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县

2020-9-25 08: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临湘山:
河沙明灭淡疏星,古寺临湘护百灵

临湘山位于长沙县㮾梨镇,濒临浏阳河。临湘山因西汉时长沙县名临湘县而名。山上古木参天,风景幽美。临湘山势宛若仰天狮子,故别名“狮岭”。 临湘山海拔仅数十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陶公庙就坐落于此,“狮岭仙踪”遂成为旧“临湘山八景”之首。
浏阳河流经㮾梨的一段亦称梨江,是浏阳河入长沙县后第六道湾的湾顶。梨江向北流至与芙蓉区东湖街道交界处,九十度西转进入长沙市。这里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旧有临湘山八景,亦名“梨江八景”,流转甚广,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民国时居正《题临湘山》诗云:
河沙明灭淡疏星,古寺临湘护百灵。
一击晓钟惊刼梦,依然严饰独称尊。
民国南社诗人王啸苏和抗日战争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分别作有《咏临湘八景八首》。王诗清雅,薛诗则多了一分军人的阳刚之气和抗日情怀,结合八景分录如下:
1.狮岭仙踪
狮岭即临湘山,山势宛若仰天狮子,故别名“狮岭”。山上古木参天,风景幽美。西望长堤相接,波光帆影;东眺则远山含岫,野树笼烟。陶公庙就坐落在这座千古名山,所谓“仙踪”,就是指陶氏叔侄千年不坏的“肉身”。“狮岭仙踪”遂成为旧“临湘山八景”之首。八景图解说词是:“山形俨若啸天狮子。二真人遗蜕正趺坐于狮顶,得天地之正气,历万古而不磨,道貌长存,山以人重,古称蓬莱仙境,仿佛似之。”
王啸苏咏《狮岭仙踪》:
遗蜕千秋尚宛然,我曾膜拜晋时仙。
引书今有吴碑在,应共城隍片石传。
薛岳咏《狮岭仙踪》:
赫赫雄狮首仰天,东西狂吼气无前。
豢龙皇古传名氏,戢暴人间岂有仙。
2. 鹅湖夕照
鹅湖,指河西的黎圫,今属长沙市雨花区。这里距陶公庙约四里,八景图解说词称:“其圫方广二十余亩,黎氏子孙环圫而居,持水灌田,兼蓄鱼苗。明吉王据湘,曾养鹅于此,每当夕阳西照,而鹅影映水,故号曰鹅湖。”
王啸苏咏《鹅湖夕照》:
云桂亭轩迹久荒,居人犹指养鹅场。
联姻为溯吾家世,甥馆吹箫引凤凰。
薛岳咏《鹅湖夕照》:
夕阳初照镜湖平,水接仙源足利耕。
忆否蔡州城下战,故惊鹅鸭乱军声。
3. 梨江双渡
梨江又名葵江,也名?水,是浏阳河流经㮾梨这一段的名称,因河水绕谭阳洲而过,谭阳洲象一朵葵花,更象一只梨子,故获得这一美名。未通公路以前,㮾梨镇是浏阳至长沙这条大路的重要孔道,八景图说:“地当孔道,市场繁盛,商贾纷驰,故昔分上下两渡。”故名“梨江双渡”。
王啸苏咏《梨江双渡》:
波间荡漾燕双飞,待得轻舫载客归。
一幅画图何处写,春江渺渺柳依依。
薛岳咏《梨江双渡》:
东来浏水入山隈,潮杂人声势若雷。
两岸梨江双渡济,天将一水隔蓬莱。
4. 茆港孤舟
这是八景中地貌变化最大的一处,地点即今㮾梨镇鸦灵桥。这里是东茅港(茆字通茅)紧连浏阳河的出口处,过去港水宽广,过港要用船,据唐初《太平御览》所载,陶公叔侄在临湘山修道时就利用这条宽港避客,“故旧人山候者,辄移渡涧,莫得近之”。八景图解说:“昔人曾以一舟应渡往来行客,因以是名。”又说:“清初,长桥柳氏出资督修石桥。桥成,适有无数乌鸦飞翔鸣集,应时而至,故名鸦灵桥。”
王啸苏咏《茆港孤舟》:
瞥见群鸦降碧霄,宛然七夕鹊填桥。
含情无限如传语,惆怅盈盈一水遥。
薛岳咏《茆港孤舟》:
孤舟一叶泛烟波,车马纷然唤渡河。
喜有长桥穿柳浪,验功乌鹊得先过。
5. 撑云石笋
此石笋原位于今㮾梨镇政府西侧下岭处。八景图解说:“白衣庵侧,有古玉晶石笋一株,其干峭直,势欲凌云,俨有独立不移之概。”所谓玉晶石笋,并无玉的成分,而只是一块可以摇动的石碑而已。它之所以著名,与一个名叫司马头陀的和尚一枚铭记分不开的,这枚长方形的印章上刻有绝句:“石笋伴南地,高山落下平。明堂如仰掌,世代出奇英。”
王啸苏咏《撑云石笋》:
奇石凌空翠黛环,似疑筱荡矗林间。
地灵自聚诗书气,高缀蓬莱玉笋班。
薛岳咏《撑云石笋》:
森森石笋郁崔巍,支拄云屏似幛开。
凭汝撑天盖坤轴,不愁滚滚恶尘来。
6. 夹岸桃花
地点在今㮾梨镇新街尾的花园港。八景图解称,过去的花园港“每逢仲春,夹岸花开,桃红似锦,缤纷掩映,如人桃源仙境。游览之时,群疑武陵春色,此地平分”。
王啸苏咏《夹岸桃花》:
可曾有地避嬴秦,两岸缤纷二月春。
最忆武陵风景好,桃花带雨笑游人。
薛岳咏《夹岸桃花》:
两岸缤纷景色新,渔郎休作问津人。
须知此是神仙境,流水桃花别有春。
7. 古寺疏钟
此景地点在今㮾梨镇梨江学校。这里原叫圆通寺,建于唐朝初年。八景图解称:“古圆通寺,乃唐尉迟公所建造”,“近为梨江女校课徒之所,寺内旧有古钟,声韵悠扬,发人深省,今虽香烟冷落,时或摇传逸响,天地为清”。
王啸苏咏《古寺疏钟》:
劝学曾经事未忘,只今八景咏临湘。
何时再访山中寺,来听疏钟送夕阳。
薛岳咏《古寺疏钟》:
断续空山何处钟,前唐古寺感尘封。
尉迟尚有遗踪在,名将还期异代逢。
8. 东冈晚眺
东冈即东冈书院,元代教育家许有壬讲学处。因其父熙载,号东冈,仕长沙时曾设义学于此,熙载去世后,诸生思之,故立东冈书院,朝廷予以赐额。地点在今㮾梨镇四机床厂。八景图解云:“元许有壬之父东冈先生,曾讲学于此,许有壬建东冈书院于临湘山左,以为课生之所,未不忘也。遗址即今准提庵。内有碑记,文曰东冈书院,又名准提,大明府志许氏修建。”清嘉道间诗人彭开勋题有《东冈书院》诗:“有元兴学校,人说许东冈。此地宫墙远,当年礼乐荒。授经来小市,按席遍穷乡。旧院瞻遗址,春风意不忘。”
王啸苏咏《东冈晚眺》:
元时旧院剩崇基,舒啸东冈向晚时。
八百年来弦诵歇,苔痕深浅认残碑。
薛岳咏《东冈晚眺》:
相偕晚眺上东冈,是处风来草木香。
客指前朝书院址,古碑犹自烂声光。
今日临湘山为旅游胜地,山下浏阳河开辟有至长沙湘江橘子洲的旅游码头。

陶公庙:
桥边鹤鹿归何处,夜听灵鸦月一村

陶公庙又名陶真人庙,位于㮾梨镇临湘山上,濒临浏阳河(流经㮾梨的一段亦称梨江),与长沙市雨花区谭阳洲隔江相望。陶公庙正好处浏阳河入长沙县后第六道湾的弯顶上,西望长堤相接,波光帆影;东眺则远山含岫,野树笼烟。浏阳河在这里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弯,远望成了两条江,这就成了“梨江八景”之一的“梨江双渡”。
陶公庙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澹及其侄陶烜。据《晋书》,陶澹,字处静,与侄专心修养,结庐临湘山,相传在这里“羽化升仙”。后人在此“建立祠宇”,并“洁布仙躯”,即供奉他们的“肉身”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陶公二真人庙,在明道都六甲榔梨市……相传庙建自梁天监中,迄今千馀年矣。清乾隆中众姓捐资重修……亢旱水灾,祈祷辄应。咸丰二年以保护危城,真人叔侄与同县李公真人俱膺封号。十一年三月礼部议奏,准予列入祀典。”清嘉道间诗人彭开勋《陶真人庙》诗序曰:
陶真人庙,在榔梨市,县东三十里明道都。真人名澹,昔太康中隐君子。公好道,结庐长沙临湘山,驯白鹤三,白鹿一。 ……其时太尉侃开府湘城,公挈丹鼎而息城左之榔梨江。一显一晦,陶氏信多达人。在深于几者,则洒然不以彼易此也。《晋史·隐逸传》:陶澹,字处静,太尉侃之孙也。父夏,以无行被废。澹幼孤,好导养之术。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不娶。好谈《易》,善卜筮。于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人有候之者,辄移渡涧水,莫得近。陶士行诸子皆凶暴,不独夏也,而诸孙中乃有澹,曾孙中乃有潜。潜集中乃有仲德、敬通之流,皆隐约有行义。潜近亲澹,高逸于此,而潜无一语及之,又未喻也。
清乾隆举人李光宝有《陶真人庙二首》:
今日须眉榻尚温,当年肝胆世谁论。
桥边鹤鹿归何处,夜听灵鸦月一村。
象马临河怯浅深,双邀返照碧云岑。
英雄血性凡仙外,祠畔风敲旧竹林。
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举办盛大庙会。庙会每次时间长达10天左右。前来赶庙会、朝拜的香客成千上万,其中有来自川、鄂、豫、浙、闽、赣、粤、桂等地的香客。他们对陶公菩萨虔诚至极,用“朝肉香”的形式(将小香炉用线吊于手肘皮下)顶礼膜拜。每次庙会,古戏楼上好戏连台,长沙城里的戏曲名角都登台演出,整天整夜连演连唱。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庙会期间,商贾云集,结庐成市,形成了“三仙街”。因此,有民谣云:“㮾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
陶公庙由山门、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5个部分组成,占地0.73公顷,建筑面积1852平方米。
山门为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高大华丽,正脊置琉璃蟠龙宝顶,两侧列琉璃八仙,个个神态生动,两档鳌鱼收尾,檐下层层堆塑。门墙明间上方汉白玉阴刻贴金竖书“临湘山”。额端置居中,周围为五龙盘绕,构成传统的“五龙捧圣”图案。中门联分别用南朝陶弘景和晋代陶渊明典故切陶姓。联云:
山中宰相;
陆地神仙。
门墙之后紧接门屋,正中为一戏台,大门自台下可入内庭。戏台左右为天井,其外为东西两间明屋,为单檐硬 山拉弓门墙。戏楼高14.6米,歇山顶,出檐深远,翼角高翘,翼角下飞龙舞凤塞角,微风吹拂,颈下风铃叮当。戏楼正脊中为五色葫芦宝顶,两端正吻为兵书铁剑,正脊堆塑北向为“蟠龙”,南向为“狮戏球”,屋面北向为黄色琉璃瓦,南向为小青瓦,檐下如意斗拱,层层交叠。拱端饰以龙凤,相间排列。戏楼上精致的木雕更具匠心,额枋、吊檐、栏杆、隔扇到处都有精美雕刻,成为民间木雕艺术集锦。整个戏楼共雕戏文58出,中央隔扇上刻有“梨江八景图”。陶公庙戏楼正中斗拱处悬挂“古楼”金匾,系辑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手迹。
