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民国长沙整治交通 告诉市民在城市怎样走路

2014-3-14 17: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7|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据日前本报新闻报道,长沙交警启动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春季攻势”,重点整治机动车乱停、乱行、闯禁及电动车、电动自行车闯灯越线,行人闯灯乱行、翻越道路隔离设施等八类交通违法行为。很显然,这是长沙交通升级换代全面进入“车时代”后的交通管理。

  回望八十五年前,那时民国长沙城的交通尚处“步行时代”,纷纷攘攘的人流拥挤堵塞了长沙各处繁华街道,如何人畅其流?那时的交通管理有那时的特色,今天看起来很有趣——

  文/任大猛

  一、步行时代的长沙,遭遇严重的“走路问题”

  这得有多嫌弃,才会要呵斥别人一句:“晓得走路不?”

  就像今天汽车遍地,一个司机嫌弃另一个讨嫌的司机,会说“晓得开车不”一样。

  民国初期的长沙,多数时期处于战乱年代,军阀混战,商业凋敝,长沙人纷纷跑到乡下去“躲兵”,想象得到,那时的长沙街道,除非“不得不”的原因,一般人并不爱逛街。

  到1928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中国实现名义上的统一。与此同时,长沙也马上进入了蓬蓬勃勃太平时世。

  一方面,长沙开始大张旗鼓搞城市建设,修环城马路、修中山路;另一方面商业渐渐发达,外来人口慢慢增多,长沙城也大显其爱时尚、爱娱乐的性格本色,爱热闹、爱逛街的长沙人越来越多。

  当年长沙城内的汽车,扳着手指头就能数尽;“步行时代”的长沙,满街都是人,因种种原因,长沙遭遇了严重的“走路问题”。

  长沙市政当局,尤其是长沙市公安局(注:当时长沙虽未设市,但不少机构却常以“长沙市”命名)开始提出整治长沙交通秩序、整治市容环境,重中之重则在于解决“走路问题”,也就是要告诉长沙民众,在城市中到底应该怎样走路。

  在1929年前后的《湖南国民日报》、长沙《大公报》上,不少文章,谈到长沙人的走路问题,值得一引。长沙《大公报》“社会闲评”专栏,“劲公”就有一篇文章专谈长沙走路问题,他说:

  长沙市民对于走路问题,我不敢恭维,实在尚欠研究。一走到市上,那种凌乱无秩序的现象真令人难以形容。

  不是这里人力车碰了行人,开口骂娘;就是那边两人对撞了脑袋,互骂一声“瞎了眼”。

  走得慢的,骂走得快的去“充军”;走得快的,又骂走得慢的是“死人”。

  总而言之,我们无论走到哪条街上,总有“此路不通”之感。

  仔细考察长沙市民,何以不会走路,却有下列三种原因:

  第一是自命不凡……因此左右磕碰,遍地荆棘。

  第二是不肯互让,以为谁让了谁,就示了弱,失了平等的精神,因此动辄相骂,激起无意识的争端。

  第三是不知节约时间,闲人麇聚街头,徜徉散步;即有所事事的,也慢条斯理,雍容雅步。路幅本来仄狭,安得不拥挤不通?

  其他尚有许多应由警察执行取缔的事情,如空人力车及小贩担子之市街游行,兜揽生意;出殡结婚之旗伞执事,成群结队,皆应有方法取缔,而公安局听之任之,熟视无睹。

  总之市街的秩序,固赖于警察的维持,而市民自身走路的修养,尤为重要。因为公共的利益,是要一般民众共同负责的。

  现在竞言改造都市,我以为长沙市民若不有走路的训练,将来市街宽度即照中山路再加上一倍,也必定乱七八糟,没有一点整齐严肃的气氛。行的问题永远不会解决。

  二、交通整治期间,在繁华街道一顿乱走,小心进班房

   1929年元旦过后,刚刚起床的长沙成年人忽然发现街道墙壁钉上了“精致”的“行人靠右”的木牌,而中小学生去上学,学校内也钉上了这样的交通告知指示 牌,看来公共秩序交通管理,也要从娃娃抓起了。而精神抖擞的警察,则手挥纸旗,站在繁华街道的街心,指导行人,靠右行走,有序行走……长沙正式进入交通大 整治时期,重中之重,就是解决长沙人的“走路问题”。

  南门口一直以来就是长沙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也是著名堵点。

  在交通大整治前,“宽敞的南门口,交通却异常阻滞,人力车、菜担子横行直撞,行人们非七弯八转,莫想渡过此关。”

