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雨花区

2020-9-25 08: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雨花亭:
广荫五亩外,浓香十里间

长沙市雨花区因雨花亭而得名。“雨花亭”今为地片名,指韶山路与新建路交汇的地带。此地旧有道院雨花亭,遗址在原内燃机配件总厂的厂区内。
雨花亭又名雨花台,原为佛道合一大型建筑群,始建于何时无考,但明崇祯《长沙府志》已有“雨花台,岳麓寺僧智谦说法”的记载。最早的确切记载是清同治《善化县志》所记:“雨花亭,县东七里,祀李公普佑真人、红龙白马三郎,咸丰二年(1852)兵燹,后众姓重修。”《增订湘城访古录》也载:“在市东南七里黄土岭之东,今就基地建真人庙,四山环抱,清雅宜人,古木参天,池塘可鉴。”可见晚清雨花亭实为一道院。
但“雨花”却是佛教用语。南朝梁代慧皎所编《高僧传》载:“梁武帝时(503)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坠落如雨。”相传长沙雨花亭起始时也是一座佛寺,传说是用建南岳大庙所剩材料建造的。建庙的工匠名叫鲍雨亭,他在佛殿上建了一个很高的亭子,遂取名为雨花亭。如果传说可信的话。雨花亭建造时间与南岳大庙同时,即建于唐开元十三年(725)。清嘉庆善化进士、石鼓书院山长罗瑛《雨花台双桂》诗云:
山郭恣幽讨,一径穿苍烟。
岿然古刹高,双桂当门前。
枝干何巃嵸,上与云气连。
广荫五亩外,浓香十里间。
想当植根时,陵谷几变迁。
岂无馥烈姿,伐性防膏煎。
托迹在深山,永用保天年。
向使处城市,日作俗子缘。
闻香竞攀折,枝叶安得全。
感此悟身世,安退良为贤。
可见清嘉庆年间,雨花台还是佛教圣地,门前两棵桂花树干粗冠大,广荫五亩,香闻十里。相传清道光年间,长沙赤岗岭一带有一看牛娃,名李太保,醴陵人,以助人为乐,有人曾看见他帮助一寡妇婆在旱田里使法,竟放出水来。见者甚奇,一声喊破,李太保顿时气绝身亡。李太保一死,众人都说他成仙了,四周百姓纷纷捐钱修建庙宇,殿门上方悬“敕封普佑李公”。五人合抱的大樟树,遮天蔽日。庙宇三进,庙门三拱,中门嵌“雨花亭庙”四字,两旁有一对人多高的石狮,外墙绘有红龙白马、八仙过海等道教故事。庙殿上祀奉李公(居中)、观音(居左)、龙王(居右)。李公庙右侧为关帝庙,庙门前有石象一对。门联云:
精忠昭日月;
义气贯乾坤。
关圣殿之上,建有三层约20米高的六角亭,木梯盘旋而上,中层门上镌有“雨花亭”三字,亭顶盘香终日不绝,居高临下,城南景物尽收眼底。
20世纪30年代中期,长沙市政府曾计划在雨花亭建“市南公园”。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中日长沙会战,这里成为主战场之一,关帝庙和雨花亭被夷为平地,李公庙幸存。1952年李公庙没收归公,金盆公安分局设其内。1956年庙址被政府征用,兴建拖拉机配件厂,庙后山全部推掉,填平庙前的掩山塘。至2000年,惟一能见到的雨花亭遗物是该厂热处理车间(原关帝庙所在处)门口的一对石象。石象高116厘米,左象完整,右象二足断,臂部稍损。
2001年,万兴房产公司在雨花亭原址处开发住宅小区“金地华园”,雨花亭遗址荡然无存。石象被移到小区内所建的“雨花亭”前。

跳马涧:
古戍戈铤销涧底,清时鸡犬哄云间

跳马涧又名关山,位于今雨花区跳马镇境内,明《一统志》载,关山在善化县东南四十五里,层峰峭拔,有如城壁中门,道路仅通一车。唐末置龙回关于此,故名。东汉建安十二年(208),关羽战长沙,相传在此跃马跳涧,故名跳马涧。主峰天鹅池海拔255米,与昭山遥相对峙,峭石巍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唐朝末年原江淮部将刘建锋、马殷率十万之众,从醴陵进攻长沙。大军压境,邓处纳急调邵州指挥使蒋勋率步骑三千赶赴而来,驻守关山。但刘建锋、马殷兵至关前,其势凛凛,蒋勋不敢迎战,“万夫莫开”之势迅即瓦解。