戏楼前后门柱均悬黑底金字对联,台口联为:
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
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箴规。
正柱联为:
邪正忠奸,眼前轩舞皆身鉴;
疾徐高下,曲中清婉拨元音。
戏楼后台联:
凡事莫当前,唱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进入山门,穿过戏楼,有一殿坪。通过殿坪,就是依山而砌的石阶,沿48级花岗条石石阶而上,为月台。台上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大殿,外檐石柱,内檐用卷棚装饰,空花隔扇。正殿为前后两殿,地面全部由花岗石条石铺成,前殿供奉陶公真人肉身。清康熙举人、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观陶真人肉身》诗云:
绿辔红稀踏上方,千年委蜕一龛藏。
江流不尽升沉劫,树色遥遮梦觉场。
盎里青冥应纵步,鼎间丹药更谁尝。
鸿钧炉泊都益幻,掩骼埋胔颂哲王。
后殿为观音殿。殿内集道教楹联之大观,富含哲理。大殿石阶下左道石柱对联为:
福地驻灵踪,庇佑梓桑,千岁胜地华表鹤;
清风被人世,发扬神智,三高真似石湖仙。
右道石柱联为:
本山泽之臞成仙,更难鸾鹤排云,俨然穆穆三清,根夫一气;有功德于民则祀,不等丝纶贲野,久矣芸芸万姓,戴若二天。
大殿中门联为:
化鹤三生,迹显萧梁茆港外;
骖鸾再见,灵昭湘楚竹林间。
大殿外左右墙角联为:
种宜男卅三年,苦海弥漫,曾历几番魔劫,幸菩提树发,欢喜园开,蔚然小草资生,稽首望慈云庇护;看长沙千万户,翘轩辐辏,都拈一瓣心香,羡鹿洞风清,鹤林日丽,从此旃檀拜燕,终生愿佛座皈依。
正殿前柱联云:
舍功名富贵而来,踢破红尘,高风远启山中相;
历唐宋元明不朽,是何丹诀,奇踪上轶竹林贤。
正殿中柱联云:
鹤鹿竟相依,仰晋代风流,处处烟波新岁月;
须眉今宛在,看临湘山色,年年花草旧精神。
陶公庙中原有很多匾额,大多由名家题写。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无疆”匾,为朱熹于宋乾道五年(1169)题写。左侧“御菑捍患”匾,是民国十一年(1922)时任湖南省长的赵恒惕所题献;右侧“仙骨佛心”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题写。大殿内檐正中悬“钦颁祀典”大匾,上面记载着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礼部钦颁敕封陶公叔侄封号“昭显”“灵应”的圣旨。前殿有两列匾额,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书“民赖恩福”,右侧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吴大澂题写的“三湘霖雨”;左侧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枢题写的“慰满三农”。这些联匾,均毁于“文革”十年浩劫。1994年启动大规模修复工程,联匾均按历史资料予以补书。
1996年,陶公庙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真人庙:
蜕委湘山寺,神迎水渡河

李真人庙又名李公庙,清嘉庆《长沙县志》载:“李真人庙,一在水渡河,肉身;一在花果园,前明时真人后裔建祠,刊像以祀。”水渡河李公庙坐落于长沙县今星沙街道办事处松雅社区龙潭山,系道教真人庙,为长沙县道教协会驻地。庙宇占地21亩。整个建筑群沿捞刀河流向,先后从山门到地神殿、灵官殿、钟楼、鼓楼、八仙殿、真人(主殿)一线排开。正殿上方高悬“李公真人”镀金古匾,殿前左右石狮一对,前坪麻石雕象一头,均为数百年前文物。庙坪左右置铸铁镀铜香炉宝鼎及清代庙碑、功德碑。殿中主神为李公真人雕像,左殿为华佗仙师、财神,真君殿为“三茅”(茅盈、茅固、茅衰)君子。右殿为观音大士、关圣帝君、龙王菩萨。正殿左右各有一养生池,正庙前右有功德亭,记载庙史及个人功德;庙左有办公房,为长沙县道教协会办公场所。殿中主神肉身早毁,今为李公真人雕像。原山门联云:
大千世界;
第一仙人。
