛家潭屯田二石二斗一升。粮载屯都,册名周重夏,纳饷三钱八分,岁租供费。嗣管首侵蚀。嘉庆十四年(1809)周金波、彭定楚等捐资清复旧业,田给渡夫耕种,承担春夏驾船、秋冬搭桥。

清潭湾义渡,在淳化都。职员王甸之,号新田修造渡船,以济行人。捐田三石,以为渡夫工食船只之费。其田交渡夫耕种,完纳粮在锦绣都一甲。册更名王清潭渡,纳粮一斗八升五合。淳化都三甲,册更名王清潭渡,纳粮三斗。

 石子河严氏义渡,在河西都六甲。嘉庆八年(1803)诰职严鼎南修渡船、建碑亭。捐六合围沙泥湖田一石八斗,册名严氏义渡,纳粮三斗,岁租供舟子食用。

赵家桥严氏义渡,在河西都七甲。嘉庆二十二年(1817)捐职州同严宗典建碑亭及渡夫住屋,捐谢家洲,莲花形田九亩五分。册名严氏义渡,纳粮五斗正,岁租供舟子食用。

琵琶潭义渡,县东北七十里。左梦弼妻周氏修置。捐大贤都田三甲,黎甲冲田二石,每岁取租,供渡夫食用。

万家坝义渡,在新康都四甲。嘉庆十七年(1812),武举丁大秀、生员何永镇、监生丁宏度、高建中、丁玉、熊廷瑞、丁大观、袁开周、丁玉龙、高登甲、丁大有、高大烈、熊振文、丁习之、虢良汉、丁受益等倡修义渡,建造碑亭。买长宁围田五石,粮载新都二甲,册名万家坝义渡。纳粮八斗,岁租供费。

 

同治《长沙县志》所载义渡(嘉庆《长沙县志》已载者不重复):

陈家渡、涝塘河二渡,在省城北关外陈家渡,离城十里,又五里至涝塘河,为京广通衢,先是驿路未改,涝塘河、骆驼嘴各设官渡船一,每岁额给工食银九两四钱四分九厘四毫,补荒银二两七钱五分五毫,按季赴藩库领取。康熙三十八年(1699)客民张瑞卿捐田六十亩,乾隆十二年(1747)长邑罗维商马宏载、阎保如、高类伸、蓝绍岳、林旭旦、袁国栋等变卖银四百五十两,又募张国祥等捐凑另置田亩,充渡夫工食,不许另索渡钱。……义渡田并原捐续置共四十二石四斗五升,额租四百一十二石,规银五百零二两。同治《长沙县志》载陈家渡、涝塘河二渡所有置买田亩租数全文影印如下:

 

复兴渡,在北关外,即骆驼嘴,为城乡要冲,出口即大江,双流合激,水势回旋,自义渡移柞树港(即陈家渡)后,往来行旅贾舟而渡,水宽浪险,时防覆溺。咸丰八年(1858),湘阴李概、善化劳文谋设义渡。于时中丞骆秉章、方伯文格、廉访毓科、观察谢煌等皆捐廉相助。绅耆闻风解囊,遂置渡船二只,增建渡亭、船埠,悉臻美备。以馀资置田,岁收额租以供渡夫工食及修艌船只之用。其事并归陈家渡、涝塘河二渡首事经理。……义渡田共一十四石七斗,额租一百二十八旦石,规银一百九十二两。

驿步门(大西门)外义渡,旧设官渡,因“岁久舟子私以为利,民多病涉”。嘉庆十二年(1807),官府倡修义渡,捐田产者甚多。士绅周邦瑞负责筹办,造船十二只,分别停泊于东岸驿步门外码头和西岸水陆洲江神庙下码头;另设差船八只,专渡公差人员。义渡每船每次限载四十人,不收渡河费。两岸均建有石阶码头和义渡亭,供过渡行人休息。咸丰二年(1852),义渡码头毁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重修,设管事四名,分管田产、船只、支发银两和岁修事项。

 

湖迹车渡,渡为本邑尊阳、清泰、淳化三都要津,货物之所必经义渡。例不载车,须另雇舟以济。货多舟小,恒虞覆溺。咸丰十一年(1672)饶映垣等商之三都商民及省城客商,募费另修车渡,车夫称便。

