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纺织品业简史

2020-10-10 16: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51| 评论: 0|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纺织品业简史

任力行

 

纺织品包括棉纱、布匹、绸缎、呢绒、夏布、针棉织品和服装。旧长沙纺织品业以绸布业为主,经营商品包括棉布、绸缎、呢绒、夏布等。棉花、棉纱一般由油盐花纱业经营。染布业(含土染布)、土布业(色织布)均系自产自销的行业,其中染布业在较长时间内属绸布业,后改为织染业。土布属染织业(均系手工业)。针棉织工厂始于清末,以织造袜子、毛巾为主,针棉织批、零商多数兼营百货,故属百货业,始终未成为一个自然行业。

纺织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中国古代巳广植桑麻,养蚕、采葛。宋、明以来,棉花及棉纱织品的生产和交换活动逐渐增多。到清代中叶,长沙经营棉布多系前店后坊,规模小,资本少,一个染锅,两副踩石,几张矮织机,设备简陋,从长沙四乡及平江、浏阳、湘阴等县农户手中收购土纱土布,加染成土靛色布或织成条格布零卖。绸绫购自南京。苏州商人乘淮扬盐船带来的贡缎、京绒、缎带等,数量不多,仅供官绅需要,由绸布店经营。当时,棉布、绸缎售价均由店铺与顾客当面议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老利生毛青布庄首创明码实价“一言堂”,随后各店仿照,称之为绸布店“戊戍改革”。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后,洋货涌入,除洋竹布、洋官纱、泰西缎等舶来品外,国产丝绸增多,有华丝葛、小纺、盛纺等品种。经营绸布的大户聚泰、同泰、泰记、协泰祥、咸昌、大生、太和丰、万成、聚泰生、宝康、天孙锦、裕昌祥等陆续开张,绸布店增至50多家,多设在八角亭、坡子街、大西门一带。清末,南京人杨寿芝来长沙开杨寿记绸布店,主营批发,获利颇丰,致使苏州、南京商户接踵而来。苏帮大户有协泰祥、沈天成、罗元兴等,多设营业点或聚居在大西门正街。南京帮有聚锦祥、吴玉记、祥生、麻寿记、沙昌记等,多设福源巷、臬后街。本帮有九章、万生、聚生泰等,多设坡子街。

民国初期,本帮绸布店由陈萼泉资助,集中20余家小店人力,在八角亭新建楼房,取名介福昌,声势喧赫,直接从沪,汉进货,生意兴隆,打破了南京、苏州帮独资大户的垄断。苏州帮不甘心失利,由徐福林、沈振邀集长沙人侯薄泉、李庶丞等,将太和丰业务扩大,与介福昌竞争。经营5年,介福昌赢利不多,由苏州帮吴伯熙,南京帮麻静之等人接管,改牌名为日新昌继续经营。此时,军阀混战,时局不靖,绸布业不景气,店铺由170余家减至110余家,其中染布店由57家减至40多家,绸布店由110家减至67家。次至民国10年(1921年)北洋军阀陆续撤离,绸布业渐有起色。日新昌改名裕纶,并分出一批年轻人另组建大盛绸庄,李溪亭任经理,业务日益兴隆。原太和丰绸布号改或振新绸布号,继又改名天申福绸布庄,该店首开绸布店经营毛料、呢绒的先例。同年浏阳人丁义生等来长沙开设丁三泰、裕同和、美利等店,专营浏阳夏布、土布,兼卖土丝棉,多设于西牌楼,此为浏阳人来长沙开布店之始。江西人王美才见绸布业生意好,乃集资银元18万组成华丰绸庄,因苏州、南京及本帮联合抵制,相与抗衡,几年后华丰店被歇业。此时长沙绸布市场的绸绫品种增加。如湖绸湖绉、文华绸、电机纺、美丽绨、毛葛、华丝纱等。呢绒、哗叽大量涌入。洋布充斥市场,土布销售不减,绸布业生意兴隆。

