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望城区

2020-9-25 08: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书堂山:
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

书堂山原属丁字镇书堂山村,今置书堂山街道。书堂山因山形酷似笔架,故又称笔架山。这里是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乡。书堂山南坡会子塘有“洗笔泉”。山涧清泉流经于此,汇入一小池,“洗笔泉”三字即刻于池边花岗石上。字高18厘米,宽17厘米,阴文隶书,笔力遒劲。无镌者姓名及年代。相传为欧阳询及子欧阳通读书洗笔处。清代嘉道间诗人彭开勋有《书堂山》诗,其自注曰:
书堂山,在县北五十里,唐欧阳询读书处。询,字信本,敏悟绝人,读书辄数行同尽,博贯经史。仕隋,为太常博士。唐高祖微时,数与游,即位累擢给事中。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常遣使求之,神尧云:“不臆询之书名,远播外国。”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年八十五卒。
诗曰:
欧阳曾筑室,山亦号书堂。
词翰追前代,诗名起后唐。
外夷求墨宝,中秘贮文章。
林下泉流处,如闻洗笔香。
书堂山旧有书堂寺。寺周峰岭回环,涧壑幽邃;寺旁老树,皆大十围,寺前有石案,纹彩斑驳,传为询读书之案。询父子遗像祀寺中,寺门联云:
玉座息欧阳,万卷书香传宇宙;
名山藏太子,千秋堂构镇乾坤。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当过掌漏刻计时的太子率更令,故古诗文中皆称询为“太子”或“率更”。13岁那年,父欧阳纥任陈朝广州刺史,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全家为此受到株连。询当从坐,匿而免,被他父亲的旧友中书令江总收养,并督教他经史书法。欧阳询聪敏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终成大家。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
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欧阳通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还是少年,母亲徐氏盼望他继承父业,亲自督教书法。欧阳通在母亲鞭策下,每天旦夕临摹父亲书法,虽成就稍逊于欧阳询,但笔力险峻则更有过之,人们称其父子为“大小欧阳”。《书学史》云:“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对欧阳通赞誉有加,甚至认为他的功力在褚遂良之上。
因欧阳询父子的名气,书堂山和洗笔泉也成为千古名胜之地,历代寻访吟咏者不乏其人。清乾隆进士,号称“扬州八怪”之首的大书画家郑板桥就有诗咏《书堂山》:
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
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
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
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
诗中麻潭即丁字湾。书堂山旧有八景:欧阳阁峙、玉案摊书、双枫夹道、桧柏连珠、稻香泉涌、洗笔泉池、读书台址、太子围圩。郑板桥诗巧妙地把此八景都概括进去了。
直接咏洗笔泉的诗也不少,如明代曹廷用《洗笔池》诗:
洗笔迹存人去远,墨云浮水尚依然。
临池欲写当年事,碧草凄凄锁暮烟。
明末清初龙孔然《洗笔池》诗:
墨云池上蒸蓬勃,我欲邀之润笔花。
肉食阇黎消宿业,鹅笼大令足传家。
非无宝壅宵烟贮,恐似丰碑霹雳哗。
莫把藏身乌贼拟,千秋潭帖勒长沙。
今寺宇被拆,老树早已不见踪影,欧阳阁与太子围或可寻到痕迹,惟有洗笔泉水长流不息,祭祀着这位在长沙土生土长的杰出书法家。
2006年发现稻香泉遗址,并出土“稻香泉”石碑,十足欧体。将碑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帖相对照,出土石碑上的泉字与欧帖上的泉字如出一辙。由此可断定“稻香泉”三字为欧阳询所书。
书堂山小镇今建成欧阳询文化园,恢复了“书堂八景”。文化园由“八区一街”组成,即:欧阳询纪念广场区、书堂八景文化游览区、书堂山森林生态游览区,书堂水库水上游览区,书法研究教育培训区、楠竹山农家休闲区、冲子湾艺术家区、书堂山会议接待区和文房四宝商业街。

黑麋峰:
一峰高倚碧云间,海日初生曙色回