跳马涧附近很多地名、古迹均与关羽有关,如磨石塘、饲马冲、关刀铺、捡刀岭、歇马岭、上马石、关公塘、马道岭、关帝庙等。每个地名都有个生动的传说。关帝庙距跳马涧约两百米,总占地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由正殿、结义坊、马坊、午门等三十多间建筑组成。庙宇气势恢宏。大殿神像前供奉三把宝刀,其中一把铁制青龙偃月刀于清代在关刀铺出土,刀长丈余,重八十余斤,传说为九合铜(合金)所铸。惜乎此刀在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已作废铁溶于炼钢炉中。关帝庙也在破四旧中毁灭。
清乾隆进士、刑部主事张汝润作有《关山》诗。诗中有两处“自注”,一曰“山自江西袁州东来”,二曰“下有跳马涧,相传为汉关侯遗垒”。诗云:
东下宜春亘众山,中开绝径堑长关。
一丸可闭金墉固,万剑齐攒铁壁环。
古戍戈铤销涧底,清时鸡犬哄云间。
承平那复谈天险,跳马前来只等闲。
清道光举人、工部主事凌玉垣亦作《关山怀古》,诗云:弱冠欲投笔,长吟晚度关。
乱山锁残照,老树挂刀环。
割剧岩疆重,烟云故垒间。
时平容眺览,疲马载诗还。
天鹅池峰顶怪石嶙峋,如天鹅昂首,有池宽不及一丈,泉水清洌,终年不盈不涸。关山及邻近的凤凰山、三仙岭一带发现了明代藩王墓室群。20世纪50年代首次在关山跳马涧发现明吉简王朱见浚王陵,出土了墓志。墓室为青砖构造,规模宏伟,上世纪80年代修建水库时被毁,其墓志、圹志等碑石运至长沙市博物馆保存。墓志刻有“大明吉简王墓志铭,赐进士出身”等字。2008—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又在关山至凤凰山一带发现9座明藩王王室墓,如吉端王朱载均墓、吉悼王朱祐枎墓、吉庄王朱翊镇墓、吉宣王朱翊銮墓、吉宣王次妃何氏墓等,成为待发掘的地下文物宝库,其地域广阔,规模宏大,展现了明代长沙藩王的经济实力。
朱见浚(1456—1527),明英宗朱祁镇第七子。英宗被软禁南宫时生。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封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就藩长沙。颇重学术,好访古迹,于岳麓书院刊刻《先圣图》及《尚书》,以授学者。嘉靖六年(1527)病卒,谥简王。
吉王共传了七代。朱祐枎,朱见浚庶一子,初封常山王,改封世子,正统五年(1510)卒,追封,谥悼王,葬关山。朱厚冒,朱祐枎庶一子,嘉靖八年(1529)袭封,十八年(1539) 卒,谥定王,葬正南山。朱载均,朱厚冒庶一子,初封光化王,嘉靖十九年(1540)袭封,撰有《事亲述见》12卷,四十年(1561)卒,谥端王,葬大智山(今三仙岭)。朱翊镇,朱载均嫡二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袭封,隆庆四年(1570)卒,无子,谥庄王,葬关山。朱翊銮,朱载均庶一一子,初封龙阳王,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谥宣王,葬凤凰山,其次妃何氏亦葬凤凰山。朱由栋,朱翊銮嫡孙,天启元年(1621)袭封,有《雪兰堂政暇草》行世,崇祯九年(1636)卒,葬关山。朱慈煃,朱由栋嫡一子,崇祯十二年(1639)袭封,为最后一代吉王。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张献忠陷长沙,一把火烧了吉藩府。朱慈煃与惠王朱常润等仓皇南逃,走广西,居梧州。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朱慈煃客死缅甸。明末清初学者陶汝鼐有诗悼曰:
故国经年天地荒,逢君百粤泪沾裳。
寒梅度岭香犹细,孤雁离云影自伤。
怅望楚宫虚夜月,心期帝子下潇湘。
春来兰雪堂前鸟,解向枝头忆旧王。