传说李公号空凡,又称紫霞,出生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一日,李母忽于睡梦中梦见一团紫色霞光扑向怀中,且满屋飘溢着一股特殊的香味,就此李母有了身孕。李公性格内向,谨言慎行,很少言笑,平时也不爱跟其他小孩一块玩耍。有一天,他在外面游玩,遇见一老公公突然从天而降,手里拿着一件物品,走到李公面前,便将那件物品相送,并嘱咐道:“吃了这东西后,按四、八之算数,可以超凡入圣。”李公随即将所送之物交给母亲看,原来是一个桃子。李母叫儿子吃了,李公说他要和妹妹分着吃。李公稍长大,入乡间私塾读书,表现特别聪明。有一天,他问私塾老师:“什么叫圣贤?”老师答:“读书。”李公又问:“我现已在读书,为什么不为圣贤呢?”老师说:“你年纪太小。”李公再问:“您为什么不为圣贤呢?”老师虽被问得无言以对,但心里却感到这个小孩非常奇特。
“紫霞”的传说也可从清嘉道间诗人彭开勋《李真人庙》诗得到映证,诗云:
紫霞征梦后,道学野仙多。
蜕委湘山寺,神迎水渡河。
御灾消虐旱,应候布恩波。
广济龙章锡,新祠建不磨。
彭开勋进而“自注”曰:
李公,元至正时,长沙县五十七都人,其母得紫霞入怀之兆,既而生公。与其妹俱从周野仙学道,精于养气、炼形。遇异人授以桃,兄妹共食之,胥坐化。今李公肉身,建祠在锦绣都水渡河。妹肉身,建祠在万寿都石飞觜,名娘娘庙。各离城三十里。灵迹详省郡县志。道光甲申夏旱,各宪迎李公肉身入城,祷雨应期,甘霖大遍。丙戌复旱,祷亦如之。事闻,敕封广济真人。阖郡醵赀新建祠于县城隍庙侧,以便官民致祀焉。
李公长大以后,极有超凡脱俗的志向。李公在家侍奉父母,尽人子之孝。忽一日,因父母偶患疾病,李公大声疾呼上天相助,并愿以自己的身体代受父母的病痛折磨。其父母问李公:“你为什么要这样?”李公说:“医术、地理虽为小道,儿子不可不知晓。”从此,李公潜心研究中医医术以及葬术,于相地术家,都极有成就。其父母去世后,李公待服孝期满,便身背药袋,游览山水,行医四方,无论穷人富人,也不管近处远处,凡疑难病症,只要请他医治,无不得心应手,手到病除。一天,李公遇到周野仙人,周告知道家养生修炼之道的《黄庭内景经》的宗旨,李公听后,以为自己所费的工夫已达目的。李公32岁那年,告诉儿子:“我今功行圆满,可用木桶将我身体覆盖,过七天之后,才可揭开一看。”子遵父意,七日之后掀开木桶,见其父衣襟整洁地端坐着,且面不改色,此时,李公已经成仙了。
明代李公后人在其原住地大栗园,建庙堂奉祀,总是有求必应。因象征吉祥而将大栗园改名为花果园,这便是长沙县“果园”地名的来历。第二年遭大旱,李公托梦给民众说:“我掌风雨于三天门下,可兴云降雨,救济旱灾,你们要建造一个高台,将我真身安置于上。”当人们惊醒过来,方知是南柯一梦。信士们于次日又做了与前夜相同的一梦,于是即遵梦兆所托建造高台,将李公遗蜕置于台上,三日之后,果下大雨。往后,每逢旱涝,求之必应。明朝藩王封李公真人为护国护民,气紫光禄大夫,赐匾“代天宣化”。相传凡是有灾难者,只要迎请李公,总是神灵显应而见效,以至湖南人远近瞻仰李公遗蜕。
清道光五年(1825)大旱,迎祀李公祈求降雨,立即灵应。因此,封疆大吏奉请皇帝敕封广济李公真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皇帝准题入春秋祀典;咸丰二年(1852)粤兵围城,迎祀李公真人保护长沙,神灵显圣,没有破城,免遭战乱。朝廷加封“宣威”;同治十一年(1872)加封“灵感”,颁布御书匾额曰“仁德感应伟矣哉”。
从此,李真人庙常有名人来祭拜,如著名学者郭嵩焘之弟郭崑焘即作有《龙潭山谒李真人庙》一诗,诗曰:
连山缭以深,曲径通逦迤。
肩舆随山转,百转无一里。
豁然见平畴,眼旷心先喜。
崇祠隐修竹,楼观参差起。
往时升仙迹,灵异难具指。
千年遗蜕在,神存形不死。
群生托性命,奔走错万趾。
御灾祀所当,再拜肃瞻视。
惟时方报赛,歌舞喧成市。
和平神听聪,熙攘人情侈。
静思发深感,旧俗非今始。
凭栏俯前溪,渺渺西流水。

影珠山:
野外天空孤馨闻,霜林秋尽叶纷纷

影珠山位于长沙县东北部福临镇,为长沙、汨罗两县界山,呈南北走向,长约7公里,大小山峰70余座,主峰白果树海拔509.4米。据清《图书集成·职方典》,“山顶有井,其影如珠”,故名。一说,“影珠”当为“隐居”之谐音,传说晋陶真人尝隐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则云:“影珠山在县东北百里清泰都,山极高大,雄镇一方,半山以上有狮子岩,高十馀丈,下有石洞。可通往来。山之西又起大山,属湘阴(今属汨罗),名曰西影珠山。”
影珠山巍峨雄伟,气象万千,晴空登临,长、汨两县风光尽收眼底。清诗人张启鹏《冬日郊行望影珠山》诗云:
野外天空孤馨闻,霜林秋尽叶纷纷。
乱峰无数夕阳冷,知有梅花卧白云。
山腰狮子岩,突兀峥嵘,两侧石壁陡峭,一石悬空横立,中圆而空,形如啸天雄狮。岩下乱石间,有石洞数个,方圆500平方米,名“九间房”。第二洞内有石桌、石凳、石床、石炉,阴森黑暗,寒气袭人,传为陶真人修仙炼丹之处。山顶有四人合抱银杏一株,高约16米,历经元、明、清、民国700余年不衰,苍翠挺拔,惜于1981年6月被雷电击毁。山北朱家岭下仙人洞,两侧碧萝牵绕,洞内水声潺潺,回响于千山万谷之间;山南有九山高低耸立,形状各异,翘尾昂头,如九马奔槽,名九马嘴,为影珠山南部屏障。《今古奇观》载,山上有寺庙48座,为梁武帝时所建。庵庙多系花岗石建筑,点缀于密林幽谷之中,当地有“十二个岭,四十八个庵”之说。这些庵庙,1958年“大跃进”时悉被拆毁。近年在山顶复建了养静寺,有僧尼数人。