长塘湾义渡,在湖迹渡上,咸丰初众姓捐建义渡,置朝阳冲田一石、谢家塘下坪田二石。

横坑河义渡,在万寿都七甲,胡仁菴后裔捐修。所有渡子工食及岁修船只用费系胡氏宗祠发给。

太阳滩义渡,在万寿都九甲平江、浏阳二邑要道。道光二十年(1840),祖联芳捐钱百馀串,祖深远祖蓬山共捐钱百馀串,联芳之子心和偕深远复纠族人共捐二百馀串,置买祖家洲田三石二斗五升。册名祖芳远,纳粮六斗六升,岁租四十八石,以为船只篙工之费。渡测有大枫树,围二丈五尺。

春花山(今春华山),在万寿都九甲十甲交界处。嘉庆三年(1798),邑人杨文远捐修渡船,置宋家冲田二石。十三年(1808),文远之孙作武又捐置田三斗五升,粮载锦绣都五甲册名杨义渡,共纳粮六斗九升零。又于渡口捐置房屋山地。

马园义渡,县东六十里,在郭公渡下游,力系公修渡船,未置田亩。道光八年(1828),陈有文、涂纯嘏纠众捐置泉塘咙田三斗。咸丰三年易为寿、李益清纠众续捐置田五斗、渡船二只、渡口西岸铺屋一所、船亭一所,完万寿都粮一斗五升,完锦绣都粮二斗五升,册名马园渡。

迎龙坑义渡,县东六十里,锦绣都二甲,在王子渡下游,旧有公置渡船,未置田亩。道光十三年(1833),太学生陈福亭纠众捐置大湾田一石二斗,李棣怀堂捐白寰培田二斗五升,黄福田捐三甲鳑皮垅田一斗,李秀彩捐大湾田三斗,共纳粮六斗五册,册名迎龙渡。

赤石河义渡,在锦绣都。乾隆三十五年(1770),罗佩玉、饶次菴、饶富五、陈大亨、吴鹤皋、戴大乾、郑魁岸等倡众捐置田三石七斗。道光八年(1828),佩玉之子洪绪续捐田六斗。

岐阳市(一名崩墈)义渡,在锦绣都。道光三年(1824),蒋映峰等倡众捐修,公置蒋家坪田九斗,历久费绌,义举几废。咸丰八年(1858)曹芸轩等倡捐修复,李棣怀堂捐泉井塘田一石、庄屋一所。

竹筒港义渡,在淳化都二甲与万寿都交界清潭湾下游也。道光元年(1822),众姓捐粟家湾田二斗五升及唐家园田八斗。二年(1823),公置瓦港大围田一斗及竹筒市东地基一块。又张如武捐竹哃市洲土九块,易湘河兄弟捐田七斗五升等。十七年(1837),公置地起造船厂。咸丰七年(1857),王简权捐淳化都柳树桥田二斗五升,岁租共二十二石,月给渡夫工食,谷二石馀作岁修之费。

樟树滩义渡,嘉庆九年(1804)公置田二斗、屋基一所,园一只,又置田一丘。道光十一年(1831)又有公置。十七年(1837),杨德枫捐沙家垅田一丘计二斗六升。二十九年(1849)公置土地湾田一丘。

水渡河义渡,县东北三十里,原建石桥,桥圮设官渡。自驿路改而官渡废。乾隆三十六年(1771),监生朱希孔修建渡船一只,置渡口房屋为渡子住所,岁给食谷三十二石。道光十二年(1832)李棣怀堂添造一船,捐淳化都龙回岭田,岁租六十馀石,每月给舟子谷二石,馀作岁修。有庄屋一栋、船厂二栋、备船二只,逐年更换,油艌概归李氏义塾管理。咸丰初,又有马氏合族公建其车渡。

寻龙河义渡,在锦绣都。郡增生陈宝之妻周氏与侄太学生储英共捐淳化都荷形湾屯田一石,储英捐锦绣都傅家湾田亩,以作舟子工食及岁修之费。

台田塅义渡,在县东八十里锦绣都八甲。乾隆四十八年(1783)罗添秩、吴朝选等倡修渡船,置黄虎冲田三斗。四十九年(1784),黄理菴捐垦田一丘、车塅一个,五十二年(1837)续置九亩塅田三斗五升。五十六年(1791),罗元浑捐白莲塅田二斗五升,嘉庆四年(1799)续置黄虎冲田三斗。粮载锦绣都八甲,册名台田渡,纳粮三斗二升。