黑麋峰位于今望城区东北部桥驿镇,距长沙市区19公里,因昔日山多麋鹿而名。一说因此山为古麋子国属地而得名。系幕阜山脉余支,群峰簇拥而起,海拔590.5米,是长沙北郊、望城区境内第一高峰。它东接平、浏,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影珠、汉家等山伏卧其间,西滨宁、益,南望潭、衡,北渚洞庭,九峰、狐鼻踞其中,玉笥、达摩高耸在望,登峰远眺,视野辽阔,令人心旷神怡。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其山云雾长封,翠光四滴,“唐刘氏女栖此修真,石亭遗址尚存,周真人福亦于此得道,今有二仙遗像,祷而辄应。”
古代许多名人曾到过黑麋峰。因麋峰古刹又名洞阳寺,故黑麋峰又名洞阳山,与浏阳市洞阳镇的洞阳山同名。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作有《洞阳山》一诗:
旧日成仙处,荒林客到稀。
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
空谷无行径,深山少落晖。
桃园几家住,谁为扫荆扉。
明末清初贡生王瑄亦有《洞阳仙迹》诗:
悟得黄梁梦后身,悠悠人事总浮尘。
山中岁月临棋静,物外烟霞炼萌新。
白鹤曾闻巢碧树,丹炉不见护青筠。
牧童指点南山麓,水外桃花别有春。
据清乾隆举人李光峣《游黑麋峰记》记载,峰顶有千年古树和唐代刘仙姑梳妆亭遗址。峰麓有甘洌清澈的“四井清泉”,有传说的“皇塔”“佛字石”等古迹,摩崖石刻随处可见,相传“洞天福地”四个飘逸大字为吕洞宾所作;“佛山”二字是狂僧怀素之真迹,“道场”二字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寿字石,游人尝卧其上,谓能高出字者可百岁不老。还有象形石“狮牙”“鹰嘴”,有头刚出壳的“池畔金龟”,引人注目的“双龙竞出”“佛面经书”等奇形怪石。翠竹盈坡,茶林遍布。春天万木葱笼,山花怒放,百鸟争鸣;夏日浓郁苍润,漫步小溪流水,顿觉舒爽轻快。每当秋高气朗,环睹清明,四面风光,历历在目;严冬峻拔凝重,有冰披玉树、雪被琼枝的壮观景色。
清代题咏黑麋峰者更多,如乾隆恩科经魁张应塾《登黑麋峰》诗:
峭壁横今古,登临不计年。
苔痕移石磴,日影散峰巅。
倚树浮云合,遥天孤阁悬。
江城入望里,怀古意何先。
先后主持长沙高峰寺、智度寺的清代诗僧缶庵亦作有《黑麋峰》,诗中有“麋鹿乘春出洞来”之句,证明清代黑麋峰确有麋鹿出没。诗曰:
一峰高倚碧云间,海日初生曙色回。
仙子遗踪余草木,山灵驱石断尘埃。
烟云带雨穿窗入,麋鹿乘春出洞来。
几度登临怀往事,石亭丹灶锁莓苔。
自唐代始,释、道名家在此传法布道。峰顶开阔处有黑麋古刹,原为道教“麋峰古观”,后为佛教所用,改为佛寺,释家称之为长沙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据传,唐代刘仙姑来此修身前,这里就有庙宇建筑,仅前后两进,规模亦简。至明万历四年(1576)才扩建成三进,并有东、西两厢,皆石梁石柱支撑,横梁石两边镌有飞龙、八仙等人物山水,椽皮檩木全经油漆,上盖陶制筒瓦,建筑结构异常坚固。
古刹门首上方嵌有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石,上镌“黑麋峰古寺”楷书庙匾,边框刻有人物花卉堆作,大门两侧有一对造型美观、雕刻精湛的汉白玉公母坐狮。第一进神龛内是魁伟的红脸关公和两旁侍立的关平、周仓塑像。上悬横匾两块,一为“神文圣武”,一为“道高云深”,传为唐代狂草书僧怀素所书,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东、西两边设有钟亭鼓架,每日晨钟暮鼓,清越悠扬,在高山深谷中久久回荡。楹柱上挂有两副木刻对联:
有仙则灵,听暮鼓晨钟,逸响遥分蓬岛外;
引人入胜,看岳云湘水,普天齐付画图中。
镇灵湘水一峰高,眼底古吊桥,犹是当年争战地;
立志下邳三径在,蜀中汉先帝,早知昔日效忠心。
第二进供奉的是昔日周境百姓崇拜为雨神的周真人。殿内最前一块匾额为“霖雨苍生”,后面匾额是民国初期湘督谭延闿所书“与天地参”,并用序言说明此四字缘由。对联甚多,其一云:
苦行习禅宗,证果登真,贝叶红鱼同火化;
遗言详志乘,为霖济旱,婴儿白鸟显灵威。
第三进是扩建的佛殿,中间有一尊高大的弥勒佛像,两边排列了几尊较小的佛像,对面有一尊韦驮望佛像。左龛设观音菩萨,右龛供奉刘仙姑神像。东、西两侧壁龛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和二十四位诸天菩萨,都是精工雕塑箔金装在玻璃护框里,金光耀目,工艺精致。抗日战争初期,古刹曾经过一次规模较大的重修,各龛增添了箔金对联。其中佛龛联为:
炼成不坏金身,说法谈经,永作寰球教主;
当此非常劫运,弭兵靖难,端资救世明星。
在一、二进相接处的两面各有一石拱圆门,分东、西两厢。东厢圆门上方用汉白玉石刻着秀丽行草“芝洞”两字,框有花边。进圆门过一小天井就是客厅。客厅里摆了一堂太师桌椅,供游客休息用餐之用,联曰:
趣语雄谈人四座;
禅心诗味月三更。