民国2年(1913年)以后,主营针棉织品的批、零商号有夏德昌(有袜机200多部)、道德昌(有袜机300多部)、罗乾昌(罗巾)、黄合兴(江西人经营的纯批发商)、信记、信和、畅记、谦信、人和昌、大五洲、新世界、三友实业社、大德裕、大德昌等,其中大户有20多家。经营针棉织品的营业额约占其总营业额的5060%

绸布业同业公会,初建于清光绪末期,以聚昌厚绸布庄店主刘华之等倡立于白马巷。民国元年(1912年),太和丰老板候溥泉发起,由行业各店募款,扩大组织,改名绸布业公所。公举正副总管及值年6人,3年一换。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沙市场商品滞销,物价波动,绸布业部分大户急图脱货求财,工厂停产观望,保存原料,以致使原料价高于成品价,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有的商店因而倒闭。绸布店再减至80余家。大纶昌绸布庄惜售存货,勤进快销,反而有盈利。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部分厂商开始内移,长沙绸布业多存货保本。上海、汉口相继被日寇占领后,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客商绕道来长沙采购棉布绸绫。绸布业大户从上海(租界)、杭州大量购进商品,绕道宁波、温州转金华内运。当年大盛绸布庄批发销售银元200余万,门市零售额120万银元。其他如天申福、瑞丰、福康、九福、日新等店均扩大业务,获利甚多。信丰、祯记等批发店及南北四门的布庄业务日增,存货充足,此时为长沙绸布业的旺盛时期。

民国27年(1938年)初,以经营衬衫、服装、针棉内衣为主的中国内衣公司开业。同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绸布业及针棉织批、零商号多数店货烧毁,损失惨重。后据民国34年(1945年)调查,仅绸布业公会成员在长沙“四战一火’中,共损失法币7.6亿元,包括37栋房屋。火后日新改名全记绸布店首复营业,后亦有福昌、九成、益新丰记、复盛等中小批发零售绸布店先后开张。另外有来往于浙江金华或广东惠阳、曲江的行商贩运绸布,虽买卖不大,但人数较多,为当时一货源渠道。至民国33年(1944年),日军犯长。绸布店分两路撤离,少数经桂林、贵阳至重庆,大部分撤往新化、蓝田(今涟源)一带,勉强维持下来。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绸布业各纷纷返回长沙重振营业。当时上海、杭州价格低,长沙价格高,绸布业各店急趋沪、杭采购内运推销,经营逐渐恢复正常。据民国37年(1948年)行业统计,绸布批发庄及批零兼营店各13家,零售店19家,从业人员720余人。民国38年(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前夕,绸布业店主存有顾虑,消极经营,当时能正常经营仅17家,销售额下降大半。

19498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成立,颁布“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多数店主安心经营,复业者增多。1950年元月工商登记时,绸布业店铺有100户,资金总额旧人民币92.6亿元,从业人员767人。1951年有天成、益盛、亿新、大盛、阜丰、庆丰6大户转入公私合营长沙企业公司。随后又有厚孚、德大等7家中型户转入工业。“五反”运动以后又有9户转业,加上部份小店歇业,到1954年元月,绸布业尚存49户(包括土布贩销店11家),资金35.2万元,从业人员505人,改组为经销和批购店33个。1955年又归并成11户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代销店。同年11月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资产净值26.8万元,流动资金7万元,从业人员316人。绸布业的摊贩,1953年登记户数213户,后减为150户,其中固定摊位39户,同年底,将其中26户组成4个联销组。不久又有88户参加联销,合并组成6个联销组。1956年元月改组成6个门店,走上公私合营道路。经营针棉织品的私商归口百货业改造。(本文作于1987年)


原载:《长沙老字号》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9月

主笔、特邀编辑:陈先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2:50 , Processed in 0.09586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