影珠山系最美的山峰当数九龙山凌云峰。于峰顶“南望龙头,一峰翠矗;西窥白鹤,千尺悬泉”。旧有十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长沙府训导喻之暹曾登临凌云峰,作有《凌云峰十景诗引》,文中写道:
山之巅曰凌云峰,峰之下有九龙潭,潭之中有九龙井,故山号九龙。古称十景:由云峰而左,则有桃源洞焉,有芭蕉园焉,又有境曰西山、曰金井、曰九溪焉;由云峰而右,则有古华山矣,有白鹤洞矣,又有山云飘风、云影珠、云龙头矣。登彼云峰,峰回云卷,四顾茫然。倘所称气凌霄汉者,不洎然与?
九龙山还有云山寺,今不存。宋黄庭坚《题长沙云山寺》云:
空余叔子两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篱。
卧对江流思往事,行穿云岭扣柴扉。
松风半入烹茶鼎,山鸟常啼挂月枝。
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做鹿门期。
清末影珠山为文人重九登高之佳地,曾任吏部主事的光绪进士黄兆枚有《九日游影珠山》诗云:
看山人访在山人,与证方来过去因。
今古一般重九节,悲欢齐入大千尘。
黄花识我当前是,白发随年分外亲。
惟愧登高无脚力,眼前丘壑似胡秦。
影珠山传说颇多。一说,新庙祀陈公真人肉身。陈真人生前系孝子,路遇美食,必尽老母先尝,否则不食。光绪十一年羽化后“仙躯”不腐,每到农历初六村民为其换袍晒衣,后被毁。又有清嘉庆《长沙县志》载,元代易公仙居影珠山下,壮年时执畚修路,岩上镌“至治壬戌易公修路”八字,至老结茅舍于道旁,织草鞋为生,食有馀则以赠人。日负秆而坐,边织边焚,一日秆烟不散,结为白云,乘之而去。今名其地为草鞋湾,山曰易公山,后人造石屋祀之,传说旱年祈雨辄应。民国向恺然著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中的奇侠也曾隐居于此。
影珠山北麓陡峭怪峻,形势险要,控长、汨交通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日寇犯湘,我军曾踞山北腰子坡痛歼顽敌。当年战壕掩体,炮洞弹坑,至今依稀可辨。据有关抗战资料记载:“一九四二年一月,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六师团由长沙往北全线溃退,中国军民据守影珠山天隘顽强阻击,日军遂从第九混成旅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敢死队‘山崎大队’偷袭影珠山指挥所。一月九日凌晨,激烈的战斗打响,经过从凌晨四时至上午十一时的肉搏战、刺刀战,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斗志在影珠山腰子坡一举全歼该敢死队。”战斗结束后,牺牲的四百八十余名抗日将士被抬至影珠山顶安葬,并建了纪念碑,上书:
倭寇不曾留片甲;
英雄驻此障长沙。
2015年9月,长沙影珠山抗战文化遗址公园正式开放。目前开放的为公园的第一期工程,包括:影珠山抗战将士墓、五十八军指挥部旧址、新十师指挥部旧址及腰子坡战壕等遗址。后期还将完成配套设施,如陈列馆、游道、观景平台等。
影珠山之东还有古华山,山呈南北走向,周长15公里,主峰海拨212.6米。山上怪石嶙峋,森林荫翳,风景殊为幽美。清乾隆《长沙府志》载:古华山“上有井,相传葛仙翁炼丹处”。明代善化天启贡生黄学谦为避乱曾寓居古华山,其诗云:羸马荒郊正夕阳,行人去鸟共迷茫。
野田雨过才收忝,山路秋分已降霜。
几处鼓鼙连战垒,况闻江汉作沙场。
乾坤无限伤心泪,愁洒秋花满地黄。
山中原有赵公庙、华麓庵 、古城寺等古迹,尤以古城寺殿宇辉煌,香火最甚,其门联云:
华山永秀;
古道长垂。
古华由此而名。相传道教祖师吕洞宾曾游此山,今尚留有“仙人桥”“盐杯石”“药柜坡”“碗柜坡”“七间房”“仙女抛梭”“天鹅抢蛋”等地名遗迹和民间传说,引人无限遐思。

飘峰山:
杖底峰如玉女开,青鬟累累对前来

飘峰山为影珠山脉的一支,位于福临镇之北的开慧乡,开慧乡原名雾阳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名为开慧乡。飘峰山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如飘霄汉,故名飘峰。主峰海拔四百四十七米,长约八公里,下段山回岭复,俨如侧卧巨佛。天晴气朗之时,登峰顶北望,极目可望洞庭,故峰名“望湖尖”。山巅雾绕岚迷,光摇银影,有真武宫、刘公殿等古迹。半山有泉,名洗手沟;北有龙井,深二米,宽三米,泉水清洌异常。明代诗人蒋之棻《飘峰山》诗“自注”曰:
《长沙县志》云:在清泰都,接湘阴界,高数百丈,延袤十余里。第一峰名望湖尖,晴明时可望洞庭。山上有真武官,山半有泉,名洗手沟。山北有龙井,深五六尺,阔不盈丈,其泉仰出,清冷,异常。