  1929年元旦期间,南门口竖起了“行人靠右”的标识,最初警察在南门口指挥时,指挥“行人靠右”,而行人乱行依旧,车担在南门口乱撞,南门口依旧拥挤不通。

  此时,南门口的警察不再讲客气了,他们挥舞鞭子“赶开停得不得其所的人力车,或赶开站得不得其当的菜担子”。

   长沙人中总有些没来由“自命不凡”的少数人,他们“不屑受警察指挥”,“要他向右,他偏要向左”。在1929年初春节期间,即1929年2月19日(阴 历正月初十),一个叫冯有舟的市民,他在交通整治期间不听从警察指导“行人靠右”的训诫,且“势将反抗”,最后被岗警带到警察署,“判处拘留示儆”,此事 刊发在第二天长沙各家报纸中,引起长沙市民的剧烈反响,人们看到,长沙市公安局整治交通,真的动真格了。

   但“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长沙人在街道上自由散漫行走惯了,运动式的交通大整治,在当时看来,似乎一时难于“一针见效”,何况少数长沙人就爱不听招 呼“对着搞”。当年的报纸上于是刊载有一些激进读者对整治交通提出的建议,对于“横冲直撞、只顾赚钱”,或“不守规矩,故意乱跑”的少数长沙人,他们提出 数种惩罚办法:

  一是像现在的新加坡一样,要当街对这些故意违反城市秩序的人实施体罚,“硬请他们吃一餐‘南竹笋子炒肉丝’”;

  二是“(少数)长沙人多半是一钱如命,要杜此弊……如果把他们‘圈在肋骨上’的钱,罚它几个,他们一定很伤心地不敢乱跑”;

  三是办一班“行人靠右训练讲习所”,对这些不守规矩的人好好进行思想教育。

  三、当年最不守交通规矩的,就是坐黄包车的军人和男女学生

  “步行时代”的长沙,最著名的三个堵点,就是八角亭、司门口和南门口。

  民国时期八角亭的概念和现在不同,现在人们印象中的八角亭与司门口基本混同。过去的八角亭,主要指的是药王街、走马楼口附近的黄兴路一带。

  过去的长沙,没有五一路,更没有五一广场,黄兴路也没拉通,人们从八角亭到中山路去,要走走马楼、南阳街、老照壁三条街道才能到达。

   1929年11月9日,在八角亭手执纸旗、维持交通行走秩序的警察余从吉向长沙市公安局汇报称:“八角亭岗位,适当南正街(后称黄兴路)、南阳街(实为 走马楼)、白马巷(后并入东牌楼)、药王街四冲之地,车马往来,络绎不绝。普通街车与肩挑走卒类多遵循轨道,而军官包车,以及男女学生,大半不遵行走秩 序。不惟不受指导,甚且故意为难。”

   1929年,长沙军队虽经何键等人整顿,军纪仍显不严,军警冲突在长沙街头仍不时发生,当年人们称这些人为“丘八”(两字合起来为一“兵”字),而年轻冲 动、明知故犯、成群结队的学生,指挥交通的警察一般也惹不起,他们则被称为“丘九”,意为比“丘八”更厉害。次日刊载此事的《湖南国民日报》编辑即用耸人 听闻的标题称《行人不靠左,多由上流社会酿成》(此时长沙行人和行走秩序,已经改成一律“行人靠左”)。

  到1934年前后,“步行时代”的长沙城已显得相当有序,在外来参观者的眼中,街头上见到的长沙人“懂礼貌、有修养”。

   当年正值新生活运动期间,少年通讯社在长沙采集到这样一则新闻:1934年6月14日傍晚6时10分,邮差毛鹿斌由北向南行经南正街红牌楼,欲往右边坡 子街口附近的黄伯川宅投递信件,这时长沙市公安局南一分所警士突然前来抓住邮差,恶语责怪他未按交通规则(“行人靠左”)行走。当晚长沙市邮政局即致函长 沙市公安局称:“查提倡新生活运动,行人靠左,在普通一班人,自当遵守,惟本局信差,投送信件,左右皆有,原无一定,且以时间限制,必须迅速,不能在街中 逗留,故不能拘守行人靠左之规定,兹据前情,相应函达,即希贵局通饬各署,转饬值岗警士知照,对于本局信差,请予通融,以便公务为荷。”