鲇鱼渡,在锦绣都。咸丰十年(1860),李棣怀堂捐锦绣都花果园田一丘。同治元年(1862)万萃三妻周氏用价银一百八十四两买金箔湖田屋。粮载锦绣都三甲十区,册名启武堂,纳粮三斗八升六合。岁租十八石捐入鲇鱼渡及麻林江口两处渡船,各分租谷九石,以助经费。

金母渡,在淳化都八甲白沙河龙王庙侧。邑人金世龙妻、节妇林氏捐造渡船并捐田八斗五升、房屋一所,岁租十六石,纳粮二斗三升。林氏九十馀而终。

敖家湾义渡,在大贤都四甲。乾隆五十八年(1794),里人公建并置田亩二处、船亭一所、渡夫住屋一所。又,踏青潭义渡,亦在大贤都四甲。道光二十年(1840),众姓捐建并置田山及渡夫住屋一所。

仙人潭义渡,在淳化、大贤两都交界处。道光六年(1826),庠生杨涟等倡众捐建。咸丰八年(1858),童荫浦杨、瑞亭等倡众重修,添置田产,岁租二十七石,每月给渡子工食谷一石,馀作岁修。

两渡湖义渡,在淳化都二甲与大贤都交界处。道光二十三年(1843),魏紫堂、董文质、董松茂、杨馥远等倡众捐建渡船、木桥,水涨用船,水退用桥。公置田一石五斗,岁租供费。又买山地一块,建渡船亭及房屋一所。

下泥港(今名霞凝港)义渡,县北三十里。众姓捐建,置毛家潭田二石二斗一升,屯饷三钱八分。册名周重夏嗣,因董事侵蚀,嘉庆十四年(1809),周金波、彭定楚等捐资清复旧业,给渡夫耕种,春夏行船,秋冬搭桥。

誓港义渡,在临湘都七甲。公置文家冲田十四石、庄屋二栋、义渡亭一所。对岸为靖港市,在新康都五甲,另建义渡,众姓捐资制造渡船,又捐资作经费,尚未置产。

乔江义渡,在临湘都七甲苏蓼围大河边对岸为乔口市,众姓捐建义渡亭一所、大小渡船三只、罾子港渡船一只。置大河边田八斗,原捐续捐姓名、银数均勒石碑。余楚雄捐郭公冲田五石等。

金沙渡,县北四十里,东岸为临湘都十甲丁字湾,西岸为河西都十甲白沙洲。同治五年(1866),职员张江墉、唐秀圃、朱秀升、朱樾轩、唐经圃、萧聚三、张际斯各捐银一百二十两,并纠合众姓捐银修建义渡,造船四只,置买团山子田十石。粮载河西都九甲四区,册名东西渡,完屯饷一两一钱二分,加征六钱一分。每岁收租以供渡夫工食及岁修之费。洲下手建渡亭一座、住屋数间。

燕坡三节渡,县西北四十里,距白沙洲二里许,由三节妇捐建,故名。河西都十甲监生、贡生张锡申、张锡介、张锡畴之妻沈氏、徐氏、许氏,同堂娣姒也。三妇均青年守节,同心利济置渡船,雇舟子,建津亭,造庄屋,捐置楠木冲鄢家岭田三石。亭有府宪朱颁给的“湘水盟心”匾,厅堂颁有“矢节好善”匾额。

团山义渡,在河西都六甲枫树河之下游。乾隆四十年(1775),丁大干、张居一、刘上九、谢利滨、萧子元各捐银十两,修造渡船,又纠合众姓百人各捐银一两,生息置产以图久远,谓之“百人渡。

乔口义渡,县北七十五里乔口小河内南岸为乔口市,北岸湘阴县有上下二渡,因小河两岸河边市肆屋基及柳林江潭,皆系刘君德遗业。君德后裔捐资建上下河两处义渡,置渡亭于南岸,其渡夫工食由刘氏宗祠发给。

 

光绪《善化县志》所载义渡:

城河溁湾义渡,即同治《长沙县志》所载“驿步门(大西门)外义渡”,因该渡为驿步门至水陆洲,再由水陆洲至溁湾镇之双渡,故名“城河溁湾义渡”。湘江两岸和水陆洲建有石码头三座,各立碑亭以为行人憩息之所。光绪《善化县志》记载与同治《长沙县志》大同小异,但对临江两岸及水陆洲的渡口设施、所置田产房产及经营模式记载更详,全文影印如后。