诗云:
杖底峰如玉女开,青鬟累累对前来。
岚生古洞千山雨,瀑逐深溪万壑雷。
定后远神栖岛岳,醉中清梦到天台。
痴情自负多奇癖,聘得青山作酒杯。
飘峰山广袤两千余亩,山峰有明朝末年修建的湘峰古寺,今保持完整。山中盛产飘峰云雾茶,山间清泉长流断。开慧镇清泰桥的桥名相传为明正德皇帝御笔,高山殿传说是正德皇帝在这里住宿一晚而得名。
飘峰山半腰有个酒坛坡,坡有一百吨巨石,形似酒坛,故名。上有一石窝。相传古代山下一穷苦民夫上山砍柴,倚着巨石休息时,闻到石窝里的水有阵阵浓郁酒香。农夫甚喜,石窝虽不大,每天可取酒一斤。贩柴卖酒,收入倍增,农夫忘乎所以,不想下苦力砍柴了,而想把石窝凿大点,每天出三四斤酒。可一铁凿子凿下去,酒就再也没有一滴了,酒香也闻不到了。此传说告诫做人不得贪婪。
飘峰山下有明朝末年修建的,今长沙地区保持最完好的惜字塔——飘峰塔。飘峰塔巍然屹立于南麓,如赳赳武士,侍卫于“巨人”身旁,别有一番风味。塔内原供石雕佛像一尊。塔的各层均出短檐,檐角短而微翘。塔顶宝瓶,传说重两百公斤,为当地武举缪某肩扛装上。第二层为“化纸炉”,炉门半圆形,塑有人物故事,神态风采栩栩如生。第六层有门,内有石雕佛像一尊。门上有“笔阵凌云”四字。两侧有对联:
山河并秀;
日月增辉。
1970年塔顶忽被狂风吹歪,向西南向倾斜约四十厘米,后来又自正其位,被传为奇事。塔平面六边形,立面锥柱体,九层,通高二十五米。
飘峰山麓有著名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故居。杨开慧故居始建于清末年间,土木结构,盖小青瓦,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四百八十平方米,房舍为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院内植桂花树和女贞树。院西为一畦菜土,院外有小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诞生于此。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
1924年 6月至 1927年 7月,开慧跟随毛泽东到上海、韶山、广州、长沙、武汉等地从事工农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的指示,回湖南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开慧从武汉回到板仓,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分离竟成了他们夫妻的永诀。在板仓居住的艰难日子里,开慧时刻想念着信断音绝的毛泽东,关心着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 1980年修缮故居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所写诗稿、信札多件。其中偶感》一诗,表达了她无限怀念毛泽东的一片深情。诗云: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无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作《踏莎行·瞻仰杨开慧烈士旧居感怀》云:
石泻清泉,花开高树,少年英杰曾游处。皈依革命斗艰危,追随领袖同趋步。  心系恫瘝,身劳驰骛,松摧玉碎无回顾。青山有幸住忠魂,风云万古长呵护。
杨开慧墓位于杨开慧故居右侧棉花坡山头上。1930年11月,杨开慧就义后归葬于此。毛泽东寄三十银元,以开慧的三个儿子名义立碑三通。1959年修建纪念亭、纪念塔于墓前。1967年4月重修墓地并建陵园。1969年杨母向振熙与之合穴,新建合葬墓于今地。从山脚至墓区由三层梯形平台相连,墓碑横置斜放,汉白玉石质,刻楷书碑文“杨开慧烈士之墓”。另建大型词碑一方于墓后,镌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开慧祖父书樵与父亲昌济的合葬墓以及堂弟开明烈士墓亦在陵园内。杨开慧故居和杨开慧陵园今均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华山:
夜观星象鬼神泣,昼会风云龙虎惊

天华山位于长沙县青山铺境内,呈南北走向,山脉源于影珠山,周长约12公里,主峰海拔274.1米。山上怪石嵯峨,林壑幽深,天华古寺掩映于山坡绿荫之中,七级浮屠耸立于高山之巅。寺内旧有石碑,高七八尺,镌“天华胜境”四大字。寺前有大石壁,镌“望麓台”三大字,系明嘉靖三十年(1551)青山杨廷相所立。另有跋云:予尝读《易》此山,每遇天朗气清,伫立石山,南望岳峰,烟云缥缈。因思灵麓之下,湘水之涯,予师友在焉,庸镌斯石,以志怀也。
此碑保存完好,为“天华八景”之一。因跋云“予尝读《易》此山”, 故望麓台又名读书台。清诗人毛国翰《读书台》诗云:
扶风尚薄郡功曹,铅椠何如抚字劳。