厅旁有客室、厨房、僧舍、火炉房。对照的西厢,也有一石拱圆门,上方门楣同样嵌着一块汉白玉石,上刻“云岩”,与东厢圆门上的“芝洞”行草对称装饰。西厢毁于1958年,一、二进和东厢则毁于“文革”时期。佛殿1985年动工部分修复,仅存佛殿空架加瓦捡盖,殿内石砌龛台3个,木制两侧壁龛和3间殿门。1995年黑麋古刹得以重建,并恢复宗教活动。
黑麋峰曾吸引不少的墨客骚人赠诗、撰联、题匾。见之于古刹的有唐代狂草书僧怀素题“道高云深”大匾,清萧荣爵题赠常静大和尚九十大寿“佛寺无量”匾,民国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题“与天地参”匾等。古刹联对重悬,诗题满壁,令人目不暇接。

乌山:
极目长沙秋色远,祝融吹叶下湘波

乌山位于今望城区境中部地区,西起虎仑岭,东至狮子口,逶蜒十余里,山势巍峨挺拨,峰峦竞秀,最高峰海拔296.3米。《图书集成·职方典》云:“四时有乌哺其上,故名。”
山中多奇异怪石,清乾隆《长沙府志》载,乌山“有一洞,深广数丈,洞外石壁镌元朝年月,又有鹰石状如鹰。”清同治《长沙县志》称此洞为“望母洞”。“洞深广数丈,武进士刘荣跃致仕后尝居此洞。因其母葬山顶狮子口,洞门正对母墓,故名望母洞。”山中奇石或兽或物,皆自然成型,颇为传神。旧有“乌山八景”,曰狮子口、鹰嘴石、蛤蟆石、悬门洞、斗笠石、坐栏石、棋盘石、瀑布峰。清雍正进士、岳麓书院山长、著名经学家王文清《乌山》诗赞曰:
石梯危径几人过,引我寻高伏薜萝。
日落寒烟归寺院,天空宿雾恋山河。
渴呼峰顶寒泉出,俯拾平原沃壤多。
极目长沙秋色远,祝融吹叶下湘波。
乌山东岭下道堂坡原有乌龙庵,又名乌山寺。据传,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明武宗朱厚照南下来到长沙县,晚宿于乌山。明世宗初年(1522),当地乡民在乌山建寺,名乌龙庵,以为纪念。该庵深山茂林,清闲幽雅,是方圆数十里民众进香、朝拜之圣地。清乾隆贡生陈士松《望乌山寺》诗云:
树林深处是香台,半岭寒云锁不开。
惟有钟声未了道,随风日午下山来。
又有清诗人罗鉴观《乌山寺》诗:
竹径迎凉导客前,披襟刚趁午阴天。
鸟窥曲槛飞还却,蝶恋秋花影乍偏。
为倒金樽勤拄杖,愿偕玉局共参禅。
当门瘦石频相倚,缓踏遥山拨乱烟。
清同治十年,百姓自发捐资重修庵院。正殿和两边偏殿分别立观音菩萨,关圣帝君和雷大将军。门堂联:
乌转重华日;
龙藏太古春。
民国年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一诚长老多次到乌龙庵礼佛,并在大雄宝殿诵偈:
今来乌山寺,皈依古佛前。
炉内香烟渺,佛光照大千。
乌山寺还有一副佚名所题的寺联流传甚广,联曰:
孤岭插青空,势极高危,出岫闲云时作雨;
回峰罗碧嶂,别开图画,入棂朝日每含霞。
1958年,庵院被毁为废墟。2016年,洗心禅寺方丈悟圣法师秉承一诚长老意愿,拟重建乌龙庵(今名乌山寺),建寺手续已经湖南省民宗委批复同意,重建工程即将启动。
乌山还以盛产优质米著称。乌山米曾为旧时进贡之珍品。相传该米产于乌山东麓今石塘村一丘约两分面积、名“石塘崽子”的田中。加工后,米呈青白色,其味香甜,乃瀑布峰流泉灌溉所致。乌山青石为优质建筑材料,但今日开采失控,狮子口、莲花塘、马家坡等处形成较大开采点,凭高俯视,深广数丈,石壁峭削,凿痕千疮百孔,无复“乌山八景”之旧观。
乌山脚下黄金乡有青天寨。清同治《长沙县志》称“拔地千尺,高出云表,山上有青龙寺,又有古井,元末避兵者居此得免。”原有青天寺,今辟为“农家乐”。王文清《青天寨》诗云:
戎马承平不计年,犹余孤寨立青天。
国殇夜哭深秋雨,剑气朝横薄暮烟。
芳草野花迷旧垒,断桥流水拾残鞭。
一夫能用合关力,好与清时镇楚边。

白鹤山:
仙子楼台翠霭间,何年骑鹤上云端

白鹤山位于望城区白箬镇境内,主峰海拔326米,其脉自西南由宁乡入境,沿嵇咖山向东蜿蜒至莲乡、麻田,山势崔巍,气冲霄汉,主峰上有一石崖,朝前凸出,形似白鹤,曾有“仙人骑白鹤”之传说。山顶有石井二口,泉水终年不竭,清澈如镜。旧有白鹤庵,庵周桂树葱茏。清代诗人咏白鹤山的诗无不把“仙人骑白鹤”喧染一番。清道光进士、吏部主事《白鹤山》诗云:
仙子楼台翠霭间,何年骑鹤上云端。
只今一片松头月,夜露秋声冷石坛。
清咸丰举人张拱辰有《白鹤山》诗亦云:
仙人已不见,白鹤自高飞。
遗庙生青草,空山霭翠微。
月明松满径,霞蔚寺双扉。
俯视群峰小,苍苍映夕辉。
清光绪《善化县志》称白鹤山为“唐时颜真人修炼之所”。但清代有的诗中却说居白鹤山的仙人为陶真人——陶澹。陶澹为晋太尉陶侃之孙。据《晋书》,陶澹,字处静,与侄专心修养,结庐临湘山,相传在这里“羽化升仙”。 临湘山即长沙县?梨镇陶公庙所在的山。
是不是陶澹在“羽化升仙”之前曾隐居白鹤山“学仙”呢?很有可能。
早在宋代就有“长沙白鹤山晋陶澹旧居”之记载,如诗人张耒《慎思兄别墅在长沙白鹤山晋陶澹旧居事见本传》诗云:
千年骑鹤老仙翁,固是山川秀气钟。
桃洞自宜无客到,吴门应合有人逢。
岩前旧隐孤杉老,壶里真游白鹿从。
近有蓬莱读书客,卜居偶占翠岚浓。
清布衣诗人易尔惺甚至称造访过陶澹故宅,其《访陶澹故宅》诗云:
我过仙人桥,为访仙人宅。
清风拂修篁,流泉咽危石。
仰观白鹤山,长松如振翮。