 

溁湾港渡,同治十三年(1874),朱载岳、周映春、曾心镜、张茂生等倡建,并修两岸码头,捐置腰塘义田三石,永不出售。

竹山口渡,县西。光绪二年(1876),邑绅陈竹安、谭中海、谭中万等倡建,捐置烟竹塘义田三石,永不出售。

朱张渡,县南里许,即灵官渡。渡船四只,渡夫八名,同治庚午(1870)冬起,每名月给工食钱一千五百文。置有渔湾市田岁租九十八旦,南冲田岁租六十石,太平码头房屋一栋岁收佃钱九千六百文,太平码头铺屋一栋岁收佃钱二千四百文,灵官渡房屋一栋岁收佃钱六千四百八十文。

 

渔湾义渡,同治三年(1864)禀府立案,归同善堂经管,渡船四只,渡夫八名,每名日给工食银九分,小建扣除,年终每名给犒赏银一两、篙桨银一两,外夫头一名给赏银四两。在南门外地名独桅港处围土,年收围租十四千文。

南湖港渡,县南滨驿道,水涨拨渡船听差。同治十一年(1872)湘阴李星渔记:“距郡城三里南湖港滨水驿道也。港出西隅十数武,与河流汇,地势平衍,每值春水泛涨,驿书行旅均苦褰涉。乾隆初,邦人士倡众捐赀于上流太乙寺。前砌有石道,年久坍塌。同冶壬申,巡抚王公夔石饬长沙协韩赓杨军门周视估计,复商于田主李芋香、太乙寺僧悟道,于旧路两旁捐田,培宽基址,发款兴筑。又于北岸小涧增砌桥以达驿道,凡栏柱级石皆新脱于槌凿。计外费青蚨三百余缗,系城隍庙住持觉道捐助。是役也,军门幕府欧君松石赞其事,营员贾君清臣课其功。路成,谨为次其颠未,勒诸石。”

鄢家河渡,县西南本邑刘元洪契捐曲江坪田十七亩。册名藜字四十二区刘义渡。

桐溪港渡,县西对青泥湾,离城二十五里。嘉庆戊寅(1818),张万青兄弟捐千馀金倡修义渡,捐观音港高桥田七十亩,又捐红石头乾冲田二十亩作岁修工食等费。众姓襄捐有资,禀县存案,建有碑记。

团头河渡,县东六十里,商贾云集。邑人李春华置渡船二只,子孙三代承修。毛秀州捐樟子区田十二亩,李筠石、李子云捐马园田四亩作修船工食费。

 

义渡之善行广为社会名流所褒扬,旧志中存有多篇碑记,亦成珍贵档案,今选录三篇如下。

 

朱张渡亭记

(清)袁名曜

 

嘉庆十七年名曜厕岳麓讲院冬十一月学使者汤敦甫先生按试长郡毕,命驾书院,集诸生堂上,训以敦品励学诸大既乃扪萝蹑石摹禹碑登高明中庸亭寻咏归桥苍筤谷诸胜迹名曜方与诸生重修朱张渡船筏先生韪之乃殷然临岸,历文津、道岸古石坊基址,登牛头洲。揆揽形顾虑洲东西水程各宽若干里谓洲中间宜构屋数椽为半渡骤遇大风雨者栖所乃捐俸二百两属杨生璋严生正基鸠工为屋,建亭横径中。

    既竣先生临亭观之诏诸生曰“壮于往或终厉少需焉而利有攸往也躁于进则忘危姑待焉而无危勿安也见险能止,相时而动,兹亭亦有裨万一乎。”

    名曜以兹亭之有裨于涉川者宏也,      兹言之有裨于涉世者大也。爰寿其言于石。

 

 

重修义渡码头记

(清)柳先恩

 