20世纪20年代,美国女作家艾丽丝·提思退尔·何伯特(Alice Tisdale Hobart)跟随其任美国美孚洋行驻长沙办事处经理的丈夫,在长沙生活了多年。回国以后,她撰写了一部名为《By the City of Long Sand—A tale of New China》(在新中国的长沙城故事1921—1925)的回忆录,于1926年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书中刊印了她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其中一张“稻田中的石人”照片,一片稻田中耸立着一座石人,身着铠甲,应该是一座巨大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翁仲,是这座陵墓的守卫者。经与他地今存明皇室陵墓石人图片比对,出于同一规制。据此推测,“稻田中的石人”很可能是关山明代藩王墓室群的遗物。
2014年,关山明代藩王墓室群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
云烟何浩渺,景物逼春容

凤凰山位于今雨花区跳马镇境内关山之西南,与海螺山南北对峙,周长5.5公里,主峰海拔187.3米。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凤凰岭,上有凤凰阁,峰峦秀削,前有五节龙,首尾俨然,山右建有嵩山寺。”所谓五节龙,系五巨石由山上接踵而来,有如苍龙入海。寺前有唐枫、仙桃、古银杏,苍劲挺拨。
嵩山寺建于唐代,大殿三楹,方广数十丈,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前戏楼飞檐斗角,饰以浮雕。楼前有生铁香炉一座,三足七层,上生桃树一株,高5尺,终年香火熏灸,而数十年生机不减,诚为奇物,惜于1941年毁于日寇之手。今寺改建为嵩山中学,古迹均已毁坏,惟甘露井不竭不盈,依旧清洌如昔。凤凰岭南制株洲,西控湘潭,北护长沙,形势险要,与跳马涧同为兵家必争之地。山上树木葱茏,山花烂漫,山麓溪涧环流,山明水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关山附近还有三仙岭。东西走向,长约3公里,主峰海拔232米。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三仙岭即大智山,县南六十里,相传李、冯、陈三真人修炼得道处,乡民曾立祠,祈祷多应。上有泉井,不竭不溢。”山西端,有明端王墓葬,毁于前清。山上怪石嶙峋,崎岖陡峭,树林荫翳,葛附萝牵。清诗人袁枚曾登临此山,留下 “苔攀石壁绿,萝映夕阳红”之名句。清雍正举人李芳华有《季春游三仙岭》诗:极目览无穷,春光荡客胸。
云烟何浩渺,景物逼春容。
好遯怀黄绮,明农寄赤松。
仙乎不我即,长笑下危峰。
诗中“黄绮”是著名的隐士,为汉初“商山四皓”中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赤松”是炎帝神农氏的雨师。诗人对神仙境界发出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叹。
另一位清代学者谢扶位也有《三仙岭》诗:
峭绝三仙岭,寻春上上头。
破苔封碧藓,古木卧苍虬。
远水晴光乱,长空翠霭浮。
凭空一俯仰,入望豁双眸。

清泉寺:
四面好山环古寺,一轮明月映清泉

清泉寺原名龙头庵,后又称简公庙,在雨花区洞井镇石门的歇马岭,距长沙城东南约18公里。传说三国时关云长追斩孽龙在此下马歇息。又传明代正德皇帝曾至此,御马住蹄。此乃“歇马岭”和“龙头庵”的由来。庵前厅为关圣殿,关公塑像供奉中央,周仓、关平两将军像立于两旁。庵正门嵌有对联:
龙潭月印;
马岭云闲。
庵的后堂为观音殿,神座上悬“慈航普渡”四字大横匾,二十四诸天排列两旁。明代中期龙头庵更名清泉寺,并新建了南岳行宫。宫内供奉弥陀菩萨。行宫右侧又建伽南庙。明永乐举人周中有《过清泉寺》诗,诗云:
一径入寒翠,扶筇破野烟。
欲酬黄菊酒,渐入白莲禅。
望远云依树,归迟月过川。
疏钟兼暮角,同到客愁边。
清末著名诗僧八指头陀(释敬安)亦访清泉寺,作《游清泉寺》,诗云:
山林脱尘俗,景物最清幽。
梵呗和松韵,清泉绕屋流。
竹深时度鸟,树老自鸣秋。
赏玩归来晚,青天月一钩。
清泉寺大殿联曰:
四面好山环古寺;
一轮明月映清泉。
清泉寺有记载的住持是清代唯一大师。相传清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坪塘石灰窑挑夫简仁惠来到清泉寺拜唯一大师为师,诚心修佛。同年七月简公坐在缸内死去。临死前曾请师傅在他死后把缸盖好,并云,一年后若未腐朽,吾即神去也。一年后,简公果然安坐缸内,栩栩如生。众传简公成神了,遂制成“木乃衣”,乡间俗称“肉身”,供于室,建立神位。拜者日多,越传越神,称其医治眼疾有奇验云云。同治十二年(1873),当地修善人士募捐重修“简公庙”。民国十三年(1924),民国二十四年(1935)又两次修葺。庙基比前厅、后堂高出3米,殿前、殿后各有21级阶梯供香客进出。简公“肉神”上面悬挂“简公仙殿”横匾。殿中六根大柱。前面两柱上的对联为清著名书法家邹寿熙所书,横匾为“此谓不朽”。联云:
坐龙潭,饮清泉,普施甘露泽四海;
祐国泰,保庶民,匡扶社稷镇三湘。
庙左为食堂,每年七月二十三日简公忌日,该届所辖37个团的赴席香主千人来此吃斋饭,场面壮观。食堂门挂“隆德慈善”匾,门联云:
涤虑洗心从善化;
饮和食德记清泉。
“文化大革命”中寺庙遭劫,大批佛像及横匾、对联均被焚烧一空。今存道光二十八年(1848)和咸丰四年(1854)香客捐铸的两个大古磬,分别为25公斤和40公斤,磬上镌刻字迹清晰可辨,敲之声音宏亮。20世纪末重建,今辟为雨花区旅游景点。

左宗棠墓:
至今斥堠留青海,犹有旌旗耀吐蕃

左宗棠墓位于雨花区跳马镇浏阳河之南石门乡柏竹村,在杨梅河大桥南约2公里处公路边,葬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从《重修左宗棠墓碑记》碑后登数十级石阶而上,墓碑镌刻“清太傅大学士恪靖侯左文襄公之墓”。墓冢为圆顶,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拜台、石鼓、石香炉。原墓前有石人、石马、华表、石桌、御碑亭及墓庐,庐内树碑,为黄自元所书。1974年墓被毁,石人、石马、碑亭等亦被毁,墓庐拆改为民房。1978年墓内出土瓷制墓志一方。今墓为1988年长沙市政府拨款重修。两侧华表上的墓联,系左宗棠嫡曾孙婿梁赐龙主持左墓修复时所作,联云:
汉业唐规,西陲永固;
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这副对联实际上说的是左宗于光绪六年(1880)率军收复新疆的事。左宗棠以69岁的高龄,亲自率大军出关,誓与俄人决一死战。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他吩咐部下为自己订做了一口棺材,舆榇出关。全军将士见主帅气概如此豪壮,士气倍增。由于有左宗棠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清政府在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时,收回了部分权益。伊犁问题虽最终是在谈判桌上解决的,但如果没有左宗棠积极的军事准备,中国政府是难以收回这部分权益的。左宗棠一生从未主张过和议,更未与洋人谈判过,故而有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惟有左文襄。”