下为陶公居,红藤依古柏。
峭壁隐苍苔,悬岩印鹤迹。
划然长啸声,山谷如裂帛。
幽鸟唤游人,老猿认行客。
我生本好奇,探讨穷幽僻。
仙人不可逢,兹游亦奇特。
白鹤山西南紧连嵇咖山。嵇咖山又名嵇山,南北走向,逶迤10公里,群峰起伏,如龙似蟒,主峰海拔474米。明崇祯《长沙府志》载:“嵇咖山县西七十里,上有田数亩,仰天小湖,旱不涸。有丹炉遗址,昔嵇真人宅,今建有观。”主峰上有一宽广丈余的石洞,名狮子口,传为嵇真人修炼处。1958年“大跃进”时山林遭破坏,造成岩石裸露,植被稀疏,近年广植松、杉、南竹,渐复生机。
明代嘉靖进士、当过福建巡抚的宁乡人周采《嵇咖山》诗云:
高凌天马云霄远,翠落楼台草树寒。
浓雾频年滋豹变,震霆何日起梦蟠。
清雍正进士、岳麓书院山长,也为宁乡人的王文清也有《嵇咖山二首》:
嵇咖引我解尘纷,灵草幽花尽日矄。
碎雨濛濛山宿雾,寒浆滴滴窦穿云。
蜿蜒入井龙高卧,鸡犬辞炉灶久焚。
为吊真人何处是,元天观上有遗文。
环向千家作画屏,几峰奔走几峰停。
潭州水出三分白,磊石岩悬一线青。
分得乱山龙战野,空余古寺虎听经。
我随猿鹤成顽友,不作移文不勒铭。
嵇咖山山麓有秦塘村,清末曾主讲宁乡玉潭书院的廖树蘅称其为世外桃源。廖树蘅也是宁乡人,为什么诗咏嵇咖山的都是宁乡人呢?因为嵇咖山系宁乡县和长沙县的界山,而长沙至宁乡的驿道必经嵇咖山下的白箬铺。廖树蘅在《秦塘村诗为王杖芸广文作》一诗的序中这样描绘秦塘村:
秦塘村当嵇咖山之麓,群峭杂袭,山号芳储。众溷交汇,岩名滴水。丛篁蔽天,峤道翠石,簇成烟霞信欲界之仙都。幽人之薖岫已。宅左拓地数弓,杂植竹木,芳春绚若绮谷;开池种渠,亦受明月。跨水为梁,我知鱼乐。园中箭茆成廊,以通幽步。乘兴曳履,无间睛雨,类皆审曲。因山下址,师卫荆之苟美,陋季伦之华构。余尝薄游周历吴会名园,如顾氏之怡园,盛氏之寒碧山庄,非不奇,筱玲珑,引人入胜,然美则美矣,大都穷殚人力,虚耗木衡,孰若斯丘之妙造自然,不多烦匠石哉。
诗为七律二首:
欹石当门蚀翠苔,倚墙新柳绿成堆。
宁知水覆山重处,满眼嫣红姹紫来。
结构幽奇谢雕饰,云泉错落洒池台。
只缘连日潇潇雨,雾凇无因一扫开。
信是秦人避世村,乱山乔木拥篱门。
云中犬吠房栊静,池面鱼佥钓石温。
新竹连冈蕃纸业,丰年赛社足鸡豚。
嵇仙一去林阴合,丹灶千年迹尚存。

乔口:
树密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乔口镇以乔江入湘江口而得名。乔江亦称乔口河,原名柳林江,在长沙市西北45公里湘江西岸,地处望城、湘阴两县交界处,为水路入长沙必经之地。明《一统志》云:“自益阳县界入湘江,即高口水也。”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达710平方公里。《明史·地理志》则云:“长沙县西北有乔江与资江合流处。”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中说:“乔口镇当益阳乔江之口,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王逵等自朗州(常德)袭潭州(长沙),克益阳,进克乔口及湘阴至潭州是也,今有乔口镇巡司”。据《明史地理志》载:“长沙西北有乔口巡检司。“益阳乔江之口”是“乔口”地名之由来。
大明《一统志》云:“在长沙县北九十里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元元统年间邑人黄澹因设义学于此,诏赐乔江书院。”故乔口以“三贤”著称。唐大历(766—779)年间,无家可归的杜甫从蜀中远赴湖南,准备经潭州投奔旧日好友、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于是,湖南、长沙、望城有幸迎来了这位千古诗圣。
杜甫自四川出三峡,泛舟江汉,先登临洞庭湖畔的天下名楼岳阳楼,写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著名诗句,然后行船入湘江,来到已属长沙北界的乔口。这里南距长沙六十里,杜甫写下了进入长沙的第一首诗《入乔口》: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
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
树密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该诗纪行、写景、抒怀,情景交融,唱叹有致,起承转合,自然浑成。快感与悲歌交织,近长沙而怀贾谊,伤人亦自伤也。结尾一声嗟叹“凄恻近长沙”,杜甫是怀着凄凉哀伤的情感进入长沙的。但随着舟行湘江,目睹朝晖夕阴、山市睛岚,他又以素有的才情诗兴吟咏起潭州的民俗风情和自然界的无穷美景:“两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在诗人的笔下,盈盈一江春水,灿灿两岸春光,构成了令人陶醉的景致。舟过屈原在《九歌》中吟唱过的湘夫人祠,咏罢那里的汀树渚濒,杜甫又忍不住赞叹“湖南清绝地”!