嘉庆戊辰岁,省西关外立义渡,前郡伯舒倡之一时,襄事者皆邑中望。其经营布置之宜,筹画久远之策,先后相承,无事更张,洵所谓美彰盛传者矣。

咸丰初元,粤寇犯顺,城外屋宇悉成灰烬。义渡东西岸旧有亭以憩行人,皆倾坏。西岸亭在水陆洲,同治二年重修之。东岸亭倚河街,旧构卷棚,两旁砖墙对峙,前立串门。门内石路碑亭左右立刊刻历年官示条规,及捐户姓名、银数。以木栏之门外为石台,中为正码头,两旁为小码头,皆连步石级。此当年创始旧规,即义渡录载。自官街卷棚亭起,至河下码头边止,计长一十五丈四尺之处也。近年以来,残碑在道,破瓴满塗,兼以水潦,不时泥淤日积,行人苦之。恩等忝膺斯役,未敢辞劳。爰鸠工匠掘土至二丈有余,故石级始复得。于是启石覆土,随基增高石路、石台,洎正码头各处修理均如旧。连界之侵越者亦劝自改作重立串门于旧基之前。两壁勒以宪示,更择告谕之切要者,镌刻石柱,并竖河干,观瞻壮而法纪明,诚欲郑重其事,俾得历久不渝也。其天灯及看役住所,原为公文夜渡而设,并依旧建立。惟义渡录所载串门内两旁砖墙、排扇、柱木,谢姓寄缝,如有损坏,公同修理。串门左旁谢姓屋后开便门一张,以防不测,日后不得藉占义渡墙地等语。

兹查两旁谢姓铺屋屡经转售,近又从新建造,各自立有排扇、柱木,于义渡毫无牵涉。今串门内两旁之墙业,经义渡照基独修,缭以石脚,永归义渡私管。所有昔年公修寄缝之议,自不得藉以为凭。即谢姓便门亦经久毁,不得再开,以防藉占。事竣缕敘颠末,并将毛天胜、庐廷英永不寄缝,亦不开立便门各据,附录于后,庶将来有所查考云。

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季春月,长、善董事柳先恩、朱昌藩、贺式闻、张恩溥谨志。

 

重修东屯渡碑记代长沙知县作

(清)柳廷方

     

古者乡邑都鄙之间,沟洫纵横,而民不病涉。考其制,有徒杠,有舆梁。郑公孙氏以乘舆济人,孟子讥之病,失政也。先王鸠工庀材,岁用民之力以为常,故力不劳而政举,虽然断港绝潢,阔不盈咫,计步聚石,里中有力者,一夫优为之矣。至若寻丈之溪,假舟以济,而任辇车牛,走涯汜者如鹜,则力非一人之力,而事期众举。众举矣而缮舟楫,募水手,更置田产,储羡馀以备岁修,费不赀也。

综理不善,奸弊丛生,非临以有司之绳尺,则利未举而害集。国家承平百馀年,梯航远达万里,近钦奉恩旨,修葺各处桥梁,以通行旅,便邮递,厥惠至渥。而县令奉大吏命,为朝廷守土,境以内纤急之利,知无不为,其有一桥、一梁、一津渡之阻,一职之未修,一民、一物之失所,守土者胥以为病。

余按治长沙之明年,百废递举。邑人士某等以邑属之东屯渡义渡圮败,吁请捐资举行。稽东屯渡界邑治东南,水源若数百里,迤逦西折入湘河,而地颇洼下,两岸平夷,岁春夏之交,雨溢四乡,输灌旁纳涧谷之水不时泄。湘流暴涨,反啮水则都以为宫,溢平原者,弥漫十许里。而地东走浏阳,远达岳属之平江,以通豫,近趋明道、万寿诸乡,聚毂击肩摩,绠縻相属。会舟楫摧败,不独行者坐守终日;即官吏有事,火驰星递,亦辄畏苦之。余喜邑人士之能急公也,立下其事曰可。先是平、浏两邑有争,董其事者人更数手,历十余年而绪迄不就,沿岸居民怨望鼎沸,遂讦讼成狱。余按讯得状,庭斥之。再查所置田产四石,系将契押长邑郑某银五百两作价,舟楫既敝,舟子缺食弃职。居民有承其乏者,又中持其事而中伤之。狱具,询诸邑议佥同,因以是役移属本邑。老成之士冀事之有成也,抑余尤愿与邑之人约,前车既覆,后者览焉,天水违行,讼端见矣。而君子作事谋始即以之是役也,灵台不日之攻有厚望矣。兹据郑某缴契捐银,估计章程,除前田四石外,其增产置船、建亭凳级诸事,约费千金,俭是则不支也。邑人士尚其克体余志,共襄斯举,以通行旅,以便邮递,以纾守土者一目之责,而广国家爱民无穷之惠,端在于此。他日事成勒石,可以余言弁首而志之碑阴。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8 07:13 , Processed in 0.0958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