自是任棠真有托,非关矫慎独成高。
楮冠藜杖游云壑,华戟朱幡拥节旄。
厚录故人空论荐,读书台上老青袍。
“天华八景”久负盛名,其中“观音岩”傍山兀立,状若悬空。清同治《长沙县志》载:“观音岩石上生松,久而不敞,亦一奇也。”
南坡有万年松,胸围尺余,高丈许,亦生于石上,古干虬枝,苍翠欲滴。1961年4月下旬,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天华大队蹲点时曾登此山,少憩于万年松下。
望麓台依山耸立,登临可远望岳麓。南宋名将刘锜任荆湖南路节度使时曾游此山,他见如此跌宕成谷的险要地形,顿生收复祖国大好河山之豪气,遂成七律,诗云:尽扫妖氛六合清,匣中宝剑血犹腥。
夜观星象鬼神泣,昼会风云龙虎惊。
重整河山归大宋,两扶社稷复东京。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叨叨问姓名。
刘锜(1098—1162),字信叔,宋德顺军(治今甘肃镇宁)人。建炎中,为陇右都护,为西夏人所畏。张浚宣抚陕西,任为泾原经略使。绍兴初赴京,领宿卫亲军。十年(1140),宋金和议成,充东京副留守,率八字军赴任,于顺昌与金兀术战,大败其精锐十万人。次年,与张浚、杨沂中会师援淮西,破敌于柘臬(今安徽巢县北)。旋遭秦桧、张俊忌,罢兵柄,知荆南府,旋知潭州。在潭达七年之久。绍兴三十年(1161),宋高宗重新起用刘锜为威武军节度使,统兵驻守长江要塞镇江。次年金兵又大举南下,刘锜受命引兵屯扬州,又败金兵。后他因病回镇江,不久被召回朝。回到京城临安后,刘锜寓居都亭驿,病情严重。高宗还曾派国医前来诊视。这时朝廷在投隆派主持下,仍在与金国议和。一天金国使节将至,权臣汤思退不顾处于重病的刘锜的安危,要将都亭驿作为接待之所,派人通知刘锜移居别试院。刘锜愤怒至极,当即呕血数升,忧愤而死,时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闰二月。遵其遗愿,安葬于他曾经任职过的潭州。
天华山扼长、岳古道咽喉,抗日战争长沙会战时,中国军队曾在此痛歼顽敌。1942 年初,第三次长沙会战交战正酣,第20军军长杨汉域部追击溃逃日军至天华山下,聚歼日寇。杨汉域将军于是在山岩上刻下文字记录这次战役。石刻面向西南,刻画于一块长 2 米,宽 2.2 米的花岗岩上,占地面积 4 平方米。岩石表面平整光滑, 凿有长1.2米,高有1.54米的边框。 刻字内容为 “大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聚歼倭寇于此蜀人杨汉域勒石”。字体规整,楷体,竖排。刻字笔力刚劲,刻痕较深,表达了抗日官兵取得影珠山大捷后的自豪和喜悦之情。今公布为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江山:
眼底平原插一峰,嶙峋势欲与天通

沿江山位于长沙县黄兴镇仙人市,浏阳河自东而西,蜿蜒流经山麓,故名沿江山,周长21.7公里,主峰文选峰海拔207米。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县东七十里沿江山,主峰文选峰,上有古寺名紫霞寺。” 紫霞寺立于文选峰顶,浏阳河入长沙县后的三、四道湾尽收眼底,只见河流自东向西滚滚而来,桃树湾、潭头湾、斋塘湾、王家湾、肖家湾等五处河湾把浏阳河截成五段,但被截断的河流,仍然朝着沿江山,直到木瓜洲的章家坪,才掉头向南转西直奔省城而去。这五段河活象五条巨龙,朝拱着沿江山,人们便取名为“五龙捧圣”。 故紫霞寺山门联云:
五龙捧圣;
一柱擎天。
紫霞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7),传为右骠骑将军尉迟敬德监修,清顺治十年(1653)重修。殿分三楹:正殿主祀观世音菩萨,前殿陪祀韦驮暨汉寿亭侯关羽,偏殿配祀文昌,四大金刚、二十四褚天、十八罗汉则分列于东西两侧,经堂禅室,肃穆庄严。寺的东侧下方有戏楼。庙宇建筑雕龙画栋,曲径回廊,错落有致。
寺周古木参天,奇花异草争妍斗艳。山泉清洌,怪石嶙峋,浏阳河曲折东来,绕山麓而西去。俯瞰周遭,平畴广阔,环顾四野,阡陌纵横,天下美景尽收眼底。云蒸霞蔚,莽莽苍苍,层峦叠嶂,形胜天开,令人心旷神怡,恍若身临仙境。小溪绕庙周北下,上有石桥,名“春心桥”,刻石立碑于桥侧,为清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清诗人王愈哲《登沿江山》诗云:
眼底平原插一峰,嶙峋势欲与天通。
我来绝顶纵横览,岳麓西来宝盖东。
相传清初吴三桂叛军攻打长沙时在此驻扎,在一小山头上击鼓鸣金,发布信号,因此有了天子山、打鼓堆、校场坪等地名;又在山东麓储放粮草,故名屯田垅;又把囚犯集中起来在沿江山东南面开荒造田,留下了囚田的地名。