从此,乔口名声远扬,引来无数诗人游访赋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四大诗人”的范成大即有《乔口别游子明》诗:
马首欲东舟欲西,洞庭乔口暮寒时。
三年再别子轻去,万里独行吾早衰。
遥忆美人湘水梦,侧身西望剑门诗。
老来不洒离亭泪,今日天涯老泪垂。
明永乐进士、文渊阁大学士薛瑄有《乔口溯流往长沙》诗:
楚岫无边翠,湘流不尽清。
香兰屈子赋,苦竹鹧鸪声。
风景常年事,云霞万古情。
沙头旧鸥鸟,谁肯与寻盟。
历代“用杜工部韵”的诗不下百首,但无一首能超过杜工部者。清乾隆进士唐仲冕的一首还算较好的,诗云:
湘北湖渚近,湖东云水赊。
铜官初度到,玉笥已披华。
村市孤灯直,岸边小树斜。
因怀旧风景,落雁向长沙。
诗中“玉笥”指乔口以北的玉笥山,相传屈原放逐沅湘时曾居此。杜甫的诗中则提到了“贾生”。屈原、贾谊、杜甫交织在一起,于是,古乔口镇有了纪念和祭祀屈、贾、杜三人的“三贤堂”。三贤堂即乔江书院的所在。明《一统志》云:“乔江书院在长沙县北九十里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元统(1333—1335)间,邑人黄澹设义学于此,诏赐今额。”元统初年,恰逢时任侍御史的许有壬巡访长沙,为其撰《修乔江书院疏》上呈元顺帝,帝允之。乔江书院建成后,许有壬又有古风《题乔江书院》,前四句云:
朱张挹洙泗,一滴沾资湘。
源远流不沱,导之日以长。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乔口镇自唐代起就成繁华集镇,镇内文人云集,歌舞升平,仅戏楼就有万寿宫、乾元宫、渐源寺等数座。渐源寺戏楼联云:
看这里替古人写照传神,莫道衣冠是假;
到此间愿诸君设身处地,要知善恶如斯。
乔口河原名柳林江,为什么又成了乔口河呢?原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三国周郎赤壁”之时,吴军驻扎在岳州,周瑜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把心爱的夫人小乔安顿在柳林江口。历史上的周郎无论容貌风度,还是才华气质都令人倾倒,而小乔则仿佛笼在迷雾之中,她的名字就留下很多争议。杜牧诗云“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三国志》作“二桥”。史载二桥乃东汉太尉桥玄之女,“乔”为“桥”之误也。可是后人还是选择了用“小乔”这样温婉的称谓来匹配这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周瑜精通音律,《三国志》中有“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之记载。也就是说,在欣赏音乐时,即使他喝了三大盅酒,醉意醺然,弹奏者只要有细微的差错,他都能敏锐地觉察到,并立即扭头去看那个出错的人。相传弹奏曲子的小乔为了博得周郎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正如唐人李端《听筝》诗所赞: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铜官: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铜官镇位于望城区北部湘江东岸,与靖港镇隔江相望。从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中曾提到湘水一个叫蝶的地方,即今距长沙市北35公里的铜官镇。铜官镇古产铜,唐代诗人杜甫《铜官阻风》诗注云:“官铸铜处也,即锦官之类。”鄂君名启,系楚怀王的弟弟,拥有150只庞大的商船,在楚国范围内广泛地做生意。当时的蝶应是楚国铸铜币的场所之一,又是一个商业集镇。在“铸钱处”置管理铸铜事务的“铜官”,这便是铜官地名的由来。
杜甫从乔口继续前行。一天午后,突发大风,杜甫在船中忽然见到左岸房舍密集,烟雾缭绕,经船夫打听,此处叫“铜官渚”。杜甫连忙叫船夫系缆落帆,拄杖走向山野。当时正当春播季节,丘冈地上,这边一团团火,那边一洼洼水,农夫们正忙着水耕火溽。目睹此景,杜甫写下《铜官渚守风》。该诗为大历四年春杜甫过铜官渚遇风泊舟时所作,诗云: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此诗写湘岸春耕前景物,诗风亲切自如,后人建有守风亭,刻此诗于亭内。“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寥寥十字,给人们留下了千余年前潭州先民们勤劳耕作的场景。
在用杜韵的同题诗中,也以清唐仲冕的《铜官渚用杜韵》最为有名,诗云:
落漕浦溆出,捩舵浅深间。
风送黄陵庙,烟横紫气山。
病嫌船偶侧,欢怪酒常悭。
云母堪为饵,停桡欲一攀。
黄陵庙在湘阴县境湘江边,从铜官渚往北顺舟四十里即到。传说舜帝陟方,娥皇、女英二妃从征,在此溺水。诗中“云母”系铜官山的别称,传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服之可长生。
在历代咏铜官的诗中,以伤感诗为多,如“星沙看咫尺,寒雁有遗声”(明詹士懿),“低徊杜陵老,一系守风船”(清彭开勋),“西风萧瑟铜官渚,饱听潇湘夜雨声”(清贺熙龄)等等,惟有王夫之的《铜官》吟兴亢奋,清新可读:
湘近波千缬,湖馀势一青。
自然成气象,终古幻苍冥。
影转帆随曲,苍来雁落汀。
正余吟兴好,新发洞庭舲。