左宗棠(1812—l885),字季高,清长沙府湘阴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人,后屡试不第,曾作乡村塾师。太平天国起义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咸丰十年(1860),由曾国藩保举,清廷特旨任为四品京堂襄办军务,招募“楚军”5000人,赴江西、浙江前线与太平军作战。次年任浙江巡抚,后升闽浙总督。光绪七年(188l),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
早在道光十六年(1836)春,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吴荣光之召,曾主讲醴陵渌江书院。就在这一年,当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巡阅江西事毕,便道回安化故里省墓,道经醴陵。醴陵知县在给陶澍准备行馆时,特地请左宗棠写了几副对联,其中之一曰: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乡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陶澍见此联,大为激赏,询知为左宗棠所撰,“因属县令延致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从此,左宗棠与陶家结下不解之缘。
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林则徐由云南辞官回乡,路经湖南,特派人专赴湘阴,约左宗棠来长沙一晤。十一月二十一日,神交已久的两人终于在长沙湘江舟中见面。在这次会见中,林则徐极口称许左宗棠为“不凡之才”“绝世奇才”“略分倾接,期许良厚”。二人不分尊卑,同桌共饮,“抗谭今昔”,无所不及。古今形势、人物外,兼及新疆时务,包括屯政,水利等。二人宴谈通宵,至“曙鼓欲严,始各别去”。临别前林则徐手书一联赠给左宗棠,联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
光绪十年(1884)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指挥抗击法国侵略的战争,次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在福州前线病逝。曾国荃作《挽左宗棠》诗八首,歌颂了左公“出塞还朝”的功绩,录二首如下:
覆雨为云手易翻,曾乘匹马入中原。
至今斥堠留青海,犹有旌旗耀吐蕃。
出塞还朝班定远,屯田养士赵翁孙。
梯航万里来中国,太息空存独乐园。
左宗棠逝世后,清廷谥号文襄,命在湖南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祠堂。北正街左文襄祠,就是湖南巡抚奉命在长沙建立的专祠。曾随左西征,后来任台湾兵备道的刘璈题左文襄祠联曰:
尽瘁佐中兴,丞相祠传青史远;
受知成往事,孤衷泪洒黑云寒。
左宗棠祠堂坐西朝东,大门面对北正街,进门为祠堂主体建筑,大殿内立一木塑彩绘象,身着官服,甚是威严。祠堂后为花园,有池塘、石山、石舫等。大殿为琉璃瓦大坡屋顶,梁檩高大,正面开3张大拱门,甚为雄伟。民国诗人刘善泽有《左文襄祠》诗云:
曾胡差伯仲,琬琰大名同。
遗像宗臣肃,明禋上国崇。
康候邀宠锡,奕世想虏功。
蟊贼公知否,于今又内讧。
左文襄祠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片瓦无存,仅留下了原花园内假石山的残部和几件石桌、石凳(现存长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以及一方“左太傅祠”碑石(现存长沙市博物馆)。
1996年,左宗棠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坦园墓:
一声柔橹破清湘,流过桃花水亦香