上世纪50年代,紫霞寺被拆毁,殿宇戏楼、神坛法器、名联壁画、古木奇花,荡然无存。2004年9月,沿江村与早禾、座寺两村合并,更名沿江山村。新村委会顺乎民意,与诸村各民委同事商议,决定重建紫霞寺,开发沿江山。千年古寺拔地而起,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楼阁参差,青瓦鳞栉,错落有致。山门两边一对雄狮蹲踞镇守庙宇。进山门,韦驮菩萨手持宝杵站立门前,东西两侧吊有大钟立有大鼓,一击一敲,声音浑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关帝爷手捋胡须,坐姿端庄,神态安详。转过天井,即到正殿。正殿祀千手观世音,高约两丈,脚踩莲花,行合十礼,慈眉善目,眺望远方。左右两旁另有手持净瓶的甘露观音和怀抱童子的送子观音。两侧靠墙处,上下分列二十四诸天菩萨、十八罗汉。东南墙角有赵公元帅财神,西南墙角有地藏王菩萨。东北、西北角分别立着周仓、关平,偏殿有祝文昌帝君。殿下为一个广场,戏楼宽敞、华丽,两侧有回廊,中间有座位。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庙会,乡民扶老携幼前来上香看戏,茶摊小吃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恬园:
绕岸白云常自在,依亭黄鹤有时来

恬园位于长沙县捞刀河流域安沙镇和平村棠坡,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三进庭院式布局,青砖青瓦,木门木窗,为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祖父朱玉棠所建。后为朱镕基曾伯祖父朱昌琳所居。这里青山耸翠,鸟语飞旋,朱玉棠将其名为“恬园”。清道光举人吴敏树《恬园记》曰:
恬园,长沙朱氏之山庄也,地名棠坡,去省城东北六十余里。古驿道旁,冈岭回复,数转乃入。至则柴关矮屋,甫见竹树间,游兴且停。客惊而问,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
朱昌琳侄曾孙朱镕坚撰文回忆说:“我们家的老屋,是在长沙东乡安沙棠坡。大小百余间,屋后利用一座山丘作花园。从山麓的一面,拾级而上达到山巅,又下到另一面山麓。接朱氏宗祠,沿途铺以花岗石为石级,盖成走廊,曲折迂回。每隔一二十公尺,便有一个亭阁。亭阁内布置幽雅,外遍植名贵花木,分布自然。”清光绪进士黄兆枚题恬园联云:
杜陵广厦,白傅大裘,古来虚愿到今偿,公真健者;萱圃新庄,棠坡旧里,都被先生挂名去,春在人间。
朱昌琳(1822—1912), 字雨田,祖籍安徽,明太祖朱元璋后裔。功授候补道、赠内阁学士,曾任阜南官钱局总办。以经营谷米起家,后开设乾顺泰盐号、朱乾益升茶庄,转贩盐茶,设立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他乐善好施,耗巨资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修义渡,捐资修路、疏浚新河,并多次捐赠大批粮食、布匹赈济山西、陕西等省灾民,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1938年朱家将恬园部分建筑改为教室,扩建完全小学,名为“时中学校”。恬园于“文革”时被毁,只有一口古井幸完好如初。井台由4条长条麻石拼成,双眼井围由一整麻石凿成,精巧玲珑。井旁有铭:“朱氏祖井,始建于清咸丰四年甲寅(1854),位于棠坡祖屋进门彤坛中,有石砌围栏,井水清深甘甜。”
2004年,长沙县政府斥资将恬园于原址按原样修复。2005年,以“棠坡清代民居”的名义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昌琳在长沙北郊丝茅冲还有一处私家花园,名朱家花园,又称馀园。今德雅路国防科技大学干休所等单位所在地都是当时馀园的一部分。馀园系清咸丰十年(1860)朱昌琳为休养馀年而建,故名“馀园”。整个园址占地400余亩,园内兰堂、宜春馆、一笠亭、去寮亭、延眺轩、众绿轩等亭台楼阁,回环错列。池塘环绕、假山嶙峋、奇花斗采,乔木高参,风景宜人。亭台内悬挂联匾均出自郑板桥、何绍基、左宗棠、王文治、黄自元、曾熙、谭延闿等名家手笔。游憩其间,心旷神怡。朱昌琳曾用48株罗汉松扎成7层大园景,并置多种名花异卉,供人游览。何绍基《题朱家花园》联云:
亭台四时乐;
山水一家春。
左宗棠题联云:
绕岸白云常自在;
依亭黄鹤有时来。
1936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把朱家花园列为长沙园林之首。书中说:“斯园虽系私有,然已完全开放,任人自由游览,园丁备有茶水,茶资听给,有小贩贩卖糖点,取买亦便”。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上一篇:浏阳市下一篇:望城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23:25 , Processed in 0.0993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