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二 商周古邑 楚汉名城——两千四百多年建城史

2015-2-5 05: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698| 评论: 0|来自: 长沙方志网



6、张仲景——“医圣”在长沙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人,东汉建安年间长沙太守,人称“张长沙”.后世称张仲景为“医圣”,其着作从魏晋及今,一直是学习中医者必读的经典。

    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今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于这种令人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睹之心伤。据《伤寒杂病论》的序文记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起,张仲景家族中人10年内有2/3的人去世,其中死于伤寒病的,占70%.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帮助广大民众摆脱疾苦的医生。当时,在张仲景的家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拜他为师,尽得其传。

    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为孝廉。东汉时期长沙郡和南阳郡都隶属于荆州。东汉建安年间,荆州刺史为刘表。建安三年(198),长沙太守张羡发动叛乱,刘表派兵征讨,数年不下,直至建安五年(200)张羡病死,其子张怿继任长沙太守。刘表继续发兵攻伐,次年张怿被彻底打败,长沙郡重归荆州。张怿兵败之后,长沙太守空缺,那么该由谁来继任长沙太守呢?正好这时刘表的故交、号称东汉“建安七子”之首的着名诗人王粲向刘表推荐了张仲景。原来张仲景曾多次为王粲诊治疾病。建安七年(202),荆州刺史刘表任命张仲景为长沙太守,至建安十二年(207),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共五年。

    清乾隆《长沙府志》载:“汉时长沙大疫,治法杂出,太守张仲景作《伤寒论》《金匮方》行世,全活无数。”作为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张仲景要操心的公务自然繁多,而任期内正值病疫流行,当时的官箴规定,太守不得擅进民屋,张仲景便以自己的名字冠以“坐堂医生”四字,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打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坐在大堂为民诊治。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诊脉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许多药号也以某某堂而名之,如北京同仁堂、长沙九芝堂等。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正是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的流传,得益于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的搜集整理。但王叔和仅整理了其中的10卷,16卷的原书不复见。自宋以后的医家,人多称张仲景为“张长沙”“长沙公”,称其药方为“长沙方”,还有《长沙方歌括》一书,这部被历代医家推崇的富有临床实践价值的医书,在医家的坐堂问诊中广为使用。直至清末,张仲景的原本《伤寒杂病论》忽然浮现于世,据说与长沙一位叫蔡三先生的医生有关。蔡三医生的寓所与一座古庙毗邻,蔡三医生打理古庙,见庙中有旧砖和一张几案,认出是古物,就用新几案与之调换。他回家细致打量,发现旧砖竟是一个石头匣子,打开后现出15册书,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历代为《伤寒杂病论》作注或阐发其思想的着作达200余种,清代所编的《医宗金鉴》评价它:“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诚医门之圣书。”张仲景在这部着作中阐述了“辨证论治”的医学思想,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原则建立在精深的医理和严密的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彻底否定了仅凭症状来判断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的主观诊断法。《伤寒杂病论》序中有“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这样一段话,表现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着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1700余种,这在世界医学史上实属罕见。

    湖南各地中医师收徒弟,都必行“拜仲景先师礼”,这是一种传承很久的仪式。长沙市蔡锷路今湖南省中医院所在地曾建有张仲景祠,此地清代街名叫贤良祠,因街上建有贤良祠而得名。贤良祠始建于清康熙朝,清嘉庆二年(1797),知县蒋绍宗重修,并改为张公祠,又名张仲景祠。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张公祠在北门贤良祠,祀汉长沙太守张机。祠宇久圮,光绪二年(1876)奉宪请复改修。”

    抗日战争时期,张仲景祠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长沙国医公会易景樵、易南坡、柳赠春、廖欲祥等,向市政府申请登记了《张公祠土地权状》。1946年,长沙中医药界易景樵等44人捐款在原址,即今蔡锷北路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二医院处重建新祠3间,改名仲景堂。堂前碑刻上有“承仲景之志,精耕博釆,行医圣之风,仁济于人”数语。

    如今,湖南省中医院门前仍立有“张仲景祠旧址”标志碑。楹联家李寿冈撰张仲景祠联云:识用精微,举孝廉,官太守,许洛阳时才,陈志范书无传记;论广汤液,救贫贱,疗君亲,岐黄称圣手,伤寒金匮有遗篇。

    张仲景祠故址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09:57 , Processed in 0.0953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