铜官自唐代起即以出产陶瓷著名,为釉下多彩发源地,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今铜官镇南约4公里有石渚湖,北岸为唐铜官窑遗址。唐代铜官窑产品远销中亚、西亚等地,是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有关铜官窑的文献记载极少,仅有唐代湘籍诗人李群玉在《石渚》诗中作了一些描述:
古岸陶为器,高林一尽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迥野煤乱飞,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诗话铜官不得不说铜官窑的“瓷诗”。“瓷诗”是铜官窑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诗歌类别,《全唐诗》不收它,因而对铜官窑深有研究的文物专家萧湘先生说它是“唐诗的弃儿”。 青釉褐彩“竹林七贤”人物图诗文瓷罐是其中的杰作。它在罐腹部的一面彩绘了一幅两人谈玄图,凭借诗文内容作对照,可知整幅画面是写竹林七贤人士的交往和谈玄。两人中,右侧人物戴高冠,胡须飘逸。着直裾深衣,双手合于前,执酒樽,坐姿作谈话状,此人应为阮籍。左边站立者,年龄比阮籍小,身材较魁梧,胸前着悬挂物,此人应是曾任建威参军的刘伶。两位酒神聚首一起论酒谈玄。一老一少,一坐一站,老者在讲,少者在听。罐的另一面腹部,写有一诗,诗的右侧有款“七贤第一祖”。诗曰:
须饮三杯万事休,眼前花发四肢柔。
不知酒是龙泉剑,吃入肠中别何愁。
发现窑址有题诗的陶瓷器,始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初步清理,在已经发现的62首完整的陶瓷器题诗中,见于《全唐诗》和《全唐诗续补遗》者共9首,见于其他传世文献者1首;另外可确定的先唐诗1首。其他大多数则基本属于流行在市井巷里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全凸现在这些瓷诗里。这类诗歌,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其一,反映离别与相思的。如: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其二,反映边塞征战的。如:
一日三场战,曾无赏罚为。
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归。
其三,反映宗教思想的。如:
念念催年促,犹如少水鱼。
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馀。
其四,反映商贾经营活动的。如:
人归千里去,心画一杯中。
莫虑前途远,开航逐便风。
其五,反映游子与游人的。如: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
其六,很可能是反映歌楼妓馆的。如:
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
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
还有反映其他方面的。如:
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啼春声。
这60多首诗中,按已公布的统计数字,大约题诗瓷器总共有113件,其中同一首诗分别题于20件瓷器以上的有“日日思前路”、“一别行千里”、“只愁啼鸟别,恨送古人多,去后看明月,风光处处过”、“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等4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一诗题于14件瓷器上,其余有21首诗分别题于2—9件瓷器上,一诗一件瓷器的有36首。一首诗题于多少件瓷器上,反映了这种瓷器生产量的批量,其生产量的多寡又是市场需求量的反映。市场需求是反映社会心理需求的,这些数据可能有助于认识这些瓷器题诗的特色,亦可以从陈设欣赏角度去看瓷器题诗的神韵。
上述瓷诗产生在中唐“安史之乱”后。其时南方以都会为中心的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仍在相对安定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城市市民阶层形成一种上升的社会势力,力量不断壮大,地位日益提高,掌握着都市的经济,带来了都市的繁荣,还不断孕育着新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地处洞庭湖滨、湘江下游的铜官窑,以其十分方便的交通条件,将产品集散于江淮、江南等地的都会中心。而瓷器上所题都市商贾、歌楼妓馆、游子旅人的诗歌,又根植于都市社会的土壤,成为中唐时期新兴的市民文学的一个品种。铜官窑瓷诗的多数不能登大雅之堂。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们谈贫诉苦之情、不谈论国制朝章、也不热衷于佛理宣传。它在创作上以写实为宗,开宗明义,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毫无造作。在艺术风格上吸取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市民需要、商贾喜爱的新品种——瓷诗,开诗入瓷的先河。
唐代铜官窑遗址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古镇则公布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靖港:
沩水西来驶,湘流北汇清

靖港与铜官隔湘江而望,镇以港而名。靖港原名沩港,系沩水入湘口之一。昔为天然良港,曾为湘米、淮盐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为长沙县境第一繁荣集镇,有“小汉口”之称,今存百年老街和宁邑八元堂、杨泗庙塔、临水戏台等古迹,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明《一统志》云:“靖港在长沙县西北五十里,自宁乡县流至东北入湘”,“唐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当地百姓为纪念李靖,遂把“沩港”改为“靖港”。清同治《长沙县志》亦载“唐李靖驻兵于此,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清嘉道间宁乡籍诗人彭开勋《靖港》一诗道出了靖港之名的来历。诗云:
李靖攻萧铣,当年此驻兵。
令严师惧将,人去港留名。
沩水西来驶,湘流北汇清。
客船云集处,残夜火犹明。
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少通书史,隋大业末为马邑郡丞。高祖定京师,本欲斩之,而以壮士将其释放,被召入秦王幕府。从讨王世充,以功授开府。武德四年(621)授行军总管,委以军政,讨萧铣,领军镇守长沙湘江沩水港口,后度岭至桂林,收复整个湖南地区,分道抚慰,南方悉定。封永康郡公。百姓为感佩其功德,特在靖港镇立李靖祠以祀,旧有戏台,其联云:
溯湘水南来,百里河山,仗此楼台锁住;
唱大江东去,九天烟云,好凭弦管吹开。
靖港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太平天国战争中靖港成为重要战场,咸丰四年二月初九(1854年3月7日)太平军征湘军占领靖港,四月初二(4月28日),石贞祥率征湘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靖港。曾国藩在靖港对岸铜官渚愤而投江,遇救。后湘军水师彭玉麟、陆师塔齐布等合力攻击太平军,转败为胜,四月初八(5月4日)太平军自靖港退守岳州。望城绅士、谭嗣同的岳父李寿蓉特作《靖江览古即呈星使曾涤生(国藩)侍郎》诗以贺:
湘流北去界青枫,驻节依依李卫公。
萧氏何人图割据,楚江曾此识英雄。
跳梁又聚群蛮族,傅垒争思上将功。
谁扫氛埃护城郭,万家香火祝南丰。
靖港古镇庙宇众多,以紫云宫最为有名。紫云宫又名紫极宫,位于沩水入湘江口之北侧,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年间重修,主祀民间传说中的平浪王杨泗将军,又称杨泗庙。同时也祭祀儒、道、佛三教和民间诸神。可说是集宗教、民间信仰和本地神仙于一体的复合庙宇。紫云宫檐牙高啄,铁马叮咚,琉璃瓦盖,金碧辉煌。正殿雄伟高大,两侧配殿对称。进出大庙,并排分设左、中、右三座圆拱石门:东侧门内,石人石马,鞍镫俱全;正门前两尊石狮,爪牙毕露,鬃毛旋卷,昂首怒目,踞地相望而坐。尤以母狮腹前之幼狮,栩栩如生,狮子口含石球,人手探入可拨球旋转,但不能取出,制作巧妙。晚唐湘籍诗人李群玉《长沙紫极宫南夜愁坐》诗云:
独坐高斋寒抱衾,洞宫台殿窅沉沉。
春铅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穷连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时心。
羁押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父吟。
光绪年间,紫云宫明净法师建镜湘楼,落成之日宴集道俗,著名诗僧八指头陀(释敬安)作诗寄题:
靖港古屯戍,熊湘资咽喉。
帆航接洞庭,津鼓连橘洲。
开士审其要,排云建飞楼。
秋霞澄夕阴,月影碎川流。
良辰集道俗,广坐罗珍羞。
奇文耀华藻,玄论豁昏幽。
兹会吾不与,情往如同游。
川途咫尺间,来去千万舟。
取意各自适,谢彼波中鸥。
登上镜湘楼,极目水乡,尽收眼底。居中一层南向题写“数峰青”三字,系清末侯锷楼手笔。底层有戏台,戏台联云:
高阁俯南溟,看九万里鹏飞,无数云澜生眼底;
重湖通左蠡,听卅六湾渔唱,大千风月入怀来。

新康:
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

新康镇以新康河而名。新康河即沩水流入望城县的一段。大清《一统志》称:“沩江在宁乡县一百五十里,源出大沩水,东北流入长沙县界,名新康河,又东北入湘。”沩水入湘江处,称新康口,其北岸即新康镇。新康口扼湘北水上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水经注》载:“新阳(宁乡)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长沙)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城访古录》据此断定:“新康河即古之沩口戍也。”
杜甫入长沙逆湘流而上第三站便是新康,其名作《北风》诗即在新康所作,杜原注:“新康江口,信宿方行。”诗曰:
春生南国瘴,气待北风苏。
向晚霾残日,初霄鼓大炉。
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
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
涤除贪破浪,愁绝付摧枯。
执热沉沉在,凌寒往往须。
且知宽病胏,不敢恨危途。