杨坦园墓位于雨花区石马铺原“公墓管理所”后山上,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由墓碑、墓围和墓冢组成,墓围为清代最普遍的半环形布局。墓葬为花岗岩结构,墓碑署刻“诗人杨坦园墓”,造型古朴庄重。2010年文物普查发现时,墓地保存形制比较完整。
杨坦园(1835—1891),名恩寿,字鹤俦,号蓬海、朋海,别署蓬道人,长沙人,晚清著名戏曲家、戏曲理论家,也是一位热心的地方戏研究者。杨坦园17岁始应童试,21岁得秀才,25岁得优贡,经过6次乡试37岁中举,41岁第一次参加会试失败后,从此放弃科举,以作幕宾和著述度过余生。杨恩寿一生著述颇富,有《坦园丛书》等l4种问世,多为戏曲、传奇。杨氏所著传奇《理灵坡》《再来人》《桃花源》《麻滩驿》《娩姬画封》《桂枝香》,合称《坦园传奇六种》,尚有一种《鸳鸯带》未刊。他的戏曲理论著作《词余丛话》,在当时为国际戏剧界所推崇。光绪三年(1877),杨恩寿在汉阳曾与越南国贡部正使裴文祀过从月余。裴文祀读了杨恩寿创作的剧本,又读了《词余丛话》的稿本,十分佩服,深感两国文化多有共通之处,于是欣然为之作序。裴文祀在序中希望此书“付梓后愿以百本见寄”。《词余丛话》与作者后来所写的《续词余丛话》,都被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杨坦园被学术界公认为戏曲家,但称其为诗人却少见。而杨坦园墓墓碑署刻“诗人杨坦园墓”,这说明杨坦园的诗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杨坦园的诗独具一格,诗词中有曲之美,不愧为戏曲名家。如《泛舟湘江登岳麓散步》似诗又似曲:
一声柔橹破清湘,流过桃花水亦香。
几日不来江上路,春风吹绿柳丝长。
历代诗人咏长沙贾太傅故宅的诗数以百计,但很少见到咏贾太傅故宅的词。杨坦园却另辟蹊径,写有咏贾太傅故宅词四首,给贾谊故居留下了不一样的文采。四首词全录如下:
《秋宵吟·咏贾太傅故宅》:
古帘抛,废阁悄,屋瓦参差秋老。堪惆怅,是小筑匆匆,卜居怀抱。泣湘累,集鵩鸟,潦倒洛阳年少。看今日,剩四壁寒蛩,半庭芳草。  管领湖山,恰有个词人凭吊。汨罗哀怨,楚沥分香,两处摛文藻。春入柑林,早点缀楼台,晴翠缭绕。奏新声,痛哭迎神,庚子日,斜恨未了。
《石湖仙·咏贾太傅石床》:
苔痕烟晕,任游客摩挲,谁更高枕。摇落有余悲,似栖迟衡门日冷。何嫌卑湿,料散发小眠应稳。堪认看,枕函涕泪犹剩。  宵来几番转侧,最关心,积平薪易烬。衽席同登,待与官家交警。夜半传宣,鬼神空问,治安空论。清梦永,何如绛灌酣寝。
《惜红衣·咏贾太傅柑》:
楚雨萦青,湘波润绿,尚余嘉植。薜荔墙荒苍烟幂,遗宅何人作颂,应写入黄金霜橘。寂寥回首上林,忆传香元夕。  春鹂唽呖,携得双双,韶光坐抛掷。寻巢野鸟,叶底任栖迟息。可惜玉盘新剖否,共雪去桃前席。剩绽黄斜照,留住汉宫秋色。
《琵琶仙·咏贾太傅井》:
残篆模糊井阑畔,大藓幽苔斑驳。香茗闲啜春风,清泉试新瀹。看一片坊头夕照,料宫锦昔年曾濯。蔓草寻秋,沉湘作赋,谁惜摇落。  信功德流遍长沙,便今日苍生命同托。心事玉壶澄澈,漫纤尘微著。应历尽沧桑,不改,剩汉家故土犹昨。拾取新剖云,腴古欢如握。
另外,杨坦园还有未刊十册内容丰富的《坦园日记》留下来,日记始自同治元年(1862),止于同治九年(1870),记载了他的很多戏剧活动和戏剧见解,特别涉及湘剧、粤剧等地方戏的部分,更是弥足珍贵。杨恩寿与湖南著名士人郭嵩焘、王先谦、王闿运等人均交往数十年,与湘军人物曾国荃、李元度等人亦有不疏的交往,因此日记在反映同治年间长沙士人的生活和精神状况方面,以及反映该时期湖南地方社会状况方面,有极高的社会史、文化史的史料价值。
2011年,杨坦园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上一篇:望城区下一篇:开福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23:39 , Processed in 0.1064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