  在这则新闻的开始,该通讯社记者曾写道:“本市通衢大街日见齐整。”

  可见当年长沙市民已大体遵守交通规则,邮差一类特种行业稍一违规,即被发现,长沙因行人有序,市面已呈齐整的模样。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采录该新闻的“少年通讯社”为长沙人文强(文浮生)负责。文强是毛泽东的表弟、为共产党早期干部,脱党后曾在长沙办通讯社,后到南京加入国民党军统,成为戴笠手下干将。

长沙人的行走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文/任大猛

  一、“右行”是当前长沙人的城市行走规则

  如果细心一些,会发现,在长沙城市内部,长沙人的行走习惯是“右行”(行人靠右)。

  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黄兴路步行街上,从司门口(北)往南门口(南)的人流,大多数靠街道西侧(即沃尔玛、坡子街那一边)行走;从南门口(南)往司门口(北)则靠东侧行走,即长沙行人,习惯靠右行走。其实习惯有时是靠以往规则形成的。

  据说,右行和大多数人使用右手,同属自然之事。但世界上人与车的行走规则,则分为两大系:大陆系国家,多半实施右行规则,如美国、法国等国;海洋岛国则多实施左行规则,如英国、日本。民国时期中国一度实施过左行,今天在中国内地实施的则是右行(香港为左行)。

  二、在中山路即将修成前,长沙人改“右行”为“左行”

  长沙明确规定行走的规则是在1928年底。当年,长沙市公安局明确规定“行人靠右”,以解决繁华街道日益拥堵的交通现状,并从1929年1月开始的交通大整治中,推行“行人靠右”规则。

   正当长沙人慢慢习惯“右行”时,湖南政治发生权力转换,鲁涤平势力被赶出湖南,湖南由何键势力掌控。1929年9月27日长沙市公安局召开会议,提出长 沙应实施“行人靠左”,即“左行”规则,并于10月4日经湖南省民政厅核准,于10月16日警察上街指导长沙市民改变行走规则。当时提出改为“左行”的理 由有三点:   

  A. 现在上海、武汉、天津各著名商埠,均采用行人靠左。

  B.将来粤汉铁路完成,湖南为南北交通要道,行车来往,势必日臻繁盛。外人不清楚长沙“右行”之例,于交通上易咎纠纷。

  C.中山路即将完成,此路为长沙全市模范之路,将“右行”一律改为“左行”,易于推行,且符合各埠通例,便于随地指挥,且免外埠行人视湖南省的行走规则为特异。

   此次改变行走方向,一度造成长沙行人交通大混乱达半年之久,长沙街道出现“一顿乱走”的乱状。长沙大公报社时设湘清里(今五一广场旁),当远东电影院电 影散场时,电影院周边交通完全失控。长沙《大公报》主笔张平子即在1930年2月16日因此而被堵25分钟之久。到1934年新生活运动期间,长沙已彻底 适应“左行”交通规则。

  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推行“车马右行,行人左行”规则

  抗战胜利后,因“一火四战”的摧残,长沙城内满目疮痍。当年11月蒋介石政权提出“车马右行,行人左行”的新交通规则,《湖南国民日报》、长沙《大公报》等报均刊载文字,就此进行热议。

  蒋介石之所以推行这样奇怪的规则,是因为清末民初,中国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天津,因老牌帝国主义英国的影响均实施“左行”规则。长沙也因此而改为“行人靠左”的规则。

   抗战期间,中国与美国一道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国从美国进口了大量“右行”的“左舵车”(方向盘在左边的汽车),如果改变方向盘的位置,需花费大量金 钱。在此形势之下,蒋介石政权想出在世界行走规则之外的“第三条路线”,即行人保持原有的“左行”行走规则,而车辆行驶则改为“右行”,并拟于1946年 1月1日开始推行。

  四、新中国成立后,长沙推行人车均靠右通行,曾有新交警要不守规矩的市民“往墈上走”

   新中国成立后,长沙曾进行过多次交通整治,并推行人车均靠右通行的规则。1958年前后,长沙市从周边乡村招来大批贫下中农子女当交警,从事交通管理。 当年,长沙市民交通意识不强,行人本该行走于高出马路的人行道上,但一些人却偏爱在马路上乱窜。新交警们在指挥不守规矩的市民走人行道时,因不知人行道之 名,情急之下只得在黄兴路对少数市民大呼:走墈上,走墈上。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5 06:59 , Processed in 0.1014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