再宿烦舟子,衰容问仆夫。
今晨非盛怒,便道即长驱。
隐几看帆席,云山涌坐隅。
此诗记顺风行舟湘水,咏北风声威。在贫病交加的作者眼中,北风有驱除瘴疠之功、摧枯拉朽之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清代诗人、乾隆进士唐仲冕也和有一首,亦堪称佳作。诗云:
顺飙催片席,息困胜皋苏。
影度桥头驿,光生竹火炉。
九秋一色水,三十六湾湖。
泽畔寒鱼跃,湖边落雁呼。
稻粳无滞穗,萑苇半殁枯。
望国村烟近,还家钓艇须。
虽多耽岁月,已渐尽程途。
天上长沙子,人间屈大夫。
昔贤当侘傺,吾道免驰驱。
遄过新康市,维舟岳麓隅。
清代文人墨客过新康,大凡总要写诗,如清初有“楚陶三绝”之誉的陶汝鼐,从新康由沩水回宁乡时就作有《还新康江口》:
江岸人烟废,鱼矶草木深。
羽鳞欣有托,天地似长阴。
无处询前辈,徒劳辨旧林。
余生还数过,未忍赋愁心。
编纂有《沅湘耆旧录》的嘉庆举人邓显鹤也作有《新康途中杂诗二首》:
浓岚罨画四围遮,幂历荆榛拂帽斜。
一阵蜜蜂喧耳畔,回风乱扑藤萝花。
溪畔家家昼掩扉,饭香时节无人归。
门前水碓偶然落,惊起一双鸂鶒飞。
新康有“戏乡”之称。清代新康形成集镇,十分繁华,有前清举人袁松岸所撰《新康戏楼》联为证:
湘水庆安澜,恰当古寺钟摇,锦缆牙樯千里集;
江村欣赛社,又听阳春调逸,渔歌樵唱万人欢。
新康戏乡的“庙戏”尤以辖神庙庙会名传遐迩。辖神庙位于新康沱市村市镇上。建庙时间无考,但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同治年间重修,光绪十三年(1887)铸有丈余高的五层铁塔和大型香炉。庙分三进,砖木结构,地板、阶台为花岗石。庙前有广场,左右两侧各耸一20多米高的旗杆,旗杆顶上常悬挂镶有红色鳍形边的杏黄大旗。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为辖神庙的庙会日。每逢庙会得连续唱戏10天,白天10台戏,由庙开支,晚上9台戏由当地行会开销。戏台设计巧妙,音响效果好,艺人们的道白、唱腔都非常宏亮。长沙省城的湘剧名角,如小生吴少芝、老生欧云霞、花脸廖松柱、小丑李少成、老旦盖梅先和“六岁红”刘春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给庙会更添热闹气氛。庙会期间,镇上小商小贩众多,前来看戏的人山人海,既有农民,也有乡绅,还有城里来的阔太小姐。庙前戏楼佚名联云:
河山社稷为谁开,听残铁板铜琶,千古兴亡归眼底;
将相公侯由我作,看到忠肝义胆,万年史册系心头。

丁字湾:
挂席三十里,晚风金紫湾

与新康隔江相望的是丁字镇。丁字镇以丁字湾而名。丁字湾,又名麻潭、金紫湾,是望城区湘江东岸一丁字型港湾,以盛产花岗石(麻石)而闻名。清同治《长沙县志》载:“丁字湾,县北四十里,砠石崔嵬,横出岸外,水至此出入纡回,形如丁字,故名。俗讹为金字湾,为省城水口,亦名金紫湾,有拗风,舟人于此落帆乃过。”曾掌教岳麓书院的清乾隆进士张九镒有《由星沙泊金紫湾》诗:
挂席三十里,晚风金紫湾。
天空微白水,云断更苍山。
星月孤篷外,渔灯小市间。
悠然把盏坐,沙鸟一声闲。
此诗写丁字湾的悠闲,而贺长龄之弟贺熙龄的《丁字湾》诗则是另一番景象,其险峻之状,实不可与悠闲之情同日而语。诗曰:
翠竹亭亭舞碧霄,松杉千尺拂云梢。
悬岸绝境无人到,管领烟霞太古樵。
丁字镇原有龙潭寺,建于清雍正年间。龙潭寺石雕代表丁字湾麻石雕塑工艺的最高水平。门首一对石狮,高3米许,大嘴内藏石球,球面光滑,人手探入可拨球转动,但球不能出。寺内鲁班殿置青石香案,高1米,长2.3米,正面镂空雕刻花卉,内刻算盘和石鸟笼。石算盘长20厘米,边、档、梁、珠分明,算盘珠粒能上下拨动。石鸟笼栏栅细若香签,笼内刻石鸟,振翅欲飞,张嘴似鸣叫。这些珍贵文物均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
丁字镇亦为旅游胜地。麻潭山即位于丁字镇境内,西临湘江,西南至东北走向,长约4.5公里,主峰海拔287.8米。麻溪于此地汇入湘江,山下为深潭,因名“麻潭”,亦称“龙潭”。清陈运溶《湘城遗事记》载:
山中有白云庵、福兴庵、观音寺、和尚洞、灵仙洞诸胜。灵仙洞口石门正方窥之,中空上生异木,秋深叶落从龙潭浮出,知此洞与龙潭通。龙潭湘水最深处也。
麻潭山山峰险峻,秀出云表,怪石巍峨,常有迁客骚人登山览胜,概之为“麻潭十景”:凌霄仙洞、狮子衔樟、白云古寺、金龟越塘、果老耸立、桂泉清香、歇憩坳岭、黑狗逐羊、练马池上、钟鼓广场。今白云寺已遭拆毁,其余九景依稀可见。清时还有金莲寺,今亦无存。
麻溪是清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陶汝鼐之子、清初诗人陶之典《舟至麻溪》绘声绘色描写了麻溪的神奇景色,诗中云:
有客上扁舟,晓发资江浒。
双桨远烟鬟,江气豁天宇。
回听北塔钟,随风落遥浦。
沿岩补苍云,明镜流青薮。
曲邃入溪阿,山深面墙堵。
水逼无峰阴,雾近多细雨。
长汉泻怀间,双壁开云户。
沙尽石巉巉,疏凿劳神斧。
麻潭中的灵仙洞更是丁字湾的奇中之奇,清光绪举人邹南英《游灵仙洞》诗中云:
何处见灵仙,洞中有石室。
奇木生洞口,洞深不可测。
秋高叶落时,远自龙潭出。
仿佛巴陵道,包山通地脉。
又如昭潭水,旋涡常潗潗。
伏流连洞庭,时见昭潭叶。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上一篇:长沙县下一篇:雨花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09:02 , Processed in 0.0954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