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三 湖湘首邑 潇湘洙泗——湖湘文化体系逐步成型

2015-2-5 05: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150| 评论: 0|来自: 长沙方志网



5、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山峰环抱,清泉回绕。古老的书院建筑群,集中国古建筑精华于一身,巍峨精美,布局严谨规整,浸融于水声山色之中,古朴、典雅。

    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初设讲堂5间,斋舍52间。咸平二年(999),潭州太守李允则扩建,四年(1001),得朝廷赐国子监经籍,时生徒60余人,书院此时已具备了集讲学、藏书、供祀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规制。大中祥符八年(1015),书院山长周式因办学成绩卓着,受到宋真宗召见,真宗还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以赐,并赠对衣鞍马、内府经籍,此后岳麓书院便名闻天下。

    南宋乾道元年(1165),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依原有建筑格局重建毁于战火的岳麓书院,并增建山斋为山长居处,置风雩亭,辟濯清池、咏归桥、梅柳堤等,并聘请着名理学家张栻主教,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从学者达千人之多。当时的士子们“以不卒业湖湘为恨”,以就学岳麓为荣。张栻主教岳麓八年,强调书院的办学不唯以科举为目标,而应以“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民”为宗旨。他继承和发展了由胡宏创立的、独树一帜的湖湘学派思想体系,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当时学者均称誉“湖湘学最盛”.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从福建到长沙,与张栻切磋学术,逗留三月,就理学中诸如“中和”“太极”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设坛讲学。朱、张展开的“中和之辩”,史称“朱张会讲”,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湖湘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又亲至岳麓书院讲学,并更建书院“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焉”.经张栻、朱熹两位大师的执教,书院进入鼎盛时期,享有“潇湘洙泗”之誉,培养了一大批经世人才。仅《宋元学案》所列“岳麓诸儒”就有33人之多,如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等,都是名满天下的岳麓巨子,吴猎、赵方先后担任过荆湖路制置使,在抗金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嘉定十五年(1222)后,陈傅良、真德秀、欧阳守道等着名学者先后来书院讲学,传播理学,他们推崇朱、张,因而确立了朱、张之学在岳麓的正宗地位。南宋末年,元兵围攻长沙,岳麓诸生荷戈登城,大都壮烈牺牲。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潭州学政刘必大重修岳麓书院,恢复宋代旧观。延佑元年(1314),潭州路判官刘安仁再次重修。元末,书院遭兵乱被毁。明代初期,因朝廷对书院不予重视,岳麓书院停教达百年之久,直到成化五年(1469),长沙知府钱澍重修岳麓书院,弘治七年(1494)长沙府通判陈钢再增建“诚明”“敬一”二斋,并建崇道祠供祀朱熹、张栻,招收生徒。此后,明代修建频繁,达20多次。其中修建规模较大,而又有所发展的是正德二年(1507),守道吴世忠对岳麓书院的改向扩建。他除恢复完善了宋代原有的建筑规模之外,并按县文庙规制,拆除大成殿,另建文庙并列于书院之北,自成一院,形成现存格局;聘陈论任山长,创辟“射圃”,供学生习射。在教学方面,宋代湖湘学派提倡的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学风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学术发展,元、明时期的书院主教者们皆循此以办学。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王阳明心学风靡全国,并波及湖南,以季本、罗洪先、张元忭等为代表的王门学者相继来书院讲学,但讲学书院的王门学者多能自觉地遵循湖湘的经世传统,与王学末流“务于空言而忽躬行之实”迥然有异。特别是在万历中叶以后,书院在山长吴道行的主持下,重振朱、张学统,继承宋代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以之教导学生,培养了许多人才,王夫之就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个。王夫之抨击明末学术界“离行而求知”的治学倾向,提出知行“相资互用”,二者不可分离,而力行才是根本。知而不行,等于无知。这为通经致用的学风提供了哲学上的诠释。

    清代的岳麓书院也得到过多次修复和扩展。康熙二十五年(1686),湖南巡抚丁思孔对书院进行了大修,增建御书楼、文昌阁、自卑亭。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额;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御书“道南正脉”,以褒扬岳麓传播朱、张理学之功。整体而言,清代的岳麓书院,其规模之宏大、规制之完备,在其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在学术上也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主教者多为学术大师,如李文炤、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旷敏本、王先谦等。进入清代中叶,宋明理学由于它自身的僵化而走向全面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乾嘉汉学。受其影响,岳麓书院也一度成为汉学重镇,还建成了专治汉学的湘水校经堂。一般认为,乾嘉汉学刻意于训诂、考据等,忽视对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但书院的汉学家们并没有抛弃经世致用的传统,如乾隆年间的山长、被赞为“卓然为一代鸿儒”的王文清,一生治学并不唯以考据为务,其所订《岳麓书院学箴九首》就要求学生通晓礼乐兵农、时务物理以求致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以后,湖湘的学术主流即已脱离考据,而回归经世致用。流风所及,湘学随即呈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之际,清王朝内部面临着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冲击,外部受到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呈大厦将倾之势。当此之际,帮助清王朝支撑摇摇欲坠局面的许多都是湖南人,正所谓“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而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是出自岳麓的学子,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创立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晚清以后,中国面临着新与旧的交替。在这变革的关键时刻,岳麓书院针对时弊,着意变通,实行教育改革,增添“新学”科目,倡导西学,注重时事,使岳麓书院成为维新变革的活动基地之一。从1903年到1926年,20多年间,岳麓书院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变革,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在这一伟大变革时期,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之栋梁,其中有变法志士唐才常、熊希龄、沈荩,民主革命先驱蔡锷、陈天华、程潜,着名教育家杨昌济、徐特立、范源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及众多着名学者等,他们在各个领域均作出了卓着的贡献。青年毛泽东也多次到岳麓书院活动,三次寓居半学斋,问学杨昌济,与蔡和森等从事革命活动,书院的文化传统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979年书院由湖南大学主持全面修复。修缮后的岳麓书院依麓山地形,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教学斋、半学斋分列两侧,四进,每进建筑均有数级台阶缓缓升高,层层叠进,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御书楼位于中轴末端,是书院唯一的三层楼阁建筑,显示出书楼在书院的崇隆地位,北侧有专祠五处,供祀名儒先贤,反映其在学术上的学统和道统源流。院侧有文庙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既保持了书院中轴的突出群体,不致使文庙喧宾夺主,又表现出文庙“圣域”的特殊地位。

    除建筑文物外,书院还保存了大量的碑、匾、楹联、书画等文物,如有关书院创建或重修的述史碑文,学田的契约碑文,教条、学箴之类的规则碑文,历代御赐匾额的“恩遇”碑文,为纪念有功于书院者的“报功”碑文,祭祀碑文,迁客骚人题留的诗赋碑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院还保存了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唐碑“麓山寺碑”,并建有专亭保护。此碑为唐代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李邕亲自撰文、书丹、镌刻,世誉“三绝碑”.悬挂在门、亭、堂、屋的匾额、楹联均为历代皇帝、名人的墨宝,书法精湛,制作精美,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书院大门这副对联,永远让人只能仰视。1988年,岳麓书院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345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5:22 , Processed in 